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出场的认识论思考

2023-05-30 10:48:04王平
湖湘论坛 2023年1期
关键词:认识论中国式现代化

摘要: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于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全面论述,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与西式现代化不一样的现代化理念和形态深入人心。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不是一厢情愿的理论冲动,我们必须深入到哲学认识论的层面才能真正把握它的出场。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是对单向度的、具有强烈西方中心论色彩的西式现代化的突破。西式现代化观念的形成与西方思想家长久以来的、充满偏见的意识形态打造密不可分。然而,西式现代化的排他性、暴力性及唯物质性等内在缺陷决定了它不是现代化的理想形态,它最终必然会被其他现代化形态所取代。中国式现代化由于有效避免了西式现代化的弊端,同时紧密立足中国国情,因此它能够成就为一种更合理、更完美、更高级的现代化新形态。

关键词: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西式现代化;认识论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23)01-0005-08

现代化是现代国家发展的必然选择。一个国家拒绝走现代化道路,这个国家注定是没有希望的。然而,各国的现代化道路不应该只有一种形态,也就是人们通常所抱定的西式现代化道路。完全照搬照抄西式现代化道路,一个国家同样也是没有希望的。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选择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亦步亦趋、邯郸学步般地跟在西式现代化道路后面走,肯定没有出路。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认识高度,习近平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与西式现代化不同的中国式现代化,并且特别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1]16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理念进行了全面、深入和系统的阐释,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个崭新的、与西式现代化不同的概念从此深入人心。中国式现代化理念的提出不是闲来无事的概念游戏,它的出场有着原则性的思想高度。中国学者必须深入到哲学认识论的层面才能把握这一理念出场的语境。

一、西式现代化观念的谱系演进

在中国式现代化概念提出之前,尽管人们也提到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现代化,但这些国家的现代化都具有非常浓重的西方底色,因而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依然从属于西式现代化,并不能够构成一种独立的现代化形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长久以来,人们对于现代化模式的理解只有一种形态,也就是西式现代化。人们总是按照西式现代化模式来规划和设计本国的发展路径和上层建筑。

人类之所以会形成单一的西式现代化的理解,其背后有着深层的意识形态根源。西方思想史上主要有三个人物为西式现代化这一单一模式的形成奠定了思想或舆论基础。这三个人分别是黑格尔、马克斯·韦伯和弗兰西斯·福山。

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后期代表人物,由他肇始的西方中心主义为西式现代化的形成奠定了最初的理论基础。黑格尔依据他的僵硬的三一体推论(即正题-反题-合题)框架,在对事物的理解上,贯穿了一种极其强烈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他认为,一切事物的发展都遵循从东方向西方迈进这一固定的发展模式。任何事物只要到了西方社会,它们的发展就趋于完美。因而,西方社会的一切东西都堪称典范,而非西方社会的东西则与幼稚、野蛮、低级甚至黑暗这些东西联系在一起。黑格尔在无数场合赤裸裸地表达了他对非西方社会的鄙夷以及对西方社会的无限吹捧。在《历史哲学讲演录》中黑格尔将世界历史的发展阶段教条般地简化为童年阶段(东方社会)-青壮年阶段(希腊罗马社会)-老年阶段(日耳曼社会即西方社会)。而且做了这样的评析,“东方从古到今知道只有‘一个是自由的;希腊和罗马世界知道‘有些是自由的;日耳曼世界知道‘全体是自由的。”[2]106在黑格爾的观念中,非洲文明由于还停留在极其蒙昧的自然阶段,因而没有资格纳入历史的范畴;至于东方文明,因为那是历史的早年阶段,因此也是不值一提的,所以黑格尔说,“在结论上,我们再把印度和中国作一番比较,我们只看到中国的特色是一种毫无想象的‘理智、一种在确定的现实中间没有诗意的生活;同时在印度世界里,可以说是没有一个能够被看作是现实的和确定不易的——凡事凡物没有不是在认识之初,就被想象所歪曲,变为和理智的意识所见的恰巧相反。”[2]164随着黑格尔主义的泛滥,西方中心主义在人们的观念中根深蒂固。这种西方中心主义为西式现代化的固定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在理论上拒绝了非西方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可能性。

马克斯·韦伯紧随黑格尔西方中心主义的步伐,进一步在理论上论证了西方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唯一可能性。韦伯的这种想法在他的代表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做了淋漓尽致的表达。当他将资本主义的产生与新教伦理直接勾连时,就表明,只有西方社会才有资格走上现代化道路,而非西方社会则不具备这种可能性,因为后者缺乏新教这一基督教信仰传统。因此,韦伯指出,“在构成近代资本主义精神乃至整个近代文化精神的诸基本要素之中,以职业概念为基础的理性行为这一要素,正是从基督教禁欲主义中产生出来的,——这就是本文力图论证的观点。”[3]141新教是基督教的一种新形态,它是16世纪左右的路德和加尔文等人所掀起的宗教改革之后的产物。韦伯认为,新教是建立在一种理性基础上的基督教,它主张禁欲主义,因而它是一种理性主义宗教。新教的禁欲主义或理性主义主要体现为两大维度:勤劳和节俭。勤劳必须成为新教徒的首要伦理,因为懒散的人一定不能成为上帝的选民。勤劳就意味着可以致富,这种伦理是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然而,如何保住勤劳创造出来的财富,则要求我们节俭,否则财富终将失去,而新教恰恰又特别强调节俭这种美德。资本主义正因为新教提供的节俭美德,因此能够不断积累财富以扩大再生产。最后韦伯得出这样的结论:得益于西方社会的新教信仰,使得近代社会产生了一种新形态的资本主义,即理性资本主义。所以韦伯说,“西方在近代还发展了一种极其不同的资本主义形式,这种资本主义在其它地方还从未出现过,这就是:(在形式上的)自由劳动之理性的资本主义组织方式。这种组织方式在其它地方只略有迹象而已。”[3]11西方国家由于有新教伦理的支撑,所以西方国家能够走上理性化的资本主义道路。而非西方国家由于缺乏新教传统,因而它们注定与资本主义无缘。因为缺乏新教传统,就意味着缺乏理性传统,而资本主义是建基在理性主义之上的。经过韦伯这番“完美的”论证,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的可能性同样被剥夺。为了论证非西方社会的理性主义传统的阙如,韦伯像黑格尔一样,不遗余力地贬低东方的一切,“在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史学,却不曾有过修昔底德的方法;在印度,固然有马基雅维里的前驱,但所有的印度思想政治都缺乏一种可与亚里士多德的方法相比拟的系统方法,并且不具有各种理性的概念。”[3]5东方的历史和政治是如此初级,东方的艺术、法律、自然科学甚至宗教教义等等,无一不是这样的状态。所有的东西只有到了西方社会,才能达到它的理性化的层次。由于韦伯的巨大学术影响力,他的主张在全球流布,很多人都成了韦伯这种观点的忠实信徒。哈耶克的观点就是韦伯思想催生出来的产物之一,它通过将西方现代化定义为通往自由之路,而将东方等其他民族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定义为通往奴役之路这一极其简化的二元论概括,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力。

苏东剧变之后,以弗兰西斯·福山等人为代表的西方学者抓住苏东社会主义事业的挫折这一契机,兴风作浪,在国际学术舞台上重新掀起了一股不小的西方中心主义逆流。然而,福山的东西一点都不新鲜,他只不过是黑格尔主义的现代翻版。福山老调重弹黑格尔、韦伯等人那一套古板的东西,再一次大肆鼓吹和粉饰西式现代化。福山认为,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事业的挫折印证了黑格尔理论的正确性:历史必然在西方社会终结。福山欢欣鼓舞地呐喊,黑格尔的历史终结论早就向我们指明了现代化的终点,而这个终点就是西方自由民主制度,现实以苏东剧变的事实证明了黑格尔眼光的深邃。福山特别强调,“历史的终结是一种现代化理论,它关注的问题是现代化过程最终将通向何处。”[4]348与黑格尔如出一辙,福山同样认为西方制度是尽善尽美的制度,它理所当然应该成为所有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最高典范。所以福山不吝溢美之词评价道,“我论述了作为一种政体的自由民主制,随着它在近几十年内战胜与之竞争的各种意识形态,如世袭君主制、法西斯主义以及最近的共产主义,关于其合法性的突出共识,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出现。不仅如此,我在文中还表明,自由民主也许是‘人类意识形态演化的终点和‘人类政体的最后形式,并因此构成‘历史的终结。也就是说,此前的政体形式因其严重缺陷和不合理最终会招致崩溃,与此相反,如我所表明的那样,自由民主则不存在这些基本的内在矛盾。这并不是说,今天那些稳定的民主国家,如美国、法国或瑞士,就没有不公正和严重的社会问题。但是,这些问题是作为现代民主的两大基础原则——自由和平等——未能完全贯彻的结果,而不是这些原则本身的缺陷。尽管今天的一些国家可能没有形成稳定的自由民主,甚至一些国家倒退为其他更为原始形态的统治形态,比如神权政治或军事独裁,但是,自由民主的理想则已尽善尽美。”[4]1正是带着对西方制度的盲目崇拜,福山对其他民族表现了极度的反感、鄙夷和偏见。福山认为,由于体制的缺陷,中国模式不可能顺利实现现代化,所以他说,“有很多理由表明,中国模式是难以持续的。”[4]4印度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觀,“与威权制的中国相比,印度也因类似的差距而受阻。”[4]5也就是说,在福山看来,现代化只有一条道路,那就是通往西方自由民主制度的现代化,凡是偏离这一目标的现代化,最终都会因其内在缺陷而夭折。因此,向西式现代化看齐,是世界各民族的不二选择。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西式现代化观念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众多西方学者多年来意识形态打造的结果。从黑格尔、韦伯到福山,西方学者近两百年一以贯之的鼓吹和宣传,西式现代化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人们再也难以想象西式现代化之后还有其他类型的现代化。在这样顽固的意识形态语境下,要冲破西式现代化的樊篱和框架,提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观念,是需要有极大的理论勇气的。

二、西式现代化的内在缺陷

尽管经过黑格尔、韦伯和福山等人的理论包装,西式现代化在理论上貌似显得完美无缺。然而,西式现代化在现实中所引发的重重矛盾,使得人们不断质疑西式现代化道路的合理性,并进而追溯西式现代化理论上的内在悖论。确实,当我们仔细审视西式现代化的理论和现实时,我们会发现这一现代化存在诸多缺陷。

首先,西式现代化是充满排他性的现代化。西式现代化的排他性主要体现在它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上。在理论上,无论是黑格尔、韦伯还是福山,其西式现代化理论不约而同透露出一种强烈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他们都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倨傲态度,肆意贬低、侮辱非西方民族的文明道路。在黑格尔那里,只有西式现代化才是自由的充分展开和实现,至于其他民族的文明道路,则完全是与自由背道而驰的。韦伯尽管在言辞上没有像黑格尔那样表现出对非西方文明的强烈憎恶,但他依然是排斥非西方文明的。当他将新教定义为一种理性主义的宗教,并将西方现代化定义为一种理性主义的资本主义的时候,这种排他性已经彰显无遗。新教是理性的宗教,意味着其他民族的宗教是非理性的宗教。理性的宗教产生理性的资本主义,非理性的宗教不可能产生理性的资本主义,从而,非西方民族不可能走上自己的现代化道路。福山为了满足新自由主义世界的口味,他的现代化理论秉承了黑格尔随意裁剪事实的风格,同样大肆贬低非西方文明道路的重要性。在现实上,西式现代化道路的排他性更加明显,这种现代化是完全以西方利益为中心的现代化。西式现代化在现实中的排他性主要体现为两个向度:不惜牺牲第三世界民族的利益以满足发达国家的发展;不惜牺牲广大弱势群体的利益以满足少数精英的利益。因此,西式现代化是极其狭隘的现代化,它必定导致世界走向严重的两极分化,因而这种现代化终究是不可持续的。

其次,西式现代化是充满暴力性的现代化。尽管黑格尔、韦伯和福山等人试图淡化西式现代化的原罪色彩,将西式现代化与自由、理性和和平等字眼联系起来,但西式现代化的暴力性无法洗刷。与黑格尔等人粉饰西式现代化的做法相反,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西式现代化完全建立在血淋淋的原始积累的基础上,“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原始积累的不同因素,多少是按时间顺序特别分配在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和英国。在英国,这些因素在17世纪末系统地综合为殖民制度、国债制度、现代税收制度和关税保护制度。这些方法一部分以最残酷的暴力为基础,例如殖民制度就是这样。但所有这些方法都利用国家权力,也就是利用集中的、有组织的社会暴力,来大力促进从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化过程,缩短过渡时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暴力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力。”[5]西式现代化的暴力性是多维的,具体来讲主要呈现为两个维度:一是尽情地盘剥自然;二是尽情地盘剥人。对自然的盘剥使得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自然主义的东西在西式现代化的冲击下已经消失殆尽。对人的盘剥使得人的存在意义被完全漠视,人道主义在这个世界上变得极其暗淡。正是基于西式现代化暴力性后果的考量,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反西式现代化的共产主义理想,并对未来的共产主义提出了原则要求,“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6]185可见,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是想冲破西式现代化的樊篱,给人类规划一条新的文明道路,这种新文明试图将西式现代化褫夺的东西重新还给人类,它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高度复归。

再次,西式现代化是充满物欲性的现代化。西式现代化是只追求物欲满足的现代化,它注重的是物质占有的维度,而从根本上忽视了精神超越的维度。因而,这种现代化是单向度的现代化。对于西式现代化疯狂占有物的维度,思想家们从不同角度进行过揭示。叔本华就认为西方文明是一种建立在物欲基础上的文明,这样的文明加给人们太多的欲望,人们在无穷无尽的欲望海洋苦苦挣扎,找不到出路。欲望得不到满足人会陷入痛苦,欲望得到满足人又会陷入无聊,所以叔本华指出,西方文明带给我们的无非是这样的人生状态,“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的来回摆动着;事实上痛苦和无聊两者也就是人生的两种最后成分。”[7]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的“拜物教”现象中揭示了西式现代化的弊病。拜物教包括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等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物获得了神奇的魔力从而引起了人们的膜拜和追求。马克思认为,拜物教产生的原因在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物从而获得了超凡的魅力。因此马克思说,“货币主义的幻觉是从哪里来的呢?是由于货币主义没有看出:金银作为货币代表一种社会生产关系,不过这种关系采取了一种具有奇特的社会属性的自然物的形式。”[6]101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也指出,中世纪结束之后,西方社会进入了个人主义社会,面对个体的独立和自由所带来的巨大孤独,人们试图通过拼命追求金钱和财富来摆脱这种孤独。然而,事与愿违,人们因为无法忍受个体自由所带来的孤独,最后纷纷逃避自由,这为法西斯等极权主义的兴起提供了心理土壤。正是因为西式现代化缺乏精神向度的关怀,所以,西方社会今天出现了极其严重的社会问题,尤其是人们的心理问题、精神问题、信仰问题不容乐观。海德格尔当年所指出的人们精神上的“无家可归”“连根拔起”状态越发严重,“当今人的根基持存性受到了致命的威胁。更有甚者:根基持存性的丧失不仅是由于外部的形势和命运所造成,并且也不仅是由于人的疏忽和浮浅的生活方式。根基持存性的丧失来自我们所有人都生于其中的这个时代的精神。”[8]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西式现代化由于其固有的内在缺陷,使得这种现代化注定会成为不可持续的现代化。无论黑格尔、韦伯和福山等人如何美化西式现代化,但西式现代化本身的重大缺陷并不因此而得到消除。西式現代化与自由无关、与理性无关、与和平无关,相反,西式现代化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今世界,都造成了巨大灾难。因此,设想一种与西式现代化不一样的现代化模式应该提上人们的议事日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理念。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西式现代化的翻版,而是一种新形式的现代化。它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和平崛起的现代化,它完全摆脱了西式现代化的暴力色彩。所以习近平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1]23

三、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道路探寻的智慧结晶

长久以来,人们迷信西式现代化,以为只要按照西式现代化道路走,世界就一定会走向大同。然而,事与愿违,当大多数国家都不敢越雷池一步,照搬、照抄西式现代化发展模式之后,世界却陷入更大的混乱,人类的未来更加晦暗不明。可见,西式现代化并不能给我们带来一个光明的前途。这个时候,我们特别需要在文明道路的选择上,做出新的思考。所以习近平指出,“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们的抉择。”[1]60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西式现代化造成的全球治理困境下,基于中国的实际情况,广泛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成果,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所提供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1]16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人类优秀思想家探寻新文明道路的思想接续。其实,从黑格尔时代以来,思想家们就一直在探寻与西式现代化不一样的人类文明道路,只不过这些思想家的声音一直被刻意淹没。当黑格尔的西式现代化言论甚嚣尘上的时候,有三个思想家分别表达了不满,他们分别是叔本华、马克思和尼采。与黑格尔针锋相对,这三位思想家认为,西式现代化不仅不会给人类带来自由和解放,相反,西式现代化最终会将人类引向虚无主义的结局。因此,叔本华主张,必须抛弃西方文明,转而向其他文明求助,他在东方佛教文明中找到了人类文明的希望。马克思也认为西式现代化即资本主义道路带给人类的是一条不归之路,所以,马克思也在进行文明道路新选择的思考,他的共产主义思想就是这种思考的产物。尼采对于西方文明持完全解构的态度,他认为西方文明只会造就侏儒式的个人,因此他想彻底砸碎西方文明,并重构一种新的文明体系,他从东方的波斯文明中找到了塑造他的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的思想资源。二十世纪发生的无数灾难性事件,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使得思想家们更是对于西方文明和西方道路彻底失望,他们依然在苦苦探索人类未来的道路。海德格尔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海德格尔对于西方文明彻底失望,他认为西方文明在其根基处就是一种虚无主义文明,它最终一定会把我们引向虚无主义的结局。海德格尔因此转向中国文明以寻找人类的前途,他的理论中到处渗透着中国思想和中国智慧。当福山在苏东剧变之后大肆宣扬西方文明的优越性并对马克思主义肆意诋毁的时候,法国大思想家德里达特意写了《马克思的幽灵》,对福山的言论进行了有力反驳,指出人类文明要有希望,不能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引。可见,伟大的思想家从来不认为,通向人类未来的道路只能有西式现代化一条道路,而应该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中国式现代化同样是打破西式现代化迷信之后的产物,它是无数优秀思想家探索人类未来道路的思想智慧的接续和传承。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是对各国现代化经验的历史性扬弃。世界各国在现代化过程中,提供了许多的经验。对于各国现代化经验,我们并不是全盘肯定,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批判性的吸收,有选择性的借鉴。面对各国现代化经验,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扬弃立场,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各国现代化成功的经验,中国式现代化要广泛吸收;对于各国现代化的弊端,中国式现代化要尽量避免。毫无疑问,世界各国在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中,一定有自己值得称道的成功经验。对于这些经验,中国共产党绝不是采取一味拒绝的态度,而是始终“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1]21以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的设计。当然,世界各国的现代化一定也有自己的问题,比如西式现代化所带来的两极分化、霸权主义、生态灾难、精神迷失等等,这些问题,中国式现代化要极力回避。总而言之,中国式现代化因为对各国现代化采取一种辩证否定观的扬弃立场,它既能够发挥各国现代化的优势,又能够避免各国现代化的劣势;它既具有现代化的共性和普遍性特征,同时保持了自己的个性和特殊性。所以,中国式现代化理所当然成为一种新形态的现代化形式,这种现代化绝不是西式现代化的简单复制,而是积极回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创造性成果。因此,习近平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22

再次,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具体中国国情的实践总结。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所以习近平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22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书斋中的产物,而是长期实践摸索得出来的经验总结。因此,中国式现代化走的不是从演绎到归纳、从先天到后天的路数,它不是拍脑袋而得出的先验主义的东西。用脱离中国实际、拍脑袋而得出的东西指导中国实践,一定会将中国的改革、发展和建设引向歧路。相反,中国式现代化完全是基于中国基本国情、针对中国问题、由中国人民自己做出来的正确选择。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习近平将这些特色高度概括为五大方面。从这五个方面可以看出,中国式现代化根本不是西式现代化的中国翻版。相反,中国式现代化恰恰避免了西式现代化的弊端,它始终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并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围绕活生生的现实而展开,因而中国式现代化是开放的、包容的、有机的现代化形态。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不是一种想当然的理论冲动,它的出场有着深层次的根源。中国学者必须上升到哲学认识论的高度,才能真正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出场的合理性及其必然性。我们这个时代,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文明向何处去这个问题已经变得非常棘手。当西式现代化方案面对着这些问题而手足无措的时候,人类重新思考和选择与西式现代化不一样的道路,未尝不是一种明智之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3]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于晓,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

[4]福山.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M].陈高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96.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427.

[8]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1235.

责任编辑:叶民英

收稿日期:2022-11-2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生态虚无主义批判”(项目编号:18BZX011);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中青年拔尖人才项目“当代社会思潮的变化趋势与规律研究”(项目编号:WZOO70220210481);同济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当代社会思潮的变化趋势与规律研究”(项目编号:22120200383)

作者简介:王平,男,江西安福人,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學博士,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国外马克思主义、西方哲学、政治哲学等。

猜你喜欢
认识论中国式现代化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人民论坛(2021年24期)2021-09-15 18:28:21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人民论坛(2021年24期)2021-09-15 02:18:59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阐释的认识论困境及其终结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基于信息技术哲学的当代认识论研究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主旋律”:一种当代中国电影观念的认识论
电影新作(2018年3期)2018-10-26 00:57:10
藏传佛教认识论评析
西藏研究(2016年3期)2016-06-13 05:3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