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天下情怀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探析

2023-05-30 10:48王乐乐
关键词: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

摘  要:“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大学生在高校的必修课程,也是厚植大学生家国天下情怀的关键课程。家国天下情怀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二者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具有耦合性,将家国天下情怀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将家国天下情怀根植于心、外化于行。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以德树人作用、校园文化建设的以文化人作用、党史学习教育的以史育人作用,并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发力、同频共振,更能够促使青年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勇担“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不懈奋斗”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家国天下情怀;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

百年党史,彰显着中国共产党的大党担当和家国天下情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刻总结了“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胸怀天下”等共计十条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并提出“一百年来,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1],进一步概括总结了党的家国天下情怀,倡导“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人,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肩负着重要使命和任务,其中,“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课程,更加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将家国天下情怀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青年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促使青年大学生勇担“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不懈奋斗”的历史使命。

一、全面理解家国天下情怀的内涵

家国天下情怀自古以来就融入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而不断升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一百年来,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以自强不息的奋斗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3]因此,新时代家国天下情怀被赋予新阐释。

(一)中国古代家国天下情怀的内涵

一是以“忠孝一体”“家国同构”为基础的情怀。什么是“家”?今天的“家”多指个人的小家庭。而在古代,五口之家是为“户”,“家”则指一个村庄或家族。古时候的村庄往往由血缘关系形成,如周庄、祝家庄和石家庄。因此,血缘关系凝聚成的家庭村庄,更加重视对血缘、亲属、长辈的“孝”和对国家的“忠”。孝是家国天下情怀的萌发点,例如,“天下之本在于国,国之本在于家,家之本在于身”“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家齐而后国治”,这意在表明对父母表达忠孝就要养好自身的德行,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社会,将家庭的荣辱与国家荣辱相连,因此,古代家国天下情怀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忠孝一体、家国同构的人格追求。

二是以“仁者爱人”“天下一家”为核心的情怀。中国古代治国十分注重讲求仁政、“仁者爱人”,尤其以儒家最具代表性,例如,在《孟子·离娄下》中提出“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同时,在治理国家过程中,也特别强调“天下一家”、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等,这表现了国家统一、民族兴盛自始至终是中国古代人的追求和情怀。

三是以“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为梦想的情怀。《礼记·礼运》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描绘了治国之道的理想政治蓝图。“天下大同”由孔子所提出,意在强调中华民族应该亲如一家、情同手足,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同”体现了人类最终可达到的理想世界,代表着人类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

(二)新时代家国天下情怀的新阐释

一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一个个“小家”的幸福汇聚成全体“人民”的幸福。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提出“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朴实的话语饱含对人民的浓浓暖意,彰显民生情怀,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习近平总书记86次提到“人民”,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总结的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中,又将“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党的百年奋斗的第二大历史经验。消除贫困,实现小康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生动寫照,2021年是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中国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迈出一大步。2022年1月,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人均GDP突破1.2万美元,接近世界银行的高收入国家门槛。这不仅意味着中国综合国力在逐步增强,也意味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致力于为人民服务,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和担当。

二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一梦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矢志不渝、顽强奋斗,让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在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两大发展阶段和奋斗目标:“第一个阶段,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4]中国一直在朝着这一方向前进,加大在科技创新、经济结构和区域布局、改革开放、生态文明建设、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投入力度。2022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在科技创新方面“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载人航天、火星探测、资源勘探、能源工程等领域实现新突破”,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平均浓度下降9.1%”[5]。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为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事业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胸怀天下”作为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之一,并明确提出“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6]“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胸怀天下、造福世界的现实体现。据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月,中国已与147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截至2021年底,中国在“一带一路”国家累计投资507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税费66亿美元,为当地创造39.2万个就业岗位。面对疫情,中国积极向其他国家开展人道主义援助。2021年,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疫苗超20亿剂、口罩1500多亿只、防护服近20亿件、护目镜1亿副、检测试剂盒80多亿人份、呼吸机30多万台、红外测温仪3600多万件,这充分彰显我国的大国担当、天下情怀。

二、家国天下情怀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关系

家国天下情怀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升华。这不仅能够丰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内容,也为培育大学生家国天下情怀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培育大学生家国天下情怀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目标高度一致

一是培育大学生人民情怀,将“小我”融入“大我”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曾对青年大学生寄语“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7]。“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目标就是要让大学生心怀人民群众,学有所成,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青年。

二是培育大学生国家民族情怀,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大学生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承担着时代的使命。“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厚植大学生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引导大学生将个人梦融入到中国梦,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强国有我”“担当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三是培育大学生天下情怀,将个人理想融入服务人类进步事业。个人命运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青年大学生只有具有世界眼光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才能更好地为国家服务、为人类进步事业做贡献。“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把青年大学生培养成为“坚持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的青年,展现中国当代青年昂扬向上的风貌和天下格局,展现新时代青年的大国担当和天下情怀。

(二)家国天下情怀的内涵资源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内容相辅相成

一是将家国天下情怀内涵资源融入思想教育内容。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大学生的思想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家国天下情怀的丰富内涵资源融入到大学生大学期间的关键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人生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中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教育内容当中,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大学生在思想升华的基础上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例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第一章“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第二节“正确的人生观”中,教师可以讲述,李大钊、夏明翰、杨靖宇、刘胡兰等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人民幸福、民族振兴而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光荣事迹,引导大学生珍惜当下生活,厚植家国天下情怀。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第二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第三节“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中,教师可以讲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胸怀两个梦,即“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为推进粮食安全、消除贫困、造福民众作出了杰出贡献。在第三章“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第二节第四目“坚持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教师可以讲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时中国也始终践行大国担当这一理念,比如,共建“一带一路”、不断加大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支持力度、面对新冠感染积极向其他国家提供援助、成功举办冬奥会等案例,引导大学生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帮助学生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第四章“明确价值追求践行价值准则”第二节第二目“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教师可以讲述,中国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成绩、俄乌冲突发生時中国第一时间撤侨保护我国公民等等。这都凸显中国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激励广大大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和人民。

二是将家国天下情怀内涵资源融入道德教育内容。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对于正处于以读书为主要任务的青年大学生来说,他们获得的道德教育,更多的来自于与他们“产生关系”的学校、老师、书本,因此,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作用,进而在道德教育层面,培育大学生家国天下情怀。具体来说,可以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第五章“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中每个部分内容均融入家国天下情怀的内涵资源,例如,在第一节第二目“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和第三目“坚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中,教师可以讲述,雷锋、焦裕禄、徐本禹、黄文秀等为人民服务的先进事迹,也可以讲述疫情期间90后00后冲锋一线的感人故事尤其是结合本校学生志愿者参与抗疫的感人故事。在第二节第一目“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和第二目“发扬中国革命道德”中,教师可以讲述,中华传统美德中“天人合一”的宇宙情怀、“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平等观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国之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共享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事情怀等传统美德,也可以讲述五四运动、湘江战役、红军长征等体现中国共产党一心为民、一心为国,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的情怀的革命故事。在第三节第三目“弘扬家庭美德”中,教师可以讲述,习近平总书记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故事,再结合大学生自家的家风故事,进而再探讨家庭、家族、家乡,最后将其上升至家国天下的情怀。

三是将家国天下情怀内涵资源融入法治教育内容。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依法治国是人民群众权益得以维护的根本保障。将家国天下情怀的内涵资源融入到“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法治教育部分内容即第六章“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养”,更能体现中国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例如,在第六章第一节第二目“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教师可以讲述,1954年宪法的制定过程,即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宪法,由毛泽东亲自主持;毛泽东对草案作了多次修改,还写了不少批语。随后,广泛征求意见,全国政协、各省市党政机关、军队领导机关以及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的地方组织共8000多人参与草案初稿的讨论,提出5900多条修改意见。尔后又面向全民讨论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1.5亿人,民主原则贯穿始终,制定过程充分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这一特征。第二节第二目“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第三节第二目“我国宪法的地位和基本原则”、第四节第二目“依法行使权力与履行义务”,都可以采用《民法典》中的一些案例,教师可以讲述,《民法典》。《民法典》共7编、1260条,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的平等保护,针对高空抛物、高铁霸座、抢夺方向盘、个人隐私、离婚冷静期等社会热点的及时关切,公民的日常民事活动都可以在其中找到依据。作为公民权利的宣言书,通篇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民”与“法”之间彰显为民情怀。

(三)家国天下情怀的教育方式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方法深度耦合

一是案例教学。这一教育方式也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常用的教学方法。“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家国天下情怀,内涵丰富、素材众多,从古至今存在多种多样的案例,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更加具有说服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思政”更亲切,以达到身心兼修。

二是情境教学。家国天下情怀的教育方式强调“家”“国”“人民”“天下”,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将学生引入故事情节之中,如同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而且故事情节中带有浓重的情感色彩,更能引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入脑入心,进而激发大学生们的爱国热情。这也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常用的教学方法。

三是实践教学。家国天下情怀内容涉及众多的红色教育资源,参观红色实践教育基地、开展青年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等也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常用的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更能促使大学生将所学知识、所掌握的理论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当中,帮助大学生从实践中获得成长、取得进步。

三、家国天下情怀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实施路径

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家国天下情怀并非一日之功、一蹴而就,需要纵向、横向多方面入手,同频共振齐心发力。

(一)以德树人,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这一“关键课程”的“关键主体”。将大学生培养成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正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教学目标,也正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肩负的重大责任和使命。因此,为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德树人,必须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六个要”,即要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8],概括来说,一是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坚定的政治信仰,坚守服务党和国家事业的初心使命,以身示范,厚植家国天下情怀,才能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也”。二是要从政治的角度看问题,从国际国内形势正确思考问题,善于运用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抓住关键、阐明规律,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人类命运,以更好的姿态展现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良好形象。三是要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寓价值观塑造于知识传授之中,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針对性和亲和力,自觉做“浇花”的有心人。

(二)以文化人,营造家国天下情怀氛围

以文化人,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永恒课题。校园文化是师生的精神家园,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和发展目标。在学校教育体系中,以文化人,能够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厚植大学生的家国天下情怀,需要校园文化建设协同发力。一是深入挖掘校园文化基因,强家国天下情怀之“魂”。每个高校因其所蕴含的文化因子和基因不同、历史沉淀和积淀不同,所呈现的校风、校训、办学理念等校园文化的内核也不同。深入挖掘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尤其是说好本校有关家国天下情怀的文化故事、传播文化声音,并进行创造性地阐释和发展,能够促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进而涵养家国天下情怀。二是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树家国天下情怀之“帜”。将家国天下情怀教育融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尤其是创优创强有关家国天下情怀的校园文化品牌。通过“一校一品”,促使大学生的家国天下情怀由观念文化、制度文化转变为行为文化,推动大学生家国天下情怀的升华。三是运用校园文化媒介,唱响家国天下情怀之“音”。在深入挖掘校园文化基因和打造校园文化品牌的基础上,将校园文化宣传栏、广播、课堂等传统媒介,与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学校网络平台、学校贴吧等现代化媒介相结合,展示关于家国天下情怀的故事、作品、推文、视频等,进而促使大学生胸怀家国天下,奋力谱写青春华章。

(三)以史育人,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素材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也是一堂蕴含着深沉的家国天下情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文件指出“推动党史更好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好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9],因此,涵养和厚植大学生家国天下情怀,需要高度重视和发挥党史的作用,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素材,从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一是讲好红色故事,通过讲述革命故事、学习红色经典、了解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引导大学生在学习党史中坚定信仰,厚植家国天下情怀,培育文明新风。二是用好实践教育基地等精神殿堂,充分利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革命遗址遗迹、纪念馆、博物馆等红色资源,发挥革命英烈、时代楷模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大学生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人的为国为民为人类社会服务的家国天下情怀,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三是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的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切实推动大学生增长智慧、增进团结、增加信心、增强斗志,积极引导大学生增强对人民、国家民族和人类社会的热爱之情,促使大学生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迈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参考文献:

[1][2][3][6]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001).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建,2017(11):15-34.

[5]李克强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22-03-06(003).

[7]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共青团,2019(05):1-5.

[8]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04):4-5.

[9]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2-03-22(001).

责任编辑  苗存龙

作者简介:王乐乐,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
攀枝花三线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路径
艺术类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新探索
试论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提高的策略研究
消防和应急救援英雄案例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现状和意义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如何让高中生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