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伟斌,郭铭惠
[摘要]新时代坚持统一战线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逻辑的必然要求。百余年来,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成就。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坚持尊重、维护和照顾同盟者利益,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是党的百余年统战工作积累的宝贵经验。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应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按照坚持和完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促进阶层关系和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发展的布局开展工作。
[关键词]统一战线;统战工作;历史成就;逻辑理路;实践意蕴
[作者简介]余伟斌: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外交。
坚持统一战线是党百余年奋斗的十条重要历史经验之一。2022年7月底,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统一战线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上的作用更加重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统一战线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的作用更加重要。我国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统一战线在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上的作用更加重要。”这三个“更加重要”充分彰显了统一战线之于新时代新征程实现新目标的重要性。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协商民主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而统一战线又是协商民主的重要形式,“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统一战线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新时代,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坚持统一战线,扎实做好统战工作,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汇聚起磅礴伟力。
一坚持统一战线的逻辑理路
习近平指出:“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坚持统一战线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的必然展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逻辑的必然要求。
(一)劳苦大众的团结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
“过去一切阶级在争得统治之后,总是使整个社会服从于它们发财致富的条件,企图以此来巩固它们已经获得的生活地位。”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过去的一切社会运动都是为少数人服务的。马克思主义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明确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消灭私有制,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而,无产阶级的运动与过往的一切运动有着本质的区别,“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人类历史发展的实践表明,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必将经历一个漫长的艰辛奋斗的过程,其重要原因在于无产阶级运动目标的实现建立在从根本上消除一切人剥削人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之上,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性及其压迫的世界性使无产阶级运动面临巨大的困难和阻力。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不断加强,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寻求廉价的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市场,其结果是促使中间等级的下层(包括小工业家、小商人和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都沦为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与中间等级的下层实际上享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即劳苦大众。既然马克思主义是为绝大多数人代言的理论,与劳苦大众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那么实现劳苦大众的团结自然就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自觉。
对于如何促进劳苦大众的团结,马克思、恩格斯主张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实现各国国内无产阶级的团结合作。为此,必须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并且“这个政党要有它自己的政策,这种政策显然与其他政党的政策不同,因为它必须表现出工人阶级解放的条件”。另一方面,要促进国际无产阶级的大团结。恩格斯认为:“既然各国工人的生活水平是相同的,既然他们的利益是相同的,他们的敌人也是相同的,那么他们就应当以各国工人的兄弟联盟来对抗各国资产者的兄弟联盟。”《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由此看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不只是一个政治口号,更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价值目标。
(二)坚持统一战线是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
唯物史观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性。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在社会历史领域,一直占据统治地位的唯心史观只考察人类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探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根源,从而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马克思、恩格斯从物质第一性出发考察人类社会发展史,创立了唯物史观,确认了物质资料生产之于人类历史的基础性、前提性意义,明确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民群众是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恩格斯指出:“自从阶级产生以来,从来没有过一个时期社会上可以没有劳动阶级而存在的。”“但是有一件事是很明显的,无论不从事生产的社会上层发生什么变化,没有一个生产者阶级,社会就不能生存。”二是人民群众是精神文化的创造者。唯心史观将精神文化的创造归功于少数思想理论家,没有看到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存在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实践的结果。离开了人民群众及其社会实践,思想文化将无法产生。三是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恩格斯指出:“因此,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隐藏在——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而且往往是不自觉地——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那么问题涉及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而且也不是短暂的爆发和转瞬即逝的火光,而是持久的、引起重大历史变迁的行动。”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为无产阶级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运动中团结人民大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中国共产党将这一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群众路线。这一根本工作路线表明党必须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创造历史伟业,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新时代,党也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坚持统一戰线就是坚持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其实质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三)坚持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实现奋斗目标的重要策略
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理想是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但在追求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阶段性目标。因此,在追求奋斗目标时,一方面,“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一切力量捏在一起,并使这些力量集中在同一个攻击点上”;另一方面,在确保自身独立性的前提下,“完全可以利用其他政党和党派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国内层面,马克思、恩格斯主张无产阶级政党应根据斗争形势和需要加强与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的联合。这种联合之所以必要与可行,原因在于“在联合的反革命资产阶级面前,小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中一切已经革命化的成分,自然必定要与享有盛誉的革命利益代表者,即与革命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深受剥削的农民,“无产阶级要想有任何胜利的可能性,至少应当善于变通,直接为农民做很多的事情,就像法国资产阶级在进行革命时为当时法国农民所做的那样。”对于小资产阶级及代表其利益的民主主义政党,共产主义者应当和他们达成协议,同时尽可能和他们采取共同的政策。当然,必须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特别是“在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企图为自己而巩固本身地位的一切场合,工人政党都对他们采取反对的态度。”
在国际层面,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强调“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列宁继承和发展了这种国际联合思想,将世界分为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呼吁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共同反抗地主和资产阶级的压迫;强调“必须特别援助落后国家中反对地主、反对大土地占有制、反对各种封建主义现象或封建主义残余的农民运动,竭力使农民运动具有最大的革命性,使西欧共产主义无产阶级与东方各殖民地以至一切落后国家的农民革命运动结成尽可能密切的联盟”。
(四)坚持统一战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要求
實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各种矛盾、风险、挑战接踵而至,需要党凝心聚力、有效应对。
在国内层面上,我们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要求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以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这一目标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然而,由于中国人口规模和市场规模庞大,完成上述发展目标和任务将是一个充满困难和挑战的长期过程。中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改革涵盖的范围愈加宽广、触发的利益调整更为深刻、相关的矛盾和问题越发尖锐,导致推进改革的复杂性、敏感性和联动性前所未有,凝聚社会共识的难度不断加大。
在国际层面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中国为主要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群体性崛起,促使国际力量对比发生近代以来最具革命性的变化。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为了维护自身的霸权地位,美国不但在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多个方面打压、围堵中国,而且经常以人权为借口随意干涉中国内政,大打“台湾牌”,严重威胁我国领土主权完整,甚至试图通过意识形态渗透离间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同时,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大疫情与世界大变局交织叠加,令原本尚未从国际金融危机中完全恢复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输入性的风险和挑战。
由于我国进入多种国内外结构性矛盾迸发的关键时期,“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至少要伴随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面对这一形势,必须坚持敢于斗争,“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斗争中争取团结,在斗争中谋求合作,在斗争中争取共赢。”
二坚持统一战线的历史成就
习近平指出:“统一战线是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百余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始终立足中国具体实际,准确研判不同历史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紧紧围绕国家的中心任务,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攻坚克难,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成就。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
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的重要思想运用于中国革命斗争实践。中共二大明确提出,党应与其他革命政党结成“联合战线”。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它凝聚着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等力量,有力地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吸取了过去忽视革命领导权和对农民阶级不够重视的教训,建立了由其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随着中日矛盾的迅速升温,中国共产党逐步探索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强调:“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全面抗战爆发后不久,国民党当局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党在根据地实行“三三制”原则,将党外的进步力量和中间派力量吸纳到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之中,同时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经济政策;在国统区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界和文化界的联系,推动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运动的发展,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凝聚起最为广泛的人民力量。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主党派、党外开明绅士等在内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凝聚起磅礴力量。
纵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始终将工农联盟作为统一战线的基石,并把民族资产阶级同大资产阶级区别开来,与之建立辅助性的政治联盟。这是中国共产党基于中国阶级结构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策略选择,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思想的创新。在革命统一战线的助力下,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统一战线
新中国成立后,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对坚持统一战线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这一情况,周恩来在全国首次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加强工人阶级的领导、如何巩固工农联盟、如何同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合作”,强调“有团结还要有斗争,但以团结为主,斗争是为了团结。而今天的团结,又是为了明天实现社会主义”。据此,党在社会主义改造期间采取和平赎买政策变革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并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将民族资产阶级改造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这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又一创举。与此同时,党持续推进国家的制度体系建设,筑牢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制度之基,实现了党的统战工作从过去的政策和策略实践向制度化取向的转变。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等重要法则,创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按照“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加强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1952年2月,中央政府根据《共同纲领》关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设计,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促进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良好发展。在宗教工作方面,党全面贯彻尊重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引导宗教界为国家的中心工作服务。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国家的主要任务转变为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满足人民对经济文化的需要。这一时期,坚持统一战线的主要任务是“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统一战线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會生产力。基于这一背景以及我国社会阶级状况的变化,邓小平认为:“我国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为此,党中央对统战工作进行拨乱反正,为无辜遭受迫害者平反,从而为社会各阶层的大团结营造了良好的政治氛围。在邓小平的领导下,爱国统一战线形成了两个联盟:“一个是由大陆全体劳动者、爱国者组成的,以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联盟。一个是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以爱国主义为政治基础的联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及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党中央适时地把新的社会阶层人员作为统战工作的重要一环。进入新世纪,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党中央把“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作为增进团结、凝聚力量的重要抓手。
在妥善处理各类关系的同时,党还十分重视统战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1989年,党中央制定了《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2006年又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推动了政治协商制度的不断完善。在民族宗教事务方面,1984年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法》,将过去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2004年11月颁布了《宗教事务条例》,使宗教事务的管理进入法制化阶段。在港澳台工作方面,全国人大分别于1990年、1993年通过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为回归后的香港和澳门实现“港人治港”“澳人治澳”奠定了宪制基础;2005年,全国人大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为维护国家统一、孤立和打击“台独”势力提供了法律依据。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统一战线
新时代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所面临的内外形势、所担负的使命任务均发生了重大变化,爱国统一战线的主要目标是为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广泛力量支持。为此,党将统战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全方位推动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2015年5月,中央发布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为统一战线事业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组织保障、法治保障。同年7月,成立了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指导、督促中央统战工作部署的落实。随后,省市县各级党委及有关部门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设立了统一战线领导小组,从而确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层层推进的自上而下的完整工作机制,形成了党集中统一领导的大统战工作格局。
2015年出台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协商民主的基本原则、渠道程序以及协商的内容和形式,推动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走向成熟。在民族工作领域,党多次召开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对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稳定工作作出重大部署,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关系的和谐,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宗教工作方面,2016年4月和2021年12月,党两次召开了全国宗教工作会议;2016年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宗教工作的意见》;2018年8月公布修订后的《宗教事务条例》,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作了具体规定。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方面,2017年2月,中央统战部召开了全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会议,把团结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作为爱国统一战线新的着力点。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工作方面,中央出台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意见》,引导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在港澳台和海外统战工作方面,党坚持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贯彻落实爱国者治港治澳原则,不断发展壮大爱国爱港爱澳力量;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推动台海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厚植和平统一的社会基础,坚决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在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实践取得重大成果的基础上,2020年12月发布了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进一步明确了统一战线的指导思想,并把实践中的重要经验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2022年7月底,党再次召开中央统战工作会议,明确了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及重点工作方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做好统战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三坚持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
百余年来,党的统一战线在曲折中前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宝贵的经验对做好新时代统战工作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新时代坚持爱国统一战线的应有之义。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党的领导权问题是坚持统一战线的根本性问题。能否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决定统一战线前途命运的关键所在。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统一战线尽管在名称和主要任务上有所区别,但它们本质上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政治联盟,此乃统一战线的本质属性。换言之,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统一战线沿着服务民族复兴的大局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历史实践已经充分证明这一结论的科学性。
党在成立初期与国民党结成国民革命联合战线进行北伐战争,但在革命进入高潮之际由于党内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自愿放弃对统一战线及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导致大革命失败。抗日战争时期,党吸取了这一惨痛教训,在构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坚决同主张向国民党做出无原则让步的错误思想作斗争,始终坚持自身的独立性,特别是坚持对统一战线及武装力量的领导,从而确保联合抗日朝着有利于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目标的方向发展。毛澤东在对统一战线正反两次实践进行总结时强调:“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要胜利,没有一个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不但如此,这个统一战线还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的领导之下。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的领导,任何革命统一战线也是不能胜利的。”此后,党在建设、改革进程中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做好统战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
新时代,之所以强调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集中统一领导,除了确保其性质和方向的需要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统一战线的有效运作离不开党的领导这一核心驱动力。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是一个包含社会不同阶层人士的庞大联盟,其正常运作需要有一支核心力量发挥强大的凝聚力,将来自不同阶层、观念与利益均存在差异的人们团结起来。而放眼中国,能够担当这一关键角色的唯有中国共产党。如果没有党的领导或者党的领导被弱化了,那么统一战线要么难以组建、要么形同虚设。正是因为认识到党的领导对统一战线的极端重要性,习近平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必须掌握规律、坚持原则、讲究方法,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是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在统战工作中,实行的政策、采取的措施都要有利于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不仅如此,我们还应将党的领导贯穿统一战线工作机制、制度和法规安排,贯穿重大方针、政策的决策和落实。
(二)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的原则,充分彰显了党运用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解决统一战线问题的智慧和能力。一致性是指统一战线内部成员基于共同利益而形成的政治共识,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统一战线把不同群体团结起来结成政治联盟,其存在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必须具备一致性。离开了一致性,统一战线内部就失去了赖以团结的最大公约数,他们自然也就无法形成合力向既定目标发起总攻。另一方面,正是因为内部成员来自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统一战线内部在价值观念、利益诉求、行为方式等诸多方面体现出明显的多样性与差异性。这两个显著特征实际上决定了统一战线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这意味着在坚持统一战线实践中追求纯粹的一致性和绝对的多样性都是不现实的,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统一战线是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体,只有一致性、没有多样性,或者只有多样性、没有一致性,都不能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正所谓‘非一则不能成两,非两则不能致一。”如此一来,如何在一致性和多样性之间寻求建立某种平衡是党领导统一战线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对此,我们在统一战线实践中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从统一战线的本质属性出发划定其内部成员应当遵守的最低行为标准,或者说是不得触碰的红线。尽管不同历史时期统一战线的具体红线有所不同,但是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等方面来看,任何时期统一战线的任何成员都不能损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为人民谋幸福的根本使命。这一标准运用于当代中国实践中,要求爱国统一战线的内部成员不得危违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国家政权与制度等。二是在划定红线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内部社会成员在观念、利益等方面的差异,不断拓宽其参与和表达的渠道,使之对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和角色形成正面认知,进而主动听党话、跟党走。概而论之,就是要通过尊重多样性不断提升统一战线和中国共产党的软实力。
(三)坚持尊重、维护和照顾同盟者利益
由于人的需求具有广泛性且不同群体在身份、观念、立场等方面存在差异,统一战线内部成员的利益呈现出共同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特征。利益的共同性是统一战线作为政治联盟得以存在的前提条件之一,而利益的特殊性则是统一战线的领导者在维护联盟的团结时须予以妥善处理的重要问题。因为从联盟内部关系的和谐稳定来看,当同盟者的特殊利益损失超过共同利益,也就是当加入联盟得不偿失时,作为理性行为体的同盟者极有可能主动放弃、甚至背叛联盟。对此,毛泽东在分析党实现对统一战线领导的条件时,强调要“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根据这一指导原则,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十分重视维护和照顾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及民族资产阶级等同盟者的利益。党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和保护民族工商业作为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重要内容,既极大地满足了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诉求,有力地巩固了工农联盟,同时也消除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疑虑,最大限度地壮大统一战线的力量。此后,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作实践表明,只有坚持尊重、维护和照顾同盟者的利益,才有可能实现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不断扩大统一战线的范围。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不仅追求更高层次的物质文化利益,而且在民主、法治以及个人的价值和社会地位等方面也有了新的利益诉求。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尊重、维护和照顾同盟者的利益是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必须予以回应的问题。对此,以下步骤和方法或许能为实践提供一些启示:首先,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准确厘清社会各阶层的利益需求,明确其中理应予以维护和照顾的利益。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不同阶层人们的特殊利益极其广泛、复杂且常伴有矛盾性,以致我们在特定的时间内无法一一做到满足。其次,将需要长期予以维护的利益纳入制度和法治建设的范畴之内,建立健全维护该利益的制度和法治体系。对于短期内需要予以维护的利益则可以通过出台相关的政策来解决。再者,确保相关制度和法治体系及政策得到贯彻落实,并根据实践的反馈对其进行完善和调整。最后,对于不应维护的特殊利益要对同盟者开展批评和教育,使之纠正错误的利益认知;对于短期无法维护的特殊利益则要做好说服和引导工作,增强同盟者对统一战线政策的理解和认同。
(四)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原则性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政治联盟维持存在的不可动摇的底线,既有保持党的独立性、确保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等根本原则,也包括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原则。而灵活性则是其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机动策略。马克思强调:“我们是坚决立场的拥护者。我们从不巴结某一个议会政党。我们所代表的党,即人民的党,在德国暂时还处于萌芽状态。但是,当问题在于同现存政府作斗争的时候,我们甚至同我们的敌人结成联盟。”这种既坚持了无产阶级自身立场、独立性、主导性的原则,又彰显了策略灵活性的革命方法论,对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无产阶级政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在论述中国革命的斗争策略时指出:“我们的原则性必须是坚定的,我们也要有为了实现原则性的一切许可的和必需的灵活性。”据此,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主要任务的变化适当采取了一系列灵活的策略,竭尽所能壮大统一战线的力量。大革命失败后,代表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反动政权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然而,随着中日矛盾的上升,党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主张同国民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针对当时党内有不少同志心存芥蒂的情况,毛泽东指出:“革命和反革命的阵线可能变动,也同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可能变动一樣。”“因此,只有统一战线的策略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策略。”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为实现国家和平统一,提出“一国两制”构想。这一伟大构想既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动摇,又充分体现了尊重港澳台同胞生活方式的灵活性。新时代,中国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复杂的变化,统战工作的任务更具挑战性、复杂性、联动性。这对做好统战工作的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指出:“要把握好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善于把方针政策的原则性和对策举措的灵活性结合起来,既站稳政治立场、坚守政治底线,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重工作方式方法。”对此,我们在从事具体的统战工作时应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方向,不断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原则分析问题和根据特殊的情况灵活运用策略和方法的能力。
四新时代新征程坚持统一战线的工作布局
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应立足两个大局,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谋篇布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大统战”“大团结”“大联合”这一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坚持统一战线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坚持和完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既是大统战工作格局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国共产党与党外人士实现大团结、大联合的制度和组织保障。这一新型政党制度在推动大团结、大联合上具有四个显著优势。一是为不同社会阶层和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及意见表达提供了广阔的渠道,既尊重多数人的意愿,又维护和照顾少数人的合理关切,从而实现了利益代表的广泛性;二是通过广泛的协商推动社会不同阶层和不同群体在思想方面达成共识,实现了主要奋斗目标的一致性;三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广开言路及时发现并纠正失误,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四是充分调动了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国家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了政治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制度支撑。
新时代坚持统一战线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首先,健全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相互监督,特别是中国共产党自觉接受监督的机制,以丰富多样且切实有效的民主监督,增强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其次,充分履行人民政协职能,扮演好其在大统战工作格局中的重要平台角色。习近平强调:“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把人民政协制度坚持好、把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好,增强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责任担当,把更多的人团结在党的周围。”为此,必须建立健全政协委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职能的制度机制。《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等中央文件已经对政治协商的内容、渠道程序和形式作了宏观的设计,但在实践中需要党委与政府、政协根据年度协商计划制度进一步制定政治协商事项实施的具体计划。为确保政治协商在重大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发挥重要作用,应完善协商落地情况的监督机制以及对明显违反政治协商规章制度的行为作出惩戒和问责的机制。其三,依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不断增强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履职尽责的能力。习近平指出:“人民政协要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民生改善作为重要着力点,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愿望,抓住民生领域实际问题做好工作,协助党和政府增进人民福祉。”这要求建立和完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深入基层、联系群众的机制,及时将社情民意向上反映、将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向下传达。同时,还要提升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深入开展调查和研究的能力,为中国共产党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对策、建议。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即各个民族在发展中各有不同的历史和文化,但与此同时,各民族在长期的交流和共处中自然地结成了密不可分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习近平在谈及我国的民族国情时指出:“可以说,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优势。”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实际,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使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成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维护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开创党的民族工作新局面,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条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质上涉及一个观念的建构和强化问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社会实践的一种能动反映,这要求我们的民族工作实践要贯彻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首先,通过共同发展不断扩大各民族的利益交汇点,使各民族在长期结成利益共同体的基础上升华为命运共同体。由于历史上长期落后且自然禀赋较弱,少数民族地区尽管已经摆脱了绝对贫困,但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仍较为落后。要继续通过差别化的区域政策来促进发展,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基础设施投入、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让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切实感受到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员所享有的获得感、幸福感。其次,进一步推进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制度化、法治化建设。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确保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管理管理本地区事务,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再者,强化思想引领,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充分运用底蕴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气势磅礴的革命文化、锐意进取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铸魂育人,以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历史建构集体身份,增强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最后,创造条件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通过交流消除隔阂和障碍,增进各族人民之间的友谊和情感。
(三)引導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由于宗教对人的思想观念能够产生重大影响,其活动呈现出广泛的群众性特征,因此,其存在对统一战线实现大团结、大联合是一个自变量。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宗教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关系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关系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具体说来,宗教的重要影响具有明显的两面性,处理得当能够起到凝聚共识的作用,反之则对社会产生严重的破坏作用。这一情况使加强对宗教事务的有效管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成为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内容。
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主要方针是尽最大可能发挥宗教的正面作用,尽最大可能消除或削弱其负面影响。为此,需要从强化领导、提升法治化水平、增强思想引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四个方面着手。第一,健全党对宗教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党的领导是确保宗教沿着正确轨道前进的根本保证。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管理、社会协同的工作机制,确保党的领导贯穿宗教方针、政策制定和制度实施的全过程。第二,完善涉宗教法律规范体系,全面提升宗教事务管理的法治化水平。要坚持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及广大信教群众的合法权益,运用符合中国实际的法律法规规范宗教活动、调节各类宗教关系,坚决惩处借宗教之名从事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切非法活动。深入开展宗教法治宣传,引导信教群众正确认识国家法律法规与宗教教义教规的关系,自觉接受法律的约束。第三,运用中国文化增强对宗教界代表人士和信教群众的思想引领,推动宗教朝着中国化的方向发展。要运用中国文化重构教义体系,使宗教融入中国文化背景,并不断丰富中国文化的内涵。第四,进一步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宗教事务治理能力。着力培养习近平在2021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三支队伍”,不断提升党对宗教的引导力和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建设水平。
(四)促进阶层关系和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发展
巩固和发展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实质上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断壮大两个联盟,即以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为主要构成的社会主义政治联盟,以及由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者组成的爱国者联盟。前者存在于中国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之内,后者则涵盖了除中国大陆以外的所有爱国的华夏儿女,包括港澳台爱国同胞、海外侨胞,等等。促进中国大陆内部社会各阶层关系的和谐、增进海内外同胞关系的融洽是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全体中华儿女大团结、大联合的重要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党带领人民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这些基本经济制度的推动下,我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社会阶层结构和阶层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促进国内社会阶层关系和谐是党的新时代统战工作亟须解决的问题。一方面,要坚持法治和德治双管齐下,规范社会各阶层的行为和活动,重点调节新的社会阶层与其他社会阶层之间的各类关系。要不断丰富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的社会主义法律规范体系,同时推进传统道德规范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德治的需求。另一方面,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法治环境,完善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政策体系,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畅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参与的渠道,为其参加人大和政协会议创造条件。
对于促进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我们可以从增进利益和强化文化认同两方面开展工作。一是要为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创造平台和机会,努力让其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分享祖国发展的红利。通过长期的增进利益及国家现代化的伟大成就,增强海外同胞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认可。二是要通过文化交流,强化海内外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和认可,进而建构集体的文化身份——我们都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最终以集体的文化身份唤醒国家认同,实现海内外同胞的大团结大联合。
On the Logical Reasoning and Practical Connotation
of Adhering to the United Front
YU Wei-bin, GUO Ming-huiAbstract: Adhering to the United front in the new era is not only the certain result of Marxist theoretical logic, but also the necessary requirement of the practical logic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ver the past century, the united front l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PC) has experienced four stages of development and achieved great historical achievements. Adhering to the CPC's centralized and unified leadership, maintaining unity in diversity, respecting, safeguarding and taking care of the interests of allies, and combining principle and flexibility are the valuable experiences accumulated by the Party in its century-long united front work. The patriotic united front in the new era should firmly grasp the theme of great unity and solidarity, and work according to the layout of adhering to and improving the new Chinese political party system, casting a firm sense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guiding religions to adapt to socialist society, and promoting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trata relations and relations between compatriots at home and abroad.
Key words: united front; united front work; historical achievements; logical way; practical value
About the author: YU Wei-bin, assistant professor of Marxist School of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visiting scholar of Wuhan University, specialist in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and Chinese diplom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