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本细读策略

2023-05-30 04:34赵爱旭
学周刊 2023年13期
关键词:文本细读必要性初中语文

赵爱旭

摘 要:初中是培育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时期。文本细读是一种科学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将其与初中语文阅读课程相整合,对增强学生阅读能力和自主阅读兴趣大有裨益。文章主要采用学情分析法和探索研究法,探讨了初中语文开展文本细读教学的必要性,从文本导入情境创设、文本思路梳理、语言品析技巧渗透以及文本主旨思想挖掘四个方面论述了文本细读具体的实施策略,旨在助力学生语文阅读技能和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本细读;必要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13-0106-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3.035

文本细读是一种新型语文阅读教学模式,非常适用于初中生阅读技能的培养需求。教师合理引入文本细读策略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展开细致剖析,同时增强学生对文本语言、内涵的领悟效果。为此,教师应当明晰初中语文教改实施文本细读的必要性,根据阅读教学流程以及文本的题材、语言特色,布设创新、有趣的文本细读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文本语言的艺术魅力,向学生渗透科学的文本细读技巧,从而达到学生对阅读文本深度解读的目标,下面我们就对初中语文文本细读策略展开研究。

一、初中语文开展文本细读的必要性分析

所谓文本細读,简而言之就是对文章的语言、结构、修辞等要素展开仔细解读的阅读模式,主要目的是挖掘文章的深层次旨意。文本细读是一种针对文章本身的阅读分析方法,在新时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用价值非常高。经过语文阅读学情分析和理论实践研究,笔者将初中语文开展文本细读的必要性概括整理为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有助于深化学生对阅读文本语言的理解。语言是文章的基本要素,语言的构建和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理解能力和积累意识的艰巨使命,想要达成上述目标,实施文本细读是非常有必要的。文本细读最显著的作用,就是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有效的文本细读主张直面文本、字斟句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特色展开赏析,如文章创作运用哪些修辞和表现手法,这些手法的应用发挥怎样的表达效果,使学生在语言赏析中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积累更多妙笔生花的修辞手段和书面用语,这些都能驱动学生语言构建和运用素养的发展,从而借助文本细读夯实学生的语文素养基础。

第二,有助于学生挖掘阅读文本的内涵主旨。纵览现阶段初中生的语文阅读理解现状,部分学生对文本存在肤浅化、片面化的解读现象,或是依赖于课外参考材料对文章的解析,无法自主探析文章所要阐释的思想主题,制约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文本细读强调感同身受和开掘意蕴,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文本细读有助于学生挖掘阅读文本的内涵主旨。教师可以向学生渗透文本内涵主旨的理解方法和途径,再引导学生联系实际,阐述自身的阅读感想,对文本思想主题展开评价,使学生对文意产生通透解读,从而帮助学生突破片面化阅读困境。

第三,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古语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句话也适用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阅读的前提条件,部分学生正是缺少这种习惯,所以在阅读探究中表现较为被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文本细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文本细读是一种具有计划性的阅读模式,基本流程包括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精细的语言分析、文章情志意趣的钻探等等,这套流程中包含大量习惯培养内容,比如段落划分习惯、词汇批注和摘记习惯、查阅词典释义生词习惯等等,教师通过实施文本细读可以引领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养成优良的阅读习惯,这样学生在开展自主阅读时就能自然而然地基于习惯和章法高效阅读,从而促进学生阅读理解技能跃升至更高水平。

二、初中语文开展文本细读的策略

(一)创设文本导入情境,唤醒学生的文本细读期待

初中语文开展文本细读面临的最大阻碍,是学生阅读陌生文本时畏难情绪较为强烈,影响学生和文本内容展开近距离对话。从情境认知理论来讲,学生的阅读思维需要具象事物的刺激才能产生情感和行为的反应,这是学生主动参与文本细读的基础条件。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改中实施文本细读时,应该重视文本导入情境的创设,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事物中,探寻文本切入点,借助多媒体材料、生活资源或是悬念设计,创设别开生面的文本导入情境,从而营造乐读、乐活的阅读环境,唤醒学生的文本细读期待。具体的导入策略如下:

第一,创设多媒体形式的文本导入情境。多媒体素材的生动性和直观性最强,是创设文本导入情境的绝佳选择。教师在文本细读教学中应用时,需要根据文本内容,在互联网资源库中甄选多媒体素材。如阅读文本的题材是科普说明文,教师就可以搜集相关科学知识的应用案例,以图片、小视频等形式将其呈现给学生,同时跟进情境导语:同学们,大家还接触过其他有关这项科学知识的事物吗?能否列举一二?学生立即展开互动议论,这样科普说明文主题就有效导入,学生文本细读兴趣被迅速激活[1]。

第二,立足生活视野创设文本导入情境。阅读文本的描述事物和现实生活密不可分,教师创设文本导入情境也应该依托生活视野。如阅读文本是描写生活中景物的,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以先在投影设备上展示对应的景物图,同时引出生活话题:同学们,投影屏上的景物大家在生活中见过吗?在何处见过?该景物在你眼中有哪些特点?学生踊跃参与生活话题交流,并联系生活实际争先恐后地阐述景物特点。在学生阐述完毕后教师作小结:我们今天所要研读的文章就和这个景物有关,作者又会从哪些视角切入创作呢?下面我们就到文本中进行探索!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文本细读期待,实现高质量的生活化文本导入情境创设[2]。

第三,通过悬念设置创设文本导入情境。学生的好奇心理十分突出,教师在创设文本导入情境时,应该通过悬念设置开发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如阅读文本有其相关的影视剧或动画作品,教师可以搜索下载影视剧或动画,剪辑其中最精彩的片段,在文本导入环节播放给学生,学生正看得津津有味之时,影视剧或动画片段戛然而止,教师适时设置悬念:主人公后续遭遇会是怎样的?故事的结局是喜是悲?同学们不妨大胆猜一猜!学生立即展开热烈猜测和讨论,几分钟后教师揭示文本主题:老师刚才播放的影视剧/动画片段,是根据教材文本拍摄/制作的,同学们对后续情节的猜测都不拘一格,但是真正的答案潜藏在文本中,欲知后事如何,需要大家细致地阅读和探索!这样在悬念情境的牵动下,学生就会基于自主动机参与文本细读。

(二)梳理阅读文本思路,促进学生对文脉整体感知

思路和结构是语文文本细读的基本要素,学生只有先探明文本的结构和大致内容,才能进行更细致的阅读理解。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文本细读时,必须重视引导学生梳理文本思路,促进学生对文脉整体感知,从而实现对文本创作思路和结构的有效把握。相关教学策略如下:

第一,整体感知文本体裁和内容。在这一步,教师应该通过设计朗读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初步摸清文本的体裁和内容。朗读活动的设计和开展要根据具体的文本体裁,如阅读本文是诗歌或散文,教师可以播放悠扬舒缓的乐曲,鼓励学生随乐曲有感情地朗读文本;若阅读文本中含有较多的人物对话,教师可以让学生划分小组、分角色朗读。学生朗读完毕后,教师先指导学生标注文本段落序号,然后提出思考问题:同学们,文本属于什么体裁?文中写了什么人、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谁?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什么?在学生交流并正确作答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段落大意批注在文本旁边,便于下一步的文脉梳理[3]。

第二,梳理文本创作结构和思路。在这一步,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结构探究问题:同学们,通过段意概括,大家发现文本的创作结构属于哪个类型?是总分式、递进式、并列式还是其他形式?学生探讨并作答后,教师再问:大家是如何辨别文本结构类型的?有学生表示文本各段落之间有相互过渡和照应的句子,还有学生反馈文本的首尾段落中含有总结性的语句。教师让学生划出这些句子,并引导学生从段落主题句分析文本创作结构和思路,比如学生认为文本属于总分式结构,并在首段中找到有关过渡句,教师可以提问:这个过渡句有怎样的作用?学生联系上下文回答:具有总结上文、引起下文的作用。这样学生就对文本脉络了然于心,达到有效开展文本细读教学的目的。

(三)渗透语言品析技巧,强化学生的文本细读能力

初中语文实施文本细读教学,对文本语言的品析和鉴赏至关重要,文本是学生感性语言材料的主要来源,部分学生对研习文本语言缺乏科学的技巧,致使难以吃透文本的语言精髓,影响学生阅读理解和语言能力发展效率。为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践文本细读时,必须加强向学生渗透语言品析技巧,引导学生从文本修辞、表现手法、艺术特色等角度鉴赏语言,从而强化学生的文本细读能力,促进学生运用语言时游刃有余地含英咀华。相关教学策略如下:

第一,从修辞手法渗透文本语言品析技巧。修辞是作家为提高文本语言表达效果而常用的创作手法,教师在文本细读教学中向学生渗透语言品析技巧时,应该从修辞手法切入。如学生精读文本后,教师可以设计一项修辞句查找任务:同学们,请大家分小组将文本中的修辞句找出来,比一比哪组找到的修辞句最多、最全。几分钟后,各组轮流汇报找到的修辞句,并说明每个修辞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教师应该根据文本描写的事物,引导学生咀嚼修辞手法的妙用,比如某组学生汇报文本中的排比句,教师适时提问:作者运用这个排比句状物、说理还是抒情?学生结合文本内容作答:抒情。教师追问:那么起到怎样的抒情表达作用呢?学生反复品味后回答:三个结构、含义相似的短句放在一起,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增强作者情绪和文本气势。这样学生就顺利习得从修辞手法品析文本语言的技巧[4]。

第二,从表现手法渗透文本语言品析技巧。表现手法在文本创作中应用也十分广泛,是文本细读中关键的语言品析板块。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联想、铺垫、象征、欲扬先抑、托物言志、用典等等,教师在渗透该技巧时,需要指导学生根据文本具体语句展开品析。如本文中采用铺垫的表现手法,教师可以设问:文本故事的高潮情节到来之前,作者搭建了哪些次要情节?学生分析交流后正确阐述次要情节,教师跟进提问:那么这些次要情节能否省略?省略之后对文本语言表述有哪些影响?学生品读前后文表示:不能省略,省略之后文本的主要情节显得突兀、缺乏逻辑性。教师:那么这种铺垫表现手法对文本语言起到怎样的表达作用呢?学生经过探讨总结道:可以渲染气氛、增强读者的期待感,同时为文本主要情节做好准备和酝酿,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更加严谨。这样学生品析语言的技巧以及文本细读能力就会更上一层楼。

(四)挖掘文本主旨思想,实现学生对文章精细解读

高质量的文本细读在于对文本主旨思想的深入解读,多数学生理解文本浮于表面的根本原因,是教师忽略引领学生开掘文本意蕴。为此,教师在优化语文文本细读时,应该加强指导学生挖掘文本主旨思想,促进学生将文章内涵内化于心,从而实现精细解读,相关教学策略如下:

第一,体悟文本情感,从文眼探知主旨思想。情感基调是文本的文眼,其中也蕴藏作者的思想旨意。教师在文本细读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将文本中反映情感色彩的词、句提炼出来,比如描述冷/暖色调的词汇,表达人物欢快/悲伤情绪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内容等,然后让学生合作共议文本的情感基调,是愉悦的、悲凉的,还是批判或颂扬某种事物的,这样学生就能从文本情感线索和文眼中挖掘主旨思想[5]。

第二,联系生活解读,体会评价思想内容。学生初步参悟文本的主旨思想后,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解读文本,从心得体会评价文本的思想内容。如本文主题是关于爱国主义精神的,教师可以设计解读问题:同学们,将文本中的爱国主义事迹代入现实生活,你产生怎样的感想?对文本传递的思想内容,你的想法是什么?提问后,教师发动学生分组集思广益,在此期间启发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事例阐述心得体会,最后对文本思想内容作出肯定性的评价,这样文本细读教学目的达到了,学生也受到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感熏陶。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文本细读,不仅有助于深化学生对阅读文本语言的理解,也能促进学生挖掘文本的内涵主旨,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基于此,教师应该创设多样化的文本导入情境,唤醒学生的文本细读期待,引导学生梳理阅读文本思路,促进学生对文脉的整体感知,同时向学生渗透语言品析技巧、带领学生挖掘文本主旨思想,强化学生的文本细读能力,实现学生对文章的精细、透彻解读,从而提升文本細读开展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余美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2(18):24.

[2] 赵晓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2022(11):72.

[3] 马俊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J].读写算,2022(3):120.

[4] 罗尾胜.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策略研究[J].学苑教育,2021(32):43.

[5] 车文娣.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J].学周刊,2021(30):139.

猜你喜欢
文本细读必要性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
小说文本细读的策略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