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探析

2023-05-30 21:18:07孙德龙
学周刊 2023年15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析道德与法治

孙德龙

摘 要: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段,由于年龄较小、社会经验不足,价值观念还没有完全成熟,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引导。教师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融进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有益于初中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也有利于公民意识的塑造。文章通过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深入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初中道德法治课之间的联系,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方式和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析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15-0130-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5.043

在初中階段,道德与法治课作为一门社会性学科,其教育目的为引导学生遵守社会基本规则,并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先。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对教材中的理论进行讲述,并没有引领学生进行实践,这对学生的理解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基础上,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能够引领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思想,以维护公共利益为先,形成社会公民意识。

一、学习道德与法治课学科的重要性

近年来,由于受网络中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一些青少年在心理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加强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向学生普及了一些法律基本常识,为学生知法、懂法、守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促进初中生的思想观念健康发展

初中生年龄较小,辨别能力相对较差。他们在处理事务时往往凭借个人喜好,而缺乏理性思辨能力和是非对错观念。由于网络的发达,初中生很容易就能在网络上获取到各种各样的信息。而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其中的不良信息很容易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导致他们产生错误的认知,甚至走上错误的道路。而对初中生开展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健康的思想观念的形成,使其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样学生在今后的深度学习或步入社会后,对他人、对社会都能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初中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阶段,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没有完全定型,在思想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价值取向,导致在行为上出现一些差错。在初中教学中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能够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加以引导,让学生逐渐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影响,从而树立符合时代发展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通过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初中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能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产生以公共利益为先的思想,并在生活上远离腐化和堕落,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树立依法治国的社会基础

初中生毕业后将分别踏入不同的人生旅途,一部分将升入高中进行深造,而另一部分则选择去职业学校学习一门手艺。但是无论怎样选择,学生都必须懂法、守法,不能做出违背法律的行为。因此,对初中生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向初中生普及法律的基本知识,能够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学生在校园中就能知法、懂法,在步入社会后就能够遵法守法,积极维护法律的公平和正义,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打下良好基础。

二、道德与法治学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联系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内容主要表现为培养学生遵守社会规则、以公共利益为先的思想观念,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存在着联系,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遵守规则与遵守法律的意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以培养学生遵守社会规则的思想观念为目标,学生在社会活动中需要以大众普遍认可的道德理念为准绳来约束自己的行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则表现为以法治为准绳,以平等、诚信、友善为道德约束。这两者皆表明民众在社会活动中,必须以一定的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动。初中生需要懂得自由不是无边际的自由,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履行自身应承担的义务,才能获得相应的公共权利。如果破坏了社会规则或法律,必定会受到大众的谴责和法律的严惩。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社会道德约束延伸到法律法规的约束,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遵守社会规则和法律的意识,使学生对依法治国的理念产生认同和服从,从而能够在今后的社会活动中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

(二)维护公共利益和爱国的意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蕴含着很多维护公共利益的理念,其中包括保护环境、尊重生命、善待他人等,这些观念能够引导学生将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故意侵占其他个体的利益,使其以积极健康的精神风貌对待社会、对待他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维护公共利益的理念表现为友善、平等、爱国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思想,是维护公共利益的核心表现。教师在培养学生维护公共利益的意识,可以从对家人的热爱逐渐引申到对国家利益的维护,以便促进学生对公共利益的理性思考和分析。

(三)以学生为主体和以人为本的思想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一直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以民为本的核心思想不谋而合,两者的内在核心都是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现,其中的平等、自由、民主都很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对人权的保障。如果脱离了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任何社会形态的发展都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教师要持续性地将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收获更多的知识,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做好充足准备。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要策略

通过对道德与法治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联系进行探究,可以看出加强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势在必行的,能够给初中生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使学生实现全方位的进步。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呢?可以采取以下几点策略。

(一)教师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进去,教师首先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清晰的认识。如果教师自身没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极深的了解,就无法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思想,也就无法将其内在思想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因此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思想,解析其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则,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国的社会发展起到的巨大作用和意义。教师只有首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透彻,才能够在教学中将这些知识清晰地传授给学生。

其次,教師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要改变旧有的教学观念。教学观念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学行为则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如果教师没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采取灌输式教学方式,不管学生有没有理解,只顾把知识一股脑地讲述给学生。学生在这种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只能够死记硬背知识点,而没有产生深入理解,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低下。因此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时时为学生考虑,把学生能否学到知识放在第一位,采用学生更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从而内化为自己的价值理念。

再次,道德与法治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制约着教学质量的好坏。教师如果教学能力存在不足,在知识的讲解、研究等方面就会有所欠缺,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只有不断进行学习,不断磨炼、提升自己,才能够取得长足的进步,持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更好地将知识和技能传递给学生,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二)从道德与法治引申到社会主义价值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和社会主义价值观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整套教材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准则,引导学生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理念,以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法律法规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自由的定义和范围进行规范,例如自由不是绝对的、毫无约束的自由,而是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是相对的自由。通过这样的定义,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清晰地认识到法律所代表的道德与社会规则,从而对日常规则和法律规范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同。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要建立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从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延伸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从而促使学生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形态形成更清晰的认知。

(三)理论联系实践,满足初中生学习需求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道德与法治的课程中,并不只是简单的生搬硬套,而是要循序渐进地融合。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多进行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所学知识只是有一个概念,而无法在社会场景中对具体行为进行判断,例如哪些行为伤害了他人,哪些行为是违法的,哪些行为损害了国家利益,等等。新课改要求教师不但要传授学生基础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因此要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融入道德与法治的课程中,教师就需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进行有效融合,使学生将思想中的守法、爱国等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认同感,以此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培育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容易产生叛逆、倔强的心态,对人对事都有自己的独特看法,有些学生缺少听取他人意见的耐心,出现问题后也不愿意与教师或家长进行探讨。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他们往往会嗤之以鼻,无法在思想上产生认同感。对于这种情况,教师需要用足够的耐心来对待学生,鼓励学生勇于吐露自己的心声,并对他们的情绪进行疏导,让学生逐渐退出钻牛角尖的状态。当异常情绪被疏导、宣泄之后,学生往往会更容易听取他人的意见,易于与他人进行交流,也更容易接受知识的传播。此时教师再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他们会更容易理解其中蕴藏的社会责任感、国家荣誉感、国家认同感等。因此,教师除了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当学生的心态出现变化时,要及时对其进行疏导,防止其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而产生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教师要引导学生的心理积极健康发展,促进其人格的完善,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五)教师要为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正面形象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起着一定的表率作用,其自身形象对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逐渐成熟的阶段,往往会模仿成人的一言一行。教师作为学生心目中的典范,更是学生模仿的主要对象。如果教师的言行举止粗鲁、不尊重他人、作风散漫,就会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并受到学生的厌恶,往往会使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如果教师的言行举止庄重大方,就会受到学生的敬重,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能够提高学生的信任,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集中注意力,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做到举止大方、稳重得体,以良好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效果。此外,教师的衣着要整洁得体。学生对于教师的第一印象,来源于教师的仪容仪表。如果教师蓬头垢面、不修边幅,就会分散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影响教师在学生心中的良好形象。而教师如果穿着端庄得体,可以对学生的心灵进行净化,并影响到学生的日常行为,让学生也逐渐变得踏实稳重。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注意自身形象,做好学生的表率,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集中注意力,专注于课堂教学内容,自然而然地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四、结语

初中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他们的思想观念、文明素养会对其他群体产生巨大的影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引导初中生树立知法守法、热爱祖国等良好观念,能够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使其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两者的融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经验,认真研究并创新教学模式,在确保教学目标顺利完成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吕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探析[J].科幻画报,2022(2).

[2] 谢亚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探析[J].读写算,2021(19).

[3] 宗明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模式探析[J].读写算,2021(9).

[4] 张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探析[J].考试周刊,2020(97).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析道德与法治
烹饪与食品安全的实践探析
VR阅读探析
图书馆建设(2018年8期)2018-08-31 02:21:06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德育(2017年1期)2017-02-09 13:59:41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7:13:51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56:25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40:02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ABC法在中小企业的应用探析
中国市场(2016年12期)2016-05-17 05:10:07
HTTPS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