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春凯
内容摘要:“旧人教版(2009)”教材助学系统最主要的偏误有两点:一是不够重视语文知识、语文要素的学习;二是“孝敬”“慈爱”的主旨提点反映出编者文体意识的薄弱。“统编本(2016)”教材一反“旧人教版”教材过于重视“人文主题”,忽视“语文要素”的倾向,转而更加注重“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二者的平衡、更加注重文体意识的强化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散步》 “旧人教版” “统编本” 教材分析
莫怀戚的《散步》分别被收录于“旧人教版(2009)”[1](以下简称旧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统编本(2016)”[2](以下简称新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选入此文的两种教材由于编写意图和体例不一,呈现在教学实践中的教学内容导向也就各不相同。对旧版和新版教材的“不同”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明确统编教材中的编制情况和特点。但如果只是就“不同”论“不同”,教材分析也就只能停留于表面的現象,难以深入把握统编教材的编撰理念和深层逻辑。因此,本文将对《散步》这一篇课文的导读系统展开分析,比较揭示教材取向变化背后所体现的学理逻辑、编撰理念和意图,为教师把握统编教材的转变所反映出总的教学理念导向提供参考。
无论是旧版还是新版语文教材,都是以单元为基本组织单位,其中单元总体框架又主要由单元导语、选文、预习提示、课后习题(旧版取名“研讨与练习”,新版分为“思考探究”“积累拓展”两部分)等组成。这些组成元素共同体现编者对“这一单元”乃至“这一篇选文”的设计意图。因此,解读单元导语、预习提示、课后习题,把握编者意图,对选文的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单元导语分析
“单元导语”是编者对单元教学路向的统摄性描述,以此揭示整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素养,集中体现了编者对“这一单元”的整体设计意图。旧版和新版教材的单元导语都具有继承性,由两部分构成:一般第一段是人文主题的揭示,第二段是提出学习、思考的任务包括但不限于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要求、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要点等等。但落到细节处,新版教材的单元导语又具有创新性。
在旧版中,《散步》被选编为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由该单元导语可知,人文主题为:至爱亲情;语文要素有两点:准确流畅地朗读,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结合自身体验,体会课文情感。这两点呈现一种学习梯度——把握文章内容是基础,体会课文情感是最终指向,二者所用的方法分别是“准确流畅地朗读”和“结合自身体验”。
为验证单元导语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这里从不同渠道收集了2016年新版教材推行之前的20篇具有代表性的《散步》教学设计与课例。通过收集、分类、归纳,发现教学目标集中于下面几项:1.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亲情和中年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3.感受生活中浓浓的亲情,让学生在家庭里、生活中学会尊老爱幼,理解他人,关爱他人。4.让学生明白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学生体验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5.促成学生“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道德伦理意识的形成,进而获得有益的生命启迪。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体味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美和语言美,并学习以小见大的选材方法。7.体会学习本文巧妙的构思和结构以及“以小见大”的写法。
可以发现,教学目标大多在单元导语的辖制之内,并且多集中“人文主题”,对语文要素的教学有所忽视。这一现象的出现并非没有缘由。分析单元导语对语文要素的描述,可以发现有几个缺点:一是碎片化,不成体系性指导;二是语文要素相关的教学要点描述模糊,缺乏明析的指向;三是仍偏重情感体验,带有误导性,如“语文要素”的描述部分,仍侧重“体会课文情感”。由此可知,旧版教材的单元导语对“语文要素”部分的编制有所忽视,偏重人文主题、情感熏陶,这一倾向也投射于教学实践中。
新版教材仍承继“双线组元”的结构方式。在新版中,《散步》被选编为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教读课文。由该单元导语可知,人文主题为:至爱亲情;语文要素有两点:注意语气、节奏变化,把握文章感情基调;不同风格作品的阅读指导。与旧版教材相比,新版教材单元导语的“人文主题”并未发生太大的转变。但“语文要素”部分发生较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单元的教学要点更加清晰,能有意识地细化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要求,以达到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训练。如本单元要求学习的“朗读”,是义务教育课标第四学段阅读领域的第一条能力目标,本单元旧版和新版都要求重视“朗读”。但旧版教材的单元导语对“朗读”的描述,仅仅是课标的重复,并未指示学习“朗读”的技巧与知识。新版教材完善了这一点,有意识地提示学生要把握情感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等与“朗读”相关的知识。
二是注重语言文字的细读品味。这可能是课改以来提倡文本细读的成果在教材编撰中的体现,是教学实践对教材编写的反影响。正如温儒敏教授所言:“当前课改的实践经验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教材研究的出发点和生长点。”[4]再者说明单元导语的指向更有具体指导性。
三是推陈出新,注重承继以往的教材编写经验的同时,教材编写也更符合语文教育规律。如新版教材更加注重授人以“渔”,有意识地授予学生阅读的方法、知识。如导语中“有的文章情感显豁直露,易于直接把握;有的则深沉含蓄,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指示学生分辨文章风格,根据文章风格选择阅读方法,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加注意“阅读方法”的教授。新版教材每一单元都有其需要承载的知识任务,尤其在阅读方法、阅读速度上有所要求。并且每种阅读方法的呈现都尽力做到体系化、具体化,提供具体的操作指导。这要求我们教师教学要把握这一单元、这一篇文章在“体系”中的定位,加强语文过程技能提升的系统思维。每篇选文的教学重点、选文之间的关联、每个单元的侧重、单元之间的衔接甚至于每课每单元的课后练习都要求在教学中体现其序列性。
总的来说,新版教材一反过去过于重视“人文主题”,忽视“语文要素”的倾向,转而更加注重“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二者的平衡,当然,这种“平衡”与以往比较,就是“人文主题”的淡化与“语文要素”的加强。其实“获取知识和技能本来是语文教学和作品阅读的应有之义,但在世纪初大力倡导课程改革、张扬人文精神之初,这一点有意无意地被人忽略了。”[5]因此,“语文要素”部分的完善可说是新版教材单元导语编制对课程历程的回顾审视和思考的结果,从侧面反映出新时期语文教学对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和建设“语文知识体系”愈加重视。
(二)课前预习分析
旧版与新版教材在预习提示上的最大差别就是“主题”的显隐。
旧版教材中,“这个故事,是对中华传统美德中‘孝敬‘慈爱观念的形象阐释。”由众多课例分析可知,以往教师在确定《散步》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时,这一句话起到了根本性的指导作用。从教材编制的角度来说,明确的指导值得提倡,但如果这个“指导”有偏差,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是难以估计的。对于《散步》一篇,“孝敬”“慈爱”的主旨解读恐怕不太恰当,结合教学实践情況,这种解读反映出,无论是编者抑或教师都缺乏足够的文体意识,以至于将抒发个我情思的散文夸大为“孝敬”“慈爱”社会美德的体载者。落实于教学中,难免沦为以“结论”求证于文本只言片语或表面信息的解读。由此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在解读、教学过程中会发现难以圆融的阐释悖论;二是洞见与不见一体,教师眼里只有“孝敬”“慈爱”,可能会遮蔽文本的真正内涵。
可能正得道于此,新版教材没有直接点明文章主题,取而代之的是“平常生活中流淌着的温暖的亲情”的阐释。窥一斑而知全豹,新版教材可谓十分重视细节的处理,同时,在“人文主题”方面,似乎“说教”成分更少,转以文学的感动力来立德树人。
(三)课后练习分析
在进行课后习题分析前,有必须对习题的类型和目的指向作一番梳理。将旧版和新版教材的课后习题部分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关联,可以发现新版对旧版教材既有保留又有舍弃。
新版和旧版教材课后习题第一题,都设计了“换一个角度为本文拟一个题目”的活动,其目的是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或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但这道题仍有一个值得注目的地方,统编教材将“你觉得这个题目好吗?”这个提问删去。可能有两层考虑,一是这个问题表面是在“问”,实则是已经预设答案了,成为一种套路化的无意义提问。其二是,范围太宽、指向不明;且即使教师真的是引导学生辨证思考,但七年级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语文经验都无法理解这篇文章,而“你觉得这个题目好吗?”这个问题已经是“鉴赏”近“批评”的程度,不符合课标中学段目标的定位。
第二题,旧版教材拎出文章核心的关键语句,让学生深入理解“这段话”的意蕴。而新版是以“这一句”辐射全文、观照全文。虽然旧版教材的问题最终也有助于对文章的整体理解,但显然新版教材的处理更能培养学生“篇”的意识。同时,这也是一种理念的践行,体现了新版教材对“阅读教学”本质的再认识。在文学阅读中,“品味词句”不是孤立的“品味”、抓住意义,它是与理解、感受同步的过程。要而言之,“品味词句”不是发现脱离语境的“单词单句”的“精彩”,而是指向理解、感受“词句”在文章中的意蕴。这要求教学中词句的“品味”要置于“篇”的关照下,发掘词句在具体语境中发抒的意味。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新版教材对旧版教材的批判承继,可以看到数年来语文教学沉淀下来的成果经验在教材编撰中的体现。
第三题是对《散步》这篇文章“景物描写”部分的学习提示,切中要害。虽然都是让学生品味景物描写的作用,但与旧版教材相比,新版教材点明“本文以叙事为主,其中穿插了一些写景的语句”,提示学生在品味“写景语句”的同时,要注意关照“景物描写”对“叙事”的关联性作用。
在课后习题一项,新版教材增加了“积累拓展”这一栏目,并且将旧版教材的第四题放到“积累拓展”。“拓展”顾名思义是指学生学有余力、有兴趣的情况下可以继续深入学习。就统编教材“思考探究”与“积累拓展”两个栏目比较,二者具有梯度性。在文学阅读的“理解、鉴赏、批评”三个能力层次中,“思考探究”明显倾向于“理解”,而“积累拓展”则更倾向于“鉴赏”。
(四)《散步》导学系统整体教学指向分析与评价
导学系统既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备课资源,也是学生学习的有效指引。导学系统的整体指向对教与学的开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旧版与新版教材都以双线组元,因此以双线组织教学是应然也是必然。
旧版教材《散步》一课导学系统最主要的偏误有两点:一是普遍不重视语文知识、语文要素的学习;二是“孝敬”“慈爱”的主旨提点反映出编者文体意识的薄弱。实际上这两大偏误并不止于《散步》这篇课文,而是旧版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见得,以往教师教学时的“升华”情结、重视“人文主题”忽视语文知识学习、文体意识薄弱也不免有受教材影响的原因。
新版教材注重“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二者的平衡,以“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单元教学要点清晰。从单元导语来看,单元人文主题为“亲情”,语文要素是“朗读”,要求把握文章情感基调,注意语气、节奏变化。从预习提示看,不似旧版直接明确“孝敬”“慈爱”的文章主旨,统编教材以“平常生活中流淌的亲情”这样比较具有文学性的话语作为预习提示。新版教材相比旧版教材的进步性体现在文体意识的强化和注重语文素养的提升等几方面。并且在语言表述、习题栏目设计等各方面都十分注重贴近学生的语文生活,体现时代性。
但百密一疏,千虑一失,新版教材在某些方面可能还有改善的空间。如在语言遣用上,“情感基调”、“深层意蕴”等词可能会偏术语化、概念化。这虽然是语言表达精确的需求,但在教学中可能会不自觉误导教师。如王荣生教授所言“课文教学一堂课,对同一种学习行为,语文教师会将20多个学术词汇交替使用,比如‘理解‘感受‘体会‘感悟领悟‘概括‘分析‘探究‘发现‘思考‘品味等。”[6]这种情况并非个案,而是我们语文教师群体中的一个集团性问题,出现此问题的可能原因,一是教师缺乏这方面的意识,二是教材也缺乏此方面的提示,甚至于无意识地模糊了这些术语词汇的清晰概念。二者作为最重要的两大施教主体,所出现的细微“差错”都会在学生身上无限放大,因此需要加以重视。
注 释
[1]课程教材研究所等.《语文》(七年级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1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温儒敏.研究教材要高度关注现实问题[J].中小学教材教学,2021(02):1.
[5]王本华.作家眼中的文学作品教学——兼谈中学语文的文学作品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13,33(03):55-60.
[6]王荣生.事实性知识、概括性知识与“大概念”——以语文学科为背景[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04):75-82.
(作者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