古诗省略的类型、功能与教学应对

2023-06-04 05:43郭洪洋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子规省略品味

郭洪洋

古典诗歌是语文教材选编的重点,古诗教学也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作为一种以抒情为生命的特殊文体,古典诗歌不仅有着一般诗歌“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的共性,而且存在着大量语言省略的现象。选入语文教材的古诗,几乎篇篇都有省略。从语法角度看,“省略是一种避免重复,舍弃旧信息,突出关键词语,并使上下文紧密连接的语法手段”。在古诗教学中,抓住诗歌的省略处,既是完整还原诗歌语意的有效方法,也是感悟诗歌艺术秘妙的佳径。应该分类探究古诗中的省略现象,并在教学中予以恰当应对。

一、古诗省略的类型

若以句为单位,古诗的省略可分为句中成分省略和句间跳跃省略两种类型。

(一)句中成分省略

1.主语省略

在句中成分省略中,主语省略是最明显和最常见的一种。惯常的主语省略,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省略主语“我”,显然是为了符合四言诗的体式要求,其他体式的诗歌,如五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七言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对主语的省略都是如此。还有一种主语省略,如“杨花落尽子规啼”巧妙地省略了抒情主体“我”,将“情语”转化为“景语”,是典型的“诗家语”。

2.谓语省略

主语省略的同时谓语也常被省略。比如,“杨花落尽子规啼”的散文句是:我看到杨花落尽,听到子规啼,省略了谓语“看到”和“听到”。谓语省略有三种常见的情况:一是省略表现主语和宾语关系的动词,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应补充为:映阶碧草自(生)春色,隔叶黄鹂空(有)好音。二是省略主客、情景之间的关系,以“景语”代“情语”,如“杨花落尽子规啼”。三是省略谓语动词,形成名词句,使两个及以上的意象并置,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省略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几个意象之间的谓语动词。

3.宾语省略

除主语和谓语常省略外,宾语有时也被省略,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应补充为:岐王宅里寻常见(汝),崔九堂前几度闻(歌);“潮平两岸阔”中“潮平”应为“潮与岸平”。

4.连词和介词省略

古诗中也存在连词和介词省略的情况。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应补充为:(若)东风不与周郎便,(则)铜雀春深锁二乔,省略了连词“若”和“则”;“行舟绿水前”“两个黄鹂鸣翠柳”省略了介词“于”。

(二)句间跳跃省略

除了句子之中的语法成分省略,古诗的句子之间即上下文也有省略,可称为跳跃省略。对一般的叙事诗而言,由于其重在叙述一个完整的事件,叙事性强而跳跃不明显,如教材中的《木兰诗》和《卖炭翁》。而大部分古诗并非叙事诗或纯粹的叙事诗,一般带有强烈的抒情性,诗歌跳跃省略的情况较为普遍。一是有意省略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联,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前句叙事,写亲人来信询问“我”的归期,后句写景,写巴山夜雨绵绵,答非所问,跳跃明显;“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从现在写到未来,又从未来回忆现在,想象曲折,时空连续跳跃。二是隐藏叙事性,突出前后句情境的关联,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前半句和后半句没有显性的叙事关联,但在情境上协调一致,画面感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句连用9个意象,隐藏叙事性,极力突出画面感,是个中典型。需要注意的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这样的名词句既有成分省略,又有跳跃省略,包含两种省略类型。

二、古诗省略的功能

省略既然是古诗中的普遍现象,为诗人习用,自然有其他方面的功能。其一,省略可简洁语词,使诗歌符合体式。中国古典诗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四言、五言、七言及杂言几种主要的体式,在句式上总体是整齐划一的,每句有字数限制,为避免字数超过上限,必须采取恰当的省略保证表达的简洁凝练。在以单音节词为主的古代诗文中,散文同样追求表达的凝练,与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处,但诗歌对简洁性要求更高。葛兆光先生指出:“诗与文之间的区别只在于文无韵而诗有韵,文多虚字而诗少虚字,文句不齐而诗句齐,只不过人们在读诗时先存了个‘诗的念头,所以便在心里把它读出了诗歌的节奏而已。”反言之,如果补出完整形式,便成为文而不是诗,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省略使詩成为诗。

其二,省略留下空白,使诗歌含蓄蕴藉。如“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看似是写景句,意思清楚、完整,但放入诗歌的境域内读者仍会产生疑问:落尽的杨花和悲鸣的子规与抒情主体之间是何关系?“诗缘情而绮靡”,在以抒情为基本特质的古诗中,绝不能将“景语”等同于对客观物象不带情感的简单摹写,要将其合理地转化为表现诗人情感的“情语”。“杨花落尽子规啼”实为:“我”看到杨花落尽,听到子规悲啼。作者李白听闻好友王昌龄被贬龙标,心内凄然,以景语代情语的方式抒发了自己的满怀愁绪。若将情感点明,则显得过于直露,而省略正好避免了这一点,使诗歌保持含蓄蕴藉。

其三,凸显意象。古诗以抒情为特质和生命,意象是其赖以表情达意的媒介。中国古典诗歌重“兴象”,这暗示了意象的多重功能,“兴”指起兴,借意象以营造氛围,唤起情绪;“象”指象征,用意象以联通能指和所指,传达情意。故此,意象在古诗中的地位极端重要,凸显意象也就成为诗人重要的表现手段,而省略恰好能突出关键信息,让读者直面意象,品味意象之美。

其四,丰富联想空间。优秀的诗歌之所以令人赏玩不尽,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留下了空白供人联想,若诗歌“没有未定成分,没有本文的空白,我们就不可能发挥想象”,省略起着丰富联想空间的重要作用。李清照《声声慢》第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便是典型。一般认为,这首词表现了李清照的自伤自怜和亡夫之痛。但细读第一句发现,“寻觅”的对象被省略了,“凄凄惨惨戚戚”的原因也未清楚交代,遭遇了北宋灭亡的李清照除了寻觅与丈夫之间的过往,更有可能在寻觅对故国的美好记忆,使李清照悲痛的也就不止于个人伤痛,还兼有亡国之悲。李清照也就从孀妇上升为关照国家命运的一个形象。省略,使语义的不确定性增加,联想的空间因此丰富,诗歌有了更为丰富的意义。总之,从客观角度看,诗歌体式要求诗歌采取省略以简洁语词,精练表达;从创作者主观的角度看,省略有使诗歌含蓄蕴藉、意象凸显、联想空间得以丰富的功能,是提高表达效果的必要手段,因此省略更是作者构建诗歌艺术魅力的主动追求。

三、应对策略

(一)补充省略成分,还原句意

关于诗歌的解读和理解,古代有“诗无达诂”的说法,语文界也曾提倡过所谓“多元解读”,究其本意,是强调诗歌内涵的丰富性和学生解读诗歌的主动性,但诗歌不可避免地给人意思说不清、道不明的神秘印象。其实,“诗无达诂”不是说诗歌意思不明确,而是指诗歌语言的多义性、模糊性造成诗歌内涵的多种可能,而每一种可能都是能说清楚的。叶圣陶先生指出:“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这件事看起来似浅近,却是最基本的。基本没有弄好,任何高妙的话都谈不到。”古诗教学不应盲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补充省略成分以疏通句意,是值得重视的基础工作。

普通的成分省略,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不会因为主语被省略而影响理解,在教学中点到即可。而对影响句意理解的省略,则必须将其准确补充出来。如名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指战国时期的贤君燕昭王,陈子昂作此诗时武则天正当权,“后不见来者”似指武则天之时、之后再无燕昭王那样的贤君,但陈子昂不能预卜先知,为何如此断言?合理的解释是,“后不见来者”前省略了“古人”,“其(古人)后不见来者”,意为燕昭王之后再无贤君了,这显然是暗贬当朝权威。若不加以辨析和补充,学生很可能理解不当。

(二)品味省略之妙

1.品味意象之美

意象使用是古诗的基本表达手段,被作者凸显的意象蕴含了丰富的情思和意蕴,需要仔细品味。一要品味省略后突出的意象。例如,诗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中,前后句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语义被隔断,作者有意突出“巴山夜雨”这一意象。通过探析发现,这样写有多重作用:一是通过巴山夜雨的绵密,烘托出环境的清冷和孤寂;二是暗示作者长时间听雨,表现作者的惆怅孤独之情;三是关联前句,交代作者目前的处境——滞留于巴山凄凉之地。前后句语意似断实相连,并且起到烘托氛围、暗示作者心情的作用,暗含着作者的匠心,需要细心体会,将“景语”转换成“情语”。二要品味省略形成的名词句中的意象组合。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中出现了6个意象,“鸡声”“人迹”尤其耐人寻味:是旅人的早起唤醒了鸡鸣还是鸡鸣唤醒了旅人?是更早行人的足印还是作者的足印?“鸡声”“月”“霜”之间产生交互性的情境关联,既提示了时间,又暗写了明月与霜雪相互辉映的清冷氛围,意味丰富,只有反复涵泳才能体会其妙处。

2.品味留白处

诗歌的留白处一般隐藏着作者的言外之意,有待教学中去挖掘。前文提到“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省略了关联词“如果……那么”,而作者杜牧的情感恰好隐藏在关联词中,形成了留白。这一假设条件句显然强调了“东風”的重要作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杜牧其时正缺乏一股“东风”,他显然是借三国旧事暗示自己不得时机,抒发难以功成名就的牢骚和苦闷,同时也揭示了时机是能否功成名就的关键条件,这自然会引发读者的联想:历史上多少有志之士因缺乏时机而难以施展抱负!这种深沉的历史感慨一旦为读者所感知,就有可能与杜牧产生“时空对话”。品味留白处,能够使学生获取诗歌更多的意味。

3.品味语言形式之美

在古诗教学中,品味形式之美可以通过朗读来完成。首先要注意区分不同体式诗歌的音步,读出节奏感。例如,教师教读四言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时,应断句为两个“二二”音步;教读五、七言诗也要断出各自的音步,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与四言句和五言句音步不同,节奏自然不同,要让学生在朗读中具体把握。其次要体会诗歌的对称之美。一是句式的整齐划一,二是词与词、句子与句子的对偶,如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语词整饬,对偶精妙,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其妙、其美。

总之,正确应对古诗中的省略,可以将教学难点有效转化为教学突破口,从而引领学生深入古诗的艺术秘妙,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愉悦。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子规省略品味
子规声声
偏旁省略异体字研究
品味桂峰
宣城见杜鹃花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
品味四季
中间的省略
近代日本的“古典复兴”——以正冈子规的“古代发现”为中心
省略
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