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鹏
“物之能感化者,在天莫若月,在乐莫若琴,在动物莫若鹃,在植物莫若柳。”张潮此句谈的是外界事物感化人心的四种物象,如用它来讲中国传统诗文中最有丰富意蕴的四个意象,也是最为恰当。尤其是古诗文中的杜鹃这一意象,内涵十分丰富,至少有七种情感内涵。分析清楚了杜鹃这一意象的来源及不同意象内涵,就可以在诗歌鉴赏中,“从微观的角度,对教材中涉及‘杜鹃意象的具体诗词作品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各篇的选材意义及教学价值,分析写作手法及审美艺术特征”,根据不同的意象内涵来分析诗歌所蕴含的情感,读出杜鹃的情感内涵及其表达的隽永意味。
杜鹃,又叫“杜宇”“布谷”或“子规”,是鹃形目杜鹃科鸟类动物。古诗文中,对杜鹃的意象来源分析,一般都按照古蜀国帝王死后化而为鸟的故事作为根据,但如果细读,就会发现古诗文中的杜鹃意象来源丰富,南京师范大学董晓强《杜鹃意象研究》一文指出:“在中国传统美学话语中,意象是核心范畴之一,而动物意象在所有的意象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图腾崇拜的思维支配之下,古代巴蜀地区产生了鸟图腾,其中的杜鹃图腾崇拜有着重要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图腾崇拜中的动物,逐渐从被崇拜的地位降到了文学的地位,很多都成了文学意象的原型模式,杜鹃便是其中一个。”认为杜鹃文学意象的原型来源于图腾,并且认为“作为中国文学中重要的动物意象之一,杜鹃形象从最初的原始图腾到后来成为文学中的经典意象,这一过程有着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但在其论文中并没有杜鹃意象来源于图腾的论述和文献论证,认为“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是“在汉代杜鹃的内涵主要表现为哀怨,到了唐朝杜鹃意象中的爱情内涵和思乡内涵正式形成,随着社会风气和背景的变化,出现在宋代诗歌中的杜鹃形象,主要用来表达爱情的含义”。虽然列出了几种意象内涵,但看不出内涵之间内在的发展脉络或者流变,这几种意象内涵是并行的,并不是哪个朝代主要用哪种意象内涵,反而是同一朝代同一诗人因不同境遇、不同情感而运用了杜鹃的不同意象内涵。把《杜鹃意象研究》一文中“爱情因素的出现与神话传说中杜宇的妻子朱利以及杜宇被迫禪让有着直接的关系”改为“爱情因素的出现或许与神话传说中杜宇的妻子朱利以及杜宇被迫禅让有着一定的关系”还是比较中肯的。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一是古诗文中的杜鹃意象最早可能来源于古代神话传说;二是杜鹃意象的发展应该如词汇词义的发展,有引申,有比喻,有链条式发展,也有辐射式发展,也有链条式辐射式混合发展。现存的1547首杜鹃意象的诗歌,可以解读为以下几种意象情感。
一、哀婉悔恨版
因其故事来源于古蜀国,所以又可以叫作“蜀地版”。我国自古就有“杜鹃啼血”之说,并将它视作为民喋血的望帝的化身。因为流传最广,为大家所接受,所以又可以叫作“国家版”。这一版本来源可以归结为古代神话传说。《华阳国志·蜀书》记载,杜宇统治时期,蜀地突发洪水,他和百姓躲到山上,后来出现一位叫鳖灵的人治水成功,杜宇认为他比自己对百姓的功绩更大,于是将君位让给他,自己住进西山,不想鳖灵荒淫无道,杜宇怨恨而死,并化为一只小鸟,天天飞到宫阙上来啼叫,叫得口中滴血。另有版本说,约在公元前666年,杜宇在蜀国称帝,号曰“望帝”,刚开始杜宇是个勤勉的好皇帝,后来想长生不老,处西山而隐,潜心修道,结果遇人不淑,结识了邪门歪道,皇位被别人抢去,还占去了他的妻子和女儿,他怨恨而死,化为一只小鸟,名叫杜宇,又叫杜鹃。杜鹃鸟天天飞到宫外的门阙上来啼叫,声声肝肠寸断,口中滴血,那滴滴鲜血染红了一花,古人便将那花命名为杜鹃花……如此悲切,最终也没有换回自己的江山,所以他成为悔恨的化身。关于这个故事的变型,在《西游记》中也写到了。《第三十七回 鬼王夜谒唐三藏 悟空神化引婴儿》这一回目中乌鸡国国王的故事便是杜宇传说的再创造。由古蜀国这个最古老的传说得出的望帝化鹃的典故,是诗歌经常采用的意象,这个意象主要充满了悔恨,所以我们也可以把它叫作“悔恨版的杜鹃”。国灭身死,壮志难酬,白日难照精诚,文天祥即慷慨悲歌:“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自唐代以后,杜鹃鸟就被称为“冤禽”“悲鸟”“怨鸟”,无数文人墨客为其吟咏诉冤。天长日久,“杜鹃鸟被推上了‘文化鸟的宝座,定位为一种可怜、哀婉、纯洁、至诚、悲愁的象征”。如李商隐的《锦瑟》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宋代刘辰翁《兰陵王·丙子送春》:“杜鹃声里长门暮。想玉树凋土,泪盘如露。”
二、思亲思归版
因其诗文大多为迁客骚人、江南游子所作,所以又可以叫“江南版”。这一意象内涵的产生是在我们人类的生活经验、个人经历的情感体验与古老的传说望帝化鹃的情感交汇、吻合的基础上引申、发展而来的。在这些诗歌里面,不叫杜鹃,不叫杜宇,也不叫望帝,而叫子规,谐音“子归”。子规鸟的叫声,就好像是“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所以在诗词歌赋中凡是思乡、思亲、思归的意象,大多用“子规”二字来表示,比如唐代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这里面的子规应该理解为思乡思归,叫的就是“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表达作者思念家乡,迫切回家的这种心情。《红楼梦》里林黛玉把自己的侍女起名为“紫鹃”,也是表达思念家乡,迫切回家这种心情的。元朝关汉卿《大德歌·春》:“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
三、悲愁劝阻版
因其所经之地大多为三峡、蜀道等艰难险阻之地,所以又可以叫作“三峡版”。这一意象内涵的产生是在古老神话传说望帝化鹃的情感基础上引申、发展而来的。三峡版的杜鹃意象也常写作子规,在古诗文中,往往在遇到艰险、磨难、坎坷、前途渺茫等表达意向的时候,经常出现它的叫声,人们附会为“行不得也,哥哥”。因为三峡一带江水凶险,“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而这时子规的意象所表达的恰好就是“行不得也,哥哥”。最著名的就是宋代丘睿《行不得也哥哥》:“行不得也哥哥,十八滩头乱石多。”又如李白的《蜀道难》中写道:“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里面的子规劝说友人不要去登蜀道。
四、闺怨爱情版
爱情因素的出现或许与神话传说中杜宇的妻子朱利以及杜宇被迫禅让有着一定的关系,“在人与自然‘情感统一性的思维下,原始先民将自己的情感和杜宇对朱利的情感相融合,加之杜鹃的哀婉叫声,文学中的杜鹃成为表达爱情的符号”。如元代王元鼎《凭栏人·闺怨》:“杜鹃奴倩伊,问郎何日归?”表现了闺怨的内涵。纯粹用杜鹃意象表达爱情的诗句不多,这大概与望帝化鹃这一神话故事悲情、哀怨的主要意象内涵不太统一的原因有关。明朝杨守礼的《杜鹃花》:“百年过半学忘情,绮语芟除手亦生。因甚对花情未了,杜鹃颜色正倾城。”又如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当然,读者看到这里,可能会认为笔者混淆了杜鹃与鹧鸪,关于杜鹃、鹧鸪、布谷的区别与联系在下文讲到,此处暂略。
五、离恨悲怨组合版
杜鹃“与梦蝶意象组合,共奏离恨悲情怨曲”,最著名的当数李商隐的《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一句,结合李商隐的身世,“牛李党争”的恩怨,朦胧的爱情,丧偶的悲情,等等,多种情感交织,个中滋味也许只有他自个儿明白了。杜鹃“还与月这一意象组合,极大地开拓了艺术表现空间”。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一句,结合整篇诗歌就会发现,它既有登上蜀道的哀婉悔恨,也有遠离长安的思亲、思归;既有进入蜀地险境的悲愁之情,也有劝阻友人不要入蜀的声声叮咛,可以说是离恨悲怨多种情感的丰富组合。杜鹃意象还与杜鹃花、斑竹、猿等意象组合后,“形成了动静交融、多声交响的写景模式,展示了生动、鲜明的抒情效果”。
六、伤春怀春版
因为杜鹃属于候鸟,多于四五月北来,正值暮春时节。自古女子伤春,男士悲秋,春之于四季,就犹如青春之于女性,暮春时节就感觉容颜不再,青春活力消失,韶华易逝难留,“恐美人之迟暮”,于是就有了伤春、怀春、惜春的莫名情感。如陆游《三月三十夜闻杜宇》:“斗转春归不自由,韶华已逐水东流。子规独抱区区意,血泪交零晓未休。”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又如杜牧《惜春》:“繁艳归何处,满山啼杜鹃。”曹雪芹《红楼梦·桃花行》:“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红楼梦·葬花吟》:“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杜鹃伤春、怀春、惜春这一意象内涵与“望帝化鹃”的神话传说已有一定的距离了,诗句中的“杜鹃”“杜宇”万不可牵强附会或生拉硬扯到“杜鹃滴血”“望帝化鹃”上来。这一意象来源与杜鹃物象本身的物候现象有关,正如月亮的圆缺带给人悲欢离合的情感体验。
七、悲情失亲版
因其故事发源地在西北地区,所以又可以叫作“西北版”。乍看小标题,都认为杜鹃这一意象内涵来源于“望帝化鹃”,其实不然。其一,故事还是古老的神话传说,与西南地区版的故事孰早孰迟,有待专家学者考察论证。其二,因白杜鹃叫声听似“布谷布谷”,特别像鹧鸪鸟,所以很多人把白杜鹃和鹧鸪相混淆。此类百科知识,可以请教动物学家。鹧鸪又叫布谷,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一带把鹧鸪叫“饱饱吃”,把白杜鹃叫作“张高”。在这里流传着一个古老的民间故事,据说张高(白杜鹃)和布谷是同父异母的姐妹俩,张高(白杜鹃)是前妈所生。继母对张高(白杜鹃)百般虐待,每年春季开始播种的时候,她就让自己的女儿布谷鸟出去啼叫,布谷鸟啼叫的是:“饱饱吃,饱饱吃,吃饱了薅草去!”含有劝农、知时、勤劳等正面意义。因为是早春播种季节,种下的种子没有深埋到土里,地面上有很多浮籽,所以布谷鸟往往吃得饱饱的回家。说来也怪,布谷鸟因为毛色美丽,颜色鲜艳,特别像受到亲妈溺爱的女儿一样,养尊处优。而等到青苗长成,再也没有浮籽的时候,继母就让张高(白杜鹃)出去啼叫,叫声特别像“长高长高,麦子长得房高”。我们知道麦子再长也不可能长到房屋那般高,可是继母交代她,如果麦子长不到房屋那般高,叫到口中滴血才可以回家吃饭。就这样从暮春开始,张高(白杜鹃)天天在田野中啼叫“长高长高,麦子长得房高”,一直啼叫到中秋时节,也不见麦子再长高,又饥又饿,但回不了家。喜鹊看在眼里,就告诉她南山下有一种植物名字叫作“地”,吃了“地”就可以把嘴角染红,可以骗过继母回到家里。说来也怪,等到庄稼成熟,南山下的“地”(野草莓)也开始成熟了,而田野里的张高也南归了(杜鹃属于候鸟,多于四五月北来,九十月南迁)。老百姓把这样一个悲情的故事附着在杜鹃身上,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悲情版的杜鹃。如清代尤侗《闻鹧鸪》有曰:“鹧鸪声里夕阳西,陌上征人首尽低。遍地关山行不得,为谁辛苦尽情啼?”其中的“鹧鸪声”和“行不得”就是把鹧鸪和白杜鹃相混抒情的典型例子。白杜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六七月鸣叫声更甚,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李白《蜀道难》中“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一句,有人就解读为杜鹃的失子之悲,另有人断句为“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涉猎广泛,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所以他的这首古乐府中的“子规”意蕴丰富,似乎这四种内涵都有了。
杜鹃的这一意象内涵来源与传统望帝化鹃故事来源是并行的,都来源于古老传说,滋养着丰富的中国诗词文化。
综上所述,杜鹃意象来源及内涵我们可以总结为:古诗文中的杜鹃意象最早可能来源于古代神话传说,杜鹃意象内涵的发展形式有辐射式发展,有链条式发展,有并列式发展,也有辐射式、链条式混合发展。如图简示。
分析清楚了杜鹃这一意象的来源及不同意象内涵,就可以在诗歌鉴赏中,根据不同的意象内涵从微观的角度进行深入探讨,来分析诗歌所蕴含的情感,读出杜鹃意象的情感内涵及其表达的隽永的艺术效果,从而让我们进入到艺术世界,获得美的享受。
作者单位:甘肃省永登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