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承转合”在民间音乐中的应用

2023-06-03 01:58汪在东
戏剧之家 2023年14期
关键词:起承转合乐段乐句

汪在东

(四川文理学院 音乐与演艺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起承转合”是艺术创作常用的结构技巧,在音乐学科领域里是曲式结构原则之一。“起承转合”只是艺术作品的惯用手法,并非全部艺术作品都采用这个原则,否则艺术就失去了灵性与个性。音乐与文学从来都是相通的,所以“起承转合”可以同时从音乐和文学角度来解释:

起部(即呈示),音乐主题最初陈述,故事刚刚开始,音响效果一般都比较温柔抒情。承部(即巩固),通过重复或变化重复来巩固音乐主题,故事进入发展阶段,音响效果开始起伏变化。转部(即发展),音乐主题材料之间变化对比,故事发展到高潮段,这时候情绪最激动,音响效果对比强烈。合部(即结束),音乐主题材料回归,常体现为再现,故事结束,音响效果回到初始的温柔抒情,余味无穷。

音乐作品和文学作品在本质上是相似的,都是表达某样事物的载体。音乐产生音响效果,听众用耳朵去听;文学产生文字,读者用眼睛去看。完整的文学故事和完整的音乐作品其实都是在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以影视作品为例,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里面常常包含以下几个因素:曲折的故事情节、绚丽的画面效果、契合故事情节的背景音乐、演员生动自然的表演。这几个元素缺一不可。从故事情节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什么样的故事情节,不外乎包含了:平淡的叙述、逐渐的发展、故事的高潮、最终的大结局。背景音乐也要与它们一一契合,平淡的时候的音乐一般是平稳、宁静的;故事在发展,音乐也随之愈发紧张;故事到了高潮部分,背景音乐便会达到最激动最紧张的地步;到了故事的大结局,音乐终于重归平静。音乐作品里音乐和文学的结合是如此,单独的音乐作品自身也包含了平淡的叙述——“起”,逐渐的发展——“承”,故事的高潮——“转”,以及最后的大结局——“合”。

无论是包含人声演唱的歌曲作品,还是纯演奏的器乐作品,很多时候都遵循了“起承转合”原则。分析音乐作品的进行顺序和阶段,有助于我们掌握作品的结构层次,从而更好地欣赏、理解、演奏音乐作品。所以,对东西方民间音乐作品的结构层次做基本研究,从音符背后去认识和理解作曲家想要表达的内涵确有必要。即使我们无法做到像演奏家那样做到真正的二度创作,但至少能更好地忠实于原作。

一、乐句结构关系

一般四个乐句为一个乐段,四个乐段构成一首完整的音乐作品。先从四个乐句之间的关系说起。由于东西方民间音乐各有特点,其“起承转合”的表现也不尽相同。西方民间音乐作品中,起承转合在句间关系中常常表现为两种常见形式:

第一种形式为AABA,承句常常体现出重复关系,即原样重复起句。爱尔兰民歌《多年以前》主题就属于这一种结构关系。

这部作品是1833 年由英国作曲家托马斯黑恩以爱尔兰民间曲调为蓝本所写的歌曲,后来许多作曲家都根据这个旋律创作了各种各样的音乐作品。《多年以前》主题部分的曲式结构是由典型的起承转合关系组成的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

第一乐句(起句),是主题A 的出现,如同太阳在地平线冉冉升起一般,充满了回忆,充满了希望。第二乐句(承句),是故事在发展,从节奏上是第一句的重复,旋律上基本相同,所以我们还是将之看为乐句A。尾音1 结束在主和弦的根音,形成全终止。两乐句间是典型的重复关系,即A 加A,和声和调性也是典型的收拢性结构。在第三乐句(转句)中,故事到了高潮,节奏上有了很大的改变,旋律上起伏也更大,具有展开性质。所以可以将这一看作乐句B。第四乐句(合句)再现承句,这一句中故事结束了,无论是旋律上还是节奏上都与第二句完全一样,只是句头是从第三句句尾延伸过来的。作曲家使用一个简单却又优美的旋律将所要歌颂的回忆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乐句仍可以被看作乐句A。因此,整个乐段的乐句结构就是典型的AABA 结构,其故事表达足够清楚且完整。

第二种形式为ABCB,其承句常常体现出承接关系,大多数情况下根据起句的结尾音发展而成。俄罗斯民歌《三套车》便使用了ABCB 形式的句法关系。

第一乐句(起句):“冰雪遮盖着伏尔加河,冰河上跑着三套车。”这一句是主题A 的出现,故事开始了。乐句节奏舒缓,旋律悠扬,仿佛在一望无垠的西伯利亚平原中,一匹老马拉着一辆车在缓缓地行走,展现着勃勃生机。第二乐句(承句):“有人在唱着忧郁的歌,唱歌的是那赶车的人。”这一句的前半句的节奏和第一句的前两拍是重复的,但旋律急剧下行,到了后半句则完全不同,故事有了明显的发展。所以,我们将之看为乐句B。第三乐句(转句):“你看吧这匹可怜的老马,它跟我走遍天涯。”这一句节奏上有了很大的改变,故事达到高潮,旋律上达到最高音,与前两句形成小对比,音区上行,旋律到顶。所以这一句可以看作乐句C。第四乐句(合句)再现承句:“可恨那财主要把他买了去,今后苦难在等待着他。”这一句再现第二句,但结束在主和弦上终止,在重复了一次相同旋律后,故事也结束了,整个作品充满着忧郁悲伤的情绪。这一句可以看作乐句B。因此,整个乐段的乐句结构就是典型的ABCB 结构。

同样,我国民族音乐中大多使用起承转合关系组成四句式的单乐段曲式结构,和西方音乐作品有类似之处。在民族调式中的徴调式的尾音安排之中,就有两种常见形式。

第一种,徴、徴、商、徴的落音安排,符合AABA 的起承转合关系。张敬安、欧阳谦叔创作的《洪湖水,浪打浪》的呈示段从音调特点来分析也属于起承转合关系的结构组成的乐段。(见图二)

图一:AABA 形式作品

起句1—2 小节“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以徴音5 开始并结束在5 上,意味着故事的开始,这一句为A 句。承句3—4 小节“洪湖岸边,是呀么是家乡啊”,也是以徴音5 开始并结束在5 上,承句的后半部分显然在重复起句的后半部分。此时故事发展了起来,所以这一句也是A 句。转句5—6 小节“清早船儿,去呀去撒网”,这一句则以角音3 开始并结束在商音2 上,故事进一步得到发展。这一句与前两句完全不同,所以为B 句。合句7—9 小节“晚上回来鱼满舱”,这一句吸收了前面三句的部分精华,但又以起句为主要材料,以徴音5开始,最后结束在徴音5 上。所以,徴、徴、商、徴的落音安排符合AABA 的起承转合关系。

第二种,商、徴、羽、徴的落音安排,符合ABCB 的起承转合关系。以何占豪、陈刚根据越剧音乐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为例。

起句1—2 小节“碧草青青花盛开”,以角音3开始并结束在商音2 上,一个凄美的故事开始了,这一句为A 句。承句3—4 小节“彩蝶双双久徘徊”,以商音2 开始并结束在徴音5 上,旋律出现了很大的不同,故事发展了起来,所以这一句是B 句。转句5—6 小节“千古传颂生生爱”,这一句则以高八度的角音3 开始并结束在羽音6 上,旋律进行到最高音,故事也到了高潮,这一句的结束音与前两句完全不同,所以为C 句。合句7—9 小节“山伯永恋祝英台”,这一句从宫音开始,最后结束在徴音5 上,为这个悲哀的爱情故事画上了句号,所以这一句为B 句。商、徴、羽、徴,落音安排完全符合ABCB 的起承转合关系。

二、乐段结构关系

乐句叠加组成乐段,乐段叠加构成完整作品。起承转合的乐段关系使作品充满了戏剧性结构,而矛盾冲突、形象塑造、气氛渲染等戏剧性的情感表现正是音乐作品的灵魂所在。

伟大的民族音乐作曲家肖邦取材自描绘爱国英雄的民间叙事诗“杜马”而创作的《g 小调第一叙事曲》中,整个作品由两个主题为中心发展而成,即主题a 和主题b,其曲式结构是比较自由的奏鸣曲式,共有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五个部分。用起承转合的句法关系来看,则分为引子、起、承、转、合、尾声共5 个部分,属于第二种形式的ABCB 结构。

图二:《洪湖水,浪打浪》

图三:主题A

图四:主题B

引子从g 小调上出现,1—8 小节,两乐句,织体简单而清晰,引发人们无限的想象。

呈示部包含了“起”部分和“承”部分,其中“起”部分又包含了主题A(8—35 小节)和连接部(36—67 小节)。主题A 从引子的结尾演化而来,二者有机融合,延续了引子沉重悲伤的感情。连接部一开始是主题A 的补充,接下来通过转调,更显著地体现出承上启下的功能,通过连接部的不断叠加,音乐的情绪越来越激昂。这一部分可以看作A 句。

“承”部分包含了主题B(68—82 小节)和结束部(82—94 小节)。主题B 部分的音乐形象温柔亲切,左右手的旋律非常优美,富有歌唱性,具有复调元素。结束部在音调和节奏上引用了主题A的材料,后来运用bE 旋律大调的降六级和降七级音,使音乐获得柔和的小调色彩。这一部分可以看作B 句。

展开部就是“转”部,这一部分包含了主题A变奏(94—106 小节,灰暗的音乐形象)、展开的主题B(106—125 小节,活泼有力的英雄主义)、插部1(126—137 小节),并借用了引子部分以及之前连接部的一些元素。插部的加入使得这部分与前面有了很大不同,所以可以看作C 句。

再现部就是“合”部,这一部分又重现了主题B(166—180 小节,主题变形)、结束部(180—193 小节)、主题A(194—208 小节,惶恐不安的情绪)以及主题B(208—236 小节,再一次提升抒情性)和主题A(236—250 小节)的变奏再现,所以这部分可以看作B 句。

最后,故事到了尾声(250—262 小节),把音乐推向了强烈的悲剧性的高潮,代表着英雄史诗般人生的结束。因此,这首作品就是典型的ABCB结构。

再看中国钢琴作品里面的“起承转合”乐段结构关系。陈培勋1952年创作的钢琴作品《平湖秋月》,可以分为六个部分:

在引子(1—2 小节)中,月亮渐渐升起,湖面一片平静;在起(3—9 小节)部分,月色笼罩着西湖远景,水面荡漾着薄薄的雾气;在承(10—15 小节)部分,出现了西湖水面波光摇曳的美景;在转(15—22 小节)部分,达到了全曲高潮,刻画出微风吹拂,人世间繁华的良宵美景;到了合(22—25小节)部分,人烟淡去,湖面逐渐恢复宁静;最后,在尾声(25—29 小节)部分,夜色渐渐淡去,凉凉的夜风伴着洞箫,空旷而深远。

此外,王建中取材自广东粤曲旋律改编的中国钢琴作品《彩云追月》采用了中国的五声音阶,线条流畅,优美抒情,展现了浩瀚夜空的迷人景色。乐曲可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子(1—8 小节),模仿民乐中的弹拨乐器,弹拨出轻盈的衬腔,节奏张弛有度,仿佛浩瀚夜空下,月光如水的画面。第二部分是起(9—20 小节),从徴音开始按五声音阶上行级进,同时模仿着民族管弦乐中的弹拨乐器的音色,在四拍长音的地方弹出轻盈的衬腔作为填充,使音乐变得丰满而不单调。第三部分是承(21—45 小节),模仿了笛子的音色,使音乐更富于民族特点。第四部分是转(46—55 小节),这部分是主题的变化再现,旋律织体加厚,力度加强,仿佛幽淡的夜幕背景下,云月相逐、嬉戏,情态逼真、意趣盎然。第五部分是合(56—59 小节),透过轻纱的朦胧月色,我们仿佛能看到夜空的悠远。第六部分是尾声(60—69小节),与引子基本相同,最后定格在长琶音上,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渊然而深的空灵意境。

这三首作品的乐段结构都是典型的“起承转合”结构,极具代表性,展现了“起承转合”思维在中国钢琴作品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判断作品结构层次的时候,一般都可以使用“起承转合”结构原则为标准去判断,但不是每个作品都会按照“起承转合”这个原则来作曲,很多时候都是“起”部分与“承”部分为第一、二段,“转”部分与“合”部分合为结束段。总之,分析作品的时候,要关注具体的情况,思想应灵活,不能生搬硬套。应凭听觉和理论知识对作品进行综合评价,灵活运用“起承转合”的原则。

猜你喜欢
起承转合乐段乐句
一生为客恨情多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钢琴演奏中划分乐句的方法及表现乐句的策略
论曲式学中复乐段的辨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