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窑炉的演变及其对瓷都地位形成的影响

2023-06-02 00:34李锦伟
陶瓷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瓷业龙窑窑内

杨 烨,吴 琳,李锦伟

(1.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创新中心,景德镇,333000;2.景德镇陶瓷大学古陶瓷研究中心,景德镇,333001;3.江西陶瓷文物遗存保护暨御窑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景德镇,333001)

0 引言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景德镇是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城市之一,以“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而著称,是驰名中外的“千年瓷都”。在一千余年不间断的瓷业发展历程中,景德镇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纯熟精湛的手工技艺、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在全国陶瓷生产竞争中处于引领地位,实现了全国名窑之大成、天下窑器之所聚的辉煌成就。

“孕在配方,生在成型,是死是活在烧成”,充分说明窑炉技术是影响陶瓷发展的关键因素,它决定了瓷器的质量。李家治先生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中指出陶瓷的发展离不开三大技术突破,其中,窑炉的改进和烧成温度的提高为我国陶瓷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创造了非常重要的条件[1]。景德镇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年瓷都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就是不断创新的窑炉技术,通过借鉴吸收中国南北方窑炉的先进技术,从龙窑到馒头窑、葫芦窑再到基本涵盖各窑炉优点的镇窑。镇窑的出现满足了景德镇瓷器制作中对不同温度的要求,对景德镇瓷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成就了景德镇瓷业的高峰。

1 景德镇窑炉演变概况

在瓷业生产过程中,除原料、燃料、技术等重要因素外,关键决定性因素之一就是窑炉,窑炉的改变和发展决定了瓷器的质量和层次。清代督陶官唐英曾说过:“瓷器之成,窑火是赖”。景德镇出现过的窑炉类型有很多,主要以龙窑、馒头窑、葫芦窑以及镇窑为代表,贯穿于景德镇制瓷的整个历史,所以说研究景德镇地区历代的窑炉形式与结构,是研究该地区瓷业生产史的一个重要内容。

1.1 龙窑

北方多平川、南方多高山,由于我国南北方的地理环境及气候的区别,其窑炉的形制亦有不同。我国北方主要是馒头窑烧制瓷器,而龙窑是我国南方烧制瓷器最为常见的窑炉[2]。龙窑之所以名为龙窑,是因为其依山坡而建,形似龙而得其名,在某些地区亦称蜈蚣窑[3]。由于龙窑建于山坡之上,窑头与窑尾存在高度差,烧窑时,火焰流向与窑身平行,属于平焰式窑炉。这种窑炉的特点就是建造方便,装烧量大,同时升降温速度快,易维持还原气氛[4],因此特别适合烧造胎壁薄、高温粘度小的石灰釉的瓷器。

景德镇地处南方,四面环山,根据现有的考古发掘资料,景德镇地区早期烧制瓷器采用的是南方地区流行的龙窑,一直延续到元代。已发现 3 处唐代龙窑、1 处五代龙窑和多处宋代龙窑遗迹。如南窑、兰田窑、湖田窑、湘湖窑等。在未发现南窑窑址前,普遍认为景德镇地区龙窑出现的时间是在五代,直到被评为2013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南窑遗址被发掘,才证实早在中晚唐时期景德镇开始使用龙窑制瓷,它是目前景德镇地区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窑炉遗迹[5]。经调查勘探发现该窑址分布了12 条龙窑遗迹,同时还揭露出一条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发掘最长的唐代龙窑遗迹,总长达78.8 米。从唐至元,龙窑是这一时期景德镇地区主要使用的窑炉之一,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其龙窑结构也在改进。如窑床长度逐渐变短,这样做的目的更利于窑内温度及气氛的控制,提升了窑内产品的质量[6]。

1.2 馒头窑

馒头窑是我国北方流行的一种窑炉,最早出现于西周时期。南方地区到了东周晚期也出现了馒头窑。馒头窑与龙窑一样,也因其外形近似馒头而得名,同时又因为其平面图形呈现马蹄形状,也被称之为马蹄窑。馒头窑由于排烟口设在窑后壁,因此在烧制时火焰从燃烧室升向窑顶,因窑顶没有出路,火焰就倒向窑床,再经排烟孔排出,这类窑炉属于典型的半倒式焰窑。这类窑建造简单、窑炉较小、温差也较小,利于窑炉的控制,同时因火焰在窑内流动的路线和时间有所延长,热能利用较充分,烧成温度较高[7]。根据现有考古发掘资料,景德镇在五代和明代都曾使用过馒头窑。在湖田窑遗址发掘中就发现了一座五代馒头窑。明代中后期,在景德镇湖田窑遗址和御窑遗址都发现了馒头窑,《江西景德镇明清御窑遗址发掘简报》中就提到:“窑炉有25 座,…馒头形窑炉15 座”[8],可见数量之多。

1.3 葫芦窑

清代《南窑笔记》记载:“窑形似卧地葫芦,前大后小,如育婴儿鼎器也”。葫芦窑最早出现于元末明初,是景德镇特有的窑炉,直到镇窑出现后才逐渐停止使用[9]。同龙窑、馒头窑一样,葫芦窑也因其外形而得名。葫芦窑结构早期和龙窑相似,窑床与地面有一定夹角,斜长但窑身大大缩短,同时整个燃烧室分为了前后两室,形成了两个馒头窑,火焰走向融合了龙窑和馒头窑的特点,属于平焰和半倒焰的结合,因此也兼备了龙窑和馒头窑的优点,窑内温度和气氛容易控制、温差较小,同时适合烧制含氧化钾含量较高、釉面粘度大的器物。根据现有考古发掘情况,景德镇地区现已发掘葫芦窑10 座[10]。

1.4 镇窑

明末清初是景德镇瓷器烧造的巅峰时期,景德镇出现了集南北瓷窑技术之大成的镇窑,它是景德镇独有的窑炉形制,因其形状似躺在地上的半个鸭蛋,也被称为蛋形窑,也因为烧制使用松柴为原料,又被称之为柴窑。镇窑的结构前部高而宽,后部低而窄,窑尾末端设有与窑长长度相当的烟囱。窑身周围用窑砖砌有护窑墙,护墙与窑墙之间留有空隙作为空气隔热层,以减少内热的损失[4]。

镇窑是单位占地面积最大、热效率最高、操作简单、使用效率最高的窑炉。相比其他窑炉结构,窑内火塘与窑室的比例最小,使得整个操作过程更加方便高效。虽然火塘小,但由于烟囱又高又大,窑内燃烧时抽力大,烧成温度高。最重要的是,镇窑窑内温差较大,对于其他制瓷区来说可能是缺陷,但对于景德镇的瓷器制作却是优点,因为在同一窑内,不同的部位温度不同,可以满足装烧景德镇不同种类的陶瓷制品,大大提高了窑炉利用率,将其功能利用最大化。

至今在古窑民俗博览区还有一座现存最古老、容量最大、烧造品种最多的柴烧瓷窑,可烧造几乎所有品种的瓷器,同时也是最具研究价值的古代瓷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窑炉的不断改进对景德镇成为瓷都地位的影响

史料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早在汉代景德镇就开始生产陶瓷,但至今未发现该时期的考古遗存。唐代五代时期,景德镇大量烧制青瓷,白瓷数量也逐渐增加,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在南窑、兰田窑、湖田窑、黄泥头、李家坳、白虎湾、南市街、丽阳等都有发现古窑址[11],这个时期窑址多在南河流域,一般都是依山近水,多以龙窑烧制,这个时期的青瓷和白瓷相较于我国其他青瓷白瓷产区品质略低,这个时期属于景德镇瓷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宋代,景德镇创新性的烧制出了青白瓷,景德镇这一名称也在这个时间正式走上历史舞台。这个时期景德镇青白瓷达到了其巅峰时期,北起石虎湾,南到枫湾、寺前,东起柳家湾,西到昌江西岸,窑场林立,著名瓷场不下二三十处。到了南宋晚期,景德镇窑场也开始向市区集中,所以窑工们在继续大量使用龙窑烧造的前提下,试着探索新的窑炉技术。

元代虽然历时不长,但在景德镇瓷业发展史上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至元十五年忽必烈景德镇在设置了专为皇家烧造的机构浮梁磁局,同时期景德镇生产出了有别于宋代以前的单色釉——青花瓷,同时成功烧制了釉里红、蓝釉、铜红釉等新品种,学术界认为这与官窑的设置有很大的关系[12]。同时入元以后,由于瓷石短缺,窑工们开始使用瓷石加高岭的二元配方制胎,高岭土的使用提高了胎体中氧化铝的含量,使陶瓷烧成温度有所提高,之前的龙窑已不能满足瓷器的烧造温度,除此之外,随着产品多元化及官窑的设立,该时期景德镇窑场也已有早前的南河流域慢慢迁移至南河汇入昌江处以北中心烧造[9],种种变化促使景德镇的窑工们需要寻求更适应烧制当时的产品以及地理位置的窑炉,所以他们通过吸收借鉴其他地方的窑炉,充分结合景德镇陶瓷产品及窑炉的特点,创新性地设计出不完全同于北方的馒头窑。

明清时期的制瓷业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顶峰。明代以后,国内其他著名的窑场都因战乱等因素相继衰落,而景德镇在宋元基础上,瓷业发展得更快,生产规模日益扩大,陶瓷品种更加丰富。《天工开物》中记载“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表明此时的景德镇已经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同时,明洪武二年朝廷在此设御器厂,专门烧造皇家用瓷,这时瓷业也已经由郊区转移至城区中心地区,龙窑已经基本不使用了,主要使用创新设计的葫芦窑,它结合了馒头窑和龙窑的优点,而它的出现为后面镇窑的出现提供了必要条件。

清代的景德镇,特别是康熙、乾隆、雍正三朝,不论是在产品种类、产品造型还是装饰技法等,都超过了前朝,制瓷技术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此时不论是官窑还是民窑用瓷量非常大,如据督陶官唐英的秉告:雍正九年到十三年向宫廷“制进圆琢等项不下三、四十万件。乾隆五年,“所得之大小瓷器,则岁亦不下十数万件”[13]。“偏国中遗址海外夷方,凡舟车索道,无非饶器也”。如此数量巨大,品种超多的陶瓷制品的烧制,仅依靠之前的龙窑、馒头窑、葫芦窑已经不能满足当时的需求,这时候亟需要一种窑内容积大、温度区间大、能满足烧制不同类型陶瓷制品的窑炉,景德镇窑工经过不断地探索,创新性的发明了代表世界窑炉最高水平的镇窑,使其能够完美地烧制景德镇各类陶瓷制品。

3 总结

从“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到“瓷业高峰是此都”,景德镇的瓷业发展历程,就是一部接续传承、创新创造的科技进步史,也是窑炉创新发展的改进史。从最初龙窑到随后的馒头窑、葫芦窑再到明末清初集大成的镇窑,一次次的窑炉技术革命,不断开创了中国陶瓷技艺的新纪元。回溯千年,正是这种从古至今“技术革新精益进、前驱不断再前驱”的创新精神推动了景德镇瓷业走向顶峰。也正是景德镇陶瓷窑炉技术创新的前瞻性,使景德镇成为“世界瓷都”的重要基石,也是景德镇成为“千年瓷都”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

猜你喜欢
瓷业龙窑窑内
浅议龙窑的结构特点及其烧制优势
浅议龙窑烧制与龙泉窑之烧制技术改进
罗诗彬龙窑作品欣赏
影青留芳 手作千年
近代醴陵瓷业自适应发展及其产教融合模式建构
龙窑柴烧:一盏一匠心
明清瓷业宗教信仰下的民俗体育文化研究
浅谈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中对窑速的控制与调整
预分解窑结球原因及处理措施
中国轻工联合会副会长、工艺美术学会会长杨自鹏来视察醴陵瓷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