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震 马 丽 付明月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重,我国空巢、失能老人日渐增多,且老年患者慢性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使得失能、高龄、癌症晚期等行动不便的患者或特殊人群对上门护理服务的需求激增[1],目前,我国仍然存在护理人力资源配备不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2-3]。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线医疗护理服务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国家也给予了相应的政策支持,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19年发布《“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4],旨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个性化的健康需求,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互联网+护理服务”指医疗机构利用信息化技术将优质护理服务资源延伸至家庭、社区,提升居家患者的健康体验感和生活质量[5]。网约护士是指具备执业资质,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采用“线上申请+线下服务”的模式,为出院患者或罹患疾病且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提供护理服务的护士[6]。网约护士为居家患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仍存在护士资历不够、应急处理能力欠缺等问题[7-8]。本研究旨在构建网约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为规范网约护士培养,保障上门护理服务质量,提高网约护士岗位胜任力提供参考。
根据德尔菲法的特点和研究目的,遴选来自河南省三级医院及高等院校的15名专家进行函询。纳入标准:(1)从事社区护理、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与科研等相关领域的专家,相关领域工作时间为10年以上,熟悉“互联网+护理服务”工作内容及网约护士管理工作;(2)本科及以上学历;(3)副高级及以上职称;(4)遵循知情同意和自愿参与的原则,对本研究有较高的积极性,能提出全面的意见和建议。最终共15名专家参与两轮函询,其中男性3名,女性12名;年龄41~60岁,平均年龄(50.2±6.11)岁;工作年限17~35年,平均(26.0±5.77)年;本科学历8名,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7名;副高级职称8名,正高级职称7名;专业领域为社区护理2名,临床护理6名,护理管理4名,护理教育3名。
1.2.1 编制函询问卷
查阅相关文献,以McClelland的胜任力模型为理论基础[9],经过小组讨论和专家访谈,形成第一轮专家函询问卷,问卷内容包括3个部分。(1)问卷说明,介绍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相关背景资料以及填表说明。(2)专家信息调查表,包括专家的一般情况、专家对函询内容的熟悉程度及判断依据。熟悉程度分为很熟悉、比较熟悉、一般、不太熟悉、不熟悉5个等级。判断依据包括理论分析、实践经验、国内外情况了解、直观感觉。(3)问卷正文,研究小组成员归纳整理网约护士岗位胜任力相关指标,集中讨论后初步形成包含专业理论知识、护理实践能力、管理能力、专业发展能力、职业素养5个一级指标,40个二级指标的网约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条目池。
1.2.2 实施专家函询
研究小组与专家沟通后,通过邮件或微信问卷星形式进行两轮专家函询,问卷填写周期为2周,每轮专家函询间隔时间3~4周。专家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对每项指标进行重要程度赋分,从“不重要”到“非常重要”分别赋1~5分。将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对存在项目缺失或者有异议的问卷及时与专家核实,修改后形成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再次进行专家咨询,当专家意见趋于一致时,结束咨询,最终确定网约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录入的数据进行双人核对。采用均数、标准差、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采用专家有效应答率反映专家积极性,采用权威系数反映专家意见的权威程度,采用变异系数和肯德尔协调系数反映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共进行两轮专家函询。第一轮专家函询发放问卷15份,回收有效问卷14份,专家有效应答率为93.33%;第二轮专家函询发放问卷15份,回收有效问卷15份,专家有效应答率100.00%,表明专家参与本研究的兴趣较大,有较高的积极性。
专家权威程度用专家权威程度系数(Cr)表示,由专家对研究问题的熟悉程度(Cs)和专家的判断依据(Ca)两项指标决定,计算公式为Cr=(Cs+Ca)/2[10]。本研究两轮专家函询专家的Cr值分别为0.760和0.780,满足专家权威系数>0.70,表示本研究的专家权威程度较高。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反映了专家对指标判断意见是否一致,由变异系数(CV)和肯德尔协调系数(Kendall′sW)表示。指标筛选标准:CV≤0.25,肯德尔协调系数的显著性检验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判断结果合理,专家咨询结果具备良好的一致性。见表1-2。
表1 两轮函询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及其显著性检验
第1轮专家函询中,有10名专家提出8条建设性意见。根据分析结果和指标排除标准,借鉴专家提出的相关意见,课题小组进行讨论后决定一级指标不做修改,二级指标中内容不全面、不准确的条目进行相应调整。(1)删除3项二级指标。专家指出“居家患者疾病诊疗知识”、“营养与疾病预防”、“检验、影像学指标及临床意义”表述过于宽泛,而且对专业理论素养要求较高,超出网约护士知识范围,经小组讨论研究后予以删除。(2)修订2项二级指标。原条目表述较为局限,不能完全展示网约护士的业务范围和能力,因此专家建议,“主动学习新业务、新技术”修改为“关注本专业动态,及时了解‘互联网+护理服务’发展趋势”,“与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建立联系”改为“能有效协调社区、医院与患者之间的联动”,课题组讨论后采纳此专家意见。(3)增加3项二级指标。增加的指标包括“熟悉科研基础知识”、“熟悉医疗保险报销相关政策及流程”、“管理信息系统,协助远程会诊”。第2轮专家函询,专家普遍对修改调整后的指标无异议,最终形成的网约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包含5个一级指标,40个二级指标。见表2。
表2 网约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
我国人口老龄化压力与日俱增,慢性病患者日益增多,居家患者的健康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各级医疗机构面临着严峻挑战[7,11]。针对慢性病患者群体,居家护理服务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的再入院率,缓解其经济负担,因此,越来越多的慢性病家庭倾向于居家护理服务[12-14]。“互联网+护理服务”旨在通过互联网与医疗资源的有效整合,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服务需求[15-16]。网约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的构建,有助于医疗机构合理配置上门服务的护理人员,做到能责对应,为居家患者提供便捷、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同时促进医疗机构规范网约护士培训内容和考核标准,提升网约护士自身专业素质,加强网约护士队伍人才建设,不断推进“互联网+护理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
本研究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构建网约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函询了来自临床护理、社区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与科研等领域的15名专家,均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副高级及以上职称,对网约护士及“互联网+护理服务”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良好的理论素养,具有代表性。两轮函询专家有效应答率分别为93.33%、100.00%,有效应答率>70%视为专家积极性良好[17],说明专家对本研究关注度和积极性高。两轮专家权威程度系数Cr分别为0.760和0.780,Cr≥0.70为较好的信度[18],说明专家权威程度较高。经过两轮专家咨询,各指标的重要性赋值均数均在4.0及以上,表明专家意见协调程度较高。变异系数越小,说明专家意见越统一,肯德尔协调系数越大说明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越好[19]。专家意见协调程度显著性检验结果P<0.05,表明专家意见趋于一致,对网约护士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达成共识,研究结果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本研究构建的网约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专业理论知识、护理实践能力、管理能力、专业发展能力、职业素养5项一级指标和40项二级指标。护理实践能力权重最高(0.413),由11个二级指标构成,其中权重排名前3位分别是对高龄或失能老年人提供慢病管理;对终末期患者实施临终关怀、安宁疗护;正确实施消毒隔离措施,预防与控制感染。提示掌握这3项专业实践能力对于评价网约护士岗位胜任力非常重要。专家认为护理实践能力是满足居家患者健康需求最重要的能力。老龄化程度加剧和慢性病发病率增加,导致了居家照护和疾病康复的需求量增大[20],网约护士可以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采用“线上申请+线下服务”的模式,为出院患者或罹患疾病且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提供上门护理服务。但这也对网约护士的护理实践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网约护士应精通慢病护理及老年专科护理,此外,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防护和感染预防的能力,正确实施消毒隔离措施,预防与控制感染,才能更好的保障居家患者的安全。职业素养权重位于第2位(0.257),由7个二级指标构成,其中权重排名前3位依次是依法执业,职业认同感,人文关怀。表明专家对网约护士依法规范执业非常重视,同时,网约护士应具备责任意识和慎独精神,才能保障良好的上门护理质量。要尊重患者,具备人文关怀理念,积极维护患者权利,有效改善居家患者的生活质量。专业理论知识权重位于第3位(0.154),表明网约护士应掌握老年护理学、康复护理学、常见疾病相关护理常规等专业知识,为居家患者提供专业保障。管理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权重均为0.088,表明网约护士需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关注本专业发展动态,定期参加培训、外出交流学习。要求网约护士能够合理分配工作时间及任务,借助岗位胜任力管理,将自身能力与岗位相匹配[10],为居家患者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上门护理服务。
本研究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构建的网约护士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较为客观、合理,能够全面评价网约护士岗位胜任力水平,可为规范网约护士培训及任用提供理论依据。但由于研究时间、人员精力的限制,导致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下一步的研究重点是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指导网约护士的实际工作,在实践中对其进行验证与修订,从而更好地指导“互联网+护理服务”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