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审视与探究

2023-05-30 10:48:04崔康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12期
关键词:审视中职语文教学劳动教育

崔康

摘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是当下职业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路径。中职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课程任务与劳动教育总体目标联系紧密,审视中职语文教材,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发掘渗透劳动教育的意义,把握语文学科渗透劳动教育的原则,探究劳动教育在中职语文学科中渗透的路径,提高中职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是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共同价值取向。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 劳动教育 审视 探究

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在学科专业中渗透劳动教育”,同时强调“职业院校要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入公共基础课,要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安全、劳动法规教育”。结合学科渗透要求,审视当下中职语文教材,分析教材的“劳动教育”元素,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劳动教育渗透,具有深刻的教育意蕴和鲜明的时代价值。

一、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时代意义

(一)语文教学承载着价值观教育的时代重任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提出:“中职三科意识形态属性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劳动观念、劳动意识不断变化,劳动新形态不断涌现,随之带来了价值观的深刻变化,劳动者对自身的存在价值、关系属性和审美人格提出了新要求。而语文学科中涵盖思维发展、思维提升、审美发现、审美鉴赏等核心素养要求,与新时代劳动者的需求高度契合,培养审美情趣、提升思维品质、推进教育融合,是新时期职业教育的重要价值导向。

(二)语文教学肩负着工匠精神的传承使命

文学创作源于生活实践,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与职业场景联系紧密,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在语文教学中品读的众多作品蕴含着丰富的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无论是中国古代精湛的传统技艺,还是大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突出本领,都是中职学校学生职业发展的必然需求。在语文教学中,深入解读职场应用与沟通技能,大力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承担为国家提供人才支撑的办学使命,体现现代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担当。

(三)语文教学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

人的成长和发展与文字相生相随,语文教学浸染优秀文化、传承工匠精神,都需要寄寓于文字。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材中入选的文学作品普遍重视“鉴赏品味”、强调“人文内涵”、关注“生命意识”,作品中既有生存技能的精湛呈现,又有对生命价值的执着追寻。

开展劳动教育,从不同角度对生命意识进行发掘和升华,从不同维度对生命价值展开思考和教育,传递着温馨美好的生活情感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从实现生命的延续到提升生命的品质,从增强生命的感悟到追求生命的價值,呈现出的一切对生命的追寻与探索,恰恰是劳动教育的意义所在。

二、中职语文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审视

当下中职学校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方式千差万别,但都缺乏统一的认识与解读,科学开展劳动教育渗透,需要审慎研究与系统分析。职业院校在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不仅能够提升技能水平,而且能实现对学生劳动价值取向的纠偏,展现新时期中职学生积极的劳动精神面貌。当下,学界对劳动教育内涵的解读极其丰富,归结起来多从劳动技能本身和劳动蕴含的思想方面作出诠释。本文通过对中职语文教材进行多维解读和系统审视,确认其劳动教育元素如下:

(一)赞美劳动品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在物质生活富裕的同时,有不少青少年滋生了不想劳动、不会劳动、厌恶劳动的不良风气。中职语文教材选取的文章“平易近人”,从中职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加强对宽容、质朴、勤俭、善良等优秀品质的渗透与灌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品质,涵养求实创新的劳动精神。

《我的母亲》一文中,母亲在平凡而孤苦的一生里坚持劳动,凭着一己之力将自己的五个孩子抚养成人。面对困苦的生活,母亲从不因家庭的贫穷而自暴自弃,而是选择勇敢地面对,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化教育着儿女。

生活艰苦如斯,却不见丝毫颓废。作者眼中的母亲“终年”劳作,几乎没有休息时间,却将院中的石榴和夹竹桃照顾得很好。字里行间既有对已故父亲的深切怀念,也有对母亲艰辛生活中不忘美好追求的高度赞美。物质上的一贫如洗与精神上的肥马轻裘霄壤之别,言传身教浸润其间,也因此而养成了作者“爱花,爱清洁,守秩序”的良好品质。

(二)展现劳动技艺

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因素不断变化,劳动形态日益多元化,传统岗位正在被人工智能逐步取代,由此引发的对传统技艺和手工操作本领的否定杂音此起彼伏。中职语文教材既有传统手工技艺的经典描写,又有对创造性劳动的审美鉴赏,对于中职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培育积极劳动精神具有深远意义。

口语交际训练“介绍工艺流程”选取了叶圣陶的经典作品《景泰蓝的制作》,景泰蓝是我国民族工艺品中的瑰宝,它的精湛工艺驰名中外,制造过程中掐丝环节的描写,展现了工人的高超技艺和审美追求。

文中的掐丝工人不仅可以按照美术家的设计图样工作,将细微的图形符号原封不动地还原在铜胎上,还可以自由地创作花鸟、山水和人物形象。前者是劳动中千锤百炼出的技艺,后者是掐丝工人创造美的过程。鉴赏文章,在阅读中增强对生活的感悟与体验,展现的不仅有娴熟的技能,还有劳动人民对艺术的美好追求。

(三)歌颂劳动人民

中职语文教材选取的文章多以劳动人民为素材,教师教学中宜注重体悟环节,在自然朴素的劳动环境中感受生活的艰辛,在艰辛的生活过程中体验和收获幸福的快乐。通过教学分享与感悟,表达出对平凡人物辛勤劳动的热情赞美,抒发了对劳动人民敬业精神的深情赞颂。

《金大力》一文中,金大力是一个砌墙都砌不直的瓦匠头儿,搁在当今社会,大家必然会将他想象为处事圆滑、八面玲珑的活络角色,作品中的金大力却是拙于言辞、每天提前半小时上工、工钱很低的小工。勤劳善良愿吃亏,胸襟开阔不计较,亲切朴实的语言中,人性美的光辉跃然纸上。

三、中职语文教学开展劳动教育的原则

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包含四个方面,分别是劳动观念正确培养、劳动能力的有效训练、劳动精神的积极培育、劳动习惯和品质的科学养成。这一目标与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高度契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开展劳动教育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语文教学应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价值导向,教师在组织教学前要加强对教材的全面解读与审视,对中职语文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元素进行梳理,在教学设计中围绕劳动教育主线,重构单元教学组合,系统地进行整体设计,对文章中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进行整合,着力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适应性原则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开展劳动教育要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用语文教学的方式予以渗透。教学中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将劳动教育元素融入语言训练、思维发展、审美鉴赏以及文化传承与参与中,并在学习中传承优良劳动品质,拓宽思维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

(三)时代性原则

语文教学开展劳动教育应正视劳动形态变化,尊重多元形态劳动,针对不同时代环境下的劳动场景因地制宜地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劳动形态的复杂应对中感受时代脉搏,发展辩证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提升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创新语文教学中的劳动教育内容、途径、方式,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性。

(四)协同性原则

语文教学中开展劳动教育在内涵上要注重价值引导与教育实践的协同,以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将劳动能力锻炼、劳动精神培育和劳动品质形成有机融合,实现劳动教育立德、启智、强体、育美的多元育人价值。

四、中职语文教学实施劳动教育的路径

(一)开展群文阅读,在视域融合中形成劳动教育共识

群文阅读教学是围绕一个议题或经过结构化设计的文本,在相对集中的时间里借助共同建构形成共识的多文本阅读过程。中职语文教材先后历经多次修订,对于劳动教育的内容虽各有侧重,但缺乏系统性梳理,对劳动教育的内涵呈现相对松散。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要求,新版语文教材将全部采取职业模块的教材编写方式,变单元教学为专题内容教学。这一教材编排形式基本遵循了学习任务群的设想,教师结合劳动教育进行教材二次开发,在更加开阔的视野上体现多文本阅读的价值,有助于劳动教育共识的有效达成。

从视域融合的始源性看,其涵盖了看、听、说三个方面,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最基本活动。基于群文阅读的结构化原理和劳动教育需求,教学中需要师生对教学文本进行二次建构。这一建构过程中,学习主体基于自身经历和阅历,对文本的理解存在一定分歧,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产生差异,在学习与交流中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最终感悟到为什么要承担责任以及如何承担责任、履行义务,从而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二)探索情境学习,在学习语境下把握劳动教育内涵

通常所说的情境学习即情境式学习,与这里提出的“情境学习”截然不同。前者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后者是核心素养确立的基础。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个体的言语经验、思维发展、审美鉴赏等都需要置身于具体的生活、工作、学习等具体的情境中。这里的情境,是所有学习活動置身的语境,整个学习活动贯穿其中,承载着所有的学习内容。置身于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的学习活动,所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和良好能力品质,也是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

学习的真正发生来自具体情境中的体验,教学专题的文章选取兼顾不同时期的作品,其情境的创设与构建应该是基于“学习者中心”的主情境。面对具体教学,教师需要重构学习情境、再造教学场景,还原文本反映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生活,指引学生跨越时空,步入学习活动的主情境,感同身受地体验朴素的劳动,零距离观摩精湛的技艺,在观摩和体验中追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通过重构学习情境,文本构成的学科知识、内容情境不再孤立存在,而是与学生的个人体验和生活情境相互交织,与之对应的是“劳动生活中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劳动创造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语文学科素养与劳动教育内涵深度融合。

(三)聚焦综合实践,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职业荣誉感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指出,语文课程目标是通过阅读交流、欣赏比较、综合实践等活动,促进学生语言、思维、审美等方面的全方位发展,为学生适应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提供支撑。根据课程目标要求,语文教学可以聚焦综合实践活动,借助职业生活、社会生活等载体,以活动为形式整合知识,为促进学生成长、提升学生职业荣誉感提供丰富的素材。

结合新课标要求,语文职业模块由四个专题构成,分别是科普作品选读、微写作、职场应用写作与交流、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作品研读。这里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既包含传统意义上的听、说、读、写,还蕴含了职业规范、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意识。通过教学发散,在“语感与语言习得”专题中,教师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特定的语言环境,积极开展言语实践,提升沟通交流的技能技巧;在“科普作品选读”专题中,围绕职校学生职业素养需求,在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养成严谨规范的职业素养。通过系列专题教育的开发与重构,丰富语文教学内涵,引导学生正视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加深对职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树立劳动光荣的职业理想,涵养创新务实的职业精神,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社会意识,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升职业荣誉感。

(四)强化劳动意识,在劳动锻炼中养成习惯与品质

在新课程标准指引下,中职学校语文教材从过去的单元综合实践活动转变为相关专题活动,特别是引入了劳模精神等教育内容,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需要重视的是: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学校、家庭、教师和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参差不齐,劳动新形态的不断涌现也带来了教育理念的分歧。而劳动教育具有突出的社会性,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联系紧密,在语文学科中开展劳动教育,不仅要结合课程目标,设置相应的劳动教育任务,还应注重让学生学会在学习中把握分工合作,在实践中体会社会平等,在成长中构建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

中职语文课程人文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特质,决定了职校语文教学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深入解读中职语文教材,发挥语文学科积累文化底蕴、强化关键能力、孕育人文素养的课程优势,在学科教学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新型技术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丽荣.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文化自信教育研究[D].包头: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2022.

[2]迟宽琴.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20.

[3]高美凤.中职学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22.

[4]王莉.中职学生劳动素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22.

[5]许瑞芳,张宜萱.具身认知视角下的劳动教育审视:基础、价值与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22):54-61.

责任编辑:唐丹丹

猜你喜欢
审视中职语文教学劳动教育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未经旅行“审视”过的设计,是不可信的
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探讨
浅论中职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有效融合
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3:39:11
行为导向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打造中职高效的语文课堂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9:04:21
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审视与当代发展探析
戏剧之家(2016年17期)2016-10-17 12:46:57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求知导刊(2016年24期)2016-10-14 12:35:07
关于国际法渊源内涵和外延的重新审视
中国市场(2016年29期)2016-07-19 05:3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