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查阅相关史料、实地调查等方法,对明清以来景德镇瓷业民俗体育的表现形式、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景德镇瓷业民俗体育的产生和发展与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宗教性、地域性、依附性、娱乐性特点,并促成和影响瓷业民俗体育产生及发展。
关键词:瓷业 宗教信仰 民俗体育
0.引言
自明洪武二年(1369),在景德镇的珠山设御窑厂为皇家生产官窑瓷器,从此景德镇由一个市集一跃成为全国的手工业中心。古诗云"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在明清瓷都景德镇就凭借这一泓昌江水,保证了景德镇瓷器的生产、运输和销售,改变偏处一隅的局面,上溯祁门、婺源,下抵鄱湖、浔阳,進而接联长江,达于外洋,成为最繁华的手工业城市。此时的景德镇已成"天下窑器所聚……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的江南雄镇,并有了"十八省码头"之称。正因如此,往来的商贾很多,各地的人都汇集此地,镇上的居民形形色色,故有"窑户与铺户当十之七八,土著十之二三"之说。而来自不同地方的民众都有各自的风俗习惯,历经长期的交流、熏陶、渗透,融合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景德镇特色的民俗体育文化。瓷业民俗体育文化是景德镇制瓷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不仅具有深刻文化内涵,还具有广泛文化外延的文化生产力。
1.瓷业民俗体育赖以依附的宗教信仰
古时瓷器生产全靠瓷工经验和直觉,尤其是瓷器的烧造过程"烟火变幻"不可预测,工匠们常常祈求神的保佑,瓷业神也随之诞生了。据相关史料统计,景德镇有四十多座各种庙宇,可见景德镇的瓷业民俗宗教崇拜十分突出和混杂,我们根据民俗事象可将其分为三类,水神信仰、人物信仰和神灵信仰。
2.1.水神祟拜,以龙王、哪吒、太后娘娘为代表。
对龙王的信仰,我国民间一直有把龙作为掌管雨水的水神进行崇拜的习俗。景德镇也不例外;景德镇水神信仰的另一个代表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英雄人物哪吒。哪吒庙建立在昌江与东河的交接之处,这个区域生活着来自南昌府的船工。哪吒庙的祭祀就成为南昌府底层船工和瓷业从业人员的精神寄托;天后娘娘的崇拜,天后宫位于景德镇珠山南面,与福建会馆合二为一,具有闽南建筑特色,正殿供奉有天后娘娘,后殿放牌位,在景德镇的闽商,农历三月三和重阳节,连续三天都聚集于天后宫拜祭天后。
2.2人物信仰,以师祖赵慨、风火窑神童宾为代表。
师祖赵慨,曾出仕晋朝,先后在闽浙赣三地任职。来到景德镇之后,把闽浙赣等地的制瓷技术结合起来,促进了景德镇由陶向瓷业的转变;风火窑神童宾,明浮梁里村人。在御窑做工。明朝太监潘相督造大器青花龙缸,对窑工进行鞭苔迫害。童宾目睹同役窑工的悲惨,纵身投窑自焚,以示抗议。次日,最大瓷龙缸竟然烧成了。为缓和市民和瓷工的矛盾,童宾被奉为风火仙师。
2.3神灵的信仰,以瓷土神、华光神为代表
"瓷土神",在浮梁县的高岭村水口亭附近有座小庙,庙内供奉的神就是"瓷土神"。在漫长的采选矿期间,瓷土是好坏是一直围绕瓷工的难题,没有科学的手段,凭靠的都是经验,祈求大自然的思赐,对自然资源的崇拜和渴望,由物质到精神的神化,把自然神化并加以崇拜;华光神的崇拜,景德镇御窑厂建有庙宇供奉华光(又称五王庙)。五王是指"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华光极富神通变化,降妖伏魔,因此而被陶瓷工人看中,奉之为神祈求庇护。
2.景德镇瓷业民俗体育的主要形式
2.1瓷业宗教类民俗体育。
从明末开始, 至清末民国时期,在景德镇瓷业中逐步形成了以地域划分的三大行派(都帮、徽帮和杂帮)。各帮有各自的会馆。"做会"是各会馆的瓷业宗教节日,也是祀神日。"做会"是这个行帮的重要宗教活动。在景德镇的三大行帮依据从业特点、帮内人员数量在自己的会馆或者借别的会馆,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仪式拜祭神灵,然后摆酒设宴,请戏班演戏酬神。农历四月初一至十八日,一天一个帮。做会时全帮会众从师傅到各层徒子徒孙,来到会馆内聚会吃酒,并演戏酬神。一旦排到大帮做会,声势浩大场面沸腾,好不热闹。"此类瓷业宗教活动,不仅是酬神、祀神,借做会名义号召本帮会员,联络感情,重要的是向社会彰显本帮势力, 向社会扩大影响,制造声势等多种意图。
"开光出巡"据记载,"1946年旧历五月十三日,游街的、看热闹的挤得水泄不通,游行队伍,先头队伍约二里多长已经到陈家街,后面还在杉树巷没有动身,巡游开路的是16名铳手,沿路放着土铳, 铳声震天,紧接着各种彩旗招展,鼓乐喧天,抬阁、高跷、杂耍相互交杂,洪掌魁舞的乌狮子,挤眉弄眼,摇头摆尾, 时而搔痒,时而舔毛,抖毛、打滚、抢球等更是精彩, 很多观众被吸引着随伍前行,关帝神像由16人抬着走在队伍中列,随后又是一群抬阁、彩龙和鼓乐……,那次抬阁的数量,巡游的人员,都超过以前游行盛况,估计共有抬阁120座,每座抬阁分别饰一个历史戏名,抬阁中坐的都是十一二岁的小孩,他(她)们穿金戴银,身着绸缎袍服,惹人喜爱。"抬阁是汉族民间对观赏性装扮人物造型的称谓,始见于南宋,由数名儿童扮演古装戏剧人物,穿戴考究,站立在四方形的高阁子上,形态或站、或坐、或倒立、或悬空,组成一个个精彩画面,由人抬着行走的一种险中求趣的节日期间娱乐形式。抬阁活动曾是迎神赛会的重要组成都分,也是宗族之间相互焙耀门第的手段,一般都在元宵节前后举行,在景德镇已经演变成为瓷业民俗体育活动的重要节目之一。
2.2瓷业生产类民俗体育。
清督陶官唐英的《陶冶图编次》一书,其中就有一幅关于感恩风火仙师的图文"祀神酬愿","风火仙师,迄今屡著灵异,窑民奉祀维谨酬献无虚日"。因此与风火仙师相关的景德镇民俗体育活动有三个:瓷业生产初的"暖窑神"、生产完成后的"祀神酬愿"和20年一次的"开禁迎神"。
"暖窑神",史料记载"每次新年刚过,各窑都在窑后,举办一次"暖窑神"活动,当日,窑工把窑里外清扫干净, 窑门上贴着黄裱纸书写的"风火仙师"大字, 在窑门两旁张贴一幅对联"风助火力"、"火借风威",两面大的"飞虎旗"挂在窑墙两侧,窑门前面摆着几张桌子, 在中间空留一块踩地戏的场子。天色渐暗,窑工们齐聚窑前,看热闹的民众如潮水一般涌来,围着水泄不通,烧窑的把庄点燃红蜡烛和长香,并且虔诚默祷叩拜,紧接着燃放长鞭炮。同时,酒楼预定菜肴送上桌,大家边饮酒,边看三角班演的踩地戏,一直到深夜收场。"三角班",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由于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她们穿戴戏衣,化装成人们熟悉的戏剧人物亮相,并且在地上行走演唱的方式称为地戏,是民间的一种敬神与娱乐相统一的民俗体育活动。
"开禁迎神",景德镇瓷业20年一届招收徒工,就要举行迎神赛会。据老瓷工忆道:"在平时大都省吃俭用的瓷工、商人等,每逢迎神赛会则不惜钱财,竭尽全力,缝制新衣,做首饰,扎抬阁,打爆竹,设筵摆酒,大吃大喝,在所不惜。有的还摇船驾车把远道的亲友接来看热闹。例如1933年的那次迎神赛会, 其场景色彩缤纷、争奇斗艳,首先标有风火仙师的一对大灯笼在前面开路, 两面飞虎旗随后,紧跟着军乐队、执事牌(肃静、回避、金瓜、月斧等等),然后抬阁100多架、几十条纺绸长龙依次排开,人们舞龙耍狮、扮地戏、打蚌壳。观看演出时,群众喜气洋洋,笑声不断……鼓乐笙箫,恭引祖师座轿、信士骑马坐轿,捧香背烛,最后的是大鼓铜锣由四人扛着,锣鼓声,爆竹声,喧嚣杂沓,响彻云霄。"
3.景德镇民俗体育文化的特点
3.1宗教性
景德镇作为一个有千年的手工业城市,人民从事的职业与瓷业生产息息相关。瓷业的生产直接影响民众的生计,民俗体育中的宗教信俗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祈求瓷业发展、生产顺利、生活美满、家人安康,因此景德镇地域社会的民间信俗中对瓷业神灵崇拜尤为突出。
3.2地域性。
古人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俗体育不仅是折射该地区人们的文化特点和精神面貌,更是地域文化在体育层面的一个反映。在元宵佳节期间,瓷业人民用瓷器扎成瓷龙(由茶杯盖、汤勺、酒杯)上街巡游。逢中秋节夜晚,齐聚在昌江河堤上烧"太平窑"喻求平安,体现出景德镇民俗体育的地域特色。景德镇民俗体育也基本局限在当地,周边都昌县、乐平县和婺源县等地的县志中均没有记载,并没有辐射到周边与之有经济联系的区域。
3.3依附性
民俗体育来源于生活,主要依附于人们的生产劳动、岁时节令、婚丧礼仪及信仰崇拜等活动中,人们不仅在民俗体育活动中自由抒发情感,调节内心感受,加强对生活的热爱,享受生活带来的乐趣,更多表现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来年丰收。景德镇民俗体育,以汉民族节日习俗为主体,以祀神酬愿为目的表演性、娱乐性项目居多,融合了瓷业生产、宗教和行帮行会的习俗活动,遇到瓷业有关民俗体育活动就停产歇业进行, 全镇劳动人民齐欢丰收,共度佳节将体育寓于民俗娱乐之中,成为娱乐的盛宴。
4.4娱乐性
凸显浓厚的娱乐性是景德镇民俗体育活动的特征之一。不仅在精神上追求美的享受,更是往来此地商户和民众共同的心理倾向。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迎神赛会、神灵开光、龙舟赛等,通过切身体验了这些声、色、形、象诸要素结合富有情趣的民俗体育活动,不但给商户者和民众给以愉悦身心、沟通情感、获取审美体验,而且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4.宗教信仰对景德镇瓷业民俗体育文化产生及发展的影响
一切事物的发展具有两面性,宗教也不例外,其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民俗体育所发挥的功用也不尽相同,一是民俗体育和宗教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体育的发展总会被被宗教牵制。二是宗教在一些特定阶段及历史时期,在客观上促进体育发展。构成了宗教与体育的关系的复杂性及多重性。明清时期的宗教信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景德镇瓷业民俗体育的滋生和繁荣,瓷业民俗体育在其未具备蓬勃发展的生命力之时,必须依附在宗教这块沃土上生存,穿插于宗教信俗活动之中。景德镇瓷业宗教对民俗体育文化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4.1宗教信俗促进体育活动的产生和发展
在科学不发达的明清时期,急需瓷业生产的提高,人们就借助神灵的保护,产生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民俗体育活动,如"开禁迎神"、"祀神酬愿"、"神灵开光"。宗教信仰促成这些体育活动的产生和发展,其因宗教信仰的需要而产生,并且伴随宗教的传承而发展。为了瓷业的生产人们对宗教的信仰依赖一成未变,附着于宗教发展的民俗体育活动随着宗教的延续也被完整地继承。直到新中国成立,景德镇瓷业神民俗活动因其封建落后性并有迷信色彩而中断。
4.2宗教信仰促进明清景德镇民俗体育思想形成
瓷业大众对瓷器的烧制尚未形成科学的解释,缺乏科学的手段,凭靠的都是经验,祈求神灵的思赐。在对瓷业胚胎投入火中烧制时,其烟燎变幻,不可预测,陶工们在做坯烧窑时就时刻祈求风火仙师的呵护,一旦烧制成功就祀神酬愿毫不吝惜。常年在水路运输的福建客商祈求后天娘娘庇佑他们的瓷业运输,其大手笔建成天后宫就是一个见证。瓷业人以为有潜在的无法抵御的神力,对水神祟拜、人物崇拜和神灵崇拜,通过拜祭及信仰这些神灵或多或少逢凶化吉,时刻能够保佑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因此瓷业人们为了获得生产的丰收,躲过灾难,产生及形成了祈求神灵给以赐福和保护的宗教崇拜情结。通过积极参加民俗体育娱乐活动,并用不同的肢体语言来向神灵表达自己的虔诚,最终用以取悦神灵的宗教崇拜活动促成景德镇瓷业民俗体育思想的形成。
4.3宗教信仰对瓷业民俗体育的负面影响
一是瓷业民俗体育活动可以麻痹劳苦大众。虽然宗教信仰披着亲和力的外衣,其本质上是封建统治者利用瓷业民俗体育事项达到缓和阶级矛盾,并利用封建迷信解释来蒙蔽欺骗善良的民众,成为统治阶级教化民众的工具。例如崇拜风火仙师童宾民俗活动,开始有法抗封建统治阶级积极的一面,后被统治阶级用撰写碑文、奉为瓷业神被祭拜等形式,被推崇成为不成功便成仁的儒家式人物,最终达到控制和统治景德镇瓷业的目的。二是宗教信仰的多重性引起瓷业帮派的冲突。景德镇瓷业行帮众多,其信奉的神灵不尽相同,靠地缘、血缘和业缘形成的帮派,开始时借助民俗体育活动来维系内部团结,到后来举办民俗体育活动演变为各帮派显示地位和炫耀财力的一种手段。这样宗教信仰的差别会引起帮派的冲突和械斗,更严重的会酿成流血事件,瓷业就会暂时停产现象,为民俗体育带来负面影响。
5.结论
明清以来各种形式的瓷业民俗体育活动,依附在对不同的神灵的崇拜活动中,达到对共同体的认同,起到內部凝聚的作用,各种瓷业民俗体育活动不仅仅对身处社会底层的窑工和劳动人民来说是一种宣泄与狂欢,更是一种心理慰藉与安抚,在瓷业的生产和生活中起到调压阀的作用。最终成就了属于景德镇自己独有的民俗体育文化形态。
参考文献:
[1] 王俊奇. 也论民间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概念及其关系--兼与涂传飞、陈红新等商榷[J]. 体育学刊,2008,15(9):101-104.
[2] 林丽萍,武炜,朱美娟.海西妈祖信俗活动中的民俗体育之特征及发展[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25(4):38-41.
[3] 李松杰 李兴华 肖 绚. 水系、船帮与景德镇水神信仰[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2,32(9):88-93.
[4] 王小军 . 景德镇制瓷业行业神崇拜研究 [J]. 江西社会科学,2004(12):121-125.
[5] 余锋. 昔时景德镇瓷业风俗及其它(二) [J]. 景德镇陶瓷 ,1991 35(02):50-54
[6] 刘朝晖.明清以来景德镇的瓷业与社会控制[D].上海 复旦大学, 2005:118
[6] 陈蜻.明清景德镇瓷业神灵信仰与地域社会[D].上海 复旦大学,2010:48
作者简介:
曹曦东(1974 -)男,江西都昌人,硕士,景德镇学院副教授 体育人文研究。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景德镇民俗体育文化的变迁与发展研究》(TY1524)、景德镇市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 景德镇传统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阶段性研究成果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景德镇民俗体育文化的变迁与发展研究》(TY1524)、景德镇市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 景德镇传统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