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牧骑优良传统的内涵及时代价值

2023-05-30 13:33:34斯芹王亚男
宁夏党校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乌兰牧骑优良传统时代价值

斯芹 王亚男

摘要:乌兰牧骑是内蒙古独有的综合文化服务队,其用文艺作品向广大农牧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递科学知识,为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乌兰牧骑队员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过程中,形成了对党忠诚、人民至上,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扎根生活沃土、引领先进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和谐、推动文艺传承创新的乌兰牧骑优良传统。新时代,学习乌兰牧骑优良传统,就是要传承和弘扬乌兰牧骑对党的事业的高度使命感和担当意识;坚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因地制宜、求真务实,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乌兰牧骑;优良传统;内涵;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24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21(2023)01-0073-08

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乌兰牧骑的蒙古语原意是“红色的嫩芽”,后被引申为“红色文艺轻骑兵”。自1957年成立以来,乌兰牧骑始终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为党在民族地区普及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促进边疆地区社会全面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不断发展壮大的60多年中,党和人民与乌兰牧骑共同见证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有了全方位改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多元,乌兰牧骑始终紧跟时代变化和人民需求,不忘文化惠民的初心使命,在田间地头、旷野沙漠,为广大农牧民带去党的声音和关怀,为人民群众送去宝贵的精神食粮。

一、乌兰牧骑优良传统形成的历史背景

60多年来,乌兰牧骑优良传统鞭策和鼓舞了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他们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对事业的无限追求,与时俱进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谱写了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践行使命的光辉篇章,在新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乌兰牧骑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内蒙古自治区(以下简称内蒙古)许多地区,特别是偏远农牧区文化生活落后,农牧民文娱活动单调。为了丰富农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变落后的社会面貌,内蒙古尝试在牧区和半农半牧旗县建立文化馆(站),提升基层文化服务水平。因旗县文化馆(站)一般只设在旗县和乡镇城区,数量少,所以偏远地区农牧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

1956年9月,党的八大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國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提出“努力创造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文化”[1],开辟了新中国文化建设的新道路。1956年12月,党中央召开全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确定了之后一个时期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关键和方针[2]。党的八大和少数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为推动我国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和内蒙古乌兰牧骑的成立提供了政治引领和保障。

1956年12月,乌兰夫同志将内蒙古偏远地区农村牧区文化生活贫乏,牧区长期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影、演出等实际情况向周恩来总理作了汇报。周恩来总理非常重视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工作,对内蒙古探索开展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1957年初,结合全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精神和内蒙古实际需求,内蒙古文化部门作出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进行基层文化工作试点的决定,并于1957年6月17日,成立全国第一支乌兰牧骑——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

乌兰牧骑的诞生体现了党和人民的意愿,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如今,乌兰牧骑已由成立之初的2支队伍、21名队员发展到75支队伍、3 500余名队员,成为集宣传、演出、辅导、服务、创作、创新、传承、交流多项职能为一体的综合文化服务工作队,每年为基层群众演出服务达8 000多场,有效提升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改变了农村牧区的面貌。

(二)乌兰牧骑优良传统的形成

自1957年以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用文艺作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扎根基层、服务人民,为广大农牧民送去欢乐和文明、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

在长期服务人民的实践中,一代代乌兰牧骑人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乌兰牧骑优良传统。他们始终坚持对党忠诚、人民至上,坚定社会主义文艺观的正确方向与价值追求;坚持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坚持扎根生活沃土,引领先进文化的创作导向,创作出众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坚持以促进民族团结和谐,推动文艺继承创新为目标,凝聚人民精神力量。乌兰牧骑优良传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党的文艺路线方针政策的优秀成果,是党的文艺事业引领社会风尚、提振民族精神、造福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是历代乌兰牧骑人精神品质的集中体现。

(三)党中央对乌兰牧骑优良传统的认可

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乌兰牧骑事业的发展。党和国家历届领导人对乌兰牧骑在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中的重要作用给予肯定,对乌兰牧骑优良传统的价值予以认可。周恩来曾12次接见乌兰牧骑队员,并指示他们到全国主要城市进行巡演,以促进全国各族文艺事业的发展[3]。1983年9月,邓小平为乌兰牧骑题词:“发扬乌兰牧骑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97年7月,江泽民为乌兰牧骑题词:“乌兰牧骑是社会主义文艺战线上的一面旗帜。”2017年,在乌兰牧骑成立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回信,信中肯定了“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并鼓励他们“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4]。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指出:“乌兰牧骑很接地气,群众喜闻乐见,永远不会过时。新时代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积极支持和推广直接为基层老百姓服务的文艺活动。”[5]可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基层服务,保持艰苦朴素等,已成为党中央对乌兰牧骑优良传统内涵的共识。

(四)乌兰牧骑优良传统的广泛传播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的重要媒体多次报道乌兰牧骑,称其精神特质为“乌兰牧骑优良传统”。《人民日报》先后推出多篇重要评论,以“轻装上阵的革命精神”[6],“扎根基层、服务人民;永葆本色、无私奉献;守望相助、艰苦奋斗”[7]等诠释乌兰牧骑优良传统的内涵,肯定“乌兰牧骑精神代表了一个正确的方向,为全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供了范例和榜样”[8],认为“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实践中形成的乌兰牧骑优良传统,已经成为内蒙古各族人民的宝贵财富”[7]。党中央的认可和主流媒体的报道,提升了乌兰牧骑的影响力。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给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掀起了学习乌兰牧骑优良传统的热潮。同时,《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多次撰文使用“乌兰牧骑精神”、“乌兰牧骑优良传统”等表述,并对其内涵进行了阐释。乌兰牧骑优良传统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在不同时期融入主流价值观,获得了党中央、重要媒体、社会大众的普遍认同,展现出重要的文化影响力。

在党中央的支持和部署下,乌兰牧骑曾在1965年、2001年、2020年分别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全国巡回演出,向各地、各行业传播革命精神、传递主流价值观、宣传乌兰牧骑先进工作经验。乌兰牧骑优良传统在不同的领域和行业内受到普遍的借鉴和推广,全国各地纷纷成立乌兰牧骑式的文化工作队、科普工作队,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乌兰牧骑还多次代表国家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向全世界展示中国艺术,传播中国精神。乌兰牧骑巡演及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是党中央对内蒙古文艺工作的充分肯定,证明乌兰牧骑优良传统是展现党的文艺方针的成功范例,具有全面推广普及的重要价值[9]。

二、乌兰牧骑优良传统的科学内涵

乌兰牧骑优良传统是中国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乌兰牧骑优良传统中的对党忠诚、人民至上,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扎根生活沃土、引领先进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和谐、推动文艺传承创新等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人民性、民族性和学理性。

(一)对党忠诚、人民至上是乌兰牧骑的红色基因

对党忠诚、人民至上是乌兰牧骑始终立足社会主义文艺本质、坚持文艺“二为”方向的生动刻画和实践。乌兰牧骑是党根据内蒙古实际、在尊重人民群众文化权利的基础上创建的社会主义文化工作队,是党的文化艺术事业在内蒙古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具有鲜明的红色基因。

60多年来,乌兰牧骑始终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坚定党的文化工作队立场,继承和发扬延安文艺宣传队、内蒙古文工团的革命性和人民性,坚持用文艺作品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传播主流价值观,把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种在各族人民心间,成为党的声音和关怀的传播者,诠释并践行着对党忠诚的坚定信仰。正因为如此,乌兰牧骑队员才能编创出《牧民歌唱共产党》等众多受人民群众欢迎,集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的优秀文艺作品,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引领各族人民提高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进而为改变内蒙古社会风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维护边疆地区社会和谐稳定打下了坚实基础。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注重文艺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核心要义,也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社会主义文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大地为舞台是乌兰牧骑开展服務的生动写照。60多年来,乌兰牧骑始终坚持不漏掉一个蒙古包,不落下一个牧民,不计条件、不讲排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第一支乌兰牧骑成立,乌兰牧骑队员就与农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利用劳动闲暇为人民群众进行政策宣传、文艺演出、业余文艺骨干辅导及其他服务工作。乌兰牧骑将自己视为人民群众的一分子,为群众打井、剪羊毛,甚至献血治病,在抗洪的堤坝上、在赈灾的最前线、在任何人民群众需要的地方,都有乌兰牧骑的旗帜在飘扬。乌兰牧骑数十年如一日的贴心服务,感动着广大农牧民,他们称乌兰牧骑队员为“玛奈胡和德”(我们的孩子),“玛奈乌兰牧骑赛”(我们的乌兰牧骑好)。这种超脱了血缘、超越了民族的深厚情感,是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的动力所在,也是乌兰牧骑永葆生机活力、永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的根基所在。

(二)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是乌兰牧骑的鲜明底色

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是乌兰牧骑作为一支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文艺工作队伍的底色,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它既是乌兰牧骑克服困难、建功立业的手段,也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和优秀的品质。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中国共产党继承了中华民族这一优良传统,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发扬光大,成为党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自成立以来,乌兰牧骑坚持到人民最需要、最偏僻的地方服务。蓝天当幕地当台,随时随地演起来,这是乌兰牧骑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精神的真实写照。为了把社会主义文化送到边疆基层,他们不惜跋山涉水、横越沙漠;他们送戏上门,不讲条件,在居民点演、在蒙古包演,舞台上能演,羊圈里也能演。回顾历史,乌兰牧骑成立初期,物资匮乏,队员们自己动手修建宿舍、排练室,制作服装道具。面对艰苦条件,乌兰牧骑没有畏惧,他们用乐观坚毅的精神,开启了用社会主义文艺滋养内蒙古大地的新篇章。1959年至1961年间,乌兰牧骑在停发工资的困难条件下,依然义务为人民群众提供各种宣传、演出、科普等服务,无私地将自己种的粮食分享给人民群众。他们不畏艰苦、不计报酬地为人民服务,让农牧民感受到党和国家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鼓舞着他们团结奋斗、共克时艰。改革开放后,乌兰牧骑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品质,坚守基层,始终把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文艺作品视为使命担当。新时代,乌兰牧骑始终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天职和使命,将文艺作品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守文艺工作者操守,年均创作300多部作品,有力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红色文艺轻骑兵”的旗帜在广袤草原上熠熠生辉。

(三)扎根生活沃土、引领先进文化是乌兰牧骑不忘的初心

乌兰牧骑自觉担当起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的使命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0],“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1]5-6

1957年,内蒙古文化局(现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明确了乌兰牧骑的职能和定位:乌兰牧骑应密切配合牧区政治、经济的发展,根据牧区的民族特点,宣传社会主义思想,不断进行党和政府各项政策法规及时事的宣传,提高牧民政治觉悟,发展牧区群众文化事业,组织和辅导牧民业余文化艺术活动,建设与发展自治区的社会主义的民族新文化[9]。自成立之日起,乌兰牧骑在广大农牧区宣传党的政策方针,传播科学知识以及先进生产技术、生活方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呵护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改变了长期以来存在于民间的封建意识、迷信思想和传统陋俗,在全面提高人口综合素质方面,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

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是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创作的基本要求。“文艺深深融入人民生活”[11]9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创作提出的要求,也是乌兰牧骑赢得群众喜爱的成功之道。“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12]60多年来,乌兰牧骑始终扎根基层、紧紧依靠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在服务农牧民的同时,向群众学习民间艺术、传统文化。正是在观察和参加人民生产生活时获得灵感,乌兰牧骑编创出《鄂尔多斯婚礼》等集艺术性、生活性为一体的优秀文艺作品。新时代,乌兰牧骑立足人民需求和时代要求,创新马头琴交响乐等集传统性、时代性为一体的表演形式,推动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乌兰牧骑自诞生之日就清醒地认识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并真正同人民结合起来。60多年来,乌兰牧骑始终秉承“人民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心”,“生活在哪里、哪里就是舞台”的初衷,以坚定的决心和顽强的毅力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坚持为人民而歌、为人民而舞,满足农牧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农牧民通过乌兰牧骑的服务,深深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对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文化的信心。

(四)促进民族团结和谐、推动文艺传承创新是乌兰牧骑永恒的使命

乌兰牧骑文艺作品的鲜明民族特点与民族团结紧密相关。一直以来,乌兰牧骑坚持以人民文艺为纽带,同广大基层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熟知且尊重基层群众的审美意愿。乌兰牧骑坚持用文艺作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身体力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努力。乌兰牧骑的不断成长进步是各族人民守望相助、携手并进的成果。成立之初,乌兰牧骑队员来自各领域、各行业、各民族,其中既有农牧民,也有工人;既有汉族,也有蒙古族、回族等。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他们学习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蒙古语等多种语言和民族文化,编创多种语言、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乌兰牧骑经典作品《顶碗舞》就是由朝鲜族乌兰牧骑队员宋正玉从牧民挤牛奶的动作中获得灵感而创作的。不同民族、不同行业的乌兰牧骑队员怀着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共同追求,组建了团结和谐的乌兰牧骑大家庭,他们用实际行動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用文艺作品引领各族人民提高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因此,乌兰牧骑本身就是民族融合一家亲的典范,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先行探路者和榜样。一直以来,乌兰牧骑队员以党的方针政策、文艺作品、科学知识和对人民的真情实感,浸润着边疆草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内蒙古各民族团结进步的决心;用精神感召全区各族人民一起呵护内蒙古“模范自治区”的荣誉称号代代传承。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11]12乌兰牧骑的诞生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是党的文艺方针和内蒙古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在内蒙古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方法创新。在机制上,乌兰牧骑为适应内蒙古农牧区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的特点创造了“红色文艺轻骑兵”模式。以队伍短小精悍、队员一专多能、节目小型多样、装备轻便灵活等组织形式,综合演出、宣传、辅导、服务等多项职能,为基层农牧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在表演手段上,乌兰牧骑注重处理好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坚持立足地方特色,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表演,同时注重吸收借鉴各民族优秀文艺体裁,以便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这种“红色文艺轻骑兵”形式,使文艺工作完全贴近人民,贴近生活,深受各族群众欢迎,实现了文艺作品的社会效益最大化。在作品内容上,乌兰牧骑60多年累计创作各类文艺作品1.3万多个。这些创作于不同历史时期、以宣传党的声音、颂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文艺作品,进一步激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乌兰牧骑用文艺作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服务新时代的人民和基层。在服务形式上,各地乌兰牧骑联合政法、文化等部门,以“乌兰牧骑+”的方式,开展基层综合服务活动,把文艺演出、文化辅导、政策宣讲、医疗服务、科技服务等送到农牧民家门口。“法治乌兰牧骑”“铁路乌兰牧骑”“军旅乌兰牧骑”已成为活跃基层文化、服务群众的新生力量。乌兰牧骑因时而行、乘势而变的创新精神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具有普遍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三、乌兰牧骑优良传统的时代价值

乌兰牧骑优良传统是党在民族地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宣传党的政策、服务基层群众的成功经验。乌兰牧骑优良传统激励着文艺工作者创作创新文艺作品、引领时代进步。乌兰牧骑优良传统是新时代文艺领域的行业典范和精神标杆,是推动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精神力量。

(一)乌兰牧骑优良传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

乌兰牧骑优良传统彰显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力量。乌兰牧骑根据基层特点,以文艺表演的方式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基层群众文化事业,彰显社会主义文化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强大精神力量。一直以来,乌兰牧骑优良传统是文艺工作者在基层传播社会主义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源泉。

乌兰牧骑优良传统诠释了社会主义文艺的内涵。乌兰牧骑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工作方向。60多年来,在乌兰牧骑优良传统的感召下,乌兰牧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扎根人民生活,不断创新演出内容和服务方式,努力创作展现时代风貌、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为百姓服务,为基层服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完成时代赋予社会主义文艺战线的历史使命。

乌兰牧骑优良传统塑造了社会主义文化服务的样板。在为人民服务的60多年中,乌兰牧骑始终坚持面对面服务群众,注重与农牧民群众的情感交流与心灵沟通,传承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优良传统,拉近了党同人民群众的情感距离,使党的政策理论与温暖关怀不空洞、不抽象,是党和人民鱼水关系、血肉联系在新时代的延续,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基层文化服务的样板。

新时代对社会主义文化繁榮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乌兰牧骑优良传统完美解答了文艺战线应该如何用文艺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要用怎样的文艺,怎样宣传、教育、服务群众。乌兰牧骑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继续扎根生活沃土,服务农牧民群众,服务社会主义,展现永不过时的精神价值。

(二)乌兰牧骑优良传统激励文艺战线担当弘扬先进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

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艺创作的使命。文艺作品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艺作品的灵魂。60多年来,乌兰牧骑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化教育群众为工作导向,为农牧民公益演出服务37万多场次,获得了人民的认可和喜爱,这正是乌兰牧骑优良传统所追求的荣耀。乌兰牧骑优良传统影响带动广大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守护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聚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现实格局,是新时代国家建设的重要指向,也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目标。促进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乌兰牧骑优良传统是在一代代文艺工作者促进文化认同中形成的精神品质,天然蕴含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团结和谐、共荣共生的基因。新时代,乌兰牧骑优良传统将在引导文艺工作者以文艺作品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递更多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文化认同和思想认同。乌兰牧骑优良传统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建共享的文化符号,是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共有的强大动力。

(三)乌兰牧骑优良传统引领文艺工作者培育社会风尚,不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在60多年的实践中,乌兰牧骑始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合在一起,坚持用情感化群众,用理教化群众,用心温暖群众。在乌兰牧骑优良传统的影响下,乌兰牧骑队员不分观众多少、不计场地条件好坏、不管路途远近,积极向广大农村牧区传播社会主义文艺,培育健康积极的社会风尚,为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追求德艺双馨的艺术境界是时代的需要,与文艺的性质以及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角色有着直接的关系。文艺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文艺工作者的德行会对社会风气产生深刻的影响。新时代,艺术工作者要传承乌兰牧骑优良传统,坚持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灵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把艰难困苦作为锤炼品质、锻炼队伍的最好老师,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坚持把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成为时代的楷模。

(四)乌兰牧骑优良传统推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兴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乌兰牧骑优良传统担负着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使命。乌兰牧骑优良传统引导文艺工作者在新时代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提升艺术创作水准,用优秀的文艺作品吹响新时代的号角,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民力量,激发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激情与斗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乌兰牧骑优良传统担负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3]乌兰牧骑优良传统作为中国精神、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激励着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持挖掘和传承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努力创作更多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让乌兰牧骑走向国际,在更加广阔的舞台上成为中国精神的一张亮丽名片。

参考文献:

[1]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9年10月——1966年5月):第二十四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55.

[2] 梁德.共和国成就大辞典[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3:459.

[3] 乌兰夫革命资料编研室.乌兰夫回忆录[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202.

[4] 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N].人民日报,2017-11-22.

[5] 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时强调 牢记初心使命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 把祖国北部边疆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N].内蒙古日报(汉),2019-07-11.

[6] 人民日报评论员.打成一片——再赞“乌兰牧骑”[N].人民日报,1964-12-14.

[7] 布小林.一首永远动听的草原牧歌[N].人民日报,2018-11-21.

[8] 人民日报评论员.愿乌兰牧骑旗帜越举越高[N].人民日报,1997-04-05.

[9] 乌恩.乌兰牧骑精神的时代价值[N].内蒙古日报(汉),2018-11-20.

[10]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3.

[1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

[1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4.

[13] 中國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3.

Abstract: Wulanmuqi is a unique comprehensive cultural service team in Inner Mongolia. It uses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 to publicize the Partys policies and transmit scientific knowledge to farmers and herdsmen, making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comprehensiv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Inner Mongolia. In the process of serving the people and the great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members of Wulanmuqi art troupe have formed the fine traditions of maintaining loyalty to the Party, putting the people first, selfless dedication and hard work, taking root in the fertile soil of life, leading advanced culture, promoting national unity and harmony, and promoting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In the new era, it is necessary to learn the fine traditions of Wulanmuqi is to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high sense of mission an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of Wulanmuqi to the cause of the Party.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adhere to the fine tradition of pursuing all people-oriented service consciousness, and  the innovative spirits of adapting to local conditions, seeking truth and being pragmatic, and carrying out their work creatively.

Keywords: Wulanmuqi; Fine Traditions; Connotation; Contemporary Value

责任编辑:杨春柳

猜你喜欢
乌兰牧骑优良传统时代价值
发扬优良传统,弘扬雷锋精神
“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不能丢
乌兰牧骑进校园
民族音乐(2018年2期)2018-05-26 03:04:36
玛奈乌兰牧骑
草原歌声(2018年1期)2018-05-07 06:40:02
光荣的乌兰牧骑
草原歌声(2018年4期)2018-04-04 05:19:22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山东青年(2016年9期)2016-12-08 17:31:51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
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4:07:07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及其管理创新
新时期如何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
学习月刊(2016年2期)2016-07-11 01: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