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勋强 李银兵
摘 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近年来国内学者围绕共同富裕的主要内涵、生成逻辑、现实意义、破解难点、践行路径等方面展开了多维研究,成果丰硕。但目前的研究也存在一些阈限和薄弱之处,对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演进历程研究还有待完善,对共同富裕思想的时代意蕴研究也有待加强。未来应该结合党的奋斗历程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内容,不断创新研究方法,拓宽研究视野,进一步推进共同富裕思想研究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61;F1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9684(2023)03-0018-09
共同富裕是人类的美好理想和不懈追求,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系统全面地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和重大成就,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十个明确”的核心内容。纵观近年来国内学界研究共同富裕思想的成果,学者们主要围绕共同富裕思想的内涵、生成逻辑、现实意义、实践路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这对坚定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关于共同富裕思想的内涵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中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1]针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学界对共同富裕的内涵进行了研究,认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包括物质、精神等各方面的全面富裕,是通过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奋斗实现的富裕。而且,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有一个过程,必须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一)全民富裕说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具有共享性。韩文龙、蒋枢泓认为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而不是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的富裕,共同富裕的范围应该指全体中国人民[2]。陆卫明、王子宜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受益对象为全体人民群众,包括各地区各民族和各个特殊群体,这些论述深刻体现了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反映了共同富裕的全民性内涵[3]。燕连福、王亚丽认为,共同富裕是全民富裕,其覆盖面为全体人民,而不是一部分人或者一部分地区,既要通过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把蛋糕做大,还要通过创新制度安排把蛋糕分好,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4]。程恩富认为,理解共同富裕的内涵,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考察。从理论方面来看,共同富裕思想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深入研究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得出的结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動者,应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未来社会的基本规定和发展目标;从实践方面来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选择,它可以增强全体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凝聚力,同时也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5]。
(二)全面富裕说
共同富裕不是物质方面的单方富裕,是全国人民的全面发展,具有多维性。学者们围绕共同富裕是全面的共同富裕进行研究,展开了诸多讨论。顾海良指出,共同富裕是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为特征的,具有涵盖“美好生活”各个方面的全面性特征,应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6]。张来明等认为,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保障全体人民都有机会参与到共同富裕过程中来,都有人生出彩和发展的机会;人民健康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应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促进全体人民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增添动力[7]。赵亚楠等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与实现共同富裕是高度统一的,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涉及多个领域和层次。因此,在追求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不仅物质上要变得富裕,而且社会其他方面需求也应得到满足,比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要让全面发展的过程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之中[8]。
(三)共建富裕说
共同富裕需要共建共享,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具有共建性。陆卫明、王子宜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全体人民要靠共同奋斗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人民群众是美好生活的实践主体和依靠力量,应为全体人民共同奋斗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制度保障,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将中国人民作为共同富裕的奋斗主体的深刻认识[3]。燕连福、王亚丽认为,实现共同富裕需要鼓励大家勤劳创新致富、共同劳动、共同奋斗,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美好状态。共同富裕不是等来的,需要发挥人民群众的本领和才智,幸福生活需要用辛勤劳动创造出来,需要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共建共享[4]。卢俞成认为,实现共同富裕是习近平关于共享发展理念的价值目标,不能实行“平均主义”,而要实行“差异共享”,摒弃“不劳而获”想法,倡导“共建共享”理念;不能实行“同步富裕”,而要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实行“渐进共享”[9]。刘旭雯认为,“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需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重在解决“后富”的问题。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需要我们在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全体推动、全面推动、全域推动、全程推动,付出更为艰巨和艰苦的努力[9]。
(四)渐进富裕说
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分阶段逐步推进,具有渐进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办好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1]张占斌认为,共同富裕具有非同步性,需要在动态发展中分阶段实现。共同富裕不是“齐步走”的同时富裕,时间上有先有后,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正确的认识[10]。郁建兴等人认为,发展性、共享性和可持续性是共同富裕的三个关键元素,其中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前提,共享性是共同富裕的核心元素,可持续性是共同富裕的第三个关键因素。这三个元素是共同富裕的核心元素,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缺一不可[11]。陈燕认为,阶段性和历史性是共同富裕的显著特征,社会主义是初级的共同富裕,更高层次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以未来进入社会主义高级阶段为基础,具体体现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12]。
二、关于共同富裕思想的生成逻辑研究
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核心理念,即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实现共同富裕是现实性与渐进性相统一的过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为了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围绕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带领人民取得了巨大成就。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更是带领人民取得了脱贫攻坚战、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乡村振兴等一系列胜利,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打下坚实基础。
(一)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逻辑
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始终坚持唯物史观,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
首先,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反过来生产关系也会对生产力产生促进或阻碍作用。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增加社会财富总量,为消除贫困问题准备物质基础。实现共同富裕的首要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在财富迅速增长的过程中,调节生产关系有助于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进程。生产力由劳动力、劳动工具和生产资料构成,在劳动力和劳动工具一定的情况下,生产资料掌握在谁手中,就决定了生产出的财富归谁所有。刘长明等人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批判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内容,构建起了未来社会共同富裕的图景。未来社会财富充分涌流、生产力高度发达,应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并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消灭资本主义制度[13]。
其次,实现共同富裕要求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发展虽然创造了比以往更多的社会财富,但却与社会化大生产产生了矛盾,最终导致经济危机和垄断的形成,这不仅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阻碍了共同富裕的进程。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产生贫富两极分化和剥削的根本原因,需要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陆卫明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目标是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原则和价值目标。马克思揭示了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阐释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必然性。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未来社会的共同富裕不仅包括全体人民物质财富丰富和精神财富富足,而且共同富裕的实现还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3]。侯惠勤认为,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最终消除两极分化,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14]。
最后,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具体的历史过程。吕小亮认为,实现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由低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由现在过渡到未来的发展过程[15]。邱海平认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一般物质基础和前提,找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规律,阐述了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历史过程,会分阶段和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来实现,发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必然性和发展趋势[16]。郑治国认为,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发展过程。在实现共同富裕的低级阶段,生产资料以公有制为基础,剥削阶级已被消灭,生产力得到逐步提高。而在高级阶段,生产力则高度发达,全社会拥有富足的生活资料,全体人民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17]。罗明忠认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是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保障,但共同富裕具有渐进性特征[18]。孟书广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中找寻实现共同富裕途径的,其内容揭示了人类实现共同富裕的规律,即实现共同富裕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坚持循序渐进,尊重共同富裕的实现规律[19]。
(二)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
在共同富裕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方面,学者们主要按照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共同富裕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展开研究,并围绕具体历史事件展开论述,聚焦于彰显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着重体现为实现共同富裕不懈奋斗的精神。
首先,关于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谋划,学者们围绕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百年发展历程展开研究。王永凤等认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就是探索共同富裕的过程,毛泽东对实现共同富裕进行了深远的战略规划:注重发展生产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发扬勤劳致富精神,调动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20]。刘旭雯提出,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成立是共同富裕的初步探索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完成社會主义改造是共同富裕的破旧立新阶段,从“三大改造”完成到改革开放是实践共同富裕的曲折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的“先富带动后富”的原则,深化了对共同富裕的认识,是追求共同富裕的转型探索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分配原则过渡到了注重效率的同时强调公平。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共享发展理念,提升了共同富裕的内涵,将努力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价值旨归[21]。
其次,围绕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侯晓东等人提出,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共同富裕理论和实践应分为五个阶段,即理论探寻阶段、初步发展阶段、改革转型阶段、深入推进阶段、创新提升阶段,而且在每个发展阶段都紧紧围绕当时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理论创新和实践推进[22]。蒋永穆等人认为,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形成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在初步萌芽期(1921—1949年),党领导人民开展了以土地革命为主的经济运动,取得了以国家独立、人民解放为主的政治运动的胜利,从而为共同富裕思想奠定经济和政治基础;在初步探索期(1949—1978年),毛泽东首次提出了共同富裕概念,党中央提出了“一化三改”总路线,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了制度基础、工业基础和国防基础;在质的升华期(1978—2012年),党的重点工作在于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人民群众收入,提出并实现了先富带动后富的发展思路,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现共同富裕,从而使共同富裕思想的内涵得到质的飞跃;在初步实现期(2012—至今),党中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带领人民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消除了绝对贫困,使共享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全体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3]。
最后,关于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实现共同富裕的举措。田克勤认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共同富裕有了初步认识,并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为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扫清了发展障碍。在进行土地革命的过程中党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消灭了封建制度,铲除了阻碍社会发展的根源。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将人民富裕问题和国家富强联系在一起,提出了共同富裕概念,强调“共同”这一属性。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了巩固革命成果、变革生产关系的措施,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奠定了共同富裕的政治基础。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探索中,党中央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目标,努力在协调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力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时代党对共同富裕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提出了共同富裕战略安排和新发展阶段下共同富裕的目标规划[24]。
(三)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实践逻辑
消除贫困,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党百年来的奋斗目标。党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继续带领人民不懈奋斗,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底线任务,而乡村振兴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首先,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共同富裕实践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发展民生事业、恢复国民经济、实施按劳分配政策、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二是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重点发展重工业,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推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有效缓解人民生活压力;三是有序实施“五年计划”,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党的共同富裕实践始终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原则,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地位,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实践。
其次,消除绝对贫困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万建武提出,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整体绝对贫困,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一步。消除贫困是马克思主义者的责任担当和社会理想,中国的减贫事业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中国消除贫困的智慧和方案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中国始终坚持走共同发展道路,努力建设一个没有贫困、共同繁荣发展的美好世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服务的性质、宗旨和情怀。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经验总结形成了共同富裕思想的实践逻辑,表现在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原则、获得稳定的政治地位、发挥政治优势,始终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将经济发展和消除贫困结合起来、注重公平与效率的平衡问题、构筑坚实的经济基础和保障体系,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力量[25]。
最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必要举措。黄承伟提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之间有紧密联系,高质量的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绝对贫困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第一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推进乡村振兴是迈向共同富裕的前提基础,因此要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改善农民物质生活的同时提高精神生活质量,实现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共同发展。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针对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需要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民生事业,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26]。
三、关于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转变发展思路,调整经济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理念,促进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实现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党中央旗帜鲜明地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坚实政治保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学界围绕党中央的这些举措展开了广泛讨论。
(一)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
首先,在高质量发展中解决民生问题。张来明等人提出,实现共同富裕,一是需要不断完善收入分配体系,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二是保障人民群众的平等发展权利和机会,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加劳动者受教育机会;三是推动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住房保障体系,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四是推进文化资源共享,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使共同富裕理念深入人心[7]。
其次,在高质量发展中建设和谐社会。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构建促进公平、体现效率的收入分配体系,重点在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蒋永穆等人认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要发展,而且要做到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在充分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中促进共同富裕。结合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就应着力做好三项工作:一是推动数字经济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发挥在经济发展中的能动作用;二是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增加就业岗位,让更多人共享发展成果;三是在做好新冠疫情防控的同时大力发展生產力,在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中推进共同富裕[27]。
最后,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创新发展。逄锦聚等人提出,创新不仅要实现科技创新还要实现制度、理论、文化等方面创新,应重点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这就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调整发展结构,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二是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三是推进开放发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四是促进共享发展[28]。方宁认为,以创新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应重视基础研究,凸显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将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构建创新创业活跃氛围[29]。
(二)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坚决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党中央的权威,必须加强党的理论创新来武装党员干部头脑,以更好推动工作,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共同富裕战略部署和目标要求,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领悟力和执行力,为推动共同富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是实现发展的政治保证,也是共同富裕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保证。孟鑫认为,应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坚强的领导力量,确保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保障实现共同富裕稳步推进。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意味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发展成果人民共享,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价值支撑;意味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协调统领作用,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根本制度保障;意味着加大全面深化改革力度,发挥巨大体制效能,坚持创新发展战略,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源源不斷的动力,创造有力的发展条件[30]。
(三)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学者们普遍认为,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清除阻碍收入分配公平的制度是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首要举措。王生升提出,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需要建设现代化经济强国,筑牢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制度基石,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因素需要加强社会主义国家治理,达到协调发展状态[31]。为此应构建共享发展渠道,增强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能力;应切实以人民群众为发展主体,保障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方面全面发展,形成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的发展方式;应大力建设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而且,还需加强精神富裕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吸收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增强人民群众文化素养。
学界认为,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应大力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利用不同区域产业发展优势构建优势互补的良性互联关系。发达地区应在教育、医疗共同服务建设方面帮助欠发达地区,形成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特别要加强城乡融合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增强城市带动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此外,还要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发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学界认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补齐民生短板问题,不断完善推动共同富裕的各项民生保障制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坚持为民的共同富裕价值取向。解决好民生问题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应着力加强民生领域的制度建设,应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不仅如此,还应重点补齐民生领域的短板问题,切实解决好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学者们还认为,消除相对贫困问题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关键,解决的出路在于:一是建立相对贫困治理机制,使之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二是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夯实物质基础;三是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构建新型产权制度;四是重视初次分配的基础性作用,强化再分配的调节功能,发挥三次分配的富民导向作用。辛向阳指出,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增加主体力量,增加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做到完善福利政策与注重效率的统一,畅通向上发展流通的渠道,消除阶级固化的壁垒,加强精神生活建设,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政治保障和精神动力[32]。
四、关于共同富裕思想的时代价值及现实挑战研究
实现共同富裕是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需要在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丰富和拓展中国特色共同富裕思想,彰显共同富裕思想的人类关怀,推动世界和平发展。
(一)理论与实践价值研究
首先,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包含了许多原创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发展的新境界,有力回应了西方贫富差距治理问题,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性、人民性、开放性、实践性,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优势。袁银传等人认为,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既一脉相传,又与时俱进,赋予了其新的内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和行动指南[33]。方宁认为,实现共同富裕体现了发展与共享的辩证统一,表明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追求共产主义理想提供了强大的力量[29]。
其次,丰富和拓展中国特色共同富裕思想。唐任伍认为,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主题,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初心使命。保持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共同富裕,而且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发展问题,更涉及到政权稳固与否,因此只有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立场考虑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红色江山才能稳固[34]。刘旭雯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思想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富裕的相关理论,并在中国实践中创新发展,提出共享发展理念,其目的在于:一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渐进实现共享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绝对贫困;二是为了彰显社会公平正义,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向世界分享社会发展的中国智慧;三是促进中国发展要与世界发展相协调,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助力实现共产主义目标[21]。
再次,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有助于促进世界和平。刘旭雯认为,实现共同富裕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实现更好共享,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充分展示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将为实现伟大目标和伟大理想提供强大力量。在实现共同富裕实践中,应通过不断促进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同时也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重大贡献,促进世界共同繁荣发展。消除贫困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中国对世界减贫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会成为世界减贫事业的“助推器”,必将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并丰富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理论[21]。
最后,中国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世界发展。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为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实践提供了指引,凝聚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共识,为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和长期指导价值。不仅如此,中国的扶贫攻坚也为世界解决贫富差距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将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发展道路提供全新选择和有益借鉴,也将为世界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中国经验,为探索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国智慧。方宁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目标和重要内容是实现全世界人民共同富裕,并一起来应对全球风险挑战,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驱动力,凸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表达。实现共同富裕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能促进我国社会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能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中国思路,促进世界朝着均衡方向发展[29]。
(二)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挑战
学界认为,新时期党带领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也面临各种问题和困境,主要体现为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等现实问题。
首先,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需要完善。罗明忠认为,中国贫富差距问题突出,初次分配机制需要完善,再次分配调节机制有限,三次分配激励机制有待健全。机会不均等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动力不足,教育机会不均等导致个人能力发展和机会差距逐渐变大,就业机会不均等导致劳动者的就业积极性降低,阻碍共同富裕实现进程。基本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公共服务无论是数量方面还是质量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在基础教育方面,城市和农村在师资力量等软条件方面、教学设施等硬条件方面都存在差距。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社会保障需进一步提高[18]。张来明认为,基本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基础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养老服务、住房领域存在差异;二是人民群众发展机会存在差异,机会均等有待提高;三是健康水平和健康机会的公平性有待完善;四是文化资源配置不均衡,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有待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改善[7]。
其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杨静等人认为,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主要表现在物质层面贫富差距拉大、基尼系数高、地区收入差距大、城乡收入差距扩大[35]。蒋永穆、豆小磊认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是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也就是生产力发展不充分,因此需要重点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和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社会利益分配失衡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绊脚石,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转型期,需要形成更加合理的分配格局,需要破解实现程度的非均衡问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实现共同富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3]。蒋永穆、何媛提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以下问题上,一是物质方面富裕和精神方面富裕没有协同发展,城乡之间精神方面富裕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城乡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相差明显;二是富裕群体中的部分人价值观扭曲,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缺失,迷失了方向;三是欠发达地区精神生活建设不足,教育相对落后,思想观念陈旧,缺乏积极主动性,“等靠要”思想严重[27]。
最后,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贾磊认为,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够合理,造成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差距过大,拉大了社会的收入差距,这会影响社会发展活力和稳定状态[36]。唐任伍等人认为收入差距问题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收入差距过大,财富占有两极分化严重,全球贫富差距悬殊;二是贫富分化的代际传递加强,低收入群体上升通道受阻;三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繼续扩大,区域之间收入和财富占有差距、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明显[34]。
五、分析评价与研究进路
从目前研究现状来看,共同富裕研究主要集中于经济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等方面,虽然研究成果丰硕,但还有待深入。一是对共同富裕思想主要内容的概括尚需完善。国内学者重点研究国家领导人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缺乏对共同富裕思想时代性内容的探讨和理论渊源的深入研究,需要深入挖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深层含义;二是对共同富裕思想的生成逻辑和时代意义研究有待深入,应重点研究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三是对共同富裕实践路径研究有待细化,目前大多数研究侧重经济学,需要加强宏观层面、时效性和针对性研究;四是缺少国际化视野,缺少与西方理论的对比研究,当前共同富裕思想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需要加强,对外传播研究尚需深化。
未来关于共同富裕的研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加强:一是深化对共同富裕思想内容的研究。共同富裕思想不仅仅关涉到经济方面,还涉及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价值引领。应坚持问题导向,结合时代发展要求进行理论研究,增强理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二是创新研究方法。从短期看,在政策宣传方面能够起到一定作用,达到预期效果,但是从长远角度看,对人民群众理解共同富裕思想的实践要求和理论内涵影响力有限。应在重视理论阐释的同时,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直面社会发展问题,不断深化研究内容。三是拓宽研究视野。应立足国内实际情况,总结共同富裕发展历程的经验,深入研究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来源和发展脉络,加深对共同富裕整体性研究。应将共同富裕与消除贫困、乡村振兴战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结合起来,丰富共同富裕内涵和研究视野。
[责任编辑:李小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4-8.
[2] 韩文龙,蒋枢泓.新发展阶段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J].社会科学战线,2022(4):95-102.
[3] 陆卫明,王子宜.习近平新时代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及其时代价值[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23-39.
[4] 燕连福,王亚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核心内涵、基本遵循与发展路径[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1-9.
[5] 程恩富.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论解读与实践剖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6):41-47.
[6] 顾海良.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J].红旗文稿,2021(20):4-11.
[7] 张来明,李建伟.促进共同富裕的内涵、战略目标与政策措施[J].改革,2021(9):16-32.
[8] 赵亚楠,安俭.“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学习习近平关于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J].党的文献,2021(5):36-43.
[9] 刘旭雯.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科学意蕴[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40-50
[10] 张占斌.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内涵、理论与路径[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1(6):52-60.
[11] 郁建兴,任杰.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与政策议程[J].政治学研究,2021(3):13-25.
[12] 陈燕.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理论演进与实践路径[J].科学社会主义,2021(3):115-120.
[13] 刘长明,周明珠.共同富裕思想探源[J].当代经济研究,2020(5):37-46.
[14] 侯惠勤.论“共同富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51-54.
[15] 吕小亮.中国共产党推进全民共同富裕思想演进研究[J].消费经济,2021(4):13-19.
[16] 邱海平.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富裕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7):19-23.
[17] 鄭治国.共同富裕的制度设计与安排[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9):51-62.
[18] 罗明忠.共同富裕:理论脉络、主要难题及现实路径[J].求索,2022(1):143-151.
[19] 孟书广,朱可辛.马克思恩格斯论证“人类共同富裕何以可能”的四个维度[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0(4):26-33.
[20] 王永凤,杨忠林.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生产逻辑、时代价值和实现方略[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1-9.
[21] 刘旭雯.中国共产党百年共同富裕实践的三重逻辑向度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1-8.
[22] 侯晓东,朱巧玲,万春芳.百年共同富裕:演进历程、理论创新与路径选择[J].经济问题,2022(2):1-8.
[23] 蒋永穆,豆小磊.共同富裕思想:演进历程、现实意蕴及路径选择[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6):122-136.
[24] 田克勤.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百年奋斗[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6):35-43.
[25] 万建武.走新时代共同富裕道路的成功实践与创新发展——习近平扶贫论述的重大意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3):1-7.
[26] 黄承伟.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及理论议题[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1-8.
[27] 蒋永穆,何媛.扎实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时代要求、难点挑战和路径安排[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11):4-11.
[28] 逄锦聚.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协同推进共同富裕[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2(1):3-12.
[29] 方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发展与实践研究[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22(1):8-16.
[30] 孟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N].解放军报,2020-12-04(7).
[31] 王生升.论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实现[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9(10):50-58.
[32] 辛向阳.习近平的共同富裕观[J].新疆社会科学,2022(1):1-7.
[33] 袁银传,高君.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历史背景、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2021(11):33-39.
[34] 唐任伍,孟娜,叶天希.共同富裕思想演进、现实价值与实现路径[J].改革,2022(1):16-27.
[35] 杨静,陆树程.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新要求——学习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4):24-29.
[36] 贾磊.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现实挑战和实践路径[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10-18.
Abstract:Common prosperity is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socialism and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n recent years,domestic scholars have carried out multidimensional research on the main connotation,generation logic,practical significance,difficulties and practice path of common prosperity,and they have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However,there are still some limitations and weaknesses in the current research.The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CPC's thought of common prosperity needs to be improved,and the research on the era implication of the thought of common prosperity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In the future,we should combine with the historical struggle of the Party to deeply study the content of the common prosperity though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onstantly innovate research methods and broaden research horizons to further promote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the common prosperity thought research.
Key words: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idea of common prosperity;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