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使得翻译文化典籍变得极为重要,而《离骚》作为中国经典的抒情诗受到了译者的广泛关注。霍克斯是世界闻名的汉学大师,他的译文凝聚汉英文化的碰撞,本文依据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对《离骚》霍克斯英译本进行研究,从意识形态和诗学两个方面总结诗词翻译方法,为中华古典文化走出去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关键词】改写理论;《离骚》;霍克斯;英译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8-011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8.035
一、引言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下,将中华文化经典翻译成外语对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向世界传播优秀的中国经典和中国文化是翻译人员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顺应当前“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潮流的明智之举。
众所周知,《楚辞》是中国最早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诗集之一。人们普遍认为,屈原、宋玉等楚国贵族在公元前四世纪、三世纪创作了早期楚诗,其中《离骚》为大家所熟知,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
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之后,翻译研究理论家们超越了纯语言文本层面,开始考虑文化因素。在多元系统理论的启发下,安德烈·勒菲弗尔在进行翻译学术研究时开始考虑更大的问题。在他看来,翻译是对原文的改写,它受到意识形态和诗学的双重操纵。由于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译者开始意识到改写作为文学研究方向的重要性以及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一现象的必要性。
二、改写理论概述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形成了以目标语言文化为导向的翻译理论文化学派。“操纵学派”的代表安德烈·列斐伏尔(2004)指出,意识形态和诗学操纵文学翻译的两个主要因素。译者有权在翻译过程中改写原文,以达到目的。改写的积极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在文学体系和文化推广中发挥重要作用,因为改写可以带来新的概念、新的体裁和新的手段。
“意识形态”一词源自希腊语“idea”和“logos”。1796年,法国哲学家德斯图特·德·特雷西(Destutt de Tracy)首次提出了这一概念,用于对思想和概念进行系统研究。意识形态是调节人类行为和维持社会发展现状的最重要的价值观。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译者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改写原文,以达到使接受译文的目的。勒菲弗尔认为意识形态不仅包括社会意识形态,还包括个人意识形态。杨柳(2010:41)曾在《翻译诗学与意识形态》一书中,将个体意识形态定义为个体意识形态是指译者个人的意识形态观,包括个人的审美观、诗学态度、价值观和伦理观等。它可以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合,也可以与之相悖,从而影响着翻译诗学的建立[4]。
社会意识形态指的是社会潮流对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的提高让汉学研究进入繁荣时期,尤其是西方汉学界,他们渴望了解深厚的中国文化。因此,20世纪的中国古典文学,如诗经、唐诗、宋词、元代杂剧、明清小说、散文等,纷纷被翻译成英语出版和传播。而中国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致力于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在这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个人意识形态意味着人们的意识形态会受到他们自己各方面的影响,如家庭环境、教育背景、宗教信仰、工作经历等。戴维·霍克斯是英国本土人,因此他的个人意识形态会受到本国意识形态的很大影响,例如基督教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英国人,他清楚地知道哪些译文更能让读者理解。因此为了迎合外国读者的阅读习惯,他改写译文表达中表达中国经典的主要思想,但却使之失去了中华文化的味道。
除了意识形态之外,改写理论的第二个是诗学,它是“艺术和文学”的紧密结合[1]。根据勒菲弗尔的观点,广义上的诗学是“文学应该(允许)成为什么的主导概念”[1]。由于一个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因此后者显然对文学体系产生了创新性的影响。这两个部分共同促进了诗学的发展。任何类型的主流诗学都试图保持其自身的地位相对稳定,这就要求译者改写与目标文学体系相冲突的内容。作为目标文化群体的一员,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会受到该群体传统诗学的影响。因此,源语言诗学的适当改变是必要的,正如勒菲弗尔曾经指出的那样:“翻译人员经常试图根据自己文化的诗学来重铸原作,只是为了让新读者感到愉悦,并在這样做的过程中确保译文真正被阅读。”[1]
总之,改写理论的两个因素密切相关,它们共同影响译者的翻译活动。诗学的操纵将引导译者选择主题受目标读者欢迎的原文,使其翻译语言和风格符合目标文化的主流诗学,从而使其作品被众多目标读者接受。
三、意识形态操纵
大卫·霍克斯是一位著名的汉学家,对汉语有着深刻的了解。此外,他热爱浓厚深远,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翻译持严肃的态度。他尽力让外国读者感受到汉语的魅力,尽可能保留中国文化,但考虑到译文的受众,他的翻译也会采用删除词语和替换等翻译方法。
(一)替代
中西文化在宗教信仰方面有很大差异,与中国人信仰佛教和道教不同,西方大多信仰基督教,由于社会意识形态和大卫·霍克斯的个人意识形态的影响,在翻译中国宗教表达时,译者戴维·霍克斯要么使用西方宗教表达代替佛教和道教表达,要么通过删除文化色彩削弱中国文化因素。
例1: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Scion of the High Lord Kao Yang, Po Young was my fathers name. [2]
王逸在《楚辞章句》解释“帝”为“德合天地称帝” [3],即宇宙,天地和人融于一体。“帝”在中文中指皇帝。一个国家的君主通常将皇帝翻译为“emperor”。西方国家的最高领袖通常被翻译成“King”。在这里,霍克斯的翻译侧重于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将《圣经》中的“帝高阳”中的“emperor”翻译为“High Lord”,因为“High Lord”是英国人对国王陛下的尊称。在中国古代,“朕”是皇帝的尊称。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为彰显自己身份尊贵提出只有皇帝自己才能自称“朕”, 相当于英文中的“I”。“皇考”指祖先的意思。考虑到英国和美国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要思想,作者将“皇考”翻译为“my father”。但将“朕”翻译为“my”,虽然意思是一样的,但身份等级没有体现,没有体现对原文的忠实。
例2: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
The Bird of Heaven gave notice of my comings; The Thunder God warned me when all Was not ready. [2]
霍克斯经常在翻译中使用归化,例如,他“神”翻译为“God”。“God”作为创造宇宙的最高统治者在基督教有很高的地位。在基督教的传承中,上帝创造和统治世界,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然而“神” 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中有很大的不同,指的完全不是同一件事。在这里,霍克斯采用了替代来增加更多的西方宗教色彩。使用在外国读者中流行的基督教词汇来取代中国的“神”,霍克斯可能达到了他的翻译目的,赢得了很多外国读者,但他并没有尊重原文的思想。因此,很明显,霍克斯受到了来自西方文化背景的偏见的影响。
(二)减词
例3: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But the Fragrant One refused to examine my true feeling: He lent ear, instead, to slander, and raged against me. [2]
这里“中”的汉字拼音与汉字“忠”的拼音是一样的,因此“中” 意味着忠诚。这是中国文学中解释古代文字的常用方法。屈原一直对楚王忠心耿耿,即使楚王误解了他,这就是屈原对国家始终不渝的热爱。屈原将自己的人生价值与楚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塑造了一个满腔热血表忠心却不受重视的爱国青年。霍克斯的翻译以意译为主,直译为辅。霍克斯根据他自己的理解,没有坚持原来的句子形式,对原文进行了修改或调整。他注重内容的翻译和原创思想的传递,因此英文版本必须自然、清晰、易懂。因此,将“中情”翻译为“my true feeling”。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屈原表达忠诚的精神被删除了,情感表达的缺失使文章变得暗淡许多。
四、诗学操纵
诗学是文学体系中的历史变量之一,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文学手段、体裁、原型、场景和象征的清单,另一部分是文学在整个体系中的作用。由于翻译作品在译语环境中的接受程度受到作品诗学因素的影响,译者通常会在翻译实践中根据译语文化的主流诗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写原文。语言体现了诗学的重要特征,因此在接下来的部分中,将详细研究对词汇、句法甚至修辞的操纵。
(一)词汇层面的操纵
1.使用拉丁词
例4: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When I had finished twining my girdle of orchids, I plucked some angelicas to add to its beauty. [2]
“蕙”和“茝”都是草药的名字。在本文中,作者将用大花蕙兰和白芷来指代他的高尚品德。霍克斯用拉丁语“orchid”和“angelica”来翻译“蕙”“茝”, 因为“orchid”和“angelica”在英语语言环境中具有“beauty, sweetness and purity”的含义。如今,拉丁语主要用于生物学、医学、古典哲学等领域。因此,使用拉丁语命名植物可以避免争论。这种翻译不仅再现了原文的隐含意义,而且使用了易于被目标读者接受的表达方式。
2.增词
例5: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The grooms heart was heavy and the horses for longing, Arched their heads back and refused to go on. [2]
这句话通过马的猶豫行为反映了屈原对国家的深切怀旧和忧愁。霍克斯遗漏了“顾”字但保留了“蜷局”的视觉效果,把它翻译成“arched their heads back”。用更加详细的动作弥补遗漏“顾”的翻译。添加的“arch”一词表达了马夫和马的动作和形态,弥补了省略“顾”的不足并使原诗的立体图像更加清晰。
(二)句法层面的操纵
在源文本中,句子通常很短,有很多四个字符的表达,但它们被翻译成长句,失去了独特的结构。语言差异给翻译带来了许多障碍。由于汉语和英语的差异,很难实现完全对等。英语和汉语是完全不同的语言。英语更强调句子结构,许多连接词被用来协调短语或从句。汉语强调意义的重要性,不使用大量的连接词。众所周知,英语中的连接词比汉语中的多。为了让英语母语者读者更容易接受译文,霍克斯在翻译中使用了更多的连接词。
1.添加关联词
例6: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There once was a time when he spoke with me in frankness; But then he repented and was of another mind. [2]
这里有一个转折点。一般来说,英语强调形合,汉语强调意合。因此,汉语中很少使用连接词,而英语注重句子结构。因此,为了连接两个短句并反映它们之间的关系,霍克斯添加了连接词“but”,以表示转折点。
根据句法结构,主语是英语句子中的重要成分。因为主语与整个句子的意义密切相关,它们是句子中被谈论或描述的对象。然而,在汉语中,科目没有英语那么重要。有很多句子没有主语
2.添加主语
例7: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They disregard the ruled line to follow their crooked fancies: To emulate in flattery is their only rule. [2]
《离骚》中的句子通常很短,没有主语,句子往往以动词开头,如果译者不在翻译过程中添加主语,译文读者很难理解书中的深刻含义。因此,霍克斯在考虑到目标语言读者的情况下添加了主语“they”。
(三)修辞层面的操纵
原文中有许多隐含的含义,母语为汉语的人很难理解,更不用说其他国家的读者了。如果要翻译原文的意思,就需要使用一些修辞,通过一些修辞间接让读者感受屈原的情感。
1.使用夸张
例8: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
I pluck soft lotus petals to wipe my welling tears, That fell down in rivers and wet my coat front. [2]
原文的意思仍然只是表达作者的悲伤。霍克斯用“welling”强调这是悲伤的眼泪。后一句中的“river”也用夸张的方式,形容悲伤到眼泪成河,表达了屈原的失望和悲伤。“river”被用来再现屈原痛苦和极度失望的情绪。霍克斯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切的悲痛,升华了作者的情感。
2.使用隐喻
例9: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And I thought how the trees and flowers were fading and failing. And I feared that my Fairests beauty would fade too. [2]
关于“美人”,王毅的注释是:它代表楚怀王。洪兴祖也认为这是对君主的隐喻。霍克斯把它翻译成“my Fairests beauty”。“美人” 显然是指楚怀王。诗人想象自己是一个英俊的年轻人,楚怀王是他追求的美丽。他认为这可能与同性恋有关,也就是说,男性诗人对一个美丽的男性情人产生了性吸引力。霍克斯的翻译向西方读者展示了《离骚》中爱情隐喻的独特视角,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给西方读者造成阅读障碍,但它显示了《离骚》原文的特点。
五、结语
翻译领域的“文化转向”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传统的翻译标准在语言层面上追求对等,已经被突破。翻译被置于更广阔的语境中,翻译不仅与语言本身有关,还与社会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等有关。霍克斯对《离骚》的英译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翻译就是对原文的改写。改写受到意识形态、诗学因素的制约,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调整以及翻译技巧的灵活运用下发挥作用。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巨大,非汉语母语者难以理解中国文化,很难做到忠实的翻译。《离骚》中有许多隐含的含义,这也增加了翻译的难度。因此,霍克斯在翻译过程中添加了大量注释,既保留了中国文化,也让读者了解了中国文化。当然,他也使用了许多归化策略。归化策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译文,并发挥文化传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Lefevere,Andre.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Hawkes,David.Chu Tzu:the Songs of the south,an ancient Chinese anthology[M].Boston:Beacon Press,1962.
[3]王逸.楚辞章句[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 106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3.
[4]楊柳.翻译诗学与意识形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卢雅芳,女,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