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路径

2023-05-30 00:45:03牛文雅
学周刊 2023年13期
关键词:有效性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牛文雅

摘 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改进课堂教学手段,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不断丰富阅读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实现语文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以及综合素养的锻炼。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13-0142-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3.047

阅读能力在学生未来独立学习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养成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对阅读教学的重视,坚持乐学的原则,将“乐”融入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乐”中学习,这样就能避免枯燥的阅读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的积极性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并从中获得乐趣。兴趣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所以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小学生好奇心强,对于很多事物都有一探究竟的欲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求知欲,所以,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我们要利用学生的这一性格特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满足自身的求知欲望,让阅读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成为一种享受乐趣的途径。例如,《陶罐和铁罐》都是童话类的文本,他们的情节发展都具有跌宕起伏的特点,前后情节呼应对比,梦想类的童话故事或成长类的童话故事都具有相同的特点,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进行对比阅读,明确童话形象和童话主题之间的关系,去感悟和学习童话故事特有的思维方式,提高阅读效率。

此外,师生角色互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同时也是学生在学校值得信赖的伙伴和朋友。为了打造师友型课堂,我们首先要正确定位师生关系,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扮演自己的角色,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促进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师生角色互换,在划分小组的时候,首先我们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的能力、兴趣和基础,根据学生的爱好兴趣,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划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自由组合,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在划分小组时需要有针对性,可以是针对课堂教学任务进行临时划分,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固定学习小组,一般小组成员不超过6个人,最少不能少于3人,每个小组都要有能力突出、学习优异的学生加入,使小组的学习能力得到保障,做到齐头并进,共同进步。

最后,在阅读过程中,要由文入情,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生平事迹,拉近学生和作者心理的差距,引发情感共鸣,学习作者的优良品质,用文本中的美德约束自己的行为。文章是作者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手段和工具,每一篇佳作都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作者浓厚情感的表达,所以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让学生明白人物之间具有怎样的感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通过教师范读引领,提升学生朗读水平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想要培养学生阅读爱好首先教师自己就要喜欢读书,热爱读书,如此才能言传身教,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小学生基础和能力不足,但是模仿能力却很强,我们要利用学生的这一优势借助范读引导学生模仿自己,掌握朗读的技巧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提升学生朗读水平。在范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语音语调和情感变化,把情感融入文章之中,注意自己的语速、语调,将文章意境和作者情感思想抒发出来,将学生带入文本意境之中,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和动力。例如,在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文章时,很多学生对雷厉父亲英勇牺牲那段内容印象深刻,感触良多,这时教师可以选择这段内容进行范读,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文本之中,将雷厉父亲的壮烈英勇和作者的情感抒发出来,给学生心灵带来深深的触动,引发情感共鸣,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和动力,同时还能加深学生对文本情感思想的理解和感悟。另外,为了渲染氛围、营造情境,教师在范读时可以配上和文章意境相近的音乐和画面,将学生带入到文本意境之中,让学生和作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沟通,产生情感共鸣,帮助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再如,在范读《桂林山水》这篇文章时,将桂林山水的奇妙和美丽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文章意义和内涵的感受,体悟作者流露出的情感思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此外,教师可以利用课间活動的时间坐在教室内阅读书籍,给学生做榜样,有些学生因为好奇就会凑到教师身边,甚至有些学生还会学着教师的样子拿起书来阅读,而且还学得有模有样。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阅读行列中,班级内形成了一股读书的氛围。

三、利用问题探究学习,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所谓问题式探究学习,主要是指围绕某一问题而展开的知识构建过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学习时,一定要建立在符合时代要求以及小学生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并遵循学习规律,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一)提出问题的策略

仔细阅读文章,围绕文章课题提出问题;根据阅读提示提出问题;挖掘单元重点,围绕训练重点提出问题;研究课后习题,根据习题提出问题;围绕课文重点、难点、疑点提出问题;学会分析辨别,揭示矛盾,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提出问题;抓住文章思想以及重点词句和标点,提出相应问题;善于寻找原因,提出有效问题;围绕文章的选材与写作方法提出问题。语文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而且要让学生学会释疑和存疑,当学生提出问题之后,一定要引导学生围绕课文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提出疑问,并进行梳理。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对于比较困难的问题,要与学生一同分析解决。对于学生所提出的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明确解决方向,给学生提出具有指向性的意见,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分层教学、示范演示、指导引导、创设情境、激励鼓励、延迟评价等方法,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施问题探究式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研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指向。语文教师应结合文章主要特点组织和引导学生仔细研读文章,并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来发现其中的问题,并积极、正确地解决问题。在学生研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创设具有探究氛围的教学情境,以此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多角度和全方位地思考问题。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不同的思路与策略来解决同一问题,促使学生学会求同存异。主要的培养方法有:查阅相关资料,借助相关资源;深入阅读文本,研究探讨文本;从外到内、由表及里、深入思考;对照类比、迁移回顾、疏通指导。

四、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确保阅读流畅连贯

对于刚接触阅读的小学生来说,阅读过程中往往会比较吃力,顿读现象比较严重,更甚者为了追求速度而发生漏读、错读现象,磕磕绊绊的阅读和猜读很难将文章内容流畅贯通,因而阻碍学生对文章的整体认识,致使理解障碍,阅读效率低下。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提高阅读流畅性。首先,指导学生练读,给学生充足的初读时间。学生开始接触文章时,只能一字一读,无法将字连接在一起,更不用说句句联通了,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激励学生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由字到词再到句,逐层击破,层层递进,在反反复复的阅读练习后,才能让阅读流畅贯通。其次,搭桥牵线,将难点解剖分析。一篇文章中难度会有分层,教师要将这些难度较大的句子单独拿出来,在学生阅读之前,先指导学生练习这些较难的句子,将这些句子读顺了之后,再开始全篇阅读,这样就能确保学生阅读的流畅与连贯,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的心理障碍,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阅读能力,也进一步提高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五、指导学生正确阅读,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首先,设置悬念。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在阅读的时候可以只读精彩的开头,给学生留下悬念。为了得知故事的发展结果,学生会自发主动地去阅读,寻找故事的结果,探寻问题答案,由此可见,即使没有教师的指导扶持,学生也能够在书的海洋中自由徜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其次,进行故事概括。在阅读前,教师可以将文章的故事内容进行概括讲给学生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了寻找故事的细节,解答心中的疑惑,学生会自发投入到阅读活动中,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最后,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离不开笔墨,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做标记的习惯,在精彩的段落或感人至深的细节之处都可以做好标记,或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也可以画一个问号。例如,可以复述式笔记。在阅读系列书籍时,每阅读完一本书后就要进行复述,将这个系列书籍的内容整理出来,把握重要情节,提高阅读理解效果。有些教师可能会认为这样复述内容枯燥乏味,会影响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动力,其实不但不会打击学生阅读的热情,同时还能够激励学生参与阅读活动,让学生找到新的阅读乐趣。比如,有很多学生通过这种复述式笔记的方式逐渐找到了概括阅读内容重点的技巧和方法,原本要从大篇幅内容中概括重点,现在只需要从目录中就能够完整地概括出重点来,以目录作为支架,概括变得简单充满乐趣。此外,判断重点情节,突出阅读重点。和复述相似,判断重点式的读书笔记要求学生深入阅读,将重点放在某些故事情节上面,深入思考这样安排情节的目的和效果,思考作者在这个地方想要表达什么思想。这样的阅读方式可以锻炼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在不断评价和思考的过程中建立起阅读的兴趣和动力。

六、将课内外阅读衔接,全力提高阅读能力

课内教材内容选材精良,对学生知识积累和素养提升都具有非常大的帮助,但是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还需要通过课外阅读来补充,特别是素质教育要求下,课外阅读已经成为提升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的最关键因素,因此我们要重视教材内容,但也不能局限于教材之中,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阅读量,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做到写作时有素材可用,实现写作信手拈来。比如,在诗歌学习中,我们可以给学生推荐同一作者的其他优秀代表作或主题相同的其他优秀诗歌作品,将课外阅读和课内教学结合起来,增加知识深度和广度,促进学生认知成长,真正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例如,在学习《古诗两首》这节课时,教师可以整理一些杜牧和苏轼的诗词,引导学生课下朗诵诗词,感受不同诗人写作的风格差异,让学生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激发阅读欲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另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实践活动,比如读后感交流、故事会和读书会等,让学生展示自己阅读的成果,分享阅读收获。例如,在学习《渔夫的故事》这节课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搜集神话故事进行阅读,然后利用自习课开展故事会,让学生将自己知道的神话故事分享给大家,比如有一位学生给大家分享了一则神话故事,名字叫《魔壶》,在该同学讲述过程中,其他同学听得津津有味,课堂学习的氛围浓厚,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水平。因此,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在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延伸拓展,引导学生阅读和课文相关的文学作品,阅读课文的背景资料,在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间建立通道,丰富知识,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提高学生阅读的热情和动力,从而积极参与到课外阅读中。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进一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寻有效路径,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同时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让学生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并在这个过程中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促使学生获到全面提高,实现語文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燕.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15(A0).

[2] 吴海荣.小学语文阅读中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20(4).

[3] 杨天荣.简析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策略[J].吉林教育,2015(31).

[4] 孙婷.多读·会读·巧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6(7).

猜你喜欢
有效性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28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56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04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12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