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秀 许海涛 张 颖 曹旺波 郝娜娜
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是指空腹血糖6.1~<7.0 mmol/L,糖负荷后2 h血糖<7.8 mmol/L,是一种介于正常人群与糖尿病群体之间,血糖调节受损的病理状态,和糖耐量异常统称为糖调节受损,也称糖尿病前期[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中青年糖尿病前期患者越来越多,目前,对糖尿病前期的干预多是饮食干预和运动干预,缺乏针对性的干预方案,很难获得持久满意的效果。中医辨体调质是按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ZZYXH/T157-2009)予以中医体质辨识,根据患者的体质实施调养干预,积极治疗中医体质相关疾病,做到辨体施护,改善患者偏颇体质,从而使护理干预更有针对性,提高护理效果。本研究从痰湿体质角度入手,对空腹血糖受损的痰湿体质患者进行综合的辨体调质干预,延缓或阻止IFG向2型糖尿病进展[2]。本研究将中医辨体调质干预应用于中青年空腹血糖受损兼痰湿体质患者,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20年1月-12月德州市中医院收治的空腹血糖受损兼痰湿体质患者120例。纳入标准:(1)符合空腹血糖受损诊断标准,即空腹血糖6.1~<7.0 mmol/L,糖负荷后2 h血糖<7.8 mmol/L;(2)符合痰湿体质诊断标准[3-4],痰湿体质转化分≥40分;(3)年龄18~60岁;(4)意识清楚,语言交流无障碍,具备阅读和理解问卷的能力;(5)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1)既往有糖尿病史;(2)在本研究的前4周内进行饮食运动干预、服用降糖药物或减肥产品;(3)认知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精神障碍;(4)服用药物引起血糖升高。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干预组失访3例,对照组失访4例,最终纳入113例。干预组57例,男40例,女17例,年龄(36.47±8.54)岁,体质指数(28.87±0.36)kg/m2,腰围(104.42±10.55)cm,中医痰湿体质积分(57.75±8.49)分;对照组56例,男41例,女15例,年龄(35.97±8.79)岁,体质指数(28.89±0.69)kg/m2,腰围(101.18±12.25)cm,中医痰湿体质积分(58.24±7.58)分。2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生活方式干预,包括糖尿病知识宣传;根据患者的饮食运动习惯,制定干预措施;生活方式干预参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1];做好心理疏导;复查日前3 d与患者电话沟通,提醒患者按时复查。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辨体调质干预。具体如下。
1.2.1 成立辨体调质干预小组
干预小组由中医内分泌科主任医师1人、针灸推拿科副主任医师1人、中医内科主治医师1人,中医副主任护师1人,护师3人组成。由中医医生对患者进行体质辨识,制定空腹血糖受损兼痰湿体质患者的辨体调质方案;对护士进行辨体调质相关知识和穴位按摩[5]知识培训,合格后参与本研究。护士负责具体护理干预及随访。
1.2.2 干预措施
(1)健康教育。组织中医痰湿体质辨体调质干预讲座,中医科医师讲解空腹血糖受损及痰湿体质的相关知识。向患者发放辨体调质干预小册子。在糖尿病健康教育基地,每月开展1次糖尿病教育大讲堂,向患者讲解辨体调质方案相关的知识。建立辨体调质微信群,每位患者实名入群,以便随时提供咨询及指导服务。定期推送辨体调质知识,在线答疑交流。每周电话随访1次,并详实记录内容。(2)膳食调摄。嘱患者戒除肥甘厚味,戒烟酒,忌暴饮暴食,多吃蔬菜水果,宜食味淡、性温平的食品,选用菠菜、油菜、荷叶、枇杷、萝卜、冬瓜、荸荠、竹笋、鸭肉、狗肉、牛肉、兔肉、鲤鱼等食物。(3)运动调摄。让患者选择快走、慢跑、太极拳、八段锦、游泳、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运动(目标)心率=190-年龄[6]。每周运动天数>5 d,运动时间45~60 min/d。(4)起居情志调摄。嘱患者保持居室空气流通、干燥,穿棉麻丝类衣物,合理安排休闲、娱乐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5)穴位按摩。按摩丰隆穴、天枢穴、足三里穴、太白穴、水道穴,用拇指或屈曲的指间关节着力于穴位上,连续按压,以穴位感到酸疼胀为宜,穴位按摩隔日1次,4周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2 d,共6个疗程。每次每穴按摩3~5 min。
分别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及6个月后,比较2组患者血糖指标[空腹血糖(FPG)、糖负荷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中医痰湿体质积分、体质指数(BMI)、腰围。中医痰湿体质积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2009年制定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中的“痰湿体质判定标准”进行评价,共8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1~5分的5段计分法[7]分为“从没有、偶尔、有时、经常、总是”。体质转化分数=(每个选项对应的分值总和-8)/32×100,≥40分判定为“是”;30~39分判定为“倾向是”;<30分判定为“否”。
2组FPG、2hPG、HbA1c在组间效应、时间效应与交互效应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2组血糖指标比较
表2 2组中医痰湿体质积分比较分)
表3 2组体质指数比较
表4 2组腰围比较
《糖尿病前期中医药循证临床实践指南》[8]把糖尿病前期归属于“脾瘅”范畴。《素问·奇病论》首次提出“脾瘅”,指肥胖之人多食肥甘厚味,导致脾的运化功能障碍,久则生热转为“消渴”,说明“脾瘅”是“消渴”的前期阶段,若此阶段未及时干预,就有可能发展为消渴。庞国明等[9]研究发现,痰湿体质在空腹血糖受损人群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王琦[10]证实痰湿体质与糖尿病前期的糖脂代谢紊乱密切相关,糖尿病前期表现出糖脂代谢紊乱,共同的致病基础是痰湿体质,津液运化失司,痰湿内蕴凝聚。痰湿体质土壤论[11]证实痰湿体质与糖尿病前期的致病因素均有过食肥甘、缺乏运动、血糖代谢紊乱和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等。可见痰湿体质与糖尿病前期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本研究通过对中青年空腹血糖受损兼痰湿体质患者实施6个月的个性化辨体调质护理干预,发现干预后,干预组FPG、2hPG、HbA1c改善情况均好于对照组。分析原因,辨体调质干预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使患者改变了不良生活习惯,从而消除了痰湿形成的多重原因。如通过让患者多食健脾利湿、通利三焦的食物[12],改善体内潮湿环境;坚持中等强度、较长时间的活动,强壮肌肉骨骼,促进气血运行,使淤积的痰湿得化,脾气肾精充足,消耗多余脂肪,减轻体质量,减少腹部脂肪堆积,改善痰湿体质[13];调节患者情绪,使其豁达开朗,也有健脾化浊之效[14]。穴位按摩能健脾利湿,宣肺养胃,涤化痰浊,使气血运行旺盛,调和阴阳,调节脏腑功能。本次选取的丰隆穴为化痰的要穴,天枢穴能行气健脾祛湿,足三里穴具有健脾的功效,通过健脾抑制生痰;太白穴具有健脾和胃,理气化痰的作用;水道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具有利水消肿的作用。以上诸穴相配,可起到共同健运脾胃阳气、化痰祛湿、利水消肿之效,使痰浊无从酿生,从而达到改善痰湿体质的作用[15]。而痰湿体质是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疾病发病的“土壤”[16],本研究通过调节痰湿体质,起到这类疾病的“异病同防”的作用 。
本研究还发现,干预组中医痰湿体质积分、BMI、腰围均好于对照组。与许璇璇[15]研究结果一致。痰湿体质的主要形体特征为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辨体调质干预能健脾化痰,祛湿降浊,从而降低体质量,改善体质指数和腰围,进而改善中医痰湿体质评定指标,降低中医痰湿体质积分。但痰湿体质的改善需要循序渐进,中青年患者易因社会应酬多、受到美食诱惑等原因,退回到干预前的饮食运动习惯,需引导患者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真正做到从思想上转变意识,增加饮食运动改变的依从性,只有持之以恒地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才能有效地改善体质状态。
中医体质调护主要针对痰湿体质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从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穴位按摩等多个方面着手,改善偏颇体质的危险因素,最终达到改善患者体质积分的目的[17],有利于患者良好习惯的养成,偏颇体质的改善,使实验室检查指标长期稳定,维持患者良好的状态。本研究的不足:仅选取了单一痰湿体质空腹血糖受损人群,临床中常见的痰湿体质复合其他偏颇体质的糖尿病前期患者未纳入研究。此外,本研究只进行了6个月,未对研究对象进行长期的干预和随访,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拓展观察人群的范围,延长观察时间,探析更加合理的干预措施,总结出相对系统、全面的治疗干预方案,实现慢性病的防治关口前移。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