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信息技术;幼小衔接;小学教学
中图法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现代社会已经无法脱离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前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也是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必然产物。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对教学实践的作用日益显著,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可以有效活跃日常的课堂实况,提高教学效率,强化日常课程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水平的同时,还促进小学生实现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信息技术在幼小衔接教学课程中应用的可行性
当代小学阶段的授课教师,应在授课过程中对信息技术进行合理应用。学校也应明确这一点,并在幼小衔接的教学工作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让当代小学生有一个更高质量的学习环境。在这种新教学中,小学生可以获得更高质量的学习条件,并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利用各式情境来研究课程知识,高效完成有关学习任务。此外,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使其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从而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幼小衔接的课堂主要以简单的语言应用与健康的思维发展为研究对象,刚从幼儿园毕业的学生会对此类书面知识感到枯燥乏味,他们的专注力持续时间很短,若课堂缺乏乐趣,很难让他们产生长久的吸引力。所以,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来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视频引发学生主动思考,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此外,教师还可以用动画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在学生失去耐心时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游戏,当学生因注意力集中时间过长而感到疲惫时,可以播放令人振奋的乐曲,或趣味性的小视频。就算是枯燥乏味的思政课,也可以应用信息技术使其变得趣味十足。
与此同时,教师要注意小学生自律性较差,注意力不集中,对于新奇事物易沉迷,教师不应该为信息化而信息化。创建信息技术课堂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快乐的状态中主动接受课程知识。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于外界刺激学生反应比较敏感,如果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过于重视信息技术,就会导致学生只对多媒体教学区块产生兴趣,从而轻视课程中的主要学习内容。因此,相关教师应该明确信息技术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只有将信息化手段巧妙地融入理论知识中,才能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從而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教师轻松地教学。
3幼小衔接课程的教学现状
3.1课程对幼儿的吸引力不足
幼儿刚进入小学,对一切的陌生事物会产生本能的抗拒,小学阶段的教学任务不能急于求成,匆忙灌输实际的课程知识。新时期小学教学的教学目标应先让学生主动融入教学课程中,培养其健康向上的积极思想,进而使其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按照以生为本的原则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增强教学效果,根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各自不同的特点来合理设计教学任务,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合理适当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打造快乐高效的教学课堂,
不过,目前小学课程的教育方式相对单一,以“板书”与“口述”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刚完成幼儿园学习的学生减少了学习的兴趣。尤其是以“语文”“英语”“思政”为主的语言思维课程,幼儿并不能轻易地理解大段的文字语段,因此,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大多会产生厌倦情绪。此外,部分小学教材成人化的内容脱离了小学生的实际日常生活,学生较难理解,最终使得整个课程显得索然无味,这样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也非常不利。
3.2教师未将幼儿作为主导
在以幼小衔接为主题的教学课程中,教学课程应将幼儿作为教学主导者。但目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让学生对课本知识点死记硬背,并不能很好地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样的结果就会造成学生不会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此外,部分学校过于注重学生成绩与教学成果,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在实际的小学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思维,以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基础,并以新兴的信息技术作为有效辅助手段,构建多样性的教学活动,在保证幼小衔接教学任务“柔顺化”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信息技术在小学多课程中的实际应用策略
4.1借助信息技术,唤醒学生课程学习兴趣
孩子的成长是阶段性的,也是连续性的。学前儿童与小学生的确存在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教师要根据年龄特点进行合理过渡,使其顺利适应从幼儿教育到小学阶段的上越,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也是儿童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渡时期。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孩子的幼儿阶段特征逐步弱化,但由于儿童正处于生理发育与心理成长的双重关键时期,因此他们往往表现出更多的不稳定性和可塑性。教师所设计的教学任务应适应此阶段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促进他们健康发展,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都应该创造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而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多个课程的兴趣。因此,教师便可利用VR技术加以辅助教学,VR技术具有沉浸性、交互性、构想性的特点。它可以实现人机之间的信息交互,从传统的单一物理感知向综合的身心感受转变,增强学生对虚拟世界的理解。VR设备可营造出适人化的多维信息空间,并能借助语言、手势和其他自然方式与幼儿进行实时互动。
小学生自我控制力弱,注意力是呈曲线状态的,形象思维凸显,越直观、越新颖的教学方式越能吸引他们的眼球。通常7~10岁的孩子持续的注意时间大约为20分钟,10~12岁的孩子持续关注的时间大约为25分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那么教学效果肯定不会理想。小学每节课只有40分钟,时间紧迫,教师的任务艰巨,因此增强学生课堂注意力尤为关键。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使学生在真实场景中体验学习内容,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和理解知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VR走进课堂,不仅能够让教师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而且能帮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学习知识,以避免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受伤。
幼儿刚进入小学,首先接触的是基础字词的认知课程,应用VR技术可以将大千世界尽收眼底,用最真切的画面使学生对字词进行“形象”理解。例如,在教学“海浪”这个词时,教师可以应用VR技术将学生“带到”海边,海水不停翻滚,海浪拍击礁石,溅起无数颗小水珠。教师再引导学生想象溅起的水花、水珠就像“海浪”中的三点水。这样,学生能从画面中理解字义,用字义来帮助记住字形,将抽象的字词形象化,学生的印象就会更加深刻。
4.2挖掘信息技术应用优势,借此创建有效课堂
在进行幼小衔接教育的工作中,组织开展教育活动可以增强教育效果,提升教育质量。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将学生看作知识的接受者或灌输者,并没有将其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小学教师应结合学生的适应能力、综合学习的规律、求知欲因素与学习兴趣因素等,寻找幼儿教育阶段与小学阶段的内在发展联系,精准定位衔接教育理念,从而逐步增强幼小衔接在教育活动中的整体成效。
通过考察发现,小学大部分课程是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因此,幼小衔接的教学目标应该是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同时接受并容纳这个世界和社会。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很多教师直接把零碎抽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要求学生熟记这些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小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让他们难以理解教材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授课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积极开展“微课”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学习课程内容。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小学课堂的教学效率,还应当积极开发辅助手段为小学生提供丰富而优质的教学资源。
教师采用单一的教学目标与方法,会出现“累的累”“闲的闲”等问题。针对刚结束幼儿园学习的学生,大多数教师都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的引导上,而忽略了对其思维能力的培养。时间一长,学习基础差的同学就易产生厌学情绪,而且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其学习能力也不能提高。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教育需求。“智能反馈系统”是一种智能分析技术,以庞大的数据资源库作为基础,以人工智能反馈系统作为支撑,教师可结合学生学习情况,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确立分层化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通过这种方法来实现因材施教的目的,从而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教师依据“智能反馈系统”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针对性强、效率高的教学策略来提高教学效果。在一些小学数学、英语、语文等学科题目教学中,教师可制定分层的目标。针对系統所布置的任务,学困生只需通过一种方法去解决,而优等生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完成。
4.3借助信息技术,科学评价课堂教学成效
由于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时间有长有短,程度也各不相同,他们在入学之前的能力以及各个方面的发展水平都不一样,因此一定要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确定教学要点,做到点面结合,促进衔接工作的整体推进。此外,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层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各种形式的教育内容,并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将这些知识传递给每个学生,以此实现幼小衔接教育目标。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幼儿园与小学的教育环境,模式,内容等都在不断改变,教师应该让他们在原来的基础上健康快乐地成长。
近几年科学技术领域发展迅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教育行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已经开始应用信息技术,这为小学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通过多种方式来提升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过去,教学评价往往借助于课下问卷或测验的纸质调查来了解学生学习的具体学习情况。通过问卷调查或测验等方法获得的信息也只能反映出一个人在某一方面的特点,而不能准确地呈现学生在不同阶段对知识、技能掌握程度上存在的差异。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只是一味地注重分数,而忽视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而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便可以很好地解决此类问题。比如:在某一次模拟测验中,一个学生由于某种特殊原因,成绩并不理想。通过“智能测评系统”的分析,可了解到该学生在过去的表现比较稳定。此时,教师要将学生所有的学习信息与数据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分析,对本次考试效果不佳的原因进行科学性排查,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引导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并没有因一场考试的失败而失去自信,相反,学生可以得到教师的及时协助并摆正心态。由此可见,人工智能能够依据学情进行及时的诊断反馈和查漏补缺,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自我,为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4.4信息技术构建“双线”教学
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信息化背景下产生的新教学模式,通过部分线上资源,能够有效充实教师教学内容,进而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可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推进,通过教师对课堂中的教学文章进行解读,组织学生开展线上线下小组学习。此外,教师可设置部分教学数字资源,使学生开展独立线上学习,多方面协同推进,以切实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从而有效指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借助线上教育平台,学生不仅能够获得与课程相关的知识内容,而且也能从网上获取大量的教学资源。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梳理相关课程的知识结构,并在自主学习中进行有效探索,从而提高多学科的核心素养能力。
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相关教学工作者不能把小学教育工作禁锢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那样既不能达到师生互动式教学的目的,也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问卷调查或网上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5结束语
在现代化的背景下,小学教师将信息技术合理应用于日常教学中,对当代学生有效开展多科目的学习非常有帮助。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对当前的小学教育模式进行创新改革。各学校的教师都应重视在今后幼小衔接的教学工作中,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每个环节,保证课堂教学的信息化、高效化、精准化,进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相关的学习活动中。
作者简介:
康竞(1992—),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信息技术与教学、数字校园规划与建设、区域教育城域网搭建及应用实践、“三个课堂”规划建设及实施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