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NSS导向的分层管理对开颅术后气管插管患者的影响

2023-06-03 11:42:58周雪芬吴惠敏袁思婷
齐鲁护理杂志 2023年10期
关键词:开颅插管气管

周雪芬,吴惠敏,袁思婷

(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 广东珠海519100)

开颅手术是颅骨外科应用广泛的手术方法,又被称为穿颅术,通过颅脑打开,取出内部病变,解除患者痛苦的一种手术方式[1]。行气管内麻醉以及抢救危重患者需要进行气管插管操作[2]。气管插管技术可实现减少解剖死腔、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降低气道阻力的目的,且可清除气道内的异物、分泌物等,进一步促进有效气体交换量增加,也是危重患者应用呼吸机、抢救时气管内用药保障其生命安全的重要条件[3]。开颅术属于大型手术,多数患者在手术治疗后自理能力差甚至丧失自理能力,需要较长时间卧床休息,易发生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对开颅术后气管插管患者采取有效术后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开颅术后气管插管患者临床常规护理包括术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实施心理疏导及饮食指导、功能锻炼指导等,护理缺乏针对性,护理效率较低[4]。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ICNSS)下的干预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包括气体交换是否受到损伤、是否有无效呼吸形态存在、组织灌注及清除排泄等)严重程度进行合理、科学的等级划分,合理分配人力资源,有助于提高开颅术后气管插管患者的护理质量,降低护理风险[5]。同时采用个性化护理干预针对患者不同等级情况进行干预,进而有效提高护理质量[6]。本研究旨在探讨ICNSS导向的分层管理对开颅术后气管插管患者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3月1日~2022年3月31日我院收治的100例开颅术后气管插管患者,患者及家属均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等相关文件。排除标准:创伤性颅脑损伤,符合《外科学》[7]中的相关诊断者;心、肝、肾等严重功能障碍者;丧失正常凝血功能者;伴免疫系统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精神异常,无法正常沟通者;恶性肿瘤者;中途退出或随访脱落者等。按入院顺序将患者分为分层管理组和常规组各50例。常规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23~57(45.98±2.60)岁;体质量指数19~27(22.59±1.53)。分层管理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22~58(46.08±2.53)岁;体质量指数20~28(22.84±1.4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已对本研究方案进行审批。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建专业护理小组,评估患者及家属的疾病、治疗相关知识认知程度,识别现存的护理问题,纠正错误认知。进食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保证营养供给,给予心理疏导,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工作。及时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沟通,进一步提高患者疾病治疗的配合度及依从性。保持医院环境清洁,及时通风、消毒。具体包括:术前通过与患者交谈了解其心理状态,有无恐惧心理,及时通过有效方式给予安慰和疏导,保持良好心态,增强治疗信心,保障手术顺利进行。术中全身麻醉,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确保患者生命安全。术后严格遵医嘱,并将康复锻炼方式详细告知患者,鼓励其合理训练。

1.2.2 分层管理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ICNSS导向的分层管理。对所有护理人员做好评估,分为NI、N2、N3 3个等级,工作年限<3年且取得护士资格证的护理人员、工作年限超过2年且取得护士资格证的护理人员、主管护师及以上级别的护理人员分别为N1、N2、N3级。由高一级人员带领每一级护理人员学习,确保点对点进行工作指导。同时对患者也要结合不同情况实施分级管理: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采用ICNSS评分(总分64分)进行详细评估,评估时要在主管护士的主导及护士长的辅助下进行,并根据得分进行分级,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病情越重、操作越困难、技术难度越大,护理项目随之增多。由N1级护理工作人员对ICNSS评分16~22分的患者采用Ⅰ级护理干预;由N2级护理工作人员对ICNSS评分23~32分的患者采用Ⅱ级护理干预;由N3级护理工作人员对ICNSS评分≥32分的患者采用Ⅲ级护理干预。考核及评价:对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不定期或定期考核,考核工作由护士长执行,通过分析检查结果,总结、分析、讨论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相应的解决方案进行分析、总结,促进护理质量提高。护理管理人员同样实施双班制,给予分级分层管理,由护士长进行安排,采用指导师与低级别护理工作人员进行搭班的工作形式,在各个班次护理工作中做好协调及指导工作;同级别护士要在指导师不在班时,代管执行指导师的工作,保证在整个工作流程中低级别护理工作人员得到全程管理及指导。此外,护理工作人员的培训方案由更高一级别的护理工作人员制订,通过个体化的培训方案实施系统、全面的管理,同时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医德医风教育及思想品德教育,了解护理人员工作以及学习情况、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协助处理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并定期进行考核。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气管插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机械通气的时间。②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采用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8]进行评估,评分0~100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③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呼吸道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压力性损伤、应激性溃疡。④比较两组家属护理满意度。采用自拟满意度调查问卷,共25题,满分100分。总分>80分为非常满意,70<总分≤80分为满意,60≤总分≤70分为一般,总分<60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一般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两组气管插管留置、住院、机械通气时间比较见表1。

2.2 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2.4 两组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名)

3 讨论

开颅术患者术后多体质虚弱,无法自理,常伴有气管插管、机械通气[9]。气管插管通过特定的内导管导入人体气管内,为人体提供通气供氧等必要活动[10]。常规护理主要包括患者生命体征监测、气道护理、引流管护理、尿道护理等,但缺乏针对性,导致护理效率较低[11]。

ICNSS主要通过对患者营养状况、情绪状态、血压、通气、换气、睡眠质量、心率、脏器供血、身体活动、沟通交流等症状和表现进行评估,综合反映患者的病情危重情况[12]。传统护理干预模式是根据床位及患者人数安排护理人员,未对患者病情进行分类,因此无法对患者实施分级护理,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的情况较严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13]。若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容易因医护人员缺乏而导致工作强度过大,严重影响护理质量,从而导致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增加,无法保障护理效果,不利于患者康复,而病情较轻的患者可能出现护理资源过剩的情况[14]。ICNSS导向的分层管理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出发,为患者针对性配置相应层级的护士,实现护理资源有效分配,进一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发挥各层级护士护理技能的同时有效避免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进而改善患者预后[15]。本研究结果显示,分层管理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及家属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P<0.01),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表明实施ICNSS导向的分层管理有助于减少开颅术后气管插管患者并发症,促进生活质量改善,提高家属护理满意度,与苏谦等[16]研究结果相符。

由于常规护理干预在护理资源的合理配置方面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不同级别的护理干预措施无法及时、有效地实施,严重影响护理质量。而ICNSS评估方法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实施科学、合理的等级划分,具有简单、方便的优势。ICNSS导向的系统护理干预有利于保证护理工作人员得到合理、科学的分配,对护理质量产生明显的促进效果,同时降低因护士经验不足而导致的并发症发生率[17]。该护理模式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评估患者病情,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调整、分配护理人员,促进工作效率提高[18]。本研究结果显示,分层管理组气管插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常规组(P<0.01),表明对开颅术后气管插管患者实施ICNSS导向的分层管理可以有效改善临床指标,促进病情恢复,与唐雯琦[19]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ICNSS导向的分层管理有助于改善开颅术后气管插管患者的临床指标和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开颅插管气管
Beagle犬颈外静脉解剖特点及插管可行性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对冲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快速开颅技术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抢救治疗中的效果
气管镜介入治疗并发大咯血的护理体会
深昏迷患者应用气管插管的急诊急救应用研究
探讨早期气管切开术对防治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作用
开颅手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
吸入式气管滴注法的建立
肠系膜插管外固定术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44例
西南军医(2015年4期)2015-01-23 01:19:04
神经外科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