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内卷”文化对青年奋斗观的困扰与化解

2023-05-30 07:53刘琦
湖湘论坛 2023年1期
关键词:内卷青年互联网

摘要:互联网“内卷”文化的传播经历兴起、流行、演变、泛化几个阶段,并在其泛化过程中对青年奋斗观造成困扰。具体表现为:对资本逻辑的追逐影响青年确立长远奋斗目标;对量化表征的片面追求影响青年寻找可持续的奋斗方法;对恶性竞争规则的服从使青年难以在奋斗中获得价值感;对长期收益和集体收益的忽视使青年难以认识奋斗的客观规律。为摆脱“内卷”文化的困扰,提振新时代青年奋斗精神,需从现实条件、理念指引、实践落实与保障三重维度共同发力。首先,要破除造成恶性竞争和滋养“内卷”文化生成的现实条件;其次,要灵活运用新发展理念引导青年树立适应时代发展的奋斗观;最后,协调家庭、学校、社会三单元共同参与,帮助青年提振奋斗精神。

关键词:互联网“内卷”文化;青年;奋斗精神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23)01-0118-11

“内卷化”作为一个学术用语有其特定内涵所指和一定程度上概念外延的释义功能。近两年“内卷”成为风靡一时的网络热词,其内涵也在传播过程中逐渐泛化而趋于极端,包括对竞争的污名化和对奋斗的消解。“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1],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而盛行一时的网络文化常会影响作为互联网主体用户的青年的价值判断。中国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向繁荣发展,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國正在崛起而青年的奋斗观却深受“内卷”文化的困扰,这已经变成了“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正如马克思所说“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2]如今“内卷”文化对奋斗精神的消解、对青年奋斗观的困扰就成为学术界必须及时回应的问题。

一、“内卷”概念在互联网上的兴起、泛化及其与奋斗的差别

“内卷”成为近几年中文互联网最常用的词语之一,应用场景之广泛甚至使其成为席卷社会舆论的一种文化现象。从学术界到主流媒体再到社交网络,从“内卷”到“万物皆可卷”再到“反内卷”和“躺平”,互联网“内卷”文化经历了兴起、流行、演变、泛化几个阶段。

(一)从学术领域的专有名词到席卷舆论的网络热词

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茨在1963年出版的《农业的内卷化 :印度尼西亚生态变迁的过程》[3]中首次推广了“内卷化”(involution)这一概念,他考察了印尼农业发展的两种模式,并用“内卷化”来描述其中一种——囿于岛屿的地理限制和殖民压迫而不能向外发展,只能将大量劳动力投入到水稻生产,但并不能由此实现成比例的产出,收获的缓慢增长只能勉强维持内部人口的生存。从此“内卷化”概念逐渐进入学术界的研究视野,原初概念在不同学科的互动间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而其被引入中国则主要依靠黄宗智和杜赞奇二位学者的研究。

近代中国尤其是18世纪以后的一段时间,虽然能够维持庞大的规模但仿佛陷入发展停滞期,可以依靠扩展疆域和拓展食物来源避免马尔萨斯陷阱,但没能像西欧国家一样通过技术革命获得“质”的发展。有学者着眼于使用“内卷化”概念来分析这一现象。黄宗智在研究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状况时就指出农业发展的内卷现象并不仅发生在孤悬的岛屿之上,只要是封闭系统又不谋求扩展和改变,就会陷入内卷。他将内卷带来的缓慢增长描述为“无发展的增长”,其总量增长是以牺牲生产效率的代价而换取,与由创新驱动、能实现发展的增长有本质差别。杜赞奇则在政治学视域下进行分析,认为晚清民国的衰落就是因为“国家政权的内卷化”,即国家机构靠简单复制旧有的国家、社会关系来维持稳定。这种“内卷化”致使基层财政管理者将税收中饱私囊,中央政府无法掌握基层进而权力被架空。

自“内卷化”概念被引入中国学界,相关研究数量逐年攀升,但总体来看对其核心概念的定义仍未达成共识。学者章舜粤梳理近年研究后认为除却黄、杜二人有经验材料的分析和逻辑推演,是对吉尔茨提出“内卷化”母题的阐释和发展,其余的都只是取“内卷化”望文生义的意指,泛化和滥用现象大量存在。[4]这种围绕“内卷化”概念的泛化使用很快从象牙塔转入了社会,社会语境和公众舆论对这一词语的模糊使用更加普遍。

互联网对于“内卷”这一学术概念的垂青始于2020年9月,一张清华学生一边骑车一边编程的图片风靡于网络并迅速引爆舆论。起初只是针对国内精英教育“绩点为王”现象的剖析和批判。随其进入大众视野,这一词语望文生义的含义——“向内滚动”的被动状态很快引发青年共鸣。后来,“内卷”不再特指精英教育的恶性竞争问题而是成为一项被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社会议题,词语使用场景之广泛几乎可以和一切涉及竞争的话题结合,包括择业、加班、深造甚至是婚配。但其剑锋所指依然是当下中国青年为实现个人成才和个体优势应采取何种生存策略,对“内卷”这一问题的看法反映了一代青年的人生选择和生存状态。

(二)“内卷”概念在互联网上的泛化使用

要讨论“内卷”概念在互联网上的泛化使用,首先要分析其概念的原初内涵,它包括以下几个核心组成部分:第一,“内卷”指困顿系统的内在重复无法带来质变和发展,只能实现“无发展的增长”;第二,困顿系统意味着一个封闭系统,不能在向外部开放的过程中通过学习和改变获得发展;第三,系统的内在重复多指“量”的简单投入,但这种量变又没能引起质变。以此为据去衡量,不难发现生活中确实存在符合“内卷”概念所指的社会现实。例如,被技术迭代困在算法系统里的外卖骑手。有学者以五个月的田野调查总结出互联网平台通过收集、分析骑手数据并将数据结果反作用于骑手而使“数字控制”成为可能[5]。从生命健康、劳动环境、稳定报酬等几个维度综合来看,骑手通过不断参与相互竞争获得的往往是加诸在个体身上更高的劳动标准、更低的待遇和更危险的劳动环境。

但互联网上存在更多的是对“内卷”概念的过度泛化使用,这种泛化使用正是本文分析的核心问题,也正是其促成了网络“内卷”文化的形成。从某种角度来讲,社会舆论对“内卷”的负反馈和此前曾流行过的一系列文化符号诸如追求“佛系”生活、“葛优瘫”“逃离北上广”等都含有一套相似的同质化模因。这些网络热词的流行直接反映了中国青年对于快节奏工作生活的抵触情绪,但后者只是在宣扬生活状态的其中一种选择。而当互联网上“内卷”概念被过度泛化使用,以至于演变成“万物皆可卷”时,其他的生活样态已经在讨论中被排除了。追求“佛系”生活还可以视作是对当下生活的一种逃离,而在互联网文化中“卷”已经越来越变得“无处可逃”。分析“内卷”概念在网络文化中的使用场景,可发现其多强调“无意义的恶性竞争”状态和暗含的“被动”状态,意味着个体只要在系统中就难以脱身,被动卷入无休止无意义的卷动过程。个体越是通过竞争参与其中就越成为系统的一部分,转而加强系统对人的主体性的侵蚀。但这一切成立的前提是系统是封闭的且陷入发展的停滞期,因而大规模同质化竞争资源的投入是无意义的。观察现在网络上用“内卷”概念加以渲染的事物,若仔细考究会发现常存在词不达意或言过其实的状况。

(三)互联网语境中的“内卷”及其与“奋斗”的差别

曾几何时,“逆袭”“逆天改命”等强调努力改变出身符号的故事还鼓舞着青年奋进,转眼几年时间青年就喊出要以“躺平”反抗“内卷”的新口号。不可否认的是,在中文互联网世界,“奋斗”话语正在逐渐边缘化,而针对“内卷”和“反内卷”的讨论则成为不容忽视的热点话题。“内卷”在互联网上迅速流行是因为其直指青年在快速变化的科技、经济、政治、社会环境中面对人生发展的无力感,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灰犀牛”事件对全球经济增长造成重创和其对公众心理产生的影响,这才被迅速地接受和传播。但必须指出的是,随着“内卷”概念在互联网上不断传播、泛化,其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也愈加随意。一方面,在互联网语境中的“内卷”,其内涵已经逐渐偏离了原初语义且普遍地暗含贬义;另一方面,想要提取其核心内涵却并非易事。网络热词的传播往往是社会现象,折射出的是社会共同心理,如果青年普遍认为“内卷”更能描述其心理感受,那么我们的任务在于给这种网络文化找到新的共性定义,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扬弃它不适用的部分,认清其背后的本质。

互联网语境中“内卷”的内涵和“奋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通过对比分析有助于剥离出其核心部分。有人认为“内卷”和“奋斗”的差别在于程度不同,当奋斗程度远远超出完成任务所需时,这种“不必要”的奋斗就会造成“内卷”;另有说法是“奋斗”是主动选择,而“内卷”则是个体在系统中被动地顺势而为。要分析差别首先要认识到二者内涵的同源性,即都可指代个体的努力,但“内卷”同时暗含了他者视角,一件事物是否“内卷”必须要将其放在系统和集体中去考察,并且集体内充满竞争而并非简单合集。单个人的奋斗是不会构成“内卷”的,“内卷”是个体在集体中奋斗、竞争和比较中形成的。但正如前文分析的,网络语境下的“内卷”已经在普遍地泛化使用中,借由概念的原初意义将很多不适用这一词语描述事物的负面效应放大了。考察其使用场景,可发现几个共性特征:第一,强调造成“内卷”的条件都是恶性竞争;第二,强调投入产出不成比例,且对投入和产出的衡量都专注于和他者的差量对比;第三,强调短期收益受损且刻意忽视和矮化长期收益。如果说“竞争”包含了“优胜劣汰”“物竞天择”的内涵,那“内卷”又在其中加入了“停滞”“内耗”“两败俱伤”的语义。笔者将网络语境下“内卷”的核心内涵总结如下,其旨在描述一种现象,在竞争尤其是恶性竞争的过程中投入努力等资源的“量”不能带来预期的成比例收益,相反造成投入资源的“通货膨胀”。

从某种角度来讲,个体奋斗(竞争资源的投入)是“内卷”成立的条件,但个体奋斗是否必然造成“内卷”呢?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奋斗从来不是也不会是只属于个人的。尤其在现代社会,主体间的共在成为了新的现实,区别仅在于如何认识这种主体关系。“内卷”将他者视为主体生存的障碍,他者是主体需要“卷”(征服)的客体,而没有意识到他者同时构成主体生存的条件,是“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说明“奋斗是长期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伟大事业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持续奋斗。”[6]241这一论述可以揭示出“奋斗”与“内卷”不同的几点特征:第一,“奋斗”并没有遮蔽竞争性而是消除了对抗性;第二,奋斗的结果不仅是个人成就还指向了共同利益;第三,奋斗不仅关注短期收益更关注长期收益。可以看出,“内卷”和“奋斗”二者差别远不是程度或主动被动这么简单,而是条件、目的、评价指标的全面差异。

二、互联网“内卷”文化对青年奋斗观的困扰

青年,是时代发展的晴雨表,是互联网的主体用户,是网络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传播者。互联网“内卷”文化的兴起就是围绕青年的求学、就业困境,在流行、泛化的过程中其使用场景也多是青年用以描述大量投入“努力”这一资源却难有预期回报的现象。如今,“内卷”文化又变成新的母题,繁衍出“反内卷”“躺平”等一系列新的文化符号,分析“内卷”文化对青年奋斗观的困扰已成迫在眉睫的课题。

(一)互联网“内卷”文化对青年奋斗精神的消解

有学者总结近年网络亚文化谱系发现,“近年流行的亚文化都以消极、悲观和厌世的‘烂作为内核,体现了亚文化的相似性与叠加性。”[7]前文已经分析了“内卷”文化同样产生于网络,发酵于网络,最终在线上线下一起流行开来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作为网络亚文化的其中一种,其具有相似的文化内核。随着“内卷”作为流行词所能连接的场景越来越丰富,“内卷”文化也逐渐走向了极端和边缘化,这种极端化是“内卷”概念不合时宜的泛化使用所造成的。“万物皆可卷”意味着所有的竞争都是内卷,所有的努力都已处于边际收益为零的状态。“内卷”文化放大了竞争的负面作用,甚至同时也使竞争引发的个体付出(奋斗)蒙上了阴影,催生了“奋斗逼”这样的词语,意思是奋斗者是打破既有环境的恶性因素,其存在是致使其余人痛苦的根源。笔者暂且将之称为“内卷”文化的“放大效应”。但问题远不止于此,“内卷”文化同时还具有“掩盖效应”,在“内卷”文化不断繁衍的同时,社会中切实存在的“内卷”现实却又难以得到有效监管和控制。例如前文提到外卖骑手的案例,“内卷”只能描述现象但不能解释原因,究其缘由并不是骑手之间形成了恶性竞争的“内卷”系统,而是平台通过技术实现的“数字控制”。它和几百年前欧洲纺织工人经历的一样,是被新兴技术手段遮蔽了的剥削实质。“内卷”文化的泛化和随意性既使得许多正向的事物被污名化,同时也遮蔽了更为严重的问题,诸如剥削和技术异化。一方面,真实存在的“内卷”現实借由时髦的名目而难以被发现、深究、批判与纠正;另一方面,其进入大众视野之后又进一步加剧了线上“内卷”文化的燎原之势。

“内卷”文化通过对“内卷”概念的泛化,对奋斗的污名化,对恶性竞争的扩大化,对奋斗结果的刻意矮化,描绘了这样一幅场景——因为万事皆卷且个体无力反抗只能被动卷入,再多的奋斗也不会带来想要的成果回报,相反内卷带来的恶性竞争只会让包括奋斗者在内的所有人收益受损。“内卷”文化对青年奋斗精神的消解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使其接受“内卷”文化的这种负面熏陶,放弃奋斗并且对奋斗者抱有敌意,对环境失去希望。二是使其默认并且内化了“内卷”文化对“奋斗”的污名化,不屑或不敢于正大光明的奋斗,相反只能线上“躺平”“摆烂”,线下不懈奋斗,形成一种悖论。第二类消解实际也反映了“内卷”文化造成影响的有限性,其并没有形成被广泛同意且接受的主流文化,但确实是对崇尚奋斗的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打击。

(二)“内卷”文化如何对青年奋斗观造成困扰

那“内卷”文化具體从哪些方面对青年奋斗观产生负面影响呢?考察青年的奋斗观首先要考虑时代进程,不同时代的青年对“何为奋斗”“为何奋斗”“如何奋斗”等问题的认识的确存在代际差异。受建国初期国家建设大环境影响的50后60后继承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奋斗观。而受改革开放政策影响的70后80后为契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需求,在奋斗中更强调知识积累、向外学习和谋求开放。伴随中国迅速崛起时代背景成长起来的90后00后正是当下时代的青年,中国经济自他们出生以来就持续腾飞,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近几年外部环境有所收紧、经济也进入增速换挡期。如此的长期和短期时代背景直接造就和影响着青年的奋斗观:

第一,长期的成长背景使当下青年对国家未来发展前景抱有强烈的积极心理暗示,这可能导致他们对于时代进步和个人成就怀有更高的期望值。有数据显示,中国青年相比于美国、日本、印度青年对于国家发展前景怀有很强的自信[8]。

第二,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多数传统行业发展空间受限,而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处于孕育期,社会逐渐进入充分竞争的时代。美国学者兰德尔·柯林斯考察文凭越来越不值钱并发生“通货膨胀”的问题[9]在我国国内也逐渐演变成新的现实。

第三,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市场经济的逻辑已经浸润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对生活在其中的人的意识造成结构性影响,对这种影响的逃离常常只能是个体层面的改变,而难以形成新的秩序和结构。

第四,互联网的共时性和虚拟性一方面使人与人之间丧失了社会层面的真实连接,另一方面又使社会阶层分化的现实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呈现出来。

在此背景下,互联网“内卷”文化正在加速消解当代青年的奋斗精神并进一步使其奋斗观发生异化,主要有如下具体表现。

第一,“内卷”文化对于资本逻辑的追逐影响青年确立适合自身长远发展的奋斗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内卷”文化在传播过程反复重申的一个议题是“蛋糕已经分完了,卷也没用的”。使青年感到焦虑的不仅是社会对于成功的单一评价标准,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本就构成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无可厚非,但“内卷”文化在各个向度都加重了类似焦虑。“内卷”和“躺平”本来是生活状态选择正态分布的两个极端,但在“内卷”文化的渲染之下变成了二元对立,通过“卷”获得社会认可的可能性越来越低,“如果卷不赢不如直接躺平”,这才真正使青年丧失了追求除“内卷”以外其他生活样态的退出机制。

第二,“内卷”文化对于量化表征尤其是差量的片面追求影响青年寻找正确可持续的奋斗方法。“内卷”文化对数字标尺的强调使得青年将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投入和产出的差量之上,忽略了对于内涵量的追求和对自身全面发展的注重。例如,学生通过作业应当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实践运用以及认知和学习方法的拓展,成绩只是一种考察手段而并非学习目的。如果对分数尤其是对分数差量的追求变成学习目的,那在完成作业时的大量投入不仅可能是“无谓的徒劳”还会挤占关注其他问题的注意力。最终,对内涵量发展的忽视会使更高质量的增长和提高难以为继,对全面发展的忽视则使青年身心俱疲,失去奋斗者的尊严进而失去奋斗的需求和内在动力。

第三,“内卷”文化对于竞争规则和结构的全面服从使青年难以在奋斗过程中获得价值感。表面上“内卷”文化的盛行是对恶性竞争规则和内卷系统结构的反抗,但这却是一种“犬儒”式的抵抗。共享现实理论认为概念是由交流者共同建构,个体在其中常常为了合群而不去深究共享的现实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客观规律,并在“共识”的进一步确认下增强共享现实的感受。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内卷”文化得以在走向“万物皆可卷”的过程中大量复制和强化自身。个体越是对“内卷”感到“共识”就越是认同“内卷”存在的必然性,进而放弃抵抗,这才是对不合理的竞争规则和系统的全面服从。而大量个体对竞争规则的服从不仅使竞争者的能力趋同还使竞争规则被进一步认可和固化。但社会确有一些竞争规则是不合理甚至恶性的,“内卷”文化使青年在参与竞争过程中被规训乃至被剥夺。例如不少高科技公司的隐性加班规则,即便没有产出也最好加班,对如此规则的服从不可避免地使青年丧失工作和奋斗的价值感。

第四,“内卷”文化对长期收益和集体收益的忽视和刻意矮化使青年难以清晰认识到奋斗的意义和客观规律。奋斗需要讲求长期收益,奋斗的状态常常是生活每天都很难,但一年比一年容易。对短期收益和即时回馈的盲目追求使青年失去慢下来的机会,不能在反思中形成专注、热爱与创新。而不论是科技还是社会发展,能推进系统进步甚至打破结构的创新常常需要量变带来质变的积累过程,需要长时间的投入。同时,“内卷”文化宣扬的对抗性投入将他者视为阻碍,也不利于青年培养合作精神和差异发展的意识,而社会和科技发展正进入亟需广泛合作刺激创新的阶段。奋斗不仅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奋斗也需要特色发展和差异竞争并在全面合作中走向共赢。

三、摆脱“内卷”文化困扰、提振青年奋斗精神的路径

鲁迅评价青年时曾说“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10]时代赋予青年过去不曾有过的机会,也希冀其能有担当重任的意识和决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百年讲话中强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11]从现实条件、理念指引、实践落实与保障这三重维度共同发力,可为青年养成积极向上的奋斗观,摆脱不利困扰,提振奋斗精神,帮助青年消除认识上的困惑,引导其在实践和认识的反复互动中确立人生价值,培育“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促进青年成长成才。

(一)现实之维:为“现实的个人”创造适合奋斗的条件

正是因为全部历史都是人创造的,任何实践创造如果忽视历史的首要前提——“现实的个人”,就势必会陷入发展的困境甚至走向崩溃。而对于人的“解放”,“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12]154。为解决青年关于奋斗的认识问题,首先要关心困扰其形成积极奋斗观的现实物质条件,并通过现实的手段来解决其现实的生活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对劳动者及奋斗中的青年,如果仅是口头呼吁“躺平不负责”“躺平对不起父母”,远不足以弥补“内卷”文化造成的两代人之间以及不同阶层人群之间认识上的裂缝。而这种现实的物质条件又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实际造成“内卷”现实现象的条件,一种是滋养“内卷”文化生成的条件。

首先,要破除造成“内卷之实”和恶性竞争的现实条件。当代中国社会正逐渐进入充分竞争的时代,竞争规则或明或暗且绝大多数由独立于竞争系统之外的第三方制定,评价者由此而掌握权力。对于那些经过实践检验的规则需要进一步维持和监督执行,实践检验不合理的部分则需扬弃。而对评价者滥用权力而造成的恶性竞争则须更坚决地检视和批判,任其披着市场规则、合理竞争的外衣而打压劳动、打压劳动者则会使社会失去对劳动的尊重,进而失去“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13]988,对资本的盲目追逐最终也会吞噬自身。另一方面,当下青年有相当比例选择新型就业形式,而新就业因其“去雇主化”、流动性大、身份关系模糊等特点经常导致权益保障“脱钩”[14],这更加剧了上述恶劣现象的发生几率。“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要想实现“竞相奋斗、团结奋斗的生动局面”[6]242,时代也须为奋斗者保有奋斗的尊严。为此必须加快落实《劳动法》,加强劳动监察,调动法律、民生、财政等多方社会治理力量协调参与来切实保障良好的劳动环境。

其次,要打破滋养“内卷”文化生成的现实条件,为青年创造更适合奋斗进取的环境。中国青年的“躺平”和日本青年的“御宅族”实际上有明显区别,大前研一在《低欲望社会》[15]中说明日本经济长达25年的持续低迷是造成“低欲望”状态的根本原因,真实存在的“停滞”乃至“倒退”撤走了青年向上的阶梯。反观中国,即便经济增速放缓依然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主要动能,真实的过度竞争和人才饱和现象也只存在于部分行业,还存在大量的新兴技术人才缺口,青年奋斗的空间仍然巨大。实际上,面对奋斗带来的可观收益,大量青年并没有望“卷”退步,高强度高薪酬的工作往往意味着更激烈的竞争。总体而言,当下青年并非较之父辈更为懒惰,自愿放弃奋斗和竞争,而是恐惧难以保障公平竞争的规则和合理透明的回报。对“拼爹”和“画饼”的厌恶使青年一边拥抱“内卷”文化一边只能选择“躺平”求生。就业市场和劳动者之间本就是双向选择,青年有义务和能力通过主动选择淘汰掉那些充满潜规则和隐性剥削的就业单位。如何为青年打造一个更适合奋斗的环境,这是同时摆在政府和青年面前的时代课题。

(二)理念之维:合理运用与时代相适应的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是中央针对当前中国发展面临突出问题和挑战提出的战略指引,是回答时代之问的理论思路。提振新时代青年奋斗精神同样需要运用新发展理念与之回应。

第一,避免“内卷”之关键在于实现增长和发展的统一,现实的“内卷”常以数据形式的增长遮蔽发展模式的停滞。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可破除“量”的增长带来的安慰剂效应和麻痹作用,通过创新实现“有发展的增长”,从而真正实现“反内卷”而不是对“内卷”现实的妥协。创新驱动增长和扩张系统内部复杂性带来的增长不仅存在量的差异,还有未来更客观增长期望的差异,前者更能实现量变之后的质变。创新对个体而言同样重要,习近平总书记给青年的35封书信中“创新”“创业”“创造”共出现46次[16],是涉及青年成长路径选择出现频率最高的概念。作为破除内卷系统之弊和实现青年个体发展的共同方向,须鼓励青年将个人奋斗目标对标系统创新乃至革新的目标,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把握科技、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变动创新趋势,将个人成才的志向建立在对创新的引领和追求之上。

第二,“内卷”文化的另一痹症在于对数字化表征的片面追求,从而导致在追求发展过程中对“量”和“质”关系的本末倒置。学者徐英瑾指出资本逻辑及市场经济带来的丰富性很多表现为“外延的量”的增长而并不一定带来“内涵的量”的增长[17]。运用“协调”发展理念教育青年,引导其将对“内涵的量”的追求从“外延的量”的压制中解脱出来。除了“质”“量”并举的发展策略,环境和青年自身都应进一步运用“协调”发展理念关注实现自由和全面的发展。当青年具备更加成熟、健全、独立之人格,其奋斗观也会随之而愈加成熟。

第三,“内卷”文化对于长期收益的矮化和忽視使青年对个人奋斗的认识不断陷入短视、局部、阶段性的闭塞视角。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于追求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并在更长期、更系统、更全局的要求之下不断调适实践布局,不再阶段性地追求短期利益而是在不断培育的过程中寻找系统新的成熟突破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引导青年成才切忌揠苗助长,不应在短期的考核、竞争中轻易否定青年发展的无限可能。而可持续的发展势必暗含了同时符合规律性和价值性的双重标准,为此应引导青年积极探索奋斗的客观规律并在这一过程中辅助其积极、正向的价值引导。

第四,根据“内卷化”的原初学术定义,保持系统的开放性是避免“内卷”现实出现的关键。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开放意味着互动交流,有利于创造合作环境和差异化发展。个体在开放系统中可以不再一味追求绝对优势而是关注相对优势和合作互利,从而让个体发展拥有更多的可能。合作必然伴随分化,系统也借此充满活力。当今社会,个体奋斗在合作中能收获更高的利益和价值,而系统想避免过度竞争也需不断找到新的分化、新的合作点从而带来新的增长。在开放系统中,生产力可以得到极大解放,青年可以拓展眼界、差异发展,同时也可以培养合作精神,社会也由此向“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境界不断靠近。

第五,“内卷”文化渲染“零和博弈”的对抗性思维,将他者的努力视为我的阻碍,甚至视为造成自身困顿状态的原因,而不是将他者视为与我共在的“命运共同体”。但个体奋斗从不可能脱离时代背景和社会支撑,正如马克思所说“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18]只有将个人发展同集体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才更能找到迎合需求、满足共同利益的发展模式,因此需要强化“共享”发展理念,在如此轨道上前进对个体而言也是能获得最大收益的选择。当代青年正是在享受“共同富裕”政策的红利中成长起来的,将“共享”理念融入青年的奋斗精神并不是让青年一味让渡正当权益、选择贬抑自我,而是在参与“共商”“共建”“共享”过程中找到奋斗的目标、方法和同行者。

(三)实践之维:通过实践的验证、落实和保障引导认识的转变

“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19]价值引导、理论阐释、舆论呼吁都不能从本质上改变人们基于实践而形成的认识。如果青年在现实生活中一次次地被恶性竞争规则所倾轧,奋斗成果被漠视,合法权益被侵占,青年就会基于自己遭遇到的现实世界不断修正认识。青年基于对社会片面的、阶段性的观察,将一系列事物归纳于既定的“内卷”概念之下,并借由这个概念去合并归类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进而认同网络“内卷”文化产生“万物皆可卷”的认识错觉。

正如马克思所说“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12]172青年关于奋斗的相关认识作为一种“观念上层建筑”,对于这一问题同样应当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考察“事物的运动、变化、生命和彼此相互作用方面”[13]498的实践出发来解决。破除错误认识的首要方法就是借由反复实践去考察认识是否正确,因而实践之维就成了摆脱“内卷”文化给青年奋斗观造成困扰的最关键一环。青年成长有三个重要环节——家庭、学校、社会,青年奋斗嵌合于这些结构单元之中,通过三方面协调发力可帮助青年完善关于奋斗规律和价值的相关认识,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其在时代前进中的角色和任务。

第一,家庭教育是青年教育的基石。随着分工不断细化,全球范围内都存在受教育时限不断延长的现象。当代青年在客观上的确比以往时代更加晚熟,其价值判断受家庭影响也更为明显。正向、积极的家庭教育使青年受益终身,家庭可以支撑青年在奋斗甚至恶性竞争中保持独立的自我评价体系,不至于沦为规则和数据的奴隶。相反如果家庭对青年成才抱有单一向度的期望,这种高期望就可能成为青年不能自由选择不同生活样态的最大牵绊。有学者指出远端的社会压力、近端的同辈压力以及父母的高期望压力共同造就了“废”心态在青年群体中的流行[20]。但当今中国社会,无论是家庭自身还是政策引导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往往集中于中小学和幼儿阶段,面向青年的家庭教育和心里支撑问题成为关注的中空地带,这种情形必须引起重视。围绕青年的家庭教育要注意避免追求简单的供养、服从关系,而是通过支持和感召让青年认识其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和时代重任。其基本原则是引导青年自动自觉地投入欲念、兴趣和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感受通过实践改造生活的现实感、奋斗带来的满足感。

第二,学校作为微观社会,其对青年适应社会竞争、树立积极奋斗观具有“初映象”的重要影响。学校应当注意规避“绩点为王”“能力至上”的倾向,归回人文教育的初心,追求实现教育的本质,“使他们摆脱现在这种分工给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12]308,而不是使青年不自知地被动陷入对单一“片面性”的追求。2017年4月中央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文件指出学校需加强引导青年终身学习、加强青年就业服务、重点抓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等,特别提出须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或缓解青年在学业、职业、生活和情感等方面的压力。学校教育实践应对照《规划》要求,多点发力引导青年培养奋斗意识,支撑青年应对压力变化保持奋斗精神。

第三,相比家庭和学校,社会层面所需调整最为迫切,针对那些实际存在的恶性竞争现象必须坚决批判和扬弃。不少企业通过“累死自己、饿死同行、害死用户”的“内卷”策略,使用价格战、流量战迅速抢占市场,随后通过垄断地位肆意改变竞争规则。对这种现象须有政府出场经由制度引导,例如2021年2月由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印发的《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即为一例积极的实践探索。除了恶性竞争,还有不少企业将隐性甚至强制性的加班规则包装为“提倡奋斗”的企业文化,将不适合加班机制的青年淘汰出局。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为了行业健康发展、进一步解放中国经济腾飞的动力,这些企业必须舍弃过去一味密集投入劳动力获得增长的发展模式,转向创新投入扩大增长的模式。从这个角度来讲,加强监督“996”“007”现象,促进和谐的劳动关系、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劳动环境,对于今日之中国而言既是时机成熟也是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2).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3.

[3] Clifford Geertz. Agricultural Involution:The Processe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 [M].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3.

[4] 章舜粤.专业术语不可被误用和滥用[J].人民论坛,2020(12):61-63.

[5] 陈龙.“数字控制”下的劳动秩序——外卖骑手的劳动控制研究[J].社会学研究,2020 (6):113-135+244.

[6] 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7] 王鹭,陈志勇.社交媒体“摆烂”亚文化的价值流变、行为逻辑与调适政策[J].中国青年研究,2022(11):13-21.

[8] 腾讯网.调查发现:多数日本年轻人缺乏希望和抱负,中国年轻人则正好相反[EB/OL].(2019-12-12)[2022-09-29)https://new.qq.com/omn/20191212/20191212A0TJHH00.html.

[9]兰德尔·柯林斯.文凭社会[M].刘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10] 鲁迅.华盖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52.

[1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14):4-9.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4] 关博,王哲.新就业青年权益保障:困局、调适与破题[J].中国青年研究,2021(4):22-28.

[15]大前研一.低欲望社会[M].姜建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

[16] 艾楚君,焦浩源,易锦.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基本遵循和道路选择——基于习近平总书记给青年群体35封书信的文本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21(4):44-51+69.

[17] 徐英瑾.数字拜物教:“内卷化”的本质[J].探索与争鸣,2021(3):57-65+178.

[1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4.

[19] 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83.

[20] 魏杰,黄皓明,桑志芹.“985废物”的集体失意及其超越——疫情危机下困境精英大学生的“废”心理审视[J].中国青年研究,2021(4):76-84.

责任编辑:詹花秀

收稿日期:2022-09-25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8ZDA009);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和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阳光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8YG02)

作者简介:刘琦,女,甘肃正宁人,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社会现代化。

猜你喜欢
内卷青年互联网
莫陷内卷空焦虑,有益努力最可取
摆脱内卷焦虑,你只需要做这一件事
摆脱内卷焦虑,你只需要做这一件事
大热WOB发型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