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23-05-30 12:43陈欣
宁夏党校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思想发展

陈欣

摘要: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对我国历代执政经验的深刻总结,蕴含着民惟邦本、顺应民心、利民为本等治国理政智慧,对于建立和完善中国的政治制度,维护安定有序的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时至今日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科学继承传统民本思想精华的基础上,立足时代发展要求,在治国理政中充分体现人民意志,明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奋斗,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涵。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中图分类号:D092;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21(2023)01-0090-08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力量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治国理政历史经验的智慧结晶,在推动中华文明发展、促进民族融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时至今日仍然极富教育意义,具有巨大的说服力、感染力、影响力。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提出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性地汲取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并根据时代条件不断拓展民本思想的理论内涵,使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形成发展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思想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政治理念。民本思想起始于夏商周时期,在春秋时期初步形成,汉唐时期取得了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达到高峰,是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结果。民本思想在历朝历代有所演变,但其思想主旨始终没有变化,即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民本思想对于建立和完善中国的政治制度,维护安定有序的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历史的发展充分证明,民是社会的基石,汇聚百川者无一不是以民为本,维护好人民的主体地位,国家才会长治久安,社会的发展才会有所保证。

(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发轫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我国最早的民本思想阐述,鲜明地展现了我国古代先贤对于人民地位的深刻认识,为其后的治国理政思想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禹受禅于虞舜而建立夏朝,为了了解民意,他在庭院设有钟、鼓、磬、铎、鞀五种乐器,民众通过振击乐器以上告民情。“教寡人以道者击鼓,谕寡人以义者击钟,告寡人以事者振铎,语寡人以忧者击磬,有狱讼者摇鞀。”[1]437禹通过不同乐器的声音知晓人民的诉求后,“一馈而十起,一沐而三捉发,以劳天下之民”[1]437,从而获得了人民的广泛拥戴。当启的长子太康继位后,生活日益腐化,罔顾民意、沉迷声色,终日不理政事,由此遭到了国民的强烈反对。在其外出游猎之际,后羿乘机作势而起,夺取政权。此后,太康的弟弟在流亡困苦之际,忆及大禹之政,慨思万千,遂作《五子之歌》。谣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2],意为民可以亲近爱护,而不能轻视忽视,民是一国之根本所在,只有根本稳固,国家才会安定。《五子之歌》在史鉴的痛悔中阐述了民之于国的决定性作用,警醒了统治者建邦立国应当以百姓为根本,充分认识到民意、民力才是维护国家政权长治久安的关键。由此,“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成为我国最早、最鲜明的民本思想的阐述。

随着民本思想的发展,神权日益衰落,人民向中心位移,凸显出理性思维的勃兴。夏在末代君王桀肆意淫乐的统治中走向灭亡,商朝王权由此建立。商汤在执政之初便宣扬教民、化民,并发展宗教神权,通过史官占卜、沟通“天人”以巩固民心,维护中央政权的统治。至商纣继位,重刑辟,轻民本,尤以炮烙酷刑屠戮百姓,且多次向东夷出兵,引发统治集团的内部纷争,终在牧野之战中失去民心,致使百姓倒戈相向,被周所伏。商的覆亡警醒了周人天命靡常,应重民为本。周文王痛诫曰,“我不可不鉴于有夏,不可不鉴于有殷”[3],以夏商之败亡警示当朝统治者为政必重民的经验教训。随着历史变迁,神本位思想逐渐受到质疑,人民的意志开始得到执政者的关注,神权与民权遂产生交接过渡。“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4]动摇了神权的权威地位,“民之所欲,天必从之”[5]提升了人民在治国安邦中的话语权,民权在与神权的博弈中开始占据上风。“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6]253,人民决定了国家命运的兴衰,神的地位于此下降,且作为民权的对立面,神权成为造成国家覆亡的主要因素而受到相应的批判。公元前706年,随国季梁谈祀神事时提出,“夫民,神之主也,言鬼神之情,依民而行,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6]111,从民与神的关系上将治国应先民后神作为评判君王的标准。可见,神权的式微已成为必然。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6]1395,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受到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则的制约,进一步凸显了人道的现实意义,神本位思想于此冷落。春秋时期,“敬天、明德、保民”的民本思想初步形成,且治国理念由“敬天”逐步向“保民”发展,体现了民之于国的重要意义,民本思想表现出理性思维的光辉。

(二)“民贵君轻”“君舟民水”的理论奠基

春秋时期的保民、重民思想为儒家民本思想奠定了历史基础,并为其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土壤。儒家民本思想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更健全、成熟的思想體系。孔子创立了“仁者,爱人”的“仁学”,主张博爱于众,认为“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7],以广博无限的胸怀将人民作为关爱的主要对象,强调为君爱民的思想主张。孟子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推行仁政,提出,“得民而得天下,失民而失天下,得民而欲无王,不可得矣;失民虽欲保天下,亦不得矣”[8]41,在民与君的地位方面进一步强调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8]41,社稷与君王皆应以人民为贵,将人民的地位提升到了皇权之上,这种思想至今对我们维持和谐的社会秩序仍具有深远的意义。“民贵君轻”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命题,是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取得决定性发展的重要一步,标志着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已形成系统。荀子主张“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9]35,在民与君的关系上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9]35,一个国家要实现稳定长久的统治,就不能忽视它身后的人民,人民可以立国,亦可以覆国,民权与君权相互联系、彼此制衡,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至此,民本思想在“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基础上不断巩固,并在民贵君轻、君舟民水的理论脉络中沿袭发展。

民本思想辉映时代,除儒家之外,其他学派亦大力倡导,道家、法家都有所呼应。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提出“爱民治国”的主张,指出君主应尊重、关照人民,以爱民之心治国为政,方是圣王贤君之作为。法家管子认为,民心是关乎国之兴亡的关键因素,国政的兴衰取决于民心向背。综上所述,民本思想就是统治者在治国理政时如何处理好民心、民意、民生的指导思想,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执政智慧,也凝聚了诸多学派关于重民、敬民、爱民的思想精华。

(三)“宽以养民”“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嬗变

汉代之后,传统民本观念更为成熟,民本思想已不再是一个空洞的理论口号,改革民生“宽以养民”的理念成为执政思想的重要支点。公元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自满于国强兵盛,筑长城、建宫室,苛取农民地租,人民承担着繁重的劳役,以致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激起了人民的强烈愤慨与反抗,遂落得在农民起义中二世而亡的凄惨结局。汉朝统治者对秦的教训深以为戒,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总结秦亡的教训:“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10]。他强调,君主治国理政皆以民为本,民本即为国本。同时,鉴于秦王朝的覆灭,西汉的统治者注重安抚民众,采取与民休息的利民政策,从而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晁错发展了“重农抑商”政策,主张纳粟受爵、增加农业生产、振兴经济等养民举措,以宽厚的减租养民安抚民心,稳固民本。此外,汉代选择性地继承了秦的国法制度,以“德主刑辅”的方式稳定民心、巩固朝政。

厚民生、安国本,民心关乎一国兴衰。隋朝时期,在隋文帝的治理下,国家经济繁荣、军事发达、农业兴盛,百姓安居乐业,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开皇之治”。隋炀帝杨广继位后,大兴土木,修大运河、迁都洛阳、修造宫殿,严重损耗隋朝国力,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唐太宗李世民鉴于历史有感:“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言于百姓有利益否,所以不敢多言。”[11]他还认为,帝王以民为本,就会受到人民的拥护,反之,则会被百姓所抛弃。唐朝之所以出现“贞观之治”的盛唐局面,其中重要原因在于执政者能够意识到民众的重要地位与强大力量,只有改善民生,人民安居乐业,才能保证国家高效运行。宋朝继续传承历代民本思想,宋代理学家们强调为政之道当以民为本、利民为先,主张厚民生而保民力,保障人民的生产生活以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皇明经世文编》记载:“盖民心之向背,系天命之去留。有天下者不能固结民心,而欲久安长治者难矣。夏、商、周、汉、唐、宋,俱有天下数百年,而历世之绵远者,固结民心之所致也。”[12]由此可见,民心向背是决定历代朝政能否持久稳定的根本。

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民本思想开始发生历史性嬗变。生产力的发展使人民开始逐步掌握社会财富,在活跃的经济社会条件下,政治意识与个体意识逐渐觉醒,萌生了民众参与社会的需求与主體意识。明末清初黄宗羲、唐甄等有识之士秉持“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天下观,批判了压抑民权的封建主义制度,转而诉求以人民作为主体的平等民权,颇具现代民权意义,为我国近代民主思想形成奠定了基础。明清时期的民本思想已逐步摆脱以君王为主体,过度强调君主政治通过安抚人民来维护封建统治的思维,而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考虑如何制约君权、限制君权的问题,主张民权的最大化。此种思想超越了儒家重民、爱民的传统观念,推进了我国传统民本思想走向巅峰,是我国近代民主思想的萌芽。

我国传统民本思想经过千年流传,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演化发展至“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在“宽以养民”的基础上进一步嬗变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作为重要的治国理念和政治伦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珍宝,为新时代治国理政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创新

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民本思想的初貌,汲取“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以百姓心为心”等执政智慧,深入挖掘历史文化积淀中的民本精髓,对传统民本思想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切实将人民摆在党和国家事业的首位,在治国理政中充分体现人民意志,赋予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新的时代内涵,实现了民本思想的现代化理论发展。

(一)坚持人民至上,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

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主张和执政理念,汲取了我国传统“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人民观植根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深厚文化土壤之中,批判性地借鉴、吸收、发展传统民本思想中的治国理政智慧,始终坚持人民立场,践行党的宗旨,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提出了关于未来国家制度的主张,并领导人民为之进行斗争”[1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和深刻的历史变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带领人民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团结带领人民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党由人民而来,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心心相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14]在人民的支持与拥护下,经过百年奋斗,中国共产党从一个最初只有50多名党员的政党,发展成拥有9 6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政党,中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历史性突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党和国家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5]63,并告诫全党同志“对我们这样一个长期执政的党而言,没有比忘记初心使命、脱离群眾更大的危险”[15]63。“前进道路上,无论是风高浪急还是惊涛骇浪,人民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16]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要做到长期执政,就必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对“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必须站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战略高度,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和价值要求,充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之具体地、现实地落实在治国理政各个方面。

(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是对民本思想“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的继承和发展。“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17]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行人民民主就是保证和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坚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深化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18]37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创新、发展了人民民主的实践形式和内容,保障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使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环节、各方面都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展现出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的鲜明特征,充分彰显了我国制度优势,有力提升了国家治理效能。由此可见,传统民本思想中的重民心、顺民意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文化来源,切实表明了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党始终团结依靠人民治理国家,使人民当家作主真正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从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要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坚持和完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拓展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18]37-38。发展人民民主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通过坚持和完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重要政治制度,形成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并不断转化为具体现实的民主实践。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之所以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民主,根本在于党领导人民形成了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这些制度安排既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又各有侧重、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充分发挥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强大制度合力和整体效应,确保党和国家在决策、执行、监督、落实各个环节都能听到人民的声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在新征程中,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传统民本思想的哲学智慧,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特别是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建立与之配套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价值旨归

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看,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目标宏伟而又朴素,就是让中国人民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广泛,不仅在物质方面,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环境、安全、健康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体现了“治国有常,利民为本”的民本思想,是我国传统民本思想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价值旨归。

(一)切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中“以富邦国,以养万民,以生百物”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怀有对共同富裕的美好期盼和不懈追求。治国有法,法无定法。一个政党唯有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为民谋利,替民解忧,才能真正获得人民的支持与信任。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人民思想,坚持把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基本着眼点。“党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9]。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人民根本利益,深刻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党做好一切工作、完成一切任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带领人民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同时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关键历史阶段,党和国家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着力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等问题,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懈奋斗。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18]22这一论断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任务统一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协同推进,切实体现了党和国家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意志与决心。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和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阶段性等特点,它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是一个久久为功、动态发展的过程,必须在高质量发展中去推进,靠全体人民共同奋斗来实现。经过百年实践探索,中国已迈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坚实一步,但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题仍然突出,这就需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同时,也要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从而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的基础。

(二)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中国共产党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欲寿国脉,必厚民生”的民本思想。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创造美好生活不懈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按照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思路,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5]58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科学扬弃与创新超越。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依然要锚定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聚焦让人民幸福这个“国之大者”,“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18]46。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有效调动经济发展的各种要素,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为民生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要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坚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持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更加积极有为地促进共同富裕;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补齐民生保障领域短板,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公共卫生应急保障项目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有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综上所述,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与理政智慧,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内核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不断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推动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传统民本思想中能够服务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部分保留下来,并提升形成新的治国理政的中国智慧。这种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本质上就是实现传统民本思想具有当代意义和借鉴价值的新时代阐述,就是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要求和现实需要的理论创新。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我们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集中人民的智慧与力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 李民,王建.尚书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93.

[3] 李梦生.左传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156.

[4] 金良年.孟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03.

[5] 徐元诰.国语集解(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2:76.

[6]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0.

[7] 陈晓芬.中华经典藏书·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6:67.

[8]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2.

[9] 方勇,李波.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0] 阎振益,钟夏.新书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338.

[11] 吴兢.贞观政要集校[M].北京:中华书局,2009:335.

[12] 陈子龙.皇明经世文编(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2:288.

[13] 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9年9月24日)[N].人民日报,2019-09-24.

[1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7.

[1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16]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 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N].人民日报,2022-10-24.

[17]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6.

[18]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9] 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9年5月31日)[J].求是,2019(13).

Abstract: Chinas traditional people-based thought is a profound summary of the governance experience of the past dynasties, containing the wisdom of governance such as people being regarded as the base of the state, conforming to the peoples expectations, and bringing benefit for the people. It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and maintaining a stable and orderly social order, and it still shines with the glory of truth today. A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entered a new era, Chinese Communists, with Comrade Xi Jinping as their chief representative, on the basis of scientifically inheriting the essence of the traditional thought of putting the people first, and in light of th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are doing their best to fully embody the will of the people in governance, clearly adhere to the thought of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 respecte the principal position of the people and their initiative, so as to ensure and improve peoples wellbeing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meet the peoples yearning for a better life, they have made unremitting efforts to creatively transform and develop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eople-oriented thought, giving it a new connotation of the times.

Keywords: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hinese Traditional People-Oriented Thought;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A People-centered Approach to Development

責任编辑:杨 柳

猜你喜欢
思想发展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