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晓园 王国蓉 张甜 廖佳倩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 是特应性个体接触致敏原后由IgE 介导,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黏膜非感染性慢性炎性疾病,表现为鼻痒、鼻塞、喷嚏和大量清水样鼻涕[1]。研究显示,AR 发病的高峰年龄为5~20 岁,易感人群主要集中在儿童和青少年,即18 岁以下人群[2],受工业发展和环境污染加剧,全球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21 世纪全球主要三大疾病之一。其中发达国家18 岁以下人群AR 患病率高达40%,而国内调查结果波动在3.3%~49.68%[2-5],差异较大。AR 患儿常出现打鼾、夜间张口呼吸及类似腺样体面容的特殊面容,并伴发哮喘、分泌性中耳炎、慢性鼻窦炎甚至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其他呼吸道疾病[6],因其易复发、久治难愈的特点,严重影响患儿的学习和生活,容易导致抑郁甚至是自杀倾向等心理的发生。同时因患儿年龄小或者家长对疾病的认知度低等原因而忽略上述症状,因此了解18 岁以下人群AR 的流行病学特征,提高国民的重视程度,是未来疾病防治和干预工作的关键。我国关于18 岁以下人群变应性鼻炎的相关研究较多,但由于研究时间、地区、诊断标准等因素导致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尚不能反映我国18 岁以下人群AR的整体情况和流行特征。本研究采用Meta 分析方法,系统全面地掌握我国18 岁以下人群AR 的患病情况和变化趋势,以期为AR 早期防治及儿童保健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 数 据 库、CBM、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 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2 年5 月31 日,获取有关中国18 岁以下人群变应性鼻炎患病率的研究。中文检索词包括变应性鼻炎、流行病学、患病率;英文检索词包括allergic rhinitis、prevalence、epidemiology、China。检索采用Mesh 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并使用布尔逻辑运算符及截字符等进行搭配。同时检索纳入文献中的参考文献,以进一步补充相关文献。
纳入条件:①研究类型为横断面研究;②研究对象为我国18 岁以下人群;③结局指标为变应性鼻炎患病率;④明确报告AR 的诊断标准;⑤质量评分≥7 分。排除条件:①非中英文文献;②重复发表的文献;③研究对象为住院或门诊患者;④研究数据有误或无法完整提取;⑤综述、会议或硕士论文。使用Note express 软件剔除重复文献,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交叉核对。在阅读文献的文题和摘要剔除明显不相关的文献后,进一步阅读全文以确定是否纳入。若遇分歧,则通过讨论或与第3 名研究者协商解决。资料提取内容包括:第一作者、发表时间、调查地区、调查时间、年龄、性别、样本量、病例数、AR 诊断标准等。
由2 名研究者应用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 构(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AHRQ)推荐的横断面研究质量评价量表[7]分别进行评价。该量表共计11 个条目,每个条目均采用“是”“否”“不清楚”进行评价,评价为“是”计1 分、“否”或“不清楚”计0 分,评分范围为0~11 分,0~3 分为低质量,4~7 分为中等质量,8~11 分为高质量。
采用Stata15.0 软件进行Meta 分析,计算中国18 岁以下人群变应性鼻炎患病率及其95%置信区间(CI)。若异质性检验结果为I2<50%且P>0.1,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否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通过亚组分析,尽量找出异质性来源,亚组分析分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发表年份、地区和城乡区域。此外,通过敏感性分析评价Meta 分析结果的稳定性,采用Begg’s 检验和Egger’s 检验进行发表偏倚评价。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初检共获得5649 篇文献,经逐层筛选,最终纳入47 篇[3,8-53]研究,见图1。纳入文献总样本量为243 774 例,年龄范围在0~18 岁,文献质量评价结果见表1。
表1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结果
图1 文献筛选流程
2.2.1 中国18 岁以下人群AR 总患病率 异质性检验显示纳入研究间存在显著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结果显示中国18 岁以下人群AR 总患病率为17.0%(95%CI:15.0%~20.0%),见图2。
图2 中国18 岁以下人群变应性鼻炎患病率的森林图
2.2.2 亚组分析 各亚组均存在较高异质性,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男、女性患病率分别为18.0%、14.0%;0~6 岁、7~12 岁、13~18 岁患病率分别为18.0%、16.0%、23.0%;城市和农村18 岁以下人群患病率分别为16.0%、9.0%;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北、西南地区患病率分别为19.0%、17.0%、16.0%、21.0%、22.0%、25.0%;发表年份为2003—2007 年、2008—2012 年、2013—2017 年、2018—2022 年 的 患病率分别为9.0%、18.0%、14.0%、22.0%,见表2。
表2 中国18 岁以下人群变应性鼻炎患病率的亚组分析结果
2.2.3 敏感性分析 采用Leave one out 法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中国18 岁以下人群AR 患病率与剔除前的总合并值无明显差异,提示结果较稳定。
2.2.4 发表偏倚分析 对纳入的47 篇研究进行Begg’s 检验和Egger’s 检验,其结果显示,Begg’s检验(Z=0.75,P=0.452),存在发表偏移的可能性小,但Egger’s 检验(t=4.61,P<0.05),提示存在发表偏倚,见图3。
图3 中国18 岁以下人群变应性鼻炎患病率漏斗图
近年来,AR 患病率呈逐渐增长趋势,全球18岁以下人群AR 患病率为20.0%[54-55],成为危害18岁以下人群首要公共健康问题的变应性疾病之一,极大增加了居民的疾病防治费用和经济负担。此外,由于变应性鼻炎的过敏原在一年四季都可能存在,比如户外的杨树、橡树以及汽车尾气,甚至是家中的宠物、尘螨和霉菌等,都可能刺激鼻炎的发作,再加上疾病的不可治愈性,严重影响患儿的学习和生活。因此本研究通过Meta 整合文献中所报道的国内18 岁以下人群AR 发生情况,其数据显示,中国18 岁以下人群AR 的总患病率为17.0%,高于胡思洁等[56]2017 年报道的Meta 分析结果(15.79%),但国内研究结果差异较大(5.0%~55.0%),可能与当地经济、环境、饮食结构及医疗水平等差异有关,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结果的可靠性。因此,本研究按性别、年龄、地区、城乡区域及发表时间进行亚组分析,旨在从多个角度揭示我国18 岁以下人群AR的流行病学现况。
我国变应性鼻炎患病率男性稍高于女性,与国内外文献报道结果一致[57-58],这可能与雌激素水平及男性遗传易感性较强等因素有关。13~18 岁组患病率最高,与钱迪等[59]研究结果一致,可能与青春期激素分泌导致躯体特应性增强有关,但纳入研究较少,可能对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其次是0~6岁组,与熊妮娜等[46]结果一致,可能与学龄前儿童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开始集体生活,接触的环境过敏原突然增多有关。
本研究发现西部地区患病率稍高于东部和南部地区,与赵京等[60]结果一致。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不同,我国南北方和东西部的儿童AR 流行特征均具有较大差异,可能与西南地区终年空气湿度大、湿度高,适宜螨虫生长,西北地区气候干燥多尘,春夏季节柳絮、花粉产量增多有关。此外,城市的工业化发展也是导致18 岁以下人群AR 患病率上升的原因之一,但不同过敏原的AR 致敏率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农村地区AR 患病率明显低于城市。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农村与城市在经济水平、文化知识以及喂养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别,农村地区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微生物的机会较多,反复感染使Th1 型免疫反应占据优势,致使患病率降低[61];而城市卫生条件相对较好,主要接触工业和交通污染产生的致敏原,保健和医疗获得途径更加便捷,因此确诊率高于农村地区。
从时间分布来看,总体上AR 患病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上升,2018—2022 年患病率增长至22.0%。2020 年,我国已基本实现工业化,但随之导致的气候气象改变、大气污染等通过影响呼吸道屏障、机体微环境和免疫系统造成AR 的发生。大气环境气象公报(2021 年)显示全国平均霾日数较往年稍减少,但仍为21.3 d,此外沙尘天气及部分地区臭氧和二氧化氮对流层总量较往年有所增加,因此18 岁以下人群变应性鼻炎发病情况形势依旧严峻,不容小觑。
目前,国内对18 岁以下人群AR 的诊断标准主要有ISAAC 和ARIA。本研究显示不同诊断下AR的粗患病率分别为14.30%、20.94%、11.71%、4.77%、16.10%、20.38%、18.32%,敏感度最高的为ARIA标准,而2004 年兰州提出的诊治原则最为保守。所有国内的诊断标准较国外相对保守,但目前我国关于18 岁以下人群AR 患病率调查大多还是使用国外的诊断标准,可能会错估其流行现状,造成社会及家庭对于疾病的忽视,所以应尽快开展应用国内诊断标准的多中心调查研究,以验证相关标准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本研究显示我国18 岁以下人群AR 的患病率为17.0%,涵盖了我国6 大地理区域的流行病学调查,具有综合性和代表性。此外,除本研究自身缺点之外,还存在一些局限:①由于变应性鼻炎的相关研究特点不同,通过亚组分析仍存在异质性,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②纳入研究均为横断面研究,不能控制研究设计等偏倚的影响。③部分亚组分析时纳入文献较少,缺乏有效的代表性。因此,未来仍需开展更多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的流行病学调查,以对本研究结果进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