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丽丽
摘 要:教育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课程改革是在不断研究和发展中,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五花八门的教学方式层出不穷,高中历史作为肩负着人文价值和育人价值的重要学科,更应该合理从“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教学方法中甄选出最适合的,去推动学生历史素养的发展。而案例教学法是凸显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身观点和想法的有效教学方式之一。立足于此,本文从三个角度就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展开简略探究,旨在启发广大同仁创造和应用更多新颖且合适的教学方法去推动学生的历史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历史;案例教学法;原则;策略
高中生处在即将成年的关键阶段,这个时期的他们不仅身体迅速接近成年人的水平,逻辑思维能力也开始突飞猛进。如果教师可以很好地把握高中这一黄金时期,对学生进行从人格到身心的塑造,便会对学生一生都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历史学科作为传递人类社会文化内涵的人文学科,极容易调动学生的情感,是德育教育渗透的主要阵地。为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围绕教材,以灌输的方式用理论知识去侵占学生的思考,用标准格式化的内容去阻断学生的思想,而是应该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结合真实的案例引发学生的思考,触动学生的情感共鸣,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实现现代高中生学习的个性化发展,提高他们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升华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1]。
一、把握案例教学的原则,发挥案例教学法最大作用
(一)案例选择要紧扣课标要求
案例教学法始终备受欢迎,但是很多教师在选取案例时往往进入一个误区,他们总是认为在课堂中引入案例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为此他们所选择的案例趣味性较强,与教材内容的贴合性却比较差。其实,案例应该是课堂的輔助工具,依托于案例学生可以形成一定的获得感,获得一定的素养发展。所以,教师应该围绕着课本的三维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案例,使案例成为教学的助推器。
(二)案例教学语言要丰富生动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历史与学生之间存在诸多的时空差距,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往往难以与其形成共鸣。而案例教学法则是将枯燥、乏味的知识直观地展示在学生眼前,让学生融情入境地理解历史,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也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所以,案例教学的实施原则之一就是要给课堂注入“活力”,比起枯燥、乏味、死板的教材语言来书,高中生更喜欢动态、趣味、生动的语言,所以教师在引入案例时,一要丰富案例的形式,可以是故事类案例,也可以是影视作品类的案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二要选择丰富生动的案例内容,在教学新知识时尽可能引入全新的,学生之前尚未接触过的案例,用新鲜感去保持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用新鲜和创意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刻画印象,用新鲜感去激发他们的思考与探究,最终完成教学任务[2]。
(三)案例设计要突出学生地位
在实践教学中,引入案例激活学生兴趣并不是教学的终点,带领学生透过案例挖掘历史本质才是根本,教师不能将自己对案例的想法不加整理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启发学生,指引学生,既让他们获得知识的增长,又让他们获得能力的提高。为此,教师要尽可能地打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瓶颈,让学生成为知识汲取的主动者。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引入案例后应该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和合作交流中深化对知识的认知,发散自己的历史思维。同时,高中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同一个案例,学生思考的方向也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所以学生之间针对某一案例会存在争议,教师要直面这些争议,借助争议促进学生思维的拓展。比如:在学习《中国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时,教师借助红山文化的实践案例引发学生去感受距今约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历史知识。为了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可以提出“辉煌一时的红山文化为什么会迅速衰落”,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之间存在诸多争议,有的学生认为是气候的原因导致了红山文化的衰落,还有学生认为是原始农业开发过度导致红山文化的衰落。面对学生的争议,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充分思考与交流,真正摆脱教材的束缚,自由表达,共同进步。
二、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选择并安排合理生活案例
何为历史?过去的事情、过去的经历、过去的物品、过去的史诗记载皆为历史。历史是“过去”的,与现代人类之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时空落差,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借助历史资源和案例去拉近时空落差,填补学生心中的沟壑,尽可能让高中生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从而为增强他们课堂教学的参与性做出努力。首先,我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国土上的每一寸都饱含着丰富的历史,可以说本土资源是高中历史教学中非常必要的辅助教学材料,教师要有意识搜集本土的历史资源,包括文字和非文字资料,并将这些材料与教材知识相互融合,甄选和编写案例,用熟悉感激发学生的探究和思考,引导他们感受到历史与自己生活之间紧密关联的黏性,实现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和人文教育功能。比如:在学习“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时,教师可以引出“平王东迁”的历史故事,以故事为案例激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如果是洛阳本地的高中,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洛邑在我国历史上的战略地位,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一一展示洛邑到洛阳的演变,引发学生感受到自己脚下这片土地所见证的十三朝兴衰历史,进而激发他们对本地历史的探究欲望,唤醒他们了解历史的热情。如此,历史不再是几千年前的人和物,不再是与学生相隔甚远的情感羁绊,而是以本土乡情为绳索串联起来的历史发展线索,是学生的家,是学生的情。
除了本土资源以外,教师还应该做个有心人,尽可能敏感地抓取住当下社会热点,借助社会热点带领学生对历史进行分析和讨论。比如: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教师可以结合热点引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曲创作背后的故事,以此作为教学案例带领学生进入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中,唤醒他们对共产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此外,高中生的年龄特征意味着他们的求知欲望比较强,他们渴望开拓视野,所以无论是国际上发生的时事还是校园内发生的小事情,对学生来说都是开阔视野的载体,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社会中的热点为生活案例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探究兴趣,促使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达到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3]。比如:刘亦菲主演的《梦华录》是当下的热点,也是高中生茶余饭后的谈资,而以影视作品中的片段作为教学辅助案例可以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比如:整部剧开篇时出现的钱塘县令郑青田私开海禁,放南洋番商到杭州市舶,还想方设法钻市舶税的空子牟取暴利的桥段,就让许多观众在品味精彩细节之余,也不禁好奇地想:剧中出现的市舶司,到底是怎样的存在呢?如此学生便以此为切口去探究宋朝海外贸易的历史,进入历史知识的探究和学习中。
三、确定课堂教学的环节,在合适时机引入对应案例
相对于语文、数学等学科,历史在每周所安排的课程是有限的,如何将有限的时间发挥到最佳,教师不仅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还应该把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将教学方法与课堂教学环节有机整合在一起,在适当的时间里引入案例,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需要预习环节,预习的重要性毋庸赘言。历史教学应提倡以学生为主题,师生互换角色,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自学潜力。预习就是实现“翻转课堂”“学讲计划”的关键,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根本。为此,教师可以设计以案例为主题的导学案,让学生在预习环节熟悉案例,了解案例中的主要内容,并在教师导学案中问题的引导下一一梳理重要知识,形成一定的自我理解。如此,便可以减少学生在课堂上阅读案例的时间,为他们的思考和交流提供更多机会,帮助他们更牢固地吸收和掌握核心知识点。比如:在教学“从明朝的建立到清军入关”时,教师可以在导学案上为学生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史实案例,引发学生对“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以及“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的探究。在这个预习中,学生的想法“百花齐放”,有的学生抓住郑和是宦官而对“明朝废除宰相后,皇帝设立内阁”的政治制度变化进行了思考;还有的学生对郑和下西洋给明朝带来的财政负担进行探究;还有的学生就新航路的开辟导致的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活动的日益频繁展开探究……学生课前对案例的深入研究是课堂教学的奠基石,通过课前预习教师可以落实“学讲计划”,让学生获得“讲课”的机会,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其次,课堂上的重点便是教学环节,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有效借助导入将案例融入课堂教学中,借案例的豐富多彩去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借案例中与教材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推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习得,借案例的实践意义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借案例的讨论性为学生的交流互动搭建平台。所以,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应该有意识地借助案例教学,推动课堂教学的发展。再次,除了授课环节外,学生之间的讨论互动也是课堂的重要组成,但是教师务必要重视课堂讨论的时效性,不能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让讨论沦为一个课堂形式。教师要尽可能借助问题去为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指明方向,帮助学生养成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为他们解答历史综合习题提供助力。同样是在引出红山文化的案例之后,教师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案例了解红山文化中出土的精美玉器,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去思考“上古时代中为何只有华夏文明传承下来了”“红山文化的聚落形态”“中国史前史概述的思维导图”,进而让一个案例变成思维基点,撬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历史知识逐渐形成体系。最后,教学评价也是课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所以在案例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引入评价环节,对学生通过案例所获得的思考进行点评、纠错,避免学生一步错步步错。
四、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案例
将历史案例导入课堂教学中并不是教师所追求的最终结果,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去阅读和分析案例,促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研学形成获得感。所以,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将案例教学与讨论教学进行融合,为学生搭建讨论交流的平台。高中生的性格愈发稳定,面对某一课题和案例时,学生往往难以积极主动地去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而讨论和交流是促进学生思维发散的重要方式之一,历史教师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让学生主动且积极地分析和解读案例。比如:在教学“西周”时,教师可以引入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影视作品作为教学的切入案例,并板书“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金字塔型等级结构。在影视作品和板书的刺激下,学生会对西周的分封制度形成了理解,此时教师便可以趁热打铁抛出可供学生讨论的话题,即“西周分封制度的利弊”。面对这个话题,学生的想法各不相同,他们在搜集资料,讨论交流中便可以进一步对西周分封制度的历史意义和弊端形成全面认知,并为以后“诸侯纷争和变法运动”等知识夯实基础。教师可以设计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组内合作中主动参与,科学分工,共同进步。比如:在教学“文明的交流”时,教师引出“波斯帝国境内有几条重要的驿道……通向中亚的驿道,构成了丝绸之路的一部分”的案例,引发学生思考,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相关资料,去分析为什么古代世界的大国都要修建大通道,从而为他们解决“条条大路通罗马”等历史综合题提供巨大的帮助。在小组合作中,学生的探究和讨论热情更加高涨,他们合理分工,有的去搜集中国古代的大道修建历史,有的去搜集外国的大道修建历史,并进行合理的对比分析,最终解决问题[4]。当然,除了小组合作活动外,教师还可以设计“学讲计划”,让学生以预习的方式去分析和解读案例,并将自己对案例的认识,以及从案例为基点进行的知识点迁移等内容在课堂上以“小老师”的形式进行展示,而其他学生则进行补充,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分析和解读案例时要做到历史与论证相统一,注重去培养学生全面性和辩证性的思维习惯。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案例是案例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只有透过案例看到历史知识的本质,透过案例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案例教学法才是成功的。
结束语
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是值得推广的,但是任何教学方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发挥案例教学的关键是将案例与自主预习相融合,将案例与合作讨论相融合,将案例与教师评价相结合……所以,作为高中历史教师不仅要认识到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还要学习案例教学法的实践应用策略,真正借案例教学法促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真正让学生在案例的帮助下形成历史思维,提升历史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晓燕.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历史选修课教学中的应用[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2]张健.返璞归真——高中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案例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6):192-193.
[3]王旭彤.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历史教学创新构建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53):145-146.
[4]涂英.浅谈“五步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人教版《辛亥革命》教学案例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11):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