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
摘 要:中国古代诗歌是詩人在特定的时间里对特定的现实环境进行深刻体验的结果。在教学中,教师要按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所规定的学段目标,主张学生以“体验”为中心,通过学习、借鉴、内化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语言能力,进而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体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16-0054-04
一、 引言
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是最主要的一部分,占比较高。研究古代诗词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古诗词教学也颇有难度,如何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深度赏析古诗词成为教学难点。教师应该在认真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课标》)的有关规定的理论基础上,加强对古典诗歌的学习,使学生调动已有生活经验,展开对具体诗人、具体生活、具体情感的深刻体验。这样一来,就可以在与“古诗词体验”的过程中,使学生和诗人之间产生共鸣和感情交流。
二、 从“体验”角度进入小学古诗词
小学可以分为第一学段(低学段)、第二学段(中学段)、第三学段(高学段),《课标》对小学的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要求。具体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法上的不同。针对第一学段的学生,学生主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朗诵体现自然之美的短篇诗歌,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和变化”;针对第二阶段,学生应该能够“阅读描写自然、表现人类美好情感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并将自身的生活经历投入文学创作之中,以文学的形式来抒发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针对第三阶段,学生应该“多读一些优秀的多样类型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等,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口头形式或文字形式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表达自己的感情”。
在上述几点中,“体验”这个关键词值得广大一线教师特别关注。对初次接触学古诗的学生来说,获取阅读经验不仅是一种学习的目标,更是一种从诗歌中得到精神滋养和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一词最突出的目的在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倡主体性地位。与“想象”“领悟”“感受”“体会”“感染”“激励”“向往”“追求”“表达”“抒发”、共同构成了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一系列行为。通过这一系列的行动,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整个学习轨迹和价值观的构建。
与此同时,古诗词实际上是古人的感情和思想的结晶,是诗人在特定的时间里,对特定遭遇的人生境遇进行深刻的“体验”。古诗词所体现的,不仅仅是诗人“体验”的东西(景物、情绪、思想),还有诗人进行体验的具体的经验和方法。结合古诗词作品,引导学生赏析和理解过去的诗人在自然、社会生活中“体验”的具体方式和方法,从而提升自身的认知经验和感知人生的能力,这对学生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有利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
因此,笔者尝试从“体验”的角度,提出了当下的小学古诗教学要首要重视“诗中有人”这一基本方法。也就是说,古诗词是诗人在经历人生遭遇后的具体成果和感悟,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发现诗人对自然、社会生活、人物情感的具体感悟,并对诗人感悟的方法、步骤和成果进行分析,使学生在对其体验的方法和成果的熟悉后,学会体验与感悟、表达与交流,并将之内化为一种基本的语言文化素养。
三、 从“体验”角度,探究分析教材中的古诗词作品
《课标》附录1“优秀诗文朗读推荐书目”规定,小学一至六年级的学生要学习朗读和背诵优秀的古典诗词75篇。尽管规定的75篇诗作的时代和题材内容不同,但其都是关于当时的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所见、所思、所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体验”这一角度来分析《课标》中所要求的75篇古诗词。
文章认为,“体验”是指“我”的感受,我思、我感、我想、我品、我读等。简单来说,就是直面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我”作为个体,身在其中。在古代诗歌中,第一视角“我”通常被掩盖,而不容易被发现,被隐藏起来。所有的感情和所思所想都藏在(或诗歌中的“体验”)后面。我们在阅读诗歌时,必须从诗人的诗句,找到诗人的所见所闻,找到他们存在的足迹。有时候古诗词的题目本身就具有展现性,如《记承天寺夜游》《江南》《拜新月》《夜雨寄北》等,从题目上就能看出,“我思”“我望”“我登”,从题目上就很容易找到诗人的影子。但是大部分诗歌需要深入阅读,才能找到诗人的影子,例如《易水歌》《绝句》《示儿》等,都不太容易找到作者所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找不到更多关于诗人的线索,只能从具体的诗句中找到诗人的感受。然而,在这类古诗词中,作者的自身经验是直接的,不难看出其所见所感,而极少数的古诗词是间接的,要通过对其进行细致的剖析,方能发现其存在的踪迹。例如,陆游的《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王师北定中原日”,抒发了作者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这是一种悲哀,却不是绝望的表现。他深信,宋军终有一日会平定中原,夺回失地。这一段话使诗歌从悲伤变成了激情。说到最后,他的心情又变了,他知道自己再也见不到国家的统一了,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后人身上。所以,他对自己的儿子说,在家里祭祖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向他汇报“北定中原”的好消息。陆游的强烈信仰和愿望,充分表现了他的爱国情怀,从而使他对祖国的热爱更加深厚。我们要从特定的时代背景、作家的创作心态中寻找到深层次的情感。
“古代的文人写的诗歌,大多都是自传,……他们用诗歌来记录自己的一生,就像是一本零碎的日记,每一次的发现,都是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的。”这给我们一线教师的启示是,教师可以把古代诗歌看作是诗人在特定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中的经历和体会,从而获得他们的经验和结果,发现古代诗人面对具体生活的具体体验和感受方式。前者有助于我们对诗歌自身的把握,后者有助于我们模仿、迁移、内化,从而形成自身的语言文化。
四、 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是学生进行学习和生活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学生接触了大量的古诗词作品,对学生来说掌握古诗词是非常重要的,对他们的语文素养具有非常大的帮助。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和应试教育体制下导致部分教师没有重视小学古诗词教学,教师对这一方面缺乏认识。
(一)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地位不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都是将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进行讲解,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学习模式不利于全面发展。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考上理想的大学,会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生的分数上,忽略了诗词教学在语文中的重要地位。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古诗词与语文之间的联系,或者是认为古诗词不需要在课堂上讲解,对古诗词存在一些误解,认为教学诗词就是让学生背诵一些诗词。部分教师对古诗词教学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看了一下而已,并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诗歌与语文之间的联系以及其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另外,还有教师不重视古诗词的赏析和品鉴、不重视古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不能从古诗中感受到作者内心世界和情感。
(二)古诗词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陈旧
部分教师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只是将讲解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这是不可取的,会使学生对古诗词产生厌恶感,阻碍学生理解古诗词。教师应该在课堂上适当进行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然后通过理解进行背诵。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直接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将古诗词本身的魅力完全展示出来。需要注意的是,讲解只能帮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大意和文学特点,并不能帮助学生理解整首诗所要表达的内容。
(三)教师缺乏对古诗词的深入理解
古诗词的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学习,这样才能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部分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的时候不注重对诗词内涵所表达的情感、思想等内容进行深入理解,把古诗词当成了背诵课文,忽视了对古诗词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与理解。如果教师没有准确理解古诗词中所包含的深刻含义和感情,那么教师在实际课堂中会忽视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从而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更好地把握古诗词所表达出来的情感色彩。
(四)教师缺乏让学生参与的意识
古诗词教学不能完全依赖教师的讲解,更需要学生的参与,教师如果不重视学生参与的意识,没有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意义和内涵,很难让学生理解诗词中所表达的感情。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在进行古诗词学习时,没有明确地了解诗词内涵和作者,对诗词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并没有真正把握诗中情感。
五、 小学语文古诗词中美的意蕴
“诗卷永存于天地之间”,这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审美理想的诗篇,纵使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风雨雨,依然能焕发出勃勃生机,向我们展示漫长的历史变迁和世事变迁。古代诗人以这种方式来记录时代的文化,表达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生命哲学。小学阶段是学生审美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学生的审美教育必须由古典诗词来承担。
(一)语言之美
诗歌以文字为“风骨”。中国古代诗歌可以说是一门精美的语言艺术。朗朗上口,令人赏心悦目,细细品味,意蕴无穷,令人遐思无穷。中国古代诗歌有别于普通的文体,虽然只有寥寥数句,但它的语境、意境和情感都能精确地传达出来。阅读和体味诗歌的美,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还可以增强其对美的认识和理解美的能力。
(二)音韵之美
“气韵”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古代诗歌既是一种视觉美,又是一种听觉美。文人墨客对字、词的磨砺,一是要使诗的语言生动,二是要使其具有音乐感,使其易于流传。中国古代诗词从诞生之日就是为人们所吟唱的乐曲,而唐代的绝句则与“胡乐”结合,在宋朝盛行的词曲则有“以音入词”的创作形态。诗歌创作的方式与功能,无不证实了古典诗歌音乐的重要性。真正悦耳动听的诗歌,与其内在的韵律、节拍密不可分,“韵”在“韵律”中,不仅是一种和谐、优美的音韵,更是一种真情实意的情感。只有理解了“韵”,学生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诗”的意境,体会到诗歌的音乐美。
(三)情感之美
真正的好诗是具有好的感情和思想的,没有了感情的诗歌,就像是一具空壳,没有了灵魂。由于具有浓厚的感情,令人深省的思想,所以,古代诗歌能够引发读者的审美情感和思想的共鸣,从而使“动于心”的艺术美得到升华。古代诗歌中的情思之美,主要表现在思想与情绪上。在诗歌创作中,诗人把自己的情感投入诗歌中的特定的场景和画面中,赋予了诗歌的理性美和感性美,使得诗歌具有“抒情的人物”形象,具有一种无法抗拒的强烈美感。诗也因有情而生机勃勃,随着历史的变迁,情也愈发引人深思。
六、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古诗词体验意识培养策略
笔者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课文中的古詩词作为示例,阐述了如何以“体验”为基础进行古代诗歌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找到隐藏的诗人,并对其所获得的经验和经历进行分析,从而达到对诗歌的“深入”和“内化”的目的。
(一)直接体验成果的挖掘
视觉、听觉、嗅觉是一种直观的感受,所见的景色、所闻之物,都是诗人的直接经验结果。从《夜书所见》《望洞庭》等诗词中,可以发现诗人通过看、听、嗅等方式直接感受到的语句。比如《望天门山》中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就是诗人在视觉上的体验和感受;刘禹锡的《望洞庭》中的“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也是作者在视觉上的感悟。这种经验的方法很直观,也很容易被人察觉,但是要让学生明白这是诗人对具体事物进行体验的成果而不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的。
(二)间接体验成果的挖掘
对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知经验进行思维和评判,从而得到美学的结果。这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加工的过程。比如《夜书所见》中的“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这并非诗人的视觉体验,而是作者想象的画面。
(三)发现诗人体验的方式方法
在诗人的情感和审美客体之间,经验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联系。为了使审美对象能够完美地传递情感和思想,诗人必须注重表达经验的方法。古人的诗歌创作过程总体上比较复杂,但是抓住事物的典型特点,运用联想和想象,寓情于景,含蓄表达,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方法,也是诗人有效地传达自己情感体验的一种途径。例如,杜甫《绝句》中对春光的喜悦,并非来自外表,而是从对春去春来、昼长夜短的观察中,感受到了春日的“迟”,从春景的观察中,作者看到了江山风光的温暖与美好。春风拂过,花香扑鼻,鸟语花香,燕雀来啄泥筑巢,使其想起普通人家的生活安稳,而鸳鸯在沙滩上静静栖息,更激起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诗人就是通过这种深刻的观察,找到和把握事物的典型特点,与自己的内心情绪相联系,再经过美学的加工隐含地表现出来。
(四)古诗词中实现迁移与内化
在古诗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感受和表现,不仅可以加深对诗歌的认识,还可以提高对其他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他们面对广阔人生的经验和领悟。我们以李白的经典古诗《静夜思》为例:
《静夜思》是一首五言诗,由李白所著。这首诗描述了一个秋天的晚上,诗人在自己的房间里,仰望着月亮。诗歌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段,表现出对故鄉的思念,其语言清新、质朴、韵味绵长,因而被广泛流传。这是一首在月光下对故乡的思念。这首诗的开头两句描写了诗人在异国的特殊情况下所产生的幻象。孤身一人在外,日理万机,可以冲淡离别的伤感,可一到了深夜,他的心中便会涌出一股对家乡的思念。尤其是现在还是明月当空,更别说是在这秋夜里了。“疑”字的使用很好,“疑是地上霜”,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从睡梦中醒来的情景:他昏昏沉沉,把皎洁的月光误认为是铺在地板上的冰霜。“霜”这个词用得更好,不仅表现了明月的明媚,也表现了冬日的清冷,同时也衬托出了诗人在异国他乡的孤独和悲凉。最后两句通过描写行动和表情,加深了对故乡的思念。“望”字与“疑”字相呼应,显示出诗人由恍惚转清醒,抬头看着明月,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的家乡。“思”这个词包含了太多的东西。
七、 结语
总之,中国古诗词是一种重人情、重体验、重感悟的文学。因此,在学生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教师要把体验意识提前灌输到学生的心里,让其找到“诗中有人”,并在诗歌中进行剖析体验,从而达到心灵共鸣和分享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薛雯晶.从体验出发 与诗人相遇——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体验意识培养[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3(1):58-60.
[2]张锐锋.古典传统中隐逸诗意的当代书写[A].石云.石云诗书合集[C].杭州:西泠印社,2022.
[3]樊晓霞.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2):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