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主动精神的科学内涵、生成逻辑及实践理路

2023-05-30 10:48:04廖小丹
宁夏党校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生成逻辑科学内涵

廖小丹

摘要: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其内涵丰富、逻辑严密,具体体现为尊重规律的科学精神、不负人民的主体精神、恪守底线的自觉精神、勇攀高峰的创造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历史智慧,历史主动精神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下通过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探索形成,实现了历史唯物论与历史辩证法辩证统一,历史规律性与历史实践性辩证统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成果。新时代弘扬历史主动精神,需要我们继续增强历史自觉、坚定历史自信、勇于创新创造、强化责任担当,凝聚起开创未来的勇气和力量,奋力谱写新的历史篇章。

关键词:历史主动精神;科学内涵;生成逻辑;实践理路

中图分类号:D261;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21(2023)01-0064-09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1]15。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1]1-2。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意志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立足新的历史方位,踏上新的历史征程,明晰历史主动精神的科学内涵,厘清历史主动精神的生成逻辑,探寻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实践路径,对于我们强化党的历史使命、推进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从概念演绎看,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指出,“在迈向未来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我国工人阶级的重要作用,焕发他们的历史主动精神,调动劳动和创造的积极性”[2],首次提出了“历史主动精神”这一概念。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强调要掌握历史主动,发扬历史主动精神。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强调:“我们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继续担当历史使命,掌握历史主动,不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推向前进。”[3]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提出明确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不犹豫、不观望;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不推诿、不逃避;在风险面前积极应对,不畏缩、不躲闪。”[4]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5]从“历史主动精神”的提出、演进到全面深化,体现了党对历史规律、历史经验、历史趋势的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表现为赓续历史、把握当下、开辟未来的坚定信心和意志。

一、历史主动精神的科学内涵

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推进历史进程、创造历史伟业的实践中展现出的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精神状态和意志品质。具体而言,历史主动精神在科学内涵上主要表现为尊重规律、唯实求真的科学精神;不负人民、依靠人民的主体精神;恪守底线、清醒主动的自觉精神;锐意创新、勇攀高峰的创造精神,从思想认知、价值立场、政治品格、精神状态四个层面构成了一个完备的体系。

(一)思想认知:尊重规律、唯实求真的科学精神

唯物史观认为,尊重历史规律是实践主体发挥能动性的首要前提。“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6],其过程必然受到历史规律的制约。尊重和把握历史规律是推动历史前进、掌握历史主动的首要前提。所谓历史规律,就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事物之间呈现出内在的、本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联系。马克思、恩格斯基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指出社会历史规律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从矛盾的特殊性出发,中国共产党结合自身实际逐步总结形成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否尊重“三大规律”决定了一个政党是否具有先进性,也直接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历史一再证明,一个政党只要尊重历史规律就能带领人民更好的前进,违背历史规律则必然受到历史的惩罚。“唯实求真”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以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探索历史规律和事物本质,并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力求主观思想符合客观实际,是我们党在探索和利用历史规律中所遵循的态度和原则。

尊重规律、唯实求真的科学精神归结起来就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生产实际,把握社会主要矛盾,遵循客观规律,从人民需要和人民根本利益出发作出科学、正确的决策,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的科学思维和主动意识,是历史主动精神在思想认知层面的概括凝炼。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风险挑战,充分认识到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在认识这个关系全局的历史性转变和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力求使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规律与时代发展要求,从而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

(二)价值立场:不负人民、依靠人民的主体精神

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一个政党“如果自诩高明、脱离了人民,或者凌驾于人民之上,就必将被人民所抛弃。任何政党都是如此,这是历史发展的铁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7]。不负人民、依靠人民的主体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尊重历史规律与自觉担当历史使命的统一,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坚守,是历史主动精神在价值取向层面的深刻体现。目的性是实践能动性的主要表现,人的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目的和动机支配下进行的,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推动人们从事各种历史活动的客观动因。具体而言,“不负人民”是党发扬历史主动性的动力源泉。“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8]党的性質和宗旨决定了党同人民的利益具有同一性和同质性,人民的利益和意愿直接决定了党的历史选择、奋斗方向、价值信仰。为人民利益而斗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奋斗不止、精进不怠、积极进取的强大动力。

“依靠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发扬历史主动的力量源泉。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9]1031任何阶级或政党只有赢得人民的支持与拥护,广泛动员、组织人民,才能维持政权的长治久安,国家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漠视人民的力量、脱离人民则必定会陷入孤立无援的被动局面,推动历史变革、创造历史伟业更无从谈起。列宁指出:“把千百万劳动群众组织起来,这是革命最有利的条件,这是革命取得胜利的最深的泉源。”[10]“我们党是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成长、发展、壮大起来的,是靠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起家,从胜利走向胜利的”[11]。从这个层面讲,党的历史主动性就体现在积极自覺地组织群众、积聚力量,团结带领人民朝着共同的奋斗目标不断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砥砺前行,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正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相信人民、植根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充分发挥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作用,才能把握历史发展脉搏,掌握历史发展主动,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推动历史不断向前。

(三)政治品格:恪守底线、清醒主动的自觉精神

恪守底线、清醒主动的自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分析研判国内外复杂形势的基础上坚定政治立场、保持头脑清醒、科学谋划历史宏图的政治品格,彰显了历史主动精神的自觉能动性和科学预见性。“恪守底线”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必须坚守的政治原则,具备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是其现实要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常怀忧患之心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存智慧,也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催化剂。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之际,毛泽东在具有重大历史转折意义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就“进京赶考”的问题,向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以“三个务必”告诫全党,并号召“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1]26因此,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是党战胜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主要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是忧党、忧国、忧民的总体性意识,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危机和困境的清醒认识,又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坚决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理性自觉。

“清醒主动”是党在推进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必须保持的政治定力和历史自觉,是“有守”与“有为”的辩证统一,前瞻意识和战略思维是其主要表征。不困在于早虑,不穷在于早豫。具有前瞻意识和战略视野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总能在重大历史关头和关系前途命运的历史转折点上以战略眼光认识、分析、判断所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科学预见、自觉探索、提前谋划制定正确的政治策略,从而战胜无数风险挑战。在时势判断上,从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一系列著作中揭示了中国革命斗争必将胜利的趋势,到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作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两大主题的科学判断,再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作出“两个大局”的重大判断,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把握大势、顺应大局、立足大事的精神气魄和非凡担当。在战略部署上,“我们对于时间的理解,不是以十年、百年为计,而是以百年、千年为计。”[12]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担负着全党的重托和人民的期待,大会从战略全局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科学谋划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集中展现了新时代党和人民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创新成果,对于我们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掌握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的二十大作出的各项决策部署、取得的各项成果,必将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精神状态:锐意创新、勇攀高峰的创造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13]创造精神是实践主体在尊重历史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是中国人民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精神。党的思想认识、价值立场、政治品格必须通过实践创造这一根本途径才能转化为现实力量。正如马克思所指出:“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14]20把握历史主动,不是坐而论道、空喊口号,而是最终要体现在发扬历史创造精神上。具体而言,“锐意创新”是创造精神之魂。《大学》中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诗经·大雅·文王》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习近平总书记同样重视创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15]“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谁排斥变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谁就会被历史淘汰。”[16]新的征程中,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呼唤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开拓创新、勇立时代潮头,以新作为开创新局面,以新的优异答卷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新的赶考之路上必然存在各种艰难险阻,需要我们有坚强的意志和十足的干劲,“勇攀高峰”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开拓进取、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和实践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17]32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历史自信,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党的百年奋斗,就是一部把握历史主动、创造历史伟业的历史,深刻昭示这样的历史逻辑——历史在人民的追求和奋斗中造就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又创造了新的历史辉煌。”[18]

二、历史主动精神的生成逻辑

历史主动精神凝炼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品质和行为规范,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下通过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探索形成的伟大精神,是理论、历史、现实三重逻辑的有机统一。

(一)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历史主动精神的理论性源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实践活动、推动历史发展。人类历史发展是否有其运行规律,是历史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根本分歧所在。不同于历史非决定论从根本上排斥社会历史过程中必然的因果联系,唯物史观认为“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19],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以“現实的个人”及其“物质生活条件”为出发点,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主要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相适应,人的活动必然受到社会历史规律的制约。马克思、恩格斯在承认历史规律具有客观性的同时,也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唯心史观过分夸大人的主观作用,将社会历史的发展归因于精神因素而否认人民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不同的是,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4]295“因此,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4]287历史规律本质上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20]815,唯物地揭示了社会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人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历史规律生成的基础,从而赋予了人们掌握自身命运的理论依据。换言之,人作为历史的“剧中人”,处在“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21],但作为历史的“剧作者”,“一旦我们认识了它们,理解了它们的活动、方向和作用,那么,要使它们越来越服从我们的意志并利用它们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就完全取决于我们了。”[20]811人们如果能够通过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把握历史规律,那么历史的结果和预定目标的实现就会愈加符合人们的期望,人的自由与解放也将在不断改变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中逐步实现。从唯物史观的理论逻辑看,历史主动精神蕴含的尊重客观规律、发扬主观能动性等精神实质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赓续与传承。

(二)历史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探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史主动精神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在思想内蕴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辨方位而正则”的求是精神,“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备豫不虞,为国常道”的忧患意识,“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的创新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品格,不断激励着人们应“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在中华大地上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实践中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意蕴,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始终发挥着指导实践的巨大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了中国传统哲学思维与哲学智慧,深刻诠释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是我们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的底气所在、力量所在,正是在镌刻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的激励下,中国共产党人历经磨难却可以化被动为主动、不断创造历史新辉煌。

历史主动精神萌发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探索,具有特殊的历史境遇。近代中国血雨腥风、山河破碎,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如初升朝阳给予中华民族希望的曙光,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勇反抗。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围堵,党带领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使国家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在对计划经济诸多弊病的深刻反思中,中国共产党人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革命胆略带领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如今,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共产党走过了百年的光辉历程,带领人民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历史主动精神源自现实又超越现实,正是在党带领人民冲破历史困境的过程中,锤炼并形成了以尊重历史规律、增强历史自觉、强化历史担当、勇于创造历史为内核的精神品质,只有充分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我们才能永葆历史主动,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

(三)现实动因: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的良性互动

“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22]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现实问题和时代诉求,也有不同的中心任务和发展目标。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力量呈现出近代以来最具革命性的变化。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的同时,也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社会治理存在短板、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尖锐等风险与挑战,对党治国理政的考验之大前所未有。我们已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意气风发地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破解时代困境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要求需要我们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在实现美好理想的过程中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历史演变机制,准确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善于抓住历史变革机遇,顺势而为、奋发有为,为不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提供强大的精神推动力、价值引领力、思想凝聚力。

三、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实践理路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冲过去的。”[23]弘扬历史主动精神,需要我们继续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自觉、掌握历史主动、勇担历史使命,从而凝聚起走向未来的勇气和力量。

(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把握历史规律中赢得主动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无视历史规律必然会受到历史的惩罚。新时代弘扬历史主动精神,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历史规律、顺应历史大势,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一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根本方法,在总结历史经验中把握历史规律。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事实证明,我们对历史发展的认识越全面、对历史思维的运用越科学、理解历史的视角越丰富就越能按照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对前途命运的掌握就越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以历史的、客观的、联系的观点看待历史,先后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在实践中,我们要把唯物史观作为准确判断历史形势、探究历史规律、把握历史主动的思想武器,从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中汲取前行的智慧与力量,不断提高运用唯物史观驾驭历史、主动创造历史的能力,从而牢牢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主动权。二是在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积极顺应历史大势。“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1]16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预测了世界发展趋势。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在推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肩负着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使命。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解决问题,坚持不懈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而确保中国共产党在深刻变化的历史大势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带领中国人民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不懈奋进。

(二)充分尊重历史主体,依靠人民力量赢得主动

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一个政党只有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才能赢得民心、赢得未来,如果脱离群众“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17]5,尊重历史实质上就是尊重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积极培育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意识,是我们党创造历史伟业、赢得发展主动权的“助推器”。实践证明,为了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动力。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9]1096弘扬历史主动精神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承认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价值指向和奋斗目标。一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的工作理念,把满足人民的需求视为第一要务,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二是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和水平。在各类决策中要充分尊重人民的意见,坚持问政、问计、问需于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推动历史发展注入更多动力。

(三)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在自我革命中赢得主动

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政治品格,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积极推动历史进步的政治自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1]64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正带领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国内形势、复杂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严峻的风险挑战,我们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一是要注重总结历史经验。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弘扬历史主动精神要科学总结、深刻把握、自觉运用党的历史经验,科学研判事物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从中汲取真理力量、信仰力量、精神力量,为解决现实问题、开创美好未来提供客观依据和历史启示。二是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自我革命的自觉性。“我们千万不能在一片喝彩声、赞扬声中失去了革命精神,逐渐进入一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敢斗争、贪图享乐的状态。”[24]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自我革命是推动社会革命的强大动力,是一场顺应人民期盼、纯洁党的肌体、赢得党心民心的斗争,只有坚持自我革命,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才能确保党在应对各种风险考验中始终成为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四)以创造精神为核心,在踔厉奋发中赢得主动

弘扬历史主动精神不是坐而论道,必须最终体现在发扬历史创造精神上,我们只有始终坚持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奋发有为,才能在飞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一方面,要有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的勇气。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干不出新的事业。”[25]如今,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日益显现。在此形势下,需要我们以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精神,按照确定的路线图、时间表,有序、协调推进改革创新,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另一方面,要有求新求变的思维和开拓进取的朝气。中国共产党是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政党,自成立以来就领导人民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在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中开创新局面,走出了前人没有走出的路,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新辉煌。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形势在变、任务在变、要求也在变,需要我们以求新求变的思维和开拓进取的朝气,面对各种困难和问题始终保持敢闯敢试的锐气,乘势而上、科学应变,顺势而为、主动求变,争当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的排头兵,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牢牢掌握时代主动,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3年4月28日)[N].人民日报,2013-04-29.

[3]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10月9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

[4]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筑牢理想信念根基树立践行正确政绩观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N].人民日报,2022-03-02.

[5]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2.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9.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698.

[8]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1-12.

[9]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 列宁.列宁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09.

[1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9:46-47.

[12] 杜尚泽.“我们对于时间的理解”[N].人民日报,2019-03-26.

[13]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2月20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3.

[1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5] 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2013年10月21日)[N].人民日报,2013-10-22.

[16] 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8年4月10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7.

[17]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8] 钟华论.把握历史主动,创造新的伟业[EB/OL].http://www.news.cn/2021-12/26/c_1128201847.htm.

[1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4.

[2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3.

[2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3.

[23] 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75.

[24]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589.

[25]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

Abstract: The historical initiative spirit is the precious spiritual wealth form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hundred years of struggle, which has rich connotation and strict logic. It is embodied in the scientific spirit of respecting the law, the spirit of living up to the peoples subject, the conscious spirit of abiding by the bottom line, and the creative spirit of daring to climb the peak. As the unique historical wisdom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 the spirit of historical initiative is rooted in 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formed through th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 under the nourishment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t has achieved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dialectics, and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historical regularity and historical practice, and enriched the innovative achievements of adapting Marxism to the Chinese context and the needs of the times. To 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f historical initiative in the new era, we need to continue to strengthen our awareness of history, strengthen confidence in our history, have the courage to create, and strengthen our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muster the courage and strength to open new chapters for the future, and strive to write a new chapter in history.

Keywords: Historical Initiative Spirit; Scientific Connotation; Generative Logic; Practical Theory

责任编辑:杨 柳

猜你喜欢
生成逻辑科学内涵
习近平选人用人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
准确理解组织路线的科学内涵
当代陕西(2020年13期)2020-08-24 08:21:34
充分认识制定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的重要意义
中州学刊(2017年4期)2017-05-20 16:49:19
网红现象的生成逻辑及其引导
中州学刊(2017年4期)2017-05-20 10:27:12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逻辑理路
儒家廉政思想的基本内涵、生成逻辑及其现代境遇
理论导刊(2016年12期)2016-12-27 10:32:39
全面理解绿色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
学习月刊(2016年19期)2016-07-11 01:59:32
『四个全面』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学习月刊(2015年21期)2015-07-11 01:51:36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及其启示
学习月刊(2015年18期)2015-07-09 05:41:08
论职业教育的生成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