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模态的手势隐喻分析

2023-06-03 11:14任秀芝
今传媒 2023年3期
关键词:多模态

任秀芝

摘 要:手势作为非言语模态的重要呈现形式,是引导受众通向说话者思维过程的桥梁。目前,国内对多模态手势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英语演讲或外语教学语境中的语伴手势,鲜有对政治语篇中手势隐喻的研究。因此,本文以2015-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两会中前外交部部长王毅的语伴手势为个例研究语料,以多模态隐喻为理论基础,分析了言语隐喻和手势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互动,揭示了二者的意义建构过程,旨在为概念隐喻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多模态;手势隐喻;言语隐喻;政治语篇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3)03-0133-03

一、研究概述

Forceville指出多模態隐喻是指完全由或主要由不同的模态呈现的隐喻,并将多模态细分为图像符号、书写符号、口头符号、手势、声音、音乐、气味、味道、触感[1]。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将多模态隐喻的概念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多模态隐喻指其源域和目标域分别由不同的模态呈现,而广义的多模态隐喻则泛指由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模态共同呈现的隐喻[2]。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Forceville开始探索漫画、平面广告、电视广告以及电影中的图像隐喻。Cienki率先将手势和隐喻相结合并进行了系统研究,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从手势隐喻的视角来分析多模态文本。对隐喻、手势和思维之间的关系,Cienki&Müller认为隐喻是发生在说话过程中的一种认知活动,它不应只受限于言语模态;此外,通过对语言和手势隐喻表达的句法、语义、韵律等方面深入分析后,他们还发现隐喻性是语言项的一种动态属性[3]。手势具有的凸显性,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从而为受众提供额外的信息,强化说话者的话语意义。基于此,本研究以多模态隐喻为理论框架,以前外交部部长王毅的发言为语料进行语伴手势分析,探讨了言语隐喻与手势隐喻之间的互动和意义构建机制。

二、多模态隐喻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外交机关,代表国家处理涉外事务,维护国家主权,历年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在2015-2022年的两会中,前外交部部长王毅会对热点问题作出回应,以表明中国立场,而正式场合的外交部发言对发言人的语言以及肢体表达都有一定的约束和规范,因此,本文选取了近几年关注度较高的话题作为语伴手势分析内容,从多模态隐喻视角,分析了手势在互动中对交流意义的构建。

(一)南海问题发言中的手势隐喻

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前外交部部长王毅在回应中国南海岛礁建设时用到的“双引号”手势,由于具有通俗易懂、平易近人和发人深省的特点而火遍全网,这也表明我国外交部发言越来越“接地气”,越来越受大众的喜爱。王毅在回应中国南海岛礁建设时指出,我们不会像有的国家那样跑到别人家里去搞“违章建筑”,也不会接受在自家院里施工时被人指手画脚。在提到“违章建筑”时,他做了一个“双引号”手势:双手食指和中指同时呈V字形张开,其余三指弯曲朝向手心,掌心向外,并在说到“违章建筑”四个字时,还特意保持“双引号”手势顿了四下,以此吸引受众的注意。

“双引号”手势是表达反语的一种手段,受众对发言人话语意义的解读经历了先手势隐喻和后言语隐喻两个过程:第一,“双引号”手势隐喻发言人说的是反语;第二,言语隐喻的源域通过文字“违章建筑”呈现,表明菲律宾在中国仁爱礁停舰坐滩行为属于非法行为。视觉和听觉模态之间的互动建构,将“菲律宾在中国岛礁建设的基地是违章建筑”这一隐喻用更加生动的形式表达了出来。在发言人手势的引导下,受众经历了视觉模态的冲击,解读出中国实则是在批评菲律宾不尊重中国领土主权,公然侵占南沙岛礁,无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不合法行为。这个“双引号”手势引发了网友的热议,看似“卖萌”接地气的背后,却更好地揭示了发言人的言外之意。

2016年,王毅在回应所谓南海“军事化”的无端指责时指出,航行自由不等于横行自由,如果有人想把南海搅浑,把亚洲搞乱,中国不会答应,本地区绝大多数国家也不会允许。在讲到“横行自由”时,他用到了一个动态手势:双手食指和大拇指分别朝向左右上方,其余手指弯曲并拢,接着双手同时从中间向两侧移动。我们可以从这个手势中获得一个“越界”的概念,受众随着发言人的手势,对两种模态隐喻的解读经历了两个过程:第一,通过双手向两侧的移动,美国军舰进入南海中国人工岛周边12海里内的画面感出现在受众脑海中;第二,受众通过当时画面的呈现构建出美国军舰南海越界这种行为是“横行自由”这一隐喻,隐喻源域通过言语模态实现,目标域则通过手势隐喻激活。“横行”一词释义为行动蛮横,倚仗势力做坏事,再加上手势的展现,受众很容易解读出“横行自由”实则是中方斥责美方政府对“拉森”号导弹驱逐舰越界的许可与纵容。听觉和视觉这两种模态的相互融合,使受众可以更好地理解发言人的话语意义。

(二)孟晚舟案发言中的手势隐喻

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前外交部部长王毅在回应孟晚舟事件时指出,我们支持企业和个人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权益,不当“沉默的羔羊”。当说到“拿起法律武器”时,他五指向内弯曲并拢,大拇指紧贴食指呈现出一个紧握拳头的动作,同时手臂弯曲向上与桌面脱离,将拳头举至鼻翼高度后,又随“武器”二字音落而收回。屈指卷握的拳头既是加油和鼓励的隐喻,也是威胁、暴力的象征。赵秀凤、苏会艳指出,在多模态语篇中转喻与隐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二者制约的关系体现在转喻体的选择不是任意的,而是受限于隐喻目标域的[4]。孟晚舟案件不是单纯的司法案件,是美国和其“帮凶”加拿大对中国高精尖技术企业的政治打压。以社会知识为依托,再加上当时的言语语境,并通过“动作代结果”,受众可以解读出发言人的拳头转喻的是加油和鼓励,它表明中国政府会坚决维护中国企业和公民的正当合法权益。受众构建了“法律武器是拳头”这一隐喻,隐喻源域由手势“拳头”直接激活,目标域则通过言语模态“法律武器”呈现。由于目标域的限制,此时的拳头只能取其积极寓意,若理解为威胁暴力,则完全扭曲了发言人的话语意义。

(三)回应美国滥诉发言中的手势隐喻

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前外交部部长王毅在回应美方借疫情对华控诉时指出,这些针对中国的所谓“滥诉”没有事实基础,没有法律依据,没有国际先例,是彻头彻尾的“三无产品”。在说到“三无产品”时,他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指尖相碰,其余三指向掌心弯曲,并且做了连续五次的下压动作。前两次的下压隐喻此次虚假事件的始末,与“头尾”相呼应;后三次的下压则隐喻“三无产品”,与言语隐喻源域相呼应,起到了强化效果;整个连贯动作隐喻的是美国假借滥诉污蔑中国、侵犯中国的主权和尊严,所诉事件从始至终都是凭空捏造的。受众通过视觉模态的映射,很容易构建出美国对中国的“滥诉”是栽赃嫁祸,是“三无产品”这一言语隐喻,由此可见,发言人依然是通过手指、手掌、手臂的移动来外化其隐喻思维,两种隐喻相辅相成。此外,发言人的下压手势既是隐喻手势,也是节拍手势,该手势不仅能使受众通过认知机制解读出发言人所传达的“否定某一事件”之意,而且能加大发言人的话语力度,增强受众的共情能力,达到使受众信服的效果。

(四)中非关系发言中的手势隐喻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前外交部部长王毅在记者会上谈及中非关系时指出,我们双方既是战友,又是兄弟,这份情谊坚如磐石,历久弥坚,中非永远是命运与共的好朋友、好伙伴。当说到“又是兄弟”时,他用了一个动态手势:手臂弯曲向内,双手掌心相对朝彼此靠拢,而后叠放相握在一起并置于胸前。以社会背景知识为依托,受众不仅可以得知该隐喻性手势是友好和互相信任的象征,也可以构建出“中非是好兄弟”这一隐喻。“双手紧握”隐喻中非两个国家命运与共,“好兄弟”是言语隐喻源域,此处两种隐喻具有同一性。

(五)俄乌冲突发言中的手势隐喻

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前外交部部长王毅在谈及乌克兰局势时指出,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对话协商找到真正维护欧洲安全切实可行的办法,制定出大家都能接受的框架;乌克兰应成为东西方沟通的桥梁,而不是大国对抗的前沿。在谈及国家立场时,发言人手掌相对弯曲向内,同时手臂朝两侧打开。当提及“通过”二字时,该手势下压一次,随后发言人双手收回至胸前。他的动态手势隐喻开放包容,以及筑起的桥梁,尤其是谈到我国殷切希望国际社会应守望相助、对话协商时,下压的手势表明中方坚定建设和平世界的决心。开放包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受众很容易解读出发言人掌心向内的手势意味着东西方国家之间应筑起相互理解、平等对话、维护和平的桥梁。手势隐喻不仅传递了发言人的意识形态,而且为言语隐喻“乌克兰是东西方沟通的桥梁”源域提供了可视通道,是受众理解文字隐喻的基础。

三、结 语

隐喻是认知的普遍思维模式,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它既可以通过言语、图片等的单模态呈现,也可以通过言语、手势或者其他模态共同体现。本文以多模态隐喻为理论,解读了2015-2022年的两会中前外交部部长王毅手势隐喻的运作机制。研究发现:在正式场合中,他在构建抽象概念或传达言外之意时,多会以语伴手势为辅助工具来表明中国政府的立场。这些手势不仅生动易懂,而且具有以下两个优点:一是它们均与言语隐喻互动合作,能协助发言人传递我方意识形态,从而正确打开受众的心理认知通道;二是它们都能够与言语隐喻源域或目标域相呼应,能够参与受众的认知思维过程。二者相同的语义效果叠加,无疑强化了发言人的话语意义。隐喻本质上是多模态的,而以往的研究多以电影、广告、漫画、宣传片为研究对象进行多模态文本分析,在某些语境下,手势同样也具有言语模态的隐喻思维功能。对手势隐喻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多元化认知隐喻研究视角,还有利于促进概念隐喻理论的完善与发展。因此,今后的研究可使用合适的研究工具从其他语境中分析手势隐喻语,深入分析手勢和隐喻之间的复杂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 Forceville,C.&Urios-Aparisi,E.MultimodalMetaphor[M].Berlin/NewYork:Moutonderuyter,2009:22-23.

[2] 赵秀凤.概念隐喻研究的新发展———多模态隐喻研究———兼评Forceville&Urios-Aparisi《多模态隐喻》[J].外语研究,2011(1):1-10.

[3] Cienki,A.&C.Müller.Metaphor,gestureandthought//R.W.Gibbs.TheCambridgeHandbookofMetaphorand Thought[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8:493-502.

[4] 赵秀凤,苏会艳.多模态隐喻性语篇意义的认知构建———多模态转喻和隐喻互动下的整合[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4):18-24.

[责任编辑:李婷]

猜你喜欢
多模态
多模态视角下《星际穿越》的存在哲学隐喻解读
基于多模态视角的多元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设计
多模态语境下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模式探讨
多模态话语中的詹姆斯·卡梅隆电影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多模态交互式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多模态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堂的构建
多模态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研究
探析多模态环境对提高大学生阅读能力的影响
英语文化PPT课件的多模态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