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2023-05-30 02:00赵丰产
高考·上 2023年1期
关键词:历史素养批判性思维教学创新

赵丰产

摘 要:批判性思维属高阶思维,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优秀的精神品质。随着新课改的深入,高中历史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使之能够从客观的、批判的视角去学习、分析、看待历史人物与事件,进而为提高学生历史素养、教师课堂教学效能提供保障。目前,一些高中历史教学中过于侧重对学生历史知识,以及综合应用技能的培养,而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则缺乏有效的培养。本文基于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问题,指出历史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以期为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有效形成提供更多的借鉴。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历史素养;高中历史;教学创新;培养策略

批判性思维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关系的一种判断,其既是一种高阶思维,也是体现学生学习效能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新课改及核心素养教育思想的提出,学界对如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大量的实践研究,且取得了诸多成果与共识。高中阶段是学生一生中最重要的学习与发展阶段,更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黄金阶段。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也要有机地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纳入教学实践之中,使学生能够通过批判性思维来客观、科学、批判性地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分析与思考,这对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但是,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意识与方法,这对学生历史学习及其历史素养的形成则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现状

(一)教师忽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批判性思维恰恰属于高阶思维的一种。调查发现:一些高中历史教师对教学的认知尚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之中,单纯地认为历史教学就是历史知识的传授,以及历史人物或是事件的客观分析,忽视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另外,也有个别高中历史教师本身就缺乏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这也直接导致其在教学实践中无法高效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导致学生在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机械地、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基本不对相关的历史知识信息、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或质疑,更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最终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变成一种机械式的记忆与知识的复述,学生只是提高了历史考试成绩,而未真正形成历史核心素养。

(二)教师缺乏科学的培养方法

批判性思维是学生自身对所学习或是了解的知识的真实性、性质、价值等方面做出的个人判断;学生则会在判断的过程中会对自身所学到的知识及知识内化与建构过程中应该做什么、相信什么等做出一个更科学、更客观的决策。调查发现:很多高中历史教师也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纳入教学设计、教学实践之中,但因缺乏科学的批判性思维培养方法,导致其多以教材为蓝本开展简单的批判性分析与讨论活动,且因教学方法单一而直接影响到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如教师将一种具有批判性的历史人物、事件等资料直接陈述给学生,而缺少问题的引导,学生只是对陈列的史料进行分析,导致其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缺乏良好的质疑意识、质疑能力,这无疑也直接影响到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纳入批判性思维培养内容之后,既会改善学生的学习情感,还可以激發学生主动思考,并在思考过程中对一些历史知识产生疑问,促使其在思考、质问、否定、验证、再否定、再验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锻炼自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并在具体的思考过程中获取自己认可的、合理的、正确的历史观念。久而久之,学生的自身行为、思想、思维均会得到极大的改善,还会对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提供思维模式的帮助[2]。

(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形成

高中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过程中学生可以对某一历史人物、历史事物从本质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学生还可以在该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的历史知识体系及与自身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在批判性思维的推动下不断地、积极地学习与之相关的新知识,并得出个性化的新观点、新想法,这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形成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

(三)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随着社会的进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大量的信息内容充斥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之中。但是,各种信息内容、理念均是无法保证其真实性,这就需要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批判性思维与意识,使之能够运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这些信息,并在批判性思考过程中剔除糟粕、发现精粹,为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提供保障。

(四)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

历史是不可逆的,是记录社会发展进程的一种资料、一种载体。但是,现在的历史资料均是人为编写的,其中必然就会融入一些编写者的主观意识或其他影响因素,这也增加了一些历史资料的主观性与片面性。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批判性思维后,其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才不会盲目信从一些历史资料,才能运用批判性思维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的本质或事实,这对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质量、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

另外,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还可以提高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的效率,以及新知识建构的质量,且有利于帮助学生从历史知识的死记硬背、学习情感低沉的恶性循环中脱离出来,为改善高中历史“教”“学”效能提供了保障。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一)丰富现代教育理论,转变历史教学理念

对部分高中历史教师而言,也会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意识与能力,但其对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真正意义与价值并不清晰。因此,这些教师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中也多基于历史教材内容来进行“适当的”批判性思维培养或是训练,虽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个性化发展与实践应用仍存在较多的不足。另外,还有部分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中也只是采用了问题引导、剖析具体历史人物或事件等方法,这也造成学生一直处于教师的“引导”或是“被动式”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之中,这既不利于学生形成利用批判性思维进行思考的积极性,甚至还会影响到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5]。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要不断丰富自身现代教育理论,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来转变历史学科教学理念。另外,教师必须也要具备良好的批判性思维,并运用各种方法、策略将批判性思维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之中,通过言传身教去影响学生、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提供保障。

教师还要通过优化、创新教学模式,科学设计更多的思辨性历史学习任务、主题讨论等来强化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与运用。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验证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则会在教师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开展多视角的思考,或是辩证性地就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并就自身的质疑或是问题加以分析、验证等,并做出自己正确的选择与决定。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运用批判的观点去对待、分析历史教材,以及自身的教学活动,才能够更加有效地落实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目标,才能让学生在具体的历史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批判性思维运用的方法与魅力,最终为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提供保障。

(二)创设良好学习氛围,培养批判性思维意识

学习环境与氛围是影响学生质量的重要因素。质疑活动则是批判性思维培养与训练的重要载体。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批判性思维培养与训练氛围或情境,并基于该学习氛围或情境来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对一些历史问题、历史人物或是历史事件自主进行大胆的质疑、思考以及验证(或论证),以此来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批判性思考的意识,并为强化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提供保障[6]。

如:在《戊戌变法》教学时,教师则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戊戌变法相关历史资料,以此来弥补教材中戊戌变法历史资料不足的问题。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或是合作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大量的历史资料进行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思考。学生则会在思考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质疑—论证—再质疑—再论证—得出自己的结论。如有的学生经过对大量与戊戌变法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深度学习与分析后提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以慈禧太后的顽固派、保守派的大力阻挠,进而导致维新派不得不放弃一些相关的变法内容;另外,维新派也未对当时的形势进行准确的判断,对封建势力的顽固程度出现了误判,导致变法活动没有真正自上而下地落实与开展,最终导致戊戌变法失败。学生在自主对历史资料、教材内容进行客观、批判性的分析之后,其往往可以准确地找出或是分析出历史问题发生的真正原因,在提高学生历史知识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批判性思维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若学生在相应的学习氛围中仍未能进入到批判性思维的“状态”时,教师则可以通过问题引导、问题启发来激发学生自主质疑、思考、论证的热情,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慈禧不想让光绪抓军权”为方向进行变法失败原因的思考;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维新派和保守派是否认同洋务运动”的角度去思考,如慈禧支持光绪在教育改革方面的思想,这也是对洋务运动的一种支持;但她又是实用主义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仅仅是主张在“不违背祖制的基础上,可以有节制地变法”。因此,有学生在运用批判性思维之后提出:戊戌变法的失败,既与保守派和维新派的利益冲突存在密切的相关性,更与慈禧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力有关。最终,以保守派为主导的利益集团变成了顽固对抗社会变革的主导,并导致戊戌变法失败。

(三)搭建历史思辨平台,强化批判性思维训练

思辨活动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最佳途径。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时,应结合一些具有争议性的历史人物或是历史事件为学生搭建一个开放式的历史知识思辨平台,让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思辨活动中展开相应的思辨活动。学生则会“专一地”就某一个历史人物或是历史事物进行客观的思考,并以一些存在疑问的问题开展批判性思考,进而实现批判性思維的培养与训练目的。另外,教师还可以基于学生较感兴趣的历史问题,组织学生就该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并结合既有历史知识就该历史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使学生能够在理性思维、批判性思考过程中不断改善、提升自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如:教师可以就争议较大的历史人物李鸿章展开思辨活动。绝大多数的学生会因李鸿章签下《马关条约》而将其视为卖国贼、历史的罪人。教师则可以利用该人物组织学生开展“李鸿章人物分析”的主题思辨活动。但是,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环境,即自主收集与李鸿章相关的史料,并从不同视角对该人物进行分析与思考。在具体的思辨活动中,一些学生提出:李鸿章本人具有较先进的思想,更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与外交家,为晚清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在签订《马关条约》时,则是以长者、老臣的身份出现,其不想让年轻人挨骂。但也有学生提出:李鸿章虽然是洋务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但其也存在着严重的个人贪腐问题,且因其与俄国签订《中俄密约》而导致东北的黑龙江、吉林口岸对俄国兵船开放,最终造成了东北沦陷。同时,他一生所签的各种条约多为不平等条约。因此,该学生将李鸿章定性为历史的罪人——过大于功!此类思辨活动,既可以让学生对一些具有争议性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展开激烈的讨论与思辨活动,还可以促使学生在思辨活动中不断进行自主的、客观的分析与判断,最终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历史知识内容与载体。教师在具体的思辨活动中,应以聆听者、旁观者的角色出现,仅对学生的思辨过程中的观点、思维能力、参与度给予相应的评价,如赏识性评价、激励性评价以及过程性评价等。教师无需给出学生“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对他人的观点进行深度的、批判性的思考,甚至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不支持的观点进行深度的辩论,进而才能达到强化学生批判性思维训练的目的,为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基础。

结束语

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模式与方法,如为学生创设更具有开放性的、思辨性的学习与思辨氛围等,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学习与思辨活动中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另外,教师也要善于运用相应的教学评价来进一步激发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历史知识的思考与实践活动,以此来帮助学生改善其批判性思维能力,最终为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建国.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J].甘肃教育,2022(7):63-66.

[2]王鑫欣.史料教学与高中历史思维能力培养[J].考试周刊,2022(18):131-134.

[3]徐微.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审辩思维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22(15):131-134.

[4]王宝宁.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J].科普童话,2021(4):69.

[5]张海霞.高中历史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实践路径[J].科普童话,2021(10):44-45.

[6]孙昭晖,程洪.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批判思维启蒙途径[J].中学政史地,2021(8):82-83.

猜你喜欢
历史素养批判性思维教学创新
注重引导,有效培养初中生历史“问题意识”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的“史料教学”
论批判性思维与信息分析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
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究
读写结合探寻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新路径
中职 《电机与拖动》 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鼓励创新思维, 关注学科素养
培养当前初中生历史素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