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媛媛
[摘要] 以大概念为核心的主题情境教学设计强调为理解而教,依托真实性主题情境,将学科知识与真实世界联系起来,达到真实性学习的目的。以《自由平等的真谛》一课为例,通过分析解读单元内容,创设真实主题情境,设置优质探究问题,实现学科大概念的外显、串联与活化,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最终实现对大概念的迁移与应用。
[关键词] 学科大概念;主题情境教学;自由平等的真谛;真实性学习
学科大概念在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主题情境教学对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教育意义重大。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积累学科知识,培养学科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大概念为核心的主题情境教学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了路径参考,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
一、分析解读单元内容,外显大概念
大概念并非一个概念,也不是一个看得见、摸得到的事实,而是基于事实、情境的抽象与提炼,是具体知识背后的核心内容,是学生在遗忘大部分内容后仍能留下的对世界的重要认识与理解。传统教学模式侧重让学生机械式记忆,将碎片化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往往脱离生活实际,课堂枯燥无趣,难以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这就导致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大多是无意义的惰性知识,难以在课堂外复杂多变的真实世界中迁移运用,与核心素养的教育初衷相去甚远。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了促进理解而设计,因此,确定单元大概念尤为重要。
要使单元大概念得以显现,对课程标准的研读是首要前提。《自由平等的真谛》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崇尚法治精神”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与新课标中“道德修养”核心素养下的“维护社会公共秩序,讲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物,在公共生活中做一个文明的社会成员”,以及“法治观念”核心素养下的“了解法律对生活、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的作用,理解法治的本质及特征”“理解法律是实现和维护公平正义的基本途径”的学段目标相对应。由此可见,“社会秩序”“法治”等是新课标中的高频词汇,这为我们梳理单元大概念提供了一个可依循的方向。
对整个单元的内容进行分析解读后,要找出法治与自由平等、公平正义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便在整合单元内容后确立本单元的大概念。通过教材分析,本单元包含“尊重自由平等”“维护公平正义”两大内容,其中可提炼出“自由平等”与“公平正义”的核心概念。经过统整,笔者将本单元的大概念确定为“法治精神”,并根据单元大概念,从“自由平等”的核心概念出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理解自由与法治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自由观和平等观,增强法治意识,在生活中能做到平等处事、待人”;将单元大概念置于教学目标中,以确切指明学生的学习方向,促使学生在落实单课学习目标的过程中有效掌握大概念(如下图)。
二、创设真实主题情境,串联大概念
确定了大概念后,教师不宜直接告知学生,而要通过主题情境教学让学生逐步探究,深度理解,并内化为价值认同。主题情境教学提倡在教学设计中创设具有连贯的、同一主题的教学情境,贯穿课堂始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整体案例”。伴随着情境的展开而生成问题,以问题为纽带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这样基于真实社会生活的设计,与教学内容高度吻合。可以说,以大概念为核心的主题情境式教学帮助学生以更少的精力高效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培养思维发散、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同时,主题的选定是实施主题情境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选择主题时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主题应该能够将整节课的内容串联起来,即“大主题”;其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学生有话可讲、有所收获;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主题的选定不能脱离最终的教学目的——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关键能力。在本课教学中,笔者基于学生学情与社会热点选择以“新冠疫情防控下的自由与平等”为贯穿整堂课的“大主题”进行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经验,联系生活实际,又与教学内容高度关联,体现了思政课堂的时政性特点。
主题情境教学以情境材料为依托来推动教学,教学过程兼具知识性与真实性。教材或其他材料的设计者要有明确的大概念意识。材料内容虽然不是学科内容的全部覆盖,但与学科核心支点、与期望在学生头脑中建立的固着点有高度紧密的联系,是可以提取意义的鲜明的素材。因而,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始终围绕大概念收集丰富的生活素材,并联系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取舍,将其设计成与具体知识密切相关的情境化活动任务,将知识点附着在情境材料中,引导学生逐步探索大概念,以培养学科思维。具体要点如下:
1.情境创设要有冲突性。《自由平等的真谛》一课内容相对抽象,初二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还缺乏对“自由是有限制的、相对的”辩证认识能力,容易出现严于待人、宽于律己的现象。因此,笔者在讲授“自由是有限制的”时,分别选取了“疫情期间需要佩戴口罩”和“美国爱达荷州民众抗议口罩令”两个材料,通过对比引导学生理解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是人们在法律规定范围内依照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又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具体含义,笔者出示了我国为保障平等所采取的具体法律措施,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其含义,再通过一系列相关的反面案例形成正反对比,引导学生全面地看待“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帮助学生加深对问题的认识。
2.情境创设要有连贯性。即便在同一主题下,教师在情境的选取上也要注意连贯性。如果情境与情境间相互割裂,会使课堂结构松散,知识关联性减弱。并且,割裂的情境会导致课堂信息增加,而一节课的容量是有限的,大量的信息会加重学生的认知负荷,影响其思维的敏捷性和准确性。因此,对材料进行合理地选择加工,提高情境的连贯性,才能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提高課堂效益。在讲授“法治与自由的关系”时,笔者选取了疫情初期武汉封城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封城对武汉人民的影响。紧接着,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四十二条,说明在传染病爆发时可以采取的紧急措施,这些措施明确了在传染病爆发时人们的行为。由此,学生既可以看到法治对自由的限制作用,又能意识到法治对自由的保障作用,从而辩证地看待两者的关系。此环节的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自由的本质。
3.情境创设要有时效性。作为思政课教师,要时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选择情境材料时紧密关注社会发展形势,从学生的身边筛选合适的教学素材。以往,课堂不受学生喜爱的主要原因就是材料陈旧、缺乏时效,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影响了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本课中,笔者在讲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时,利用网络查阅整理了疫情期间个别公职人员的特权行为。这些事件學生一般也略有了解,因而课堂上反响强烈,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三、设置优质探究问题,活化大概念
在操作层面,主题情境教学有三条主线——教材知识线、情境材料线和问题探究线,即“三线聚合”。其中,教材知识线为暗线,是教学设计的依据;情境材料线为明线,是贯穿课堂教学的载体;问题探究线则是教学的主线,是沟通教材知识与情境材料的重要媒介。仅有情境体验,学生的思考是粗浅而宽泛的,要想使学生有深度地思考需要高质量的问题,并由此展开对课堂活动的指引。因此,教师要结合主题情境设计探究问题和活动,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掌握学科大概念。
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虽设计了很多问题,但问题缺乏深度和梯度,课堂出现了两种极端:缺乏深度的问题使得学生觉得道德与法治课无需动脑,以“看热闹”的心态参与课堂;缺乏梯度的问题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思维进阶,学生在直接面对比较难的问题时往往无所适从,这样便使得课堂内容难以推进,影响了教学进度。将主题情境和学生思维发展结合起来的关键在于情境中问题的有效设置。如何让每个问题发挥真正的作用,既能得到学生的关注,又能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呢?要结合主题情境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以学生思维进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化问题设计,使问题既有梯度、深度又新鲜有趣,让学生有话可说,从而引发真实性学习。
教学《自由平等的真谛》时,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大概念,在单元大概念指引下,笔者确定了本课的核心问题:如何理解法治意义下的自由与平等?课堂上,围绕教学情境将核心问题分解为如下问题集:(1)疫情期间你觉得自由吗?为什么?(2)你如何看待美国爱达荷州民众抗议口罩令的行为?(3)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谈谈你如何看待武汉封城事件。(4)首先给重点人群接种疫苗意味着一部分人优先得到保障,这是否意味着不平等?为什么?(5)材料中的公职人员为什么被惩处?你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什么新的认识?以上问题的设置巧妙地将教材知识与主题情境串联起来,通过问题解构情境,活化大概念,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一步探究,深入理解大概念,并对现实问题有更深刻的思考。
四、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应用大概念
大概念教学的重要指向在于促进学生成为强有力的思考者与问题的解决者,能够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能够有效地理解与迁移。为了让学生真实掌握并应用大概念,除了设置基本问题外,教师还可以提出思辨性问题,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真正使学生在构建知识框架中完善知识体系,提高对大概念的认识和应用。所以,在教学的最后阶段,教师应基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学生引入更有深度的内容,促使学生形成大概念,并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评估学生对本课的掌握情况,完成教学评价。
在本课教学中,为了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笔者在课堂的最后环节设置了如下问题:问题1:疫情期间,生活的自由是否重要?结合你对自由的认识说一说自由为什么重要?此设问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表达对自由的理解,并思考其意义,这一过程就是学生自由反思、自我教育的过程。问题2:随着法治的进步,人们的自由会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此问题有一定的难度,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基本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有同学认为自由越来越多,因为法治进步意味着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更加健全完善,我们的权益能更好地被保护;也有同学认为自由是法律内的自由,所以法治完善,自由的范围就会减小;更有同学说,这个问题要看对谁而言,对坏人,他们的自由少了,而对遵守法律的人,法治的进步更有助于人们享受自己的权利和自由。如此,通过思辨性问题引发学生思维碰撞,真正地将所学知识迁移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增进了学科实践。
道德与法治课程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引领的任务,而价值引领不能靠简单说教,生活中润物无声的教育、真实情境中的体悟,更能引起学生内心深处对价值观念的真正认同。以大概念为核心的主题情境教学依托真实主题情境,将学科知识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注重学习过程中的迁移应用,促进学生真实性学习。
[参考文献]
[1]吕立杰.大概念课程设计的内涵与实施[J].教育研究,2020(10).
[2]沈春梅.议题式教学简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3]袁龙凯.主题情境式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20(19).
[4]李凯,吴刚平.为素养而教:大概念教学理论指向与教学意蕴[J].比较教育研究,20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