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教学,须从“儿童的需要”出发

2023-06-01 20:32陆学玲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3年3期
关键词:小鹿起点预设

陆学玲

一、找准学习起点,重学情

1.根据教材找起点。教师要把握课标中的学段目标,这样教学才有“章”可循,定位准确。另外教师要有整体、系统地把握教材的意识及能力。教材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及层级提升,教师只有把握教材体系,基于课标及自己的教学经验,有的放矢,把握“教什么”“怎么教”,才能找准教学的起点,既不滞后,也不拔高。

2.预估学情找起点。同一学段,因地区不同、家庭不同、教师不同,学生的学习是存在差异的。教学从哪里起步,设计怎样的学习活动,教师要依班情来设计和调整。就《鹿角和鹿腿》教学而言,课前学生已经读了几遍课文,究竟读到了什么程度,掌握了什么,还有哪些未能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课始教师要检查摸底。在这样的起点上再开展教学,将会事半功倍。

例如字词教学,上课伊始,教师让学生先说一说预习课文的过程中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或者需要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然后再让学生自读课文尝试解决,解决不了的可以向同学请教,最后留下的问题就是本课字词学习的起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教给学生理解词义的方法,师生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不断获得提升。

3.捕捉生成找起点。教学起点产生的问题贯穿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教师都要依据课堂中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需求及课堂生成调整教学预设。如,文本中几处感叹词的教学,课前预设可分三步:一是引领学生发现句式共同特点,引出感叹词;二是在具体语言情境下通过反复朗读并体会感叹词的作用;三是指导学生运用感叹词来表情达意。但在实际教学中,有学生在第一步“发现句式特点”时就把感叹词和其作用都说出来了。这时,教师就应顺应学生的学情及时调整教学预设,重新定位教学起点,不必再做重复指导。

二、明确语文要素,重落实

语文要素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教师把握“教什么”“怎么教”的依据。教师要分解、细化语文要素,并在教学过程中让其巧妙落地。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教师要把语文要素落实的过程与语言文字的训练融为一体。

1.依托“语言点”落实。寓言的教学,首先离不开语言的教学。教师指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品读、感悟中层层深入,然后揭示道理便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所以,解读“语言点”是教学的关键。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循着小鹿的“心声”,抓住小鹿的语言,尤其是几个含感叹词的句子,感悟其心情变化。在这样的心路历程中,小鹿对角和腿的态度在不断发生变化,最后明白了鹿腿虽难看却十分重要。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借助品读故事中的“语言点”逐渐明理。

2.围绕“课后题”落实。课后习题一般是语文要素由单元到课的分解与细化,基本上呈现的都是文本的重难点。所以在教学预设时,教师要围绕课后习题展开,在教学活动中达成课后习题的要求,即可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本节课的教学中,围绕落实课后第1、第2题开展教学——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鹿的心情变化。

(2)根据下面的提示,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角:美丽 欣赏 差点儿送命

腿:难看 抱怨 狮口逃生

课后第1题贯穿教学始终,小鹿的心情变化是主线,每个板块的教学都应围绕“心情”展开,让学生体会小鹿对角、腿的态度变化,从而在反复品读中明白故事蕴含的道理。课后第2题是运用词语讲故事,这是教材提供的讲故事支架。教师应指导学生借助词语先把故事说清楚、完整,而后在精读时,再指导学生把故事讲生动。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角色进入故事情节,吸收语言,内化于心。

三、搭建学习支架,重指导

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角色,引领学生亲历学习的过程—— 由不会到会,由不能到能。教师应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台阶,引领学生在“迈阶”中提升,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最终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试图搭建利于学生学习的支架,具體表现在“课前预设”和“有为评价”两个方面。

1.层层递进梳理文脉。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第二学段阅读目标中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既需要过程,也需要策略及方法,教师须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初读寓言故事,如何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故事是教师教学的重点之一。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通过三步给学生搭建支架说故事:第一步借助词语说梗概(课后习题第2题),第二步结合场景将故事说完整(池塘边、灌木丛中、小溪边),第三步提供连接词说顺畅。这样层层搭建支架,学生说得越来越好,逐步掌握了一种概述故事的方法。

2.分步指导用好叹词。寓言故事除了让学生明白道理外,还要教什么?让教学过程有血有肉,还需要回归语言文字本身。读过几遍课文之后,笔者结合课后习题,找出三个要点:一是体会鹿的心情变化,二是练习讲故事,三是明白故事中的道理。三者密切关联,而其中蕴含的道理就是在鹿的心路历程(鹿的几次自言自语)变化中慢慢呈现出来的,与感叹词这一语言点密切相关。如何做好“感叹词”的教学,笔者搭建了三个层次的学习支架。

第一,体会叹词。细读课文,小鹿的第一次心情变化就发生在池塘边——“咦,这是我吗?”“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这三句是小鹿的自言自语,不难发现它们的共同点:开头都是感叹词。笔者指导学生朗读、比较、体会,发现鹿的心情随着感叹词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从而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感叹词来表情达意的。

第二,学以致用。在学生感悟感叹词的变化及作用的基础上,如何指导运用是关键。小鹿的心情不断地发生变化,最后在小溪边,小鹿的认识完全发生了变化:“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让我送了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这里,小鹿对角和腿的态度变了。如果把学到的“唉”“啊”等感叹词用在这里,要怎么用才合适呢?笔者设计了下面的训练:

____________,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让我送了命。

____________,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学生结合前面的学习,在第一句前面加上“唉”,在第二句前面加上“啊”,这样更能表现出小鹿此时的心情。感叹词换了位置,小鹿的心情也变了。

第三,拓展延伸。除了学习文中出现的感叹词,教师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进行适度拓展延伸。在“狮口逃生”的过程中,小鹿的心情也在发生着变化。教师可以在学生朗读感悟的基础上,添加细节内容,如撒开长腿就跑,把狮子远远地甩在了后面的那种轻松,或面对鹿角被树枝挂住时的紧张,然后引导学生加上叹词来表达心情。在学生探索运用感叹词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出示常用感叹词,在学生未知处搭建学习支架,让学生“跳一跳”,便可以摘到“桃子”。

3.有效评价启发思维。教学是动态发展的过程,课前的充分预设如何在课堂上得以优化达成,教师的有效评价是关键。课堂上,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发言,评价语言要减少直接的肯定或否定,并从学生课堂上的学习实际出发,结合对文本的解读,搭建动态支架。教师有针对性地点拨引导,启发思维,可以促进预设支架的步步达成及深入,达成预期的学习效果。

4.捕捉生成引向深入。教学过程是不断生成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灵活调整教学预设,体现“教”为“学”服务。教学中,教师要巧妙捕捉学生的课堂生成点,根据学生的发言有针对性地评价引导,通过评价引领生成,进一步搭建深入学习的支架。这样通过评价语言搭建的学习支架更灵活,更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叶圣陶‘种子观下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有效性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 YZ-c/2018/48]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英华路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小鹿起点预设
小鹿的跑道
弄清楚“起点”前面有多少
起点
小鹿跳跳棋
小鹿跳鞍马
我的“新”起点
春天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新年的起点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