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入戏”策略的应用技巧

2023-05-30 11:23杨可平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蚂蚁身份戏剧

杨可平

戲剧教育作为儿童完整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幼儿园的关注与认可。但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常常面临一些问题,例如:由于幼儿缺乏经验而对角色塑造得不够形象,戏剧氛围不够浓厚导致幼儿很难“入戏”,有的幼儿还受制于教师的权威而不敢自由、自主地表现自己……此时,教师的引导和支持就显得至关重要。

戏剧教学策略是为了解决戏剧教学的问题而采用的方法和技巧。教师在以角色的身份与幼儿进行互动时,往往要借助多种戏剧教学策略达成。执教戏剧教育活动的教师既要了解各种戏剧教学策略的含义,也要知道何时何处使用相应的教学策略。“教师入戏”以其好操作、能引导与激发幼儿参与和互动等特点,成为戏剧教育活动中常用的教学策略之一。接下来,我将从“教师入戏”策略的含义、作用、使用方式等方面介绍其应用技巧。

一、“教师入戏”策略的含义与作用

“教师入戏”策略源于英国戏剧教育家桃乐丝·希斯考特所创的“领导者参与角色中”(Leader-in-role)的技巧。“教师入戏”是指教师进入情境参与并扮演戏剧中的一个角色,恰当运用丰富的表情、多变的声音和灵活的肢体营造戏剧气氛,并以角色的身份带动幼儿塑造角色、创作情节,这是最常见的以角色带动情节创作的戏剧策略。“教师入戏”策略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营造戏剧氛围,带领幼儿走入戏剧情境

在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可借用“入戏”的仪式感调动戏剧氛围,帮助幼儿脱离现实的教学情景,通过想象进入戏剧故事的情境中。这种仪式感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还能调动他们参与的兴趣与欲望,从而积极参与戏剧创作。例如在“海底总动员”主题戏剧活动中,一名教师带领幼儿进行暖身游戏“快乐的海底大巡游”,另一名教师入戏“大鲨鱼”走进“鱼群”中,由此引发戏剧冲突,营造了危险、紧张的戏剧氛围,从而引导幼儿积极商讨对付“大鲨鱼”的方法。

2.角色塑造示范,丰富幼儿塑造角色的经验

教师的角色塑造示范可以表现在:大胆运用各种材料,通过创造性的装扮激发幼儿的材料运用意识;尝试借助角色的典型动作、表情以及带有不同声调和语气的语言为幼儿示范,激发他们的生活经验和表演欲。例如在“小猪变形记”主题戏剧活动中 ,教师入戏“小鸟”,借用纱巾披在肩上,当作挥动着的“翅膀”,用夸张、富有张力的角色动作、语言和神情等引发幼儿对角色的观察和模仿。

3.以角色身份与幼儿对话,促进师幼有效互动

一方面,入戏后,教师不仅需要担当“戏剧冲突”氛围的营造者,带领幼儿入戏,还需作为解决“戏剧冲突”的推动者,引导幼儿在戏剧情境中思考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另一方面,教师以角色身份与幼儿互动,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幼儿对教师权威的服从心理和紧张感,更有利于其游戏天性的发挥。此外,由于生活范围及认知经验的限制,幼儿可能对某类角色缺乏了解,因而难以形象、生动地表现角色。针对这一情况,教师也可借助角色身份进行示范,丰富幼儿对某类角色的认识,鼓励他们在模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4.借助角色提出问题,引发幼儿对情节或某一问题的探讨

教师以角色身份进入戏剧情境后,可视实际情况向幼儿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充分调动幼儿对角色和情节的思考,推动情节的发展。例如在戏剧活动“我爸爸”中,教师入戏“小明”,请幼儿帮助自己寻找走失的爸爸。经过讨论,幼儿想到向“小明”了解他爸爸的外形特征,从而便于大家帮忙寻找。又如在戏剧活动“永远永远爱你”中,教师入戏小恐龙“良太”,引导幼儿围绕“良太是选择回到养育他长大的慈母龙妈妈身边,还是回到苦苦寻找他多年的霸王龙爸爸身边”的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幼儿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教师入戏”策略如何应用

在戏剧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视情况,采取适宜的方式自然地进入角色身份;之后,再以适宜的方式走出戏剧情境,从戏剧中的角色身份回归教师身份,即“教师出戏”。为了让幼儿易于辨别教师的不同身份,避免他们出现对教师的身份混淆不清的状况,教师在入戏、出戏时往往会进行一个明显的仪式,用以区分教师身份和角色身份。

一般来说,“教师入戏”策略的应用方式分为三种。第一,直接进入。在戏剧活动中,教师可直接向幼儿说明自己扮演的某个角色,用肢体动作、声音变化等明确身份,以便于幼儿的角色认同。第二,凭借某些道具或者装扮进入,即教师通过使用某些道具或者进行简单装扮进入角色。需要注意的是:道具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且符合所扮演角色的典型特征。第三,借助戏剧情境进入角色。教师通过营造、创设一定的场景或情境,让幼儿明确教师的角色变化。接下来,我将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角色特征,分析不同的入戏方式。

(一)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生活及戏剧经验选择入戏方式

1.适用于小班的入戏方式

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对事物的理解也比较直观,戏剧经验相对缺乏,因此“直接进入”和“凭借某些道具或装扮进入”的入戏方式更适合小班的幼儿。活动过程中,教师可直接向幼儿说明自己扮演的是某个角色,然后用肢体动作、声音变化等明确身份。例如在小班戏剧活动“蚂蚁和西瓜”中,教师转身戴上一个黑色的蚂蚁触角发箍,入戏扮演“蚂蚁妈妈”,说:“当我戴上这个蚂蚁触角发箍,我就是蚂蚁妈妈,你们就是我的小蚂蚁。现在蚂蚁妈妈带你们出去找吃的,你们要认真寻找食物哦!”说完,教师做出蚂蚁爬的动作,带领幼儿去户外寻找食物。幼儿明确教师此时的身份变成蚂蚁妈妈后,也纷纷扮作小蚂蚁,跟在蚂蚁妈妈身后,左顾右盼地寻找食物。

2.适用于中班的入戏方式

中班幼儿对事物的理解能力相对小班幼儿有了一定提高,且具备了一定的戏剧经验。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肢体动作和所扮演角色的语音、语调进入角色。例如在戏剧活动“可爱的鼠小弟”中,教师踏着细碎的脚步、发出“吱吱吱”的叫声模仿老鼠蹑手蹑脚寻找食物的样子。在教师的带动和感染下,幼儿也扮作小老鼠,将小老鼠机灵调皮的形象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

3.适用于大班的入戏方式

相对于小、中班级的幼儿,大班的幼儿反应更敏捷,思维更活跃,戏剧经验也更丰富,以戏剧情境进入角色的入戏方式更适合年龄较大的幼儿。比如在大班戏剧活动“公交车上”中,教师坐在前排的椅子上对幼儿说:“嘟嘟嘟,嘟嘟嘟,各位乘客请注意,系好安全带,前方我们将去往游乐园。”又如在大班戏剧活动“商店购物”中,教师坐在“收银台”(放有幼儿制作“收银”标志的分区柜)前说:“请选好商品的顾客来收银台扫码结账了。”这时,扮演顾客的幼儿接二连三地过来排队结账。

(二)根据戏剧教育活动中的角色特征选择入戏方式

1.幼儿生活中比较熟悉的角色

在有些戏剧教育活动中,可能会出现幼儿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角色,如兔子、小鸟等动物类角色,或者爷爷奶奶、清洁工等人物类角色。针对此类角色,教师可选择借助这些角色的典型特征(如肢体动作、声音、神情等)让幼儿明确其所扮演角色的身份,便于幼儿对角色产生认同感。当然,如果教师缺乏戏剧经验或戏剧张力,也可以借助道具或装饰物入戏,进一步凸显角色的主要特征,從而带领幼儿进入戏剧氛围。

2.脱离幼儿现实生活的角色

在戏剧教育活动中,可能会出现一些虚构的或者具有魔幻色彩的脱离幼儿现实生活的角色。针对此类角色,教师可借助某些道具或者进行简单装扮进入角色。例如教师头戴尖角头箍、手拿自制的“铲子”,入戏“牙齿大街”活动中的牙虫,讲述牙齿大街被牙齿警察洗劫一空的过程。通过教师入戏的方式为幼儿讲述故事,更容易把幼儿带入虚拟的世界中,让幼儿更有代入感,深入体会角色的情绪情感。

3.关键性场景中的角色

在某些戏剧活动中,需要教师入戏扮演某个角色作为补充,协助幼儿发展与呈现戏剧情境。面对这一情况,教师需要在活动前对故事的人物形象、主题和场景有充分了解,从而顺利帮助自己代入故事角色和情境。比如在“孙悟空大闹天宫”戏剧活动中,面对孙悟空烦躁不安的状态和蛮横行为,在诸位神仙拿他没办法之际,教师正身端坐在幼儿自制的“宝座”上入戏“玉皇大帝”,制止孙悟空,从而推进戏剧情节的发展。

在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的入戏和出戏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转化。教师在引导幼儿扮演角色时,需要自然顺畅地完成入戏和出戏的转换。教师停止角色扮演的时机应视活动的需要而定,不一定是在活动结束时才出戏。当幼儿对某个角色的扮演意愿降低,或者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出现秩序混乱或经验不足的情况时,教师需要以角色身份自然维持秩序,或选择及时出戏,恢复教师身份进行调整,从而保证戏剧活动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张金梅. 表达、创作、表演:幼儿园戏剧教育课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张晓华.创作性戏剧原理与实作[M].台北:成长基金会,1999.

[3]秦祥霞.幼儿园教育戏剧活动中教师支持的行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0.

[4]杨梅佐,张金梅.论幼儿园戏剧教育的教学策略[J].幼儿教育,2011(1、2):33-35.

猜你喜欢
蚂蚁身份戏剧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跟踪导练(三)(5)
我们会“隐身”让蚂蚁来保护自己
戏剧类
蚂蚁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互换身份
蚂蚁找吃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