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
[摘要] 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是数学核心素养的要求,数学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数学阅读能力,良好的数学阅读能力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研究立足小学数学阅读现状,提出趣味阅读是激发阅读兴趣的原动力,并对提升学生阅读能力进行了方法指导:借助图文,优化数学阅读;对比阅读,厘清概念区别;拓展阅读,提升数学思维,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进而促进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数学;阅读能力;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之一,这意味着学生需要对数学语言(文本、符号、公式、图表等)进行深刻感知和学习。数学语言的学习和数学阅读能力息息相关。因此,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能有效提升理解能力,还能激发他们从多维度思考问题,从而更好地培育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对此,笔者结合学生实际,尝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深度开展数学阅读能力训练,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认知,同时形成初步的数学思维逻辑。
一、趣味阅读:激发阅读兴趣的原动力
小学生天性好动,好奇心较强,还处于具象思维阶段,抽象的数学知识很难使他们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在选取数学阅读材料时,应贴合学生的喜好,凸显阅读内容的趣味性,以此来设计阅读活动。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调动主观能动性,具身参与到数学阅读活动之中。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时、分、秒”单元时,教师事先挑选了数学绘本《我来叫醒大家》给学生阅读。“在这个故事中,大公鸡要出去串门了,热心的斑点狗替大公鸡叫醒大家,但直到天黑,它才发现自己压根不知道早上6点究竟是什么时候,那它是怎么完成任务的呢,最终有没有顺利完成呢?”教师的讲述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于是,学生继续深入绘本中阅读,斑点狗向猫头鹰请教,几经周折,终于学会了看整点和半点时间的方法。为了不错过叫醒大家的时间,斑点狗试着在不同时间做不同的事情,最终却掩盖不住睡意,没有完成任务。这则充满童趣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了认识时间的重要性。教师在课堂上适时提问:“斑点狗学会了认识钟表,小朋友们学会了吗?”这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钟表的要素及其表示的意义,并总结认识整点和半点时间的要领。接着,教师设置趣味抢答“看钟表说一说斑点狗在几点做什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纷纷努力地根据钟表时针和分针的具体指向读出正确时间。如此,就能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具象化,不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到数学和日常生活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终,学生在此过程中积累了生活经验,形成了初步的量感。
二、方法指导:提升阅读能力的助推器
数学阅读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学习活动,应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润物无声地接收数学思想的熏陶。因此,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适切且实用的阅读指导,助力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提升。
1.借助图文,优化数学阅读
数学语言,如数学符号、数学图形、数学公式等,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多地将阅读内容转化为更形象化的图文内容,以此帮助学生理解相对抽象的数学概念。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中有一道练习题:甲和乙在400米操场上从同一个起点跑,甲跑得更快。乙跑到一半的时候,甲已经跑到终点。跑到终点后,甲没有停下来,他以相反的方向面对乙跑,直到遇到乙,再跑回终点。如此反复,直到乙跑到终点,甲跑了多少米?这道应用题的题干叙述较多,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了较大障碍。对此,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乙跑到一半的时候,甲已经跑到终点”,并画出甲和乙的运动轨迹。他们能很快发现甲和乙的速度关系,即甲的速度是乙的速度的2倍。但他们仍不能理清题目所述过程,缺少破解问题的关键思路。教师又引导他们从整体上思考路程、时间、速度的关系,学生豁然开朗,原来甲的速度是乙的速度的2倍,甲和乙跑的时间一样,因此甲跑的路程是乙的路程的2倍,是800米。教师从文本出发,抓住关键句,以直观化的手段将复杂的语言描述转化为数学元素,同时在宏观上优化文本阅读,让学生找出题中各条件之间的关联,以此寻得解决问题的路径。
2.对比阅读,厘清概念区别
小学数学教材中常会出现一些概念,如时和小时、倍和倍数、比和比例等,这些概念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小学生由于理解能力有限,对概念的辨析不够清晰,很容易产生混淆。对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对比阅读,厘清相似概念间的区别。
以路程和距离为例,教师让学生从语言和数学两方面来分析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它们的区别在于,路程是所经过路线的长度,距离是直线段的长度。学生总结:路程可以是曲线,也可以是直线,还可以是折线;而距离只能是直线段。为了再次强化理解,教师抛出问题:“路程和距离哪个大呢?”学生则通过曲线、折线和线段图示,得出结论:一般情况下,路程大于距离,只有当两个地点之间的路线为直线时,路程和距离才相等。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路程和距离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通过对比、辨析、总结、举例等阅读方法,学生能准确区分概念的异同,为今后数学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拓展阅读,提升数学思维
小学生若过度专注教材内容的阅读,往往会陷入思维僵化,其思维品质会受到负面影响,也不利于培养创新思维。所以,教师应当拓展更多的数学阅读学习素材,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启发他们的发散思维。此外,还可以对阅读素材进行创新设计,引导学生反复阅读,锻炼他们数学语言的应用能力,从而提高数学思维品质。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单元教学为例,教师充分结合生活实际,在课前布置数学实践活动“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有的学生研究了服装商标上的面料成分,有的学生调查了银行利率,也有学生查找了牛奶、面包、淀粉等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等。学生通过感知源于实际生活中的百分数,初步理解了百分数的概念与应用场景。对于六年级学生,教师可以进一步指导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百分数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搜集整理相关的数学阅读材料,形成诸如数学小报等形式的书面化学习成果。当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尝试写数学日记、举办数学讲坛、参加数学读书分享会等,以此打破数学阅读的壁垒,让学生实现以读致趣、以读致知。
总之,数学阅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要且有力的支撑点,教师应高度重视数学阅读教学,组织开展趣味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不断提升他们的数学阅读能力和水平,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的思想方法,最终形成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李燕,王广强.基于整合理念下的小学数学阅读教学探究[J].考试周刊,2022(29).
[2]孙俊勇.谈数学阅读[J].基础教育课程,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