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视角下大学英语高效课堂的建构

2023-06-02 11:29栾廷玉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模态大学

栾廷玉

(大连海洋大学,辽宁 大连 116300)

2020年10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对外发布,明确将大学英语课程定位为核心通识课程,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7版)中的课程定位存在较大区别,此前将大学英语定位为公共基础课程。课程定位由“公共基础课”向“核心通识课”的变化,意味着大学英语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因此,如何上好大学英语课,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如何探索更有效的课堂教学,这些都将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并要求“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故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必须坚持教育强国的理念,围绕大学英语的课程定位,探索构建高效课堂,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一、 多模态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影响

多模态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是由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理论发展而来。1977年,认知心理学研究者R. Barthes发表《图像的修辞》一文,探讨图像作为一种语言符号在话语意义表达上的作用。1978年,英国著名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day)创立社会符号学理论,提出了语言是社会符号(social semiotic)和意义潜势(meaning potential)的观点。Halliday指出,社会符号在表达多种意义的同时也能体现经验和社会关系。社会符号的意义表达功能由此得到重视,并在生活世界的时空场景中得以延展。社会符号的意义表达功能,颠覆了“语言是表达意义的单一手段”的传统观念,关于意义表达的多样性研究开始得到重视。[1]社会符号包括语言和非语言形式,语言形式即是单纯通过语言符号来表达意义,非语言形式即是通过图像、颜色、动作、造型、舞蹈、服饰、表情、手势等传递和表达意义。多模态研究的逻辑起点是意义表达形式的多样性,研究目标在于实现意义表达资源的效果最大化。那么,何谓“模态”呢?是指意义传递和表达的渠道和媒介,是人体感官与外部世界交流的方式。语言是最常见的意义表达模态,除了语言形式模态之外,还有图像、颜色、动作、造型、舞蹈、服饰、表情、手势等,这些都是典型的模态。除此之外,随着社会的发展,诸如互联网、多媒体、微信、微博、QQ、电子书等现代信息技术亦能实现意义表达,也属于模态的范畴。单个模态的单独作用被称为单模态,多个模态的多重作用被称为多模态。[2]

基于模态的意义传递和表达功能,将模态应用于教学的研究得以展开。1996年来自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11名语言学家组成的“新伦敦小组”(New London Group)提出“多模态识读”的概念,研究单一模态与多种模态对学生识读能力的影响,其研究表明,多模态对于提高学生识读能力具有显著作用。2000年,美国语言学家斯坦(Stein)正式提出“多模态教学模式”,探索将视觉模态、听觉模态、触觉模态、嗅觉模态和味觉模态应用于课堂教学,获得广泛的认同。至此,关于多模态教学的研究呈星火燎原之势,在各国得以“开花结果”。就中国而言,将“多模态”关键词输入知网搜索,共有相关成果26000余篇,可见,关于多模态的研究呈系统化、多角度、成果丰富化趋势。

社会进步推动模态的多样化、多元化趋势,与之相应,教育教学也应呈现多模态性。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实现多媒体、实验室、网络、VR、虚拟仿真、教学软件等现代教学手段的全程化、全覆盖化,“混合式教学”“慕课”“微课”“线上教学”等在教学中得到普及,实现教学手段的嬗变,教学走向多模态化。[3]另一方面,教育强国建设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教师的师德师风、言行举止等身体模态对学生影响较大,假使不加重视,必然影响教学效果。总之,教学与模态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密,参与教学的新模态层出不穷,教学走向多模态化。

多模态理论认为,相比于单一模态,多模态的意义传播和表达效果更为显著。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不同模态具有互补和协同性,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故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建构高效课堂,教师应充分利用多种模态开展教学,包括视觉模态、环境模态、听觉模态、教学资源模态、交际模态、触觉模态、肌体模态、嗅觉模态和味觉模态等等,通过各种模态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多模态的交互和整合效应,筑牢人才培养的质量基础,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二、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审视

近年来,为有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英语人才,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措施,但从总体上而言,面向大学生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大学英语高效课堂尚未建立起来。为考察大学英语教学的满意度,笔者对本地区6所高校的大学英语学生和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分别回收有效问卷3956份和319份,调查结果如下 。

(一)关于大学英语课堂满意度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大学英语课堂的满意度并不高,非常满意和满意两项总值仅为30.74%。同时,从教师方面来看,虽然总体满意度比学生略高,但也仅为44.96%。可见,无论是学生抑或是教师,对大学英语课堂的满意度并不高。

(二)关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调查

从学生的层面来看,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于教学方法陈旧和教学内容枯燥两个方面,占比分别为63.22%和43.17%,其次为课堂氛围沉闷(31.4%)。在课堂听课交流中发现,相当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背诵单词—分析课文—讲解练习”的模式,缺乏新意,与学生实际知识能力获取需求相背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课堂参与动力。从教师层面来看,课堂教学的问题主要集中于教学模式滞后和信息技术应用不够,占比分别为58.46%和51.21%,其次为学生学习意愿低(30.53%)、教学内容陈旧(19.43%)、学生课堂参与度低(18.39%)。可见,教学模式滞后是师生共同指向的问题,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偏向于理论式讲授、灌输式教学,诸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任务式教学、情境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教学模式应用较少,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感,这一情况从学生课堂学习状况调查得到充分反映,即课后学习状况(43.27%)、师生交流状况(53.14%)、参与课堂讨论(51.45%)、课堂听讲状态(37.53%)、英语学习欲望(52.43%)。数据显示,学生课堂学习状况并不理想,尤其是课堂听讲状态,占比仅为37.53%,体现教师在大学英语课堂所用的教学方法、所讲的教学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激活大学英语课堂,建构高效课堂,成为英语教师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三、多模态视角下大学英语高效课堂的建构策略

(一)建设多模态大学英语教学资源

丰富的教学资源是构建大学英语高效课堂的重要载体。针对大学英语教学内容陈旧、枯燥的问题,必须要为学生提供多通道相联系和补充的教学资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素材等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以助力学生更全面地实现意义建构。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为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开发和整合提供多元化互动通道,大大丰富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中视觉模态、环境模态、听觉模态、交际模态、触觉模态、肌体模态等方面的体验,为学生营造声音、图像、视频、文字等相融合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在全方位的感官刺激和体验中获得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4]譬如:将VR虚拟现实教学资源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为学生提供仿真式英语教学情境,将大大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对此,大学英语教师应注意多模态教学资源建设。一方面,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在多模态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环节,应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多模态兴趣度,以强化重点模态在教学资源开发中的应用,同时,要善用多种媒体优势完成各模态之间的互补和协调。例如,利用AR来完成听觉模态、触觉模态和视觉模态之间的勾连,以提高教学资源的话语传播效率,更好地实现学生与周围环境信息的交互,改善课堂教学生态。另一方面,根据多模态理论,教师应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出发,考虑多种模态出场的顺序,努力实现多模态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尽可能设置互补性的多模态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内容本身和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充分调用各种模态的表意潜势,帮助学生获取全方位的感官刺激,提升学生对多模态教学信息整合的可能。

(二)创新多模态大学英语教学方法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改革由来已久,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到互动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任务式教学,再到互联网+时空场域下的微课、慕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等,大学英语教学方法不可谓不多,也有各自的优缺点。针对调查中教师和学生反映的教学模式滞后、课堂氛围沉闷、学生课堂参与度低等问题,需要创新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根据多模态理论,在教学方法改革中,应充分考虑不同模态在不同教学内容中的作用,调用和发挥不同模态之间的协同作用和互补效应,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研究发现,一堂生动、高效的英语课堂一定是师生之间通过多种不同模态手段资源相互切换、协同、互补的课堂。[5]因此,多模态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创新应坚持教学效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跳出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桎梏,要尽可能运用互补性的多模态教学方法,综合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突出不同教学方法的优势,实现课堂教学方法的交互效应,促使学生获取全方位的感官刺激。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视觉模态、环境模态、听觉模态、交际模态、触觉模态、肌体模态、环境模态的积极作用,如设计短剧表演、角色扮演、任务驱动等教学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改善教学生态,为学生提供多模态感知的教学环境,教师也要充分运用自身模态,通过语音、语调、表情、手势等丰富的肌体语言唤起师生共鸣,赋予学生多重教学体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建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升大学英语教学效率和效果。

(三)重视课堂多模态教学评估

大学英语高效课堂的构建,离不开系统、完善的教学评估体系的支持,通过以评促改、以评促教来展示多模态教学的价值。[6]针对大学英语教学评估存在的评价过程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评价主体单一、评价环境受限等问题,应结合多模态理论,实现教学评估多模态化,以实现教学评估的效果。在多模态教学中,教学评价不再是单一的、线性的过程,而是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如口头评估、书面评估、实践评估等,以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例如,在英语听力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视频和音频来进行听力评估,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听力水平。学生在多模态教学中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和能力,例如口头表达、书面作业、实践操作、多媒体创作等。教学评价也需要采用多种方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同时,教师也需要采用多种方式来进行评价,例如观察、记录、反馈、互动等。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表现和需求,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和工具,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并提供更加个性化和精准的反馈和支持。此外,应倡导运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对多模态教学的效果进行分析,如多种模态是否协同和互补、教学内容设计与多种模态是否匹配、多模态是否促进学生学习体验、教学活动设计是否呈现多模态化等等,以便帮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并提供更准确的反馈。当然,在新媒体时代,大学英语教学场域由传统教室延伸到网络空间,要求多模态教学评价要突破时空限制,实时对学生网络教学平台的学习过程开展形成性评价和反馈,实现线上和线下教学评价相结合,打造动态化教学评价体系,全面系统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总之,在“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教学不仅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属性,更是一种开放、创造的动态系统,呈现出泛在性、开放性、精准性的实践样态,师生关系更加密切,表现为一种互动、平等、互助的关系,教学环境深刻变化,呈现为智慧化、动态化、多层面、人文化的形态。基于此,将多模态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模态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国内多模态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基于HHT和Prony算法的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模态识别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由单个模态构造对称简支梁的抗弯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