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贝贝
[ 关键词] 练声;歌唱;对接;必要性
一、练声与歌唱相辅相成
练声是为了歌者能树立正确的吸气方法和松弛圆润的咬字习惯,做到声音与气息相结合,减少声带因长期歌唱所带来的负荷过重与磨损,使声音更有弹性,更有张力,合理使用共鸣腔的比例,能更轻松自然地演唱出歌曲所表达的感情和效果。
(一)练声是歌唱的基础
练声是歌唱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过程,指的是在情绪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对身体各机能之间的协调,运用科学的方式和途径来达到嗓音的训练。歌唱过程中,对于演唱者在发声器官的控制力,声音的宽度、音量、情绪上都有较高的要求,如果在歌唱时无法将这些要求表现得游刃有余,将会影响整个音乐作品的质量。因此对于歌唱来说,通过练声达到对声音的把控,养成正确的气息节奏,才能帮助我们解决歌唱中发声的具体问题,达到完美的歌唱效果。为了使我们的歌唱具有科学的发声方式,我们就必须进行科学性、系统化的练声,由此看来,练声是帮助提升歌唱要素的关键,是歌唱的基础。
(二)练声对歌唱的作用
演唱者对于歌唱中情感,声音强弱的把控是需要经过长期练习才能够达到效果的,对于歌唱者来说,科学的练声能够帮助解决诸多演唱中的具体问题。
首先,练声能够提升演唱者的学习兴趣,在进行练声的过程中,如果选择一些朗朗上口的歌曲进行训练,能够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在短时间内对歌曲演唱进行掌握,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其次,练声过程中能够帮助解决咬字问题,当下的诸多歌曲的歌词都是通过普通话进行演唱的,要求演唱者在进行演唱时达到“字正腔圆”,在这种状态下才能够向听众传递情感。最后,练声能够提升演唱技巧,演唱者对于演唱技巧的把握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训练成功的,通过练声训练能够帮助演唱者建立起对发声器官的协调控制能力,明确演唱过程中头腔共鸣、胸腔共鸣等声音变化,从而在演唱中能够更加准确地支撑歌唱表现力,更准确地演绎不同曲风所需要的头腔、胸腔比例共鸣。
(三)练声需保持歌唱的状态
诸多学生对练声有多方面的误解,认为练声只是单一的“听”或者是“唱”的过程,但是在具体实践中,不仅要通过“听”的方式认识其中的旋律,同时也要通过“唱”多加练习,做到两者的结合。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出发,首先,在发声训练中可以通过乐器进行伴奏,把训练过程中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并模仿着唱,会得到很好的效果。其次是多听讲座多看音乐会,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对经典的歌曲进行跟唱,在跟唱中掌握每个音的高度,解决歌唱中的难点,主动学习并思考,久而久之循序渐进,学生才能养成“专心听”的习惯,培养学生听与唱的结合能力,做好发声的训练。
(四)练声要寻找歌唱的共鸣
共鸣是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能够影响歌唱效果,在音色、音质、音量、情感色彩等方面都产生变化,因此演唱者需要认识到共鸣腔体在演唱中的重要性,做到将歌曲的情感、歌声、强弱及高低音等方面得心应手。共鸣腔体在运用过程中是复杂多变的,人的大脑能够对发声器官产生调节作用,控制演唱中振动对歌曲产生的效果,因此在我们进行练声训练中,应该通过共鸣器官之间的相互合作完成对演唱的修饰作用,但对于初级练声的人员来说,达到对共鸣腔体的自由掌控,是较难的,因此我们应该借助练声的长期训练达到器官协调共鸣腔体的效果。
二、根据歌曲的需要找到正确的练声方法
声乐演唱是一个不断实践学习的过程,在进行演唱的基础上,需要通过练声完善自己演唱技巧的不足,在这过程中对歌唱气息的运用,身体各器官的协调能力以及对练声曲的选择等,都能够提升自身对于歌唱的把控能力,这是为了取得歌唱效果的有利途径。
(一)气息的运用
練声训练能够涉及诸多演唱技巧,气息的运用就是练声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部分。成熟的演唱者能够对气息有明确的认识,气息和发声是两个概念,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发声很好的状态下一开口唱歌就会漏洞百出,气息的状态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歌唱的情绪。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很少有休息,不会像平常讲话一样可以停顿,因此在演唱时对呼吸有着较高的要求。例如流行演唱歌手邓紫棋被称为“铁肺”,这一说法就是基于其在演唱过程中对气息的运用上形成的,她的作品《泡沫》,鲜明地展现出平稳的气息,胸腔的共鸣结合气声,往下叹气式的将“歌词”唱出。她的气息非常稳,该吸气时吸满,然后通过演唱慢慢吐气。所以非但没让人觉得听上去要窒息,反而让整个开头不像是在唱歌,更像是一种内心深处无言呐喊式的独白,虽然音调很低,但仍然能听出她在倾诉内心的苦痛,轻轻的、自怨自艾的。由此看来,演唱者对气息的把控程度能够影响歌曲的整体效果。
在练声中,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方式进行练习。第一,我们可以进行放松声带的呼吸练习,学会用腹部吸气,吸气时腹部迅速有力撑起并保持住,同时嘴呈U 形,喉咙尽量放松,腰腹用力慢慢吐出。第二,可以进行强化呼吸肌肉群的练习,可以进行仰卧起坐、跑步等运动练习项目。采用腹式呼吸法,这种呼吸方式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练习,例如说话时、走路时等,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放松练习
放松自然的心态是进行练声训练的重要条件。练声过程中应该保持心态的平稳,长期处于紧绷的练习状态下,练习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因此要掌握好练声的节奏,进行科学有效的练声学习。例如在阶段性练习之后,可以进行嗓部的放松,对于通过歌曲进行放松练声的方式和途径也有很多,在诸多的歌曲类型中,选择轻松愉悦氛围的歌曲,比如余立生作词阿金谱曲的民歌《美丽的康定溜溜的城》,歌词的创作和音乐旋律,都是日常生活愉悦情绪的表达,因此会在演唱中保持愉快的歌唱情绪。
在进行训练时,可通过自己的创新运用到歌曲演唱当中,如此一来,为课堂训练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不仅能够激发演唱者对于音乐作品的创新、创作能力,也能够放松长期练声对发声器官带来的负荷,放松学习状态,在进行放松自然的唱歌的同时,学习效率也会大幅度提升。
(三)有词练习和无词练习
练声曲相对于演唱中完整的歌曲来讲,是较为短小的,但是在其篇幅中内容和结构都属于较完整的,目的是能够达到练声的效果。在练声曲中,音型模式或者是乐句多出现重复,但是在音阶、乐句的强弱以及速度、力度上都会有细小的变化,因此练声者需要认识到其中的细微成分,通过自身发声器官之间的平衡达到协调的作用,去体会作品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帮助我们更好地表现作品,使演绎的作品更加完美。所以练声者应该树立良好的练声观念,在训练过程中,不仅做到发声上的改变,更是在练声的过程中掌握演唱的方式方法。不同的练声曲风格适合不同情景下的练习,因此可以具体分为有词练习和无词练习。
首先,有词练习的发声曲多是通过对经典作品中的乐句的凝练,选取在节奏、歌词、速度、力度上都较为合适的乐句综合成为练声曲。在进行有词练声曲训练的同时,要保证咬字的清晰和准确,需要把每一个字都准确无误地咬准,夸张而带有表演性。每朗读出一个字时,必须要咬准字头,然后快速松掉字头归韵。歌词当中的每一个字都要保证发音和力度上的准确掌控,如果演唱者在发音上含糊不清时,那么体现出来的情感状态以及中心思想就会受到牵连,使得听众不足以明确歌曲中的具体含义,影响整首歌曲的成效。有词练声的练声曲相对来说有诸多经典的作品,例如《康定情歌》《花非花》等,这些歌曲在具体练声的过程中,通常会用某个字或字母先去哼唱旋律,先将练声者整体的情感状态提升起来,再加入歌词,这样既加快了歌者在学习声乐作品的进度,又激发了歌者的学习兴趣。
其次,无词练习的发声曲,通常是以歌词的字母元音a、e、i、o、u 为主。在此基础上逐渐加入较为复杂的字母。每个人在练声过程中的音色不同,会影响演唱效果的具体实践,因此可以通过在方法上的改善增强练习效果。假如,学习者声音位置偏低,我们一般就会采用哼鸣音进行训练,或者运用韵母an、en等发音。如果声音位置偏高,喉头又比较紧,就用a、o、u 等。对舌头僵硬的学生,我们就用i 母音,避免使用舌头上多余的力。对节奏不稳定的人,则可以练习一些带跳音的或节奏感比较强的练声曲进行训练。针对不同的人群进行选择不同的练声曲风格,完善歌唱的状态及效果,在此基础上既有助于歌者找到头声,又能轻松自如地达到歌唱的位置和音色。无词练习还可以通过对纯音乐的哼唱来强化自身对旋律的认识。例如,巴赫的《无词歌》,它是一首富于意境且较为缓慢的歌曲,通过对《无词歌》的哼唱练习,可以认识到其中的旋律变化。无词练习可以在强度较大的练声之后,为了保护嗓音进行哼唱,放松嗓音的承受能力。因此,通过无词的哼唱练习,我们能在放松心情的基础上,训练自身能力。
(四)高位置读谱
“高位置”是练声过程中较为重要的关键点,“高位置”的练习能够帮助演唱者的声音增强穿透力,高亢集中的声音能够完善演唱的效果。“高位置”,就是在演唱过程中突破距离的限制,例如我国山歌文化中,演唱者“呼唤”的唱歌状态能够带来积极向上的情感。有经验的演唱者在舞台上,前后排听众感受到的声音是一样的,这就是“高位置”演唱带来的艺术魅力。
例如在美声演唱过程中,演唱者需要通过“高位置”的演唱达到增强空间感和距离感的效果,如果缺失了这种演唱成分,将会影响作品演绎的层次感。“高位置”在具体的练声过程中,容易因为学习环境的问题造成练声的假象,空间较小的环境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演唱的距离感,但这种状态只不过是远距离的假象。因此在练声过程中,可以在不同空间进行练习,也可优先选择“高位置”的练声曲,通过“呼唤”的练声状态给学生带来一种练声的具体实践,通过实践感受到距离对演唱效果产生的具体作用。同时可以通过“高位置”与“低位置”之间的对比让学生意识到其中的差异性。
作品《梧桐树》曲调优美旋律经典,所展现的演唱风格不仅是表现在唱腔技巧上,更是表现在其歌曲的穿透力上。“噢我童年的梧桐树,噢我心中的梧桐树”通过演唱传递出心中的情感。对于“高位置读谱”的训练方式来说,这首歌曲能够缩短演唱者與听众之间的距离,为训练者创造出一种若即若离的假定的远距离感。在演唱时可以通过“呼唤”的方式打开嗓音,或者是到空间较为宽阔的地方进行嗓音训练,切实感受到远距离对音乐演唱产生的影响。
(五)音量减半
对于歌唱练习的初学者来说,普遍对歌唱的音量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具有经验的演唱家在进行演唱时,没有音响的情况下也能够让后排的观众听到他的演唱,因此音量不是评判歌声好坏的标准。当进行练声训练的过程中,许多演唱者的声音条件并不乐观,因此在训练的过程中更应该掌握正确的方式进行练习,例如嗓音沙哑的学生可以通过“音量减半”的方式逐步练习强化声带自身收缩的能力,这不仅是根据嗓音的状况提出的科学性建议,同时还能保证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避免音量过高给发声器官带来的负荷。
“音量减半”不仅是一种训练的方法,在许多作品里都有对“音量减半”的需求,“音量减半”的科学训练方式可以让先天性声乐条件较差的学生经过后天的努力训练达到歌唱的要求,它不仅是一种科学性训练方式,也是诸多音乐演唱作品当中本身对音量的一种控制方法。如歌曲《为艺术为爱情》,这是歌剧《托斯卡》中经典的咏叹调唱段,也是后人争相模仿演唱的对象。练声训练过程中,首先要认识到演唱歌曲其中的情感思想,《为艺术为爱情》开头通过弱唱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因此在训练中,我们可以将这部分唱段的演唱“音量减半”,将这部分咏叹调想象成自己跟自己说话,宣泄情绪。基于此,不仅能得到歌唱上“音量减半”的科学化训练,同时还能够伴随着演唱认识经典唱段中的艺术价值。
三、结论
声乐演唱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实践学习的过程,在进行演唱的基础上,需要通过练声完善自己演唱技巧的不足,能够提升自身对于歌唱的把控能力,这是为了取得歌唱效果的有利途径。在练声过程中需要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进行与发声器官之间的磨合,因此我们需要通过科学有效的练声途径完善歌唱方式,例如气息、情绪、有声练习与无声练习、音量、高位置读谱、音量减半等方面,采用适当的练声步骤,遵循练声规律,达到理想的歌唱效果。
当下流行歌曲、美声歌曲、民族歌曲都具有自身演唱的特色,完美演唱效果的展现离不开演唱者对演唱技巧的掌握,练声过程中我们可以寻找自身的不足,完善自身的演唱能力,强化舞台经验,这是歌唱的前提条件,也是练声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