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丽
[ 关键词]《喜福会》;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英译汉
20世纪60 年代,美国民权运动的兴起引起了少数族裔对自身的认识,由此涌现了许多著名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则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优秀华裔美国文学作品,它更多地展现了中美异质文化的差异和冲突,不满足于中华文化的束缚及简单地迎合美国主流社会,力求发出边缘弱势种族和弱势文化的声音,探求自我的身份归属。《喜福会》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作为故事原型,讲述了四位中国母亲和在美国长大的女儿之间的故事,书中有很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描写。随着人们对该书的了解不断加深,翻译工作也随之开始,该书为1990 年程乃珊首译。本文将以程乃珊、严映薇译本为例,基于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简要地分析《喜福会》的翻译策略。
一、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是在生态学的基础上研究翻译,将影响译者主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称为翻译生态环境,译者为适应这一环境,需要采用一定的翻译方法,进行多维度选择性活动。这种翻译方法可以简要概括为“三维转换”,即选择和适应翻译生态环境中的语言、文化和交际意图。“语言维”要求译者在译文中还原原文的语言形式和文体风格,再现原作的语言美感,因此译者要具备良好的语言素养。“文化维”要求译者帮助译入语讀者清除文化差异的障碍,阐释原作的文化内涵,要想实现此目标,要求译者准确理解原作的思想精髓。“交际维”要求译者除了转换原文的语言信息和文化内容外,还要传递原作者的交际意图。译者在翻译过程应做到三个维度的平衡,既要保留原作的语言风格,还需保证译文的可读性,同时兼顾作者的交际意图在译文中得以体现,保留翻译作品的文学价值。
近年来,生态翻译学理论不断发展完善,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在文学翻译及非文学翻译方面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对于典籍英译来说,其意义重大。就文学翻译而言,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作为指导,小说、散文、诗歌的英译有利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在非文学翻译方面,国内学者对生态翻译学理论指导下的旅游公示语、广告,以及商务英语等方面也有研究。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国内学者更多的是将目光集中于生态翻译学在汉译英方面的系列研究,关注其在英译汉中的运用较少。翻译涉及两种语言,在翻译过程中两种语言处于平等地位,只是有源语和目的语的区别,一种翻译理论对中译英和英译中同时有效,希望更多的译者关注到生态翻译学对于英译汉的指导和借鉴作用,丰富该理论的发展。
二、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下《喜福会》英译汉分析
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在充分了解原作的基础上,通过三个维度对原文本进行适应和选择,力求最大限度地保证译文的可读性。英语注重形合,其结构盘根错节,多使用从句和连词,强调结构和逻辑的严谨性,而汉语更注重意合,无须所谓的逻辑标记,句子根据意思而捏合在一起。因此,译者需要根据翻译生态调整英语的逻辑,厘清句子结构。基于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分析《喜福会》译本,主要看译文是否符合汉语的逻辑表达,是否如实传递了原作的思想精髓,是否实现了交际目的,带给读者良好的阅读体验。
(一)语言维的适应转换
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将英语翻译成汉语,最大的困难在于打破英语固有的形式结构,用地道的汉语将原文传达的意思表达清楚。语言维的转换要求译者在语言形式、文体风格上尽可能地贴近原作,再现原作的风采。《喜福会》是由华裔作家谭恩美写的一部关于两代人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在小说人物塑造上体现了中美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例1 原文:My auntie, who had a very badtemper with children, told him he had no shou,no respect for ancestors or family, just like hismother.
译文:舅母对待孩子,向来粗暴得很。我弟弟不服地瞪了她一眼,她马上训斥他目无尊长,如此大逆不道的行为,就像我们的妈妈。
从语言维的角度分析,原文中的“no shou”其实意思是我们汉语的“不孝”,但在译文中没有体现,而是拘泥于文字的形式,没有深入分析作者意图和关注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体验。首先,作为出生在中国,早期经历了种种磨难后移居美国的华裔,她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仍旧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所展现出来的意识形态仍旧是中式的。原文中有多处英语里夹杂着汉语拼音,也是作者匠心独具的安排,想要呈现给读者的不仅仅是语言层面上的中英混杂,更多的是她们内心的纠葛,在语言的背后隐含着中美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碰撞。其次,“孝”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指儿女不违背家里长辈心意,不能简单地概括成目无尊长、大逆不道。而原文中“norespect for ancestors or family” 其实是对“noshou”的进一步解释说明,在句式结构中充当同位语,读者可以从后面的解释推断出“no shou”说的是汉语中的不孝。《喜福会》以英语成文,在美国出版,受众群体自然是美国或者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有限,但译成汉语时,无须对后面的同位语进一步解释说明,中国读者也能明白其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建议译成“舅母对待孩子,向来粗暴得很。我弟弟不服地瞪了她一眼,她就骂他像妈妈一样不孝。”
(二)文化维的适应转换
文化维的转换要求译者侧重语言间文化内涵的传递,避免从译语文化角度入手使读者对源语感到困惑或曲解。《喜福会》主要涉及中美两种文化之间的传递,想要准确理解原作文字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译者不仅需要掌握美国文化的方方面面,还需能辨别出英语中所隐含的中国文化信息,译成目的语读者喜闻乐见的说话方式。
例2 原文:One was crammed with SeesN u t s & C h e w , M & M s , c a n d y - c o a t e dcashews, instant hot chocolate with miniaturemarshmallows.
译文:一只箱子里塞满了各种干果和口香糖、糖衣腰果、速溶咖啡和果汁软糖。
这句话出自第一章对安梅阿姨行李箱的描写,其中对于这些礼物名称的翻译并不准确,漏译了M &Ms。从文化维的角度进行分析,译者需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传达出原作的文化内涵,避免根据字面完全直译,丢失其思想精髓。首先,译者将“SeesNuts & Chew”翻译成干果和口香糖是不合适的,根据中国人的风俗习惯,一般会送些略显贵重或者有特色的东西作为礼物,鲜少有人送口香糖。“SeesNuts & Chew”其实是一种巧克力,Sees 是品牌名,Nuts & Chew 是巧克力的一个种类。因此翻译为“时思坚果巧克力”。其次,M & Ms 也是美国非常有名的一种巧克力豆品牌,安梅阿姨生活在美国显然对当地的特产和品牌很了解。但M 豆这一品牌在中国的流行是在2011 年以后,而程乃珊等人的译本是2006 年发表的,那时的网络不像今天这么发达,受到时代、地理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无法正确理解、传达原作中的文化内涵。最后,“instant hot chocolatewith miniature marshmallows”,译者将其译为速溶咖啡和果汁软糖,其实“instant hot chocolate”是速溶巧克力,“miniature marshmallows”则是迷你棉花糖。在美国,热巧克力通常是巧克力粉用热水冲泡,配着棉花糖一起饮用。with 连接强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翻译成“和”,可以翻译成速溶热巧克力粉及其伴侣迷你棉花糖。
例3 原文:The matchmaker bragged aboutme: “An earth horse for an earth sleep. This isthe best marriage combination.”
译文:那媒婆不住地向洪太太夸耀我:“看呀,就好比骏马配上金马鞍,多般配,真个应着门当户对这句话了。”
从文化维的角度来看, 译文中将“An earthhorse for an earth sheep.”译成了“金马配金马鞍”,虽然对原文进行了调整,但未能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婚配習俗十分注重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契合,属相是否相配,直到今天一些地方仍然保留着这种习俗。“earth”指“五行”中的“土”,“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土”在“五行”中代表着财库,“sheep”和“horse”意指十二生肖中的羊和马,这两种属相在姻缘测算中是非常契合的。翻译时应该将中国特有的文化元素传达给读者,该书受欢迎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源于书中描述了许多中国文化,迎合了外国读者想了解中国文化的意愿,但是有些描写抹黑了我们的传统文化,演变成了东方主义,比如书中对于琳达早年“童养媳”这段经历的叙述,对于安梅外婆病危,母亲回来割肉救母,以及对莹莹阿姨丈夫这个“花花公子”的刻画等。该原文选自琳达阿姨出国前对“童养媳”经历的回忆,媒婆极力向洪太太推荐想要促成这段婚姻,丈夫是个小很多岁的弟弟,之后嫁到洪家新婚之夜被丈夫赶下床,又因婆婆想要其传宗接代,将她软禁在床上。这反映了当时的女性地位极低,无论是在娘家还是婆家都得不到尊重,从头到尾只是一个物件,没有选择的权利,只是个生育机器。考虑到原文的语境及其背后承载的中国文化,建议译成“一个属马,一个属羊,命中都带土,简直是天作之合”。
(三)交际维的适应转换
交际维的适应转换,要求两种语言之间实现功能对等。从原语到目的语的转换,不仅仅是要求字面上的对等,以及文化内涵的再书写,译文应该起到同原作一样的影响作用。译者在翻译时需要根据语境达成交际目的,实现文本的语用功能。交际维的转换对于应用文本的翻译尤为重要,因其文本的目的主要是交际功能,这与交际维相对应,因此交际维在广告翻译、旅游公示语翻译等方面应用得更为广泛。在英汉翻译时,首先应分析原作者的意图及其语境含义,然后做出适当的取舍。
例4 原文:Uncle Jack, who is Auntie Yingsyounger brother, is very keen on a company thatmines gold in Canada. “Its a great hedge oninflation,” he says with authority.
译文:杰克,即映姨的弟弟,颇为热衷加拿大某金矿公司发行的股票。“这是对付通货膨胀的最好手法:刀切豆腐两面光。”他挺有权威性地说。
译者将原文中杰克说的话译成了“对付通货膨胀最好的办法”,还增补了汉语中的俗语,刀切豆腐两面光,体现了译者想要达到交际意图。“a greathedge on inflation”中“hedge”原意为对冲,因此可以理解为预防通货膨胀的办法,而作者为了使对话更加生活化,采用了增译的方法。“刀切豆腐两面光”出自秦牧的《艺海拾贝》,本意是刀要切豆腐,手要平稳,保证既要切开豆腐又要保证两面都是光滑的,现在比喻为人圆滑,两面讨好,指人办事干脆利落有能力。根据语境,可以得知汉语的主题是股票,显然这句俗语用在这里是不恰当的。但若不增译俗语,则显得有些空洞,说话者传递的信息量不足,无法完成交际目的。建议将其改译为“这是应对通货膨胀最好的办法,两面得利”。
三、结语
结合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和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角度进行分析,《喜福会》的主要翻译策略在于深入了解源语和译入语文化,采取保留原作风格和为目的语读者接受的方式在最大限度上让原作“入乡随俗”,吸引更多的读者,实现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不同的文本类型,翻译目的和功能不同,翻译标准自然也大相径庭,需要根据主旨和功能做出适应和选择。但无论什么样的文本,都应有一种维度作为侧重点。《喜福会》这部作品的自身特色是用英语讲述中国文化及其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因此决定了译者在翻译时,应更加关注文化维是否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