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霄艳 陈凯锋 王海花
(焦作大学人事处,河南 焦作 45400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再次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产教融合是指产业界和教育界的紧密结合,是通过合作共享资源,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模式[1]。从国内外职业教育实践来看,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职业教育改革重心由“教育”转向“产教”[2]。这表明,职业教育应更加注重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在于建设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能够实现产业与教育的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更优质、实用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推动产业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助力国家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3]。然而,在实际应用中,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寻求有效的对策来进一步提升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本研究通过分析产教融合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系,探索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升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对策。
产教融合和“双师型”教师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双师型”教师是产教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践者。
产教融合旨在打破传统的产学隔离,将产业界和教育界优势互补,为学生提供更贴近实际需求的教学和实践环境,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4]。“双师型”教师是一类既有丰富产业实践经验又有较高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他们既具备专业领域的产业实践背景,又具备教学理论和教育方法。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结合产业实践经验,为学生提供更贴合产业需求的教育和培训[5]。
产教融合的目标是促进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接触到真实的产业环境和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产业界输送更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双师型”教师作为产教融合的实践者,是实现产教融合目标的关键[6]。他们既能够从产业界带来最新的产业动态和实践经验,又能够将这些实践经验融入到教学中,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需求,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产教融合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来支撑,而“双师型”教师作为这支队伍中的重要成员,他们在产业界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为学生提供实际的产业项目和实践机会。“双师型”教师的作用是将产业界的实践经验与教学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具有实践性的教育。他们能够引导学生深入产业,了解实际问题和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7]。
产教融合和“双师型”教师之间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教育与产业的融合发展。产教融合为“双师型”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舞台,而“双师型”教师的加入则推动产教融合模式的深入实施,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这种合作模式为培养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助力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教师队伍结构不平衡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主要表现在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上的不合理。
2.2.1 学历结构不合理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学历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一是学历要求较低。过去,一些高职院校对教师的学历要求相对较低,只要求本科或硕士学历就可担任教师职位。这导致了一些教师的学历水平相对较低,无法满足日益提高的职业教育质量和产教融合需求。二是缺乏博士研究生学历。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在高职院校中相对较少,相比于大学,高职院校为博士研究生提供的岗位较少,这限制了他们应聘高职院校。学历结构的不合理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学生可能无法得到优质的教育和培训,影响其职业发展和竞争力[8]。
另外,缺乏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意味着高职院校的学术氛围相对薄弱。高水平的学术氛围能够促进教师的教学研究和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2.1.2 职称结构不合理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职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一是高职院校的职称评价标准不明确。国家未出台适合高职院校的职称晋升评价标准,大多数高职院校使用与普通高等院校几乎相同的职称晋升条件和标准,未能体现职业院校特色,导致一些有丰富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无法顺利评聘高级职称[9]。二是产学融合背景下职称评价困难。由于产业界和教育界合作紧密,教师的业绩和贡献不仅仅体现在学术论文等传统指标上,而更注重实践能力和产业服务。然而,目前的职称评价体系可能过于重视学术研究,难以全面准确地评价“双师型”教师的综合能力。职称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一些优秀的“双师型”教师无法获得应有的职称,限制了他们在教育界的职业发展空间。对于教师而言,获得更高级别的职称不仅代表个人能力的提升,也意味着更好的职业前景和激励。然而,职称结构不合理可能导致激励机制的缺失,降低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10]。
综上所述,学历要求较低和缺乏博士研究生学历导致教师队伍学历结构不合理,而职称评价标准不明确和产学融合背景下评价困难则导致职称结构不合理。这些问题影响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质量,需要高职院校加强制度建设,优化教师培训和发展,建立更公正科学的职称评价体系,激励“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训与发展不足是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中的一大难题。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双师型”教师培训方面存在内容不完备的问题。培训内容主要侧重于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对于如何将产业实践经验融入教学缺乏系统性的培训。另外,虽然高职院校意识到“双师型”教师培训的重要性,但由于时间和经费等限制,培训机会相对有限。很多教师只能通过参加零散的研讨会或自学来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教师队伍培训与发展的不足,造成了以下问题:一是实践能力不足。由于缺乏专门的“双师型”教师培训项目,限制了教师深入产业了解最新的产业动态和技术趋势,使得教师无法及时将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融入教学内容,无法很好地将产业实践经验与教学相结合,从而影响教学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影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二是教学效果不佳。一些教师可能无法很好地应用教学理论和方法,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综上所述,培训内容不完备、机会有限等问题使得教师在实践能力和教学效果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缺乏实践机会则影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训与发展,建立健全的培训体系,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和教师共同打造一个更加优质的产教融合教育环境。
产业界与高职院校之间的融合是实现“双师型”教师培养和产教融合的关键。然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显示,产业界与高职院校之间的融合还不够紧密,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近年来,高职院校与产业界之间的校企合作项目逐渐增多。许多产业企业愿意与高职院校合作,提供实践基地、教学资源和实际项目,以便更好地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人才。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开始邀请产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参与实际课程教学。这些产业专家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产业实践经验和案例,提高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一些高职院校也开始邀请产业界的专家参与“双师型”教师的培训,这些产业专家能够为教师提供实践经验和案例,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产业需求和实际问题。
虽然产业界与教育界合作增多,但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合作深度有限。虽然校企合作项目增多,但有些合作还只限于表面,缺乏深入合作。一些产业企业可能仅仅提供一些实习岗位,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模式。二是实际项目参与不足。实际项目的参与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产业问题和需求,一些产业企业虽然愿意与高职院校合作,但对于实际项目的参与可能还不够积极,不少项目可能仍停留在理论层面。三是“双师型”教师培训内容不匹配。一些产业专家参与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内容可能并不完全匹配其产业实践经验。培训内容的不匹配可能使产业专家对培训价值的认可度降低。
高职院校需要采取措施完善教师队伍结构,解决“双师型”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学历和职称结构不合理的情况。
高职院校应设立合理的学历要求,以确保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合理。在设立学历要求时,可以参考国内外相关教育标准和实际需求,逐步提高教师学历水平。例如,对于教学岗位,可以逐步提高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对于科研岗位,可以适当提高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比例。高职院校要制定明确的职称评审标准,充分考虑“双师型”教师的产业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可以引入产业界专家参与职称评审,确保评价体系更加全面和科学。同时,鼓励“双师型”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将实践经验转化为教学成果,并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
为了解决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训与发展不足的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加强“双师型”教师培训与发展。
⑴ 建立完善的“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一是高职院校应制定全面的“双师型”教师培训计划,明确培训内容和目标。培训计划应涵盖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内容,确保教师全面提升教学能力。二是开展专业化培训。针对“双师型”教师的特点,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产业界专家参与培训,为教师提供实践培训,帮助教师了解产业动态和实际问题,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三是建立培训评估机制,对教师的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通过评估结果,不断完善培训计划,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⑵ 提供实践机会与产学合作项目。一是加强与产业界合作。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共同开展“双师型”教师的实践培训。通过产学合作,让教师深入产业实践,了解最新的产业发展和技术趋势,为教学提供更丰富的案例和实践经验。二是加强实践项目合作。为“双师型”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参与实际项目的教学和指导。通过与产业界合作,让教师和学生参与真实产业项目,为其提供提高实际操作技能的机会。三是加快产业实习基地建设。建立一批产业实习基地,为“双师型”教师和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产业实习基地可以与高职院校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培养人才,开展实践教学和科研合作。
通过建立完善的“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和提供实践机会与产学合作项目,高职院校可以更好地培养“双师型”教师将理论转化并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同时,也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更实用、更贴近产业需求的教育和培训。
为了解决产业界与高职院校融合不紧密的问题,特别是在“双师型”教师培养与评价方面,需要采取措施加强产教融合合作机制。
⑴ 深化高职院校与产业界的合作关系。一是建立产学合作平台。高职院校可以建立产学合作平台,为高职院校和产业界搭建交流合作的桥梁。该平台可以包括在线合作平台、产学研合作基地等,便于高职院校与产业界分享资源和信息。二是签订合作协议。高职院校与产业界可以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合作意向和合作内容。合作协议可以涵盖产学研合作、实习基地建设、教师培训等方面,为双方合作提供法律保障。
⑵ 促进产业界参与“双师型”教师培养与评价。产业专家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教师在产业实践和教学方面的表现,为教师的评价提供更准确的参考,在“双师型”教师评价中引入产业界专家的参与,将有助于教师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通过加强产教融合合作机制,高职院校能够更好地与产业界紧密结合,实现产教融合的目标。产业界参与“双师型”教师培养与评价将有助于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是产教融合的必然结果,二者的紧密合作和持续改进,有助于我们实现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对于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满足不断变化的产业需求、推动教育创新、促进产业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加强培训与发展、深化产教融合,高职院校将更好地发挥其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作用,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