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玉,王 柳,苏 杭
(河南省中医院 河南郑州450002)
肺癌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确诊肺癌人数呈逐年增加趋势,因此,肺癌的治疗与护理是临床关注的焦点[1]。手术治疗是早期、中期肺癌及部分晚期肺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手段,其中肺癌根治术为主要手术方法,可通过将病灶的肺叶完全切除并于术中清扫淋巴结,切除后进行切缘病理检查防止肺癌复发[2]。但受手术室温度低(20~24 ℃)、麻醉药物、术中失血等多种因素影响,患者术中可能发生体温降低等表现[3]。由于胸外科手术创伤较大、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较长,患者自身免疫功能较差,肺癌根治术后并发感染风险较高。肺癌根治术常规护理对患者围术期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发症缺乏前馈控制,且护理流程欠缺规范,故护理效果不够理想。安全预警护理可对患者围术期的风险事件进行预警和前馈护理,予以控制,而程序化护理可规范护理流程,提高护理过程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已被证实应用于外科手术护理中效果良好[4-5]。本研究对肺癌根治术患者实施基于安全预警的程序化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我院156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影像、纤维支气管镜等检查结果结合临床表现确诊肺癌[6]者;②于我院行肺癌根治术者;③术前未接受放疗或化疗者;④患者及家属了解本研究后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麻醉禁忌证;②手术禁忌证;③既往有胸部外伤或胸腔手术史。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预警组和常规组各78例。预警组男48例、女30例,年龄(58.34±11.55)岁;手术部位:左肺42例,右肺36例;术前基础体温(36.41±0.26)℃;体质量指数(BMI)(22.63±3.11);病理分期:Ⅰ期52例,Ⅱ期23例,Ⅲa期3例;50例有长期(10年以上)吸烟史。常规组男49例、女29例,年龄(57.88±12.36)岁;手术部位:左肺47例,右肺31例;术前基础体温(36.39±0.33)℃;BMI(22.52±2.97);病理分期:Ⅰ期54例,Ⅱ期20例,Ⅲa期4例;51例有长期吸烟史。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原则。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给予围术期常规护理。术前为患者及家属讲解术前准备及注意事项、病房基本设施,讲解陪护制度,家属探访注意事项等。常规禁饮食,术后常规留置引流管并定时监测、记录患者生命体征。术后嘱患者下床活动并给予常规镇痛。持续干预7 d。
1.2.2 预警组 实施基于安全预警的程序化护理。组建风险预警小组:由护士长、责任医生、若干护士组成。主管护士通过文献检索平台查阅文献等方式收集并分析肺癌根治术围术期潜在风险,如术中低体温、术后感染、苏醒期躁动等不良情况的危险因素,影响患者遵医行为、心理状态等的相关因素。文献整理完毕后进行讨论分析,结合护理经验制订基于安全预警的程序化护理方案。①心理及遵医行为护理。患者入院时,管床护士全程陪伴、引导患者,并为其介绍设备使用方法。结合患者受教育程度采用不同健康教育方式,语言简洁、通俗易理解。嘱家属关心陪护患者,避免患者产生自责、孤独等不良心理,增加巡视频次,与患者及家属加强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部分患者由于担心治疗效果、认为癌症是“不治之症”而丧失治疗信心,护理人员讲解经手术治疗及术后康复成功稳定病情且长时间未见复发的相关病例,引导患者之间沟通交谈。②体温护理。术前:常规用棉被包裹保暖,加用充气式保温毯保温。术中:采用输液加温器保温静脉滴注药物,所用冲洗液采用恒温箱加热、保温至接近人体体温(36~37 ℃),保温毯覆盖除手术区域外的身体部位,在麻醉剂呼吸器上采用气体加温器。术后:采用充气式保温机促进患者体温恢复。③疼痛管理。除常规使用药物外,指导患者采用正念冥想、音乐疗法等方式转移注意力。④呼吸功能锻炼。患者术后意识恢复即可进行有效咳痰,嘱其深呼吸5次后最大限度进行深吸气后屏住呼吸5 s,微微前倾连续咳嗽3次,5次/d。缩唇呼吸:通过鼻腔最大限度吸气,缩紧嘴唇呈“吹口哨样”,维持此姿势慢慢呼出气体,每次30组,3次/d。腹式呼吸:患者半坐卧于病床上,将左手放置于腹部,将右手放置于胸前,经鼻腔吸气,挺起腹部,缓缓经口呼气并主动收缩腹部,每次15 min,每天早、晚各1次。⑤饮食管理。术前:缩短禁饮食时间,由8 h禁饮食改为术前6 h禁食、术前4 h禁饮。术后:由常规术后禁饮6 h、禁食至次日改为禁饮食6 h,首次进食时由护理人员在床旁指导,将病床床头抬高35°,用吸管饮温开水,观察有无呛咳等不适症状,若无呛咳可给予高蛋白、高热量的清淡半流质饮食。⑥早期活动。患者意识清醒后进行床上运动,如屈曲两侧膝关节、肘关节30次;术后第2天起,每日上午、下午由护士或家属协助患者下床行走15 min。持续干预7 d。
1.3 评价指标 ①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六分钟步行试验(6MWT)[7]及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选择僻静走廊嘱患者行走,过程中若出现不适可稍作休息,记录患者6 min内行走的路程即为6MWT。采用肺功能检测仪检测患者FVC、FEV1。②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肺癌生活质量评估量表(FACT-L)评分。FACT-L从患者身体状况(7项)、社交/家庭情况(7项)、情感状况(6项)、功能状况(7项)、其他担忧(10项)5个方面评估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每个项目得分0~4分,得分与患者生活质量呈正相关[8]。③比较两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包括术后感染、术中低体温、苏醒期躁动、恶心呕吐。④比较两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胸腔管引流时间、住院时间。
2.1 两组干预前后6MWT及FVC、FEV1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6MWT及FVC、FEV1比较
2.2 两组干预前后FACT-L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FACT-L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2.4 两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胸腔管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胸腔管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随着胸腔镜技术的发展与完善,临床应用广泛的肺癌手术方式由既往开胸手术转变为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该术式较开胸手术创伤更小、患者恢复更快,但由于手术需切除部分肺叶,会损伤患者肺功能,影响患者运动耐量。术中需使用双腔管气管插管以维持单肺通气,该种导管管腔直径较大,且术中长时间维持侧卧姿势,可导致术中通气血流比值(V/Q)异常,引发肺损伤,故患者术后短期可有6MWT和FVC、FEV1下降[9]。本研究结果显示,预警组干预7 d后6MWT优于常规组(P<0.05),FVC、FEV1及FACT-L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表明基于安全预警的程序化护理可促进肺癌根治术后患者运动耐量及肺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分析原因:①通过加强医护患沟通,建立良好关系,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讲解成功病例给予患者鼓励,增强其治疗信心,使患者感受到来自社会及家人的支持,改善患者社会关系,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和生活质量。②制订呼吸功能锻炼计划,早期锻炼患者呼吸功能,促进肺功能恢复,配合术后早期活动计划,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由于胸腔手术的创伤较大,对患者的刺激性较强,因此对术中麻醉深度的要求的较高,术后出现苏醒期躁动及系列胃肠道反应的风险较高。手术时体腔的开放及消毒剂、冲洗液的大量应用、输入液体的温度较低等原因可导致患者术中体温下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10]。手术前后长时间禁饮食不仅影响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还会影响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度,提高苏醒期躁动发生风险。胸腔手术患者由于术后切口疼痛、咳嗽能力和呼吸功能下降导致分泌物聚集于肺部无法排出等原因,导致术后感染发生风险较高[11]。本研究结果显示,预警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胸腔管引流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表明基于安全预警的程序化护理可促进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恢复,预防围术期并发症发生。分析原因:①通过查阅文献、病例分析等方式提供循证支持,并根据循证结果设置护理程序,分析肺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存在的安全风险并制订护理程序,有效规避风险[12]。②嘱家属陪护、关心患者,加强沟通,帮助患者调节心态,安抚焦虑情绪,术前不良情绪会增加苏醒期躁动发生风险[13]。③通过缩短患者禁饮食时间,术后早期进食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14]。④用保温毯、输液加温器、恒温箱等保温措施规避术中低体温的危险因素,降低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风险。⑤通过转移患者注意力减轻疼痛程度,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痰和呼吸锻炼,促进分泌物排出,从而降低术后感染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基于安全预警的程序化护理可加速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肺功能恢复,改善患者胃肠功能及生活质量,防止发生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