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洁
摘 要: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也是我们汉语言文化的宝库。文言文阅读是产生汉语正确语感的一个重要源泉,能够提高我们用优美的汉语表达正确、深刻的思想的能力,也是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理解古诗文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要重视文言小古文的阅读训练。
关键词:小古文;趣读;古汉语;传统文化;阅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18-0106-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8.035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大,总是和文化的强盛息息相关的。因而,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也需要以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为条件。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守护,使其薪火相传。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思想理念、价值观念、道德理念至今仍散发着璀璨的光芒,历久弥新,对我们的学习和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根据新的时代条件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用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一、开展小古文阅读的原因
文言小古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宝库,更是我们中华民族汉语言文化的宝库。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文言文“积淀”了数量庞大的极富表现力的典故、语汇、辞章,通过数千年的发展、锤炼,更加显现出汉语词汇内容丰富、句短意深、注重韵律、构造灵活等特点。后来的白话文也源于文言文,它的基本语汇依附于文言文,脱胎于文言文,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也没有超脱文言文。因此,文言文阅读是产生汉语正确语感的一个重要源泉,能够提高我们用优美的汉语表达正确、深刻的思想的能力,也是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另外,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并要求理解古诗文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由此来说,阅读学习文言小古文与“新课标”所提倡的课外阅读在积累词汇、理解意义、体验文化、形成语感等方面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从三年级开始带领学生踏上了文言小古文的阅读之旅。
在教师的积极申请下,学校批准开设了“趣读小古文”选修课。利用选修课和早读时间,教师以朱文君老师的《小古文100篇》和《幼学琼林》《山海经》等为依托,带领学生选择诵读了有关故事、笑话、景物等专题的一百余篇小古文。这些小古文篇幅短小,内容有趣,很受学生欢迎。课堂上,学生乐于挑战诵读,迫切地想弄懂作品的意思,意犹未尽时还要画一画,对小古文充满了阅读期待。学生读着、研究着、讨论着,渐渐就读通了,读懂了,不知不觉就背下来了。这彻底打消了教师刚申请开设这门课程时觉得小古文与现代汉语语言表达差别较大、比较艰涩,学生会不会觉得疏离隔膜而不感兴趣的顾虑。
为了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教学中,教师以“朗读”为第一位,注重研读的引领,首先实现阅读教学的基本保障——“读准读通”。在此基础上,以“读懂意思—读出情感—读出思考”为读书路径,组织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自己体会小古文的特质,感受小古文的魅力,从而获得语言的发展。
二、开展小古文阅读的策略
(一)以读为本,因材施教
叶圣陶指出:“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功夫,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讨论探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物,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学生们从小讲汉语,现代文的语感在上小学前就有了,他们读现代文,断句可能会无师自通,但是没接触过文言文,所以需要培养语感,为今后阅读学习文言典籍打下基础。语感是一种习惯,比如平时大家交流,即使个别字没有听清,你也能知道意思,这就是一种习惯。张中行说,习惯决定意义,因此想确切地理解词句的意思,就必须得知道习惯。想知道习惯,就得熟悉。读得多了,熟悉了,习惯就有了,语感就来了。正像朱文君老师说的:“一切皆从读中得。”于永正老师非常擅长古诗文教学,他曾经这样说:“粗知大意,背下来再说。”“粗知大意”一方面可以节省出大量的时间着重诵读记忆,另一方面也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小学生对节奏音律天生就很敏感,“粗知大意”之后,重在关注语言,通过各种形式活泼的诵读达到熟诵或者熟背的程度,从而习得语言。实实在在地读、背才能“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字词句章,兼收并蓄,潜滋暗长,积少成多,这样才能由感到悟,融会贯通,化为己有,产生质的飞跃。
古人云:“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可现实却是读上几遍,学生就厌烦了,不想再读了。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兴味盎然地反复诵读呢?教师认为读的方式可以根据小古文的不同而多种多样,因“材”施教,从而保持学生读的兴趣,实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1.合作诵读。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比起坐着听,学生可能更乐于去读一读、试一试。教师把合作学习方式运用到小古文的学习中,比如学新课之初的读通,采用从自己尝试读到同桌互查、组间评价法等合作方式,学生在自我尝试与相互比试、评价中逐渐掌握了文章的韵律;为了读懂,教师借助注释,采用围圈说、接力法、坐庄法等合作方式,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研究着、讨论着,故事的梗概和文章的内涵渐渐拨云见日、水落石出。
2.文白对读。文言文和白话文对照着读,你会发现很多有趣的语言现象,能感受到汉语言的优雅和精妙。文白对读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化解了阅读的难点,保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同一个故事,两种表达方式具有很强的可比性,学生在对读中淡化了对内容的关注,更着重关注小古文的表达方式,从而更直接地感受、了解小古文本身,有利于学生对小古文形成感性认识。比如《盘古开天地》《大禹治水》等文章,教材中都有这些文章的现代文版本,在教学中,教师把注释和对应的课文提供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去比较、去发现两者的异同,学生犹如在寻宝,每得之一二,总会心生欢喜,充满成就感。这样文言文和现代文对照着读,就让读懂小古文的过程变成與小古文接触、感受、发现的过程,充满了学习探索的乐趣,丰富了学习活动,也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开了一个好头。
3.猜想促读。何谓猜读?猜读又叫预测读书法,指在读书的过程中,通过已经知道的内容来推测还不知道的内容。比如,根据标题,我们可以猜测正文的内容,然后把正文内容与推测的内容进行比较;根据文章的开头,我们可以猜测文章会有什么样的结尾;根据上段的内容,我们可以猜测下段会写什么,或者是根据上一句话来猜测下一句会怎么说。猜读法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读思结合,调动思维,产生智慧,使阅读插上联想、想象的翅膀。这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方法。引导学生猜读,不失为学习小古文的一种好方法。如教学《性刚》一课,内容如下:
有父子俱性刚,不肯让人者。一日,父留客饮,遣子入城市肉。子取肉回,将出城门,值一人对面而来,各不相让,遂挺立良久。父寻至见之,谓子曰:“汝姑持肉回,陪客饭。待我与他对立在此!
如果按照通常的教法,教师先解释词语,然后让学生理解句子并交流感悟,如此按部就班地进行,学生可能会觉得很枯燥,甚至引不起笑点。于是在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猜故事情节,“父寻至见之”,如果是你的父母会怎么办?文中这位父亲是如何做的呢?学生边猜边读,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对比,不着痕迹地就读懂了文章,而且读得兴味盎然。这样贯穿着猜读活动的教学立足于整体,教得有趣而简单,还通过猜读把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握到位。
4.画中趣读。爱画画儿是学生的天性,在他们眼里画画儿是一种很有趣的游戏,他们在绘画中通过手臂有节奏的动作来获得主动进行身体运动的快感。他们在绘画中不断地去探索、发现,从而得到满足感、成就感和快乐感。绘画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是语言的延伸。在学习小古文时,遇到有趣的故事就可以让学生也动手来画一画。比如《猫捕鱼》《猫斗》《龟兔竞走》等小故事,就可以引导学生用连环画的形式来表现出故事的动态发展过程,用对话泡泡的形式来补充人物语言或心理活动。学生为了画出自己的得意之作,就会反复诵读小古文,体会感受,思维在阅读中悄然发展。
5.问题引读。一个走路的人,如果不知道目的地,就会越走越消沉,越走越懒散。读书也是一样,如果没有目的,读的兴趣也会逐渐消失。因此在学习文言小古文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发现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应的研究性学习。比如,小古文中有很多“之”“其”这样的字眼,出现频率很高,但意义又各不相同,于是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开展关于“之”的研究性学习。为了解开谜团,学生自然会反复诵读琢磨、比较体会小古文内容,语义、语感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理解与习得。
亲吻语言的馨香,咀嚼语言的滋味,触摸语言的温度,辨别语言的色彩……借助文言小古文所提供的语言信息进行阅读教学,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具体的语言交流场景,让学生主动地、设身处地地去触摸文言文中的字词句,领悟文字背后的内涵。
(二)讲演仿写,积累运用
1.讲演积累。高尔基曾说:“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常常根据故事的特点,采用“小古文故事回讲”或“小古文课本剧表演”的方式,激发起所有学生的参与兴趣,通过讲故事、课本剧表演等方式来加深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比如《五官争功》《龟兔竞走》《道边李苦》《两小儿辩日》等小古文,故事内容有趣,充分诵读后开展“小古文故事会”或“小古文小剧场”活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三三两两地开始排演起来。为了演得惟妙惟肖,故事发展、人物台词他们自然要铭记在心,人物表情、心理也需揣摩到位,于是在他们喜欢的课堂游戏中,他们再次与小古文深入接触,语言得以积累,能力得以提高,语感得以养成。
2.仿写运用。实践出真知。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小古文语言表达规律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扩写、续写,让学生自己尝试在写中感受、体会,品尝成功的快乐。比如,学了《芦花》学生写下了《杨柳》:“校园多杨柳,春日发芽,一片黄绿,东风吹来,摇曳如仙子。”学了《放风筝》学生写下了《踢足球》:“操场上,踢足球。汝进攻,吾防守。”
学了《猫捕鱼》,学生续写了:(原文)缸中有金鱼,一猫伏缸上,欲捕食之,失足坠水中,急跃起,全身皆湿。(续写)猫抖水落,回身再伏缸上,欲再捕食之。一爪入水捕鱼,三爪緊抓缸沿,小心而动。鱼急走,猫急追之,几次三番,猫终捕获之,一口食之。猫如愿,欢喜而去……
学了《龟兔竞走》,学生扩写了:龟与兔竞走,兔行速,曰:“吾已近终点,龟行迟,尚远,吾稍息片刻,无妨。”中道而眠。龟行迟,努力不息,曰:“笨鸟先飞,勤能补拙,吾行迟,需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及兔醒,则龟已先至矣。兔悔,曰:“龟虽行迟,但努力不息;吾虽行速,却半途而废。吾不如龟也。”
学了《铁杵磨针》,学生扩写了: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白曰:“读书甚苦,甚累,于吾甚难,吾去矣。”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婆婆,汝欲作何?”曰:“欲作针。”白笑其拙,曰:“铁杵甚粗,汝何时方能成针焉?”老妪曰:“功到自然成耳。”太白感其意,自语曰:“功到自然成耳,功到自然成耳。有理有理,吾错矣。”白还于山中,埋头苦读,字字斟酌,不耻下问,废寝忘食……终卒业,文采飞扬,写下诸多诗篇,后人尊称“诗仙”。
从实践来看,多数学生掌握了借助注释来理解小古文的阅读技巧,用小古文的语言形式来进行表达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去研读语言,但对小学生来说写还是难度较大,仍需要大量地进行语言的积累。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所以在小古文的学习上来说,读还是要比写先行。
虽然学生的文笔还很稚嫩,但教师首先要给予表扬,而且不要硬性要求学生一定要使用文言文进行创作,而是进行开放性写作,让学生跟随自己的内心,随着本身的感受去自由发挥进行创作,然后再逐步琢磨推敲、规范词句,指导学生在修改完善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小古文的语言表达特点。
此外,小古文的学习还让学生了解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感受到了古代人的智慧,产生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就像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的:“学小古文,我们所积累的,难道仅是文言词汇和语言吗?当然不是,因为读、因为诵、因为熟、因为化,随着文言小古文一起生长至我们的精神血肉的,是中国思维、中国智慧、中国情怀、中国美感、中国气节,那正是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中国灵魂。”
参考文献:
[1] 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M].石家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李楠.小学语文: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策略[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 朱文君.朱文君:“有趣、有量、有运用”的小古文课程实验[J].当代教育家,2016(1).
[责任编辑 赵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