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莹
内容摘要:宗璞撰写的四卷长篇小说《野葫芦引》最后一卷《北归记》,写抗战结束,知识分子们抱着对科学与民主的追求,作出了不同的抉择。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呈现日常化叙述,注重细节,从苦涩叙述中透露出悲剧美。小说还以现代知识分子立场,展示人文关怀,反思现代大学建设的意义。
关键词:宗璞 《北归记》 知识分子 抉择 命运
上世纪80年代,宗璞以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合大学为原型,开始创作多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书写了吕清非、孟弗之和庄卣辰、卫葑和孟灵己等三代中国高级知识分子在大时代变化的十字路口前的抉择与命运。本文以第四卷《北归记》为主要研究文本,采用叙事学分析法和文本细读法,分析知识分子的形象,论述知识分子塑造的艺术及意义,深入解读《北归记》对新中国成立前期知识分子的文学书写。
一.知识分子形象塑造
《北归记》书写的知识分子可分为前后两批,前一批为孟弗之、萧子蔚等中年知识分子,后一批为卫葑、孟灵己等青年知识分子。《北归记》呈现出双向线索,外在线索是知识分子们的抉择分化,内在线索是中华民族在十字路口前的走向。
(一)中年知识分子
这一批知识分子是“五四”中的学生辈,在抗战前已完成了人生的重要教育阶段,多学有所成,成为知识分工明确的专家,比如历史学家孟弗之、物理学家庄卣辰。相比政治关怀,这代知识分子注意到了学术的独立价值,更重知识关怀①。
以孟弗之、萧子蔚为代表的明仑大学的教授们,认为国家兴旺的根本在于素质的提高。教授们一如既往地钻研学术,培养新人,在艰难的环境下坚守岗位。对于孟樾而言,教书育人、著书立说就是他一生最大的追求。但在尖锐的民族斗争和民族危机面前,学者们或多或少都被卷入到了政治当中。宗璞笔下的这群知识分子追求科学,向往民主,肯定个性和自由,承继着儒家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的优良传统。教授们不忘关心政治,忧患国家前途命运。在民主的势头大有发展之时,当局开始了大逮捕,弗之毫不犹豫地帮助了避难的学生朱伟智和季雅娴,这是身为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与照顾,更是对当局政策的反对和抗争。孟樾的政治态度是站在民族、人类的立场上。此外,孟樾这种中庸的政治态度倾向,某种程度上可以解读为软弱的体现,传统与现代在他的行为上矛盾地交织着。
十字路口前,有人留下,有人选择离开。澹台勉夫妇去了美国,至碧初离世,姐妹二人都不再见面。庄卣辰由于玳拉的关系,遭到进步人士的猜疑,夫妇二人前往英国定居。李涟思想较为右倾,固守传统,对不稳定的时局甚为忧虑,选择了前往台湾任教。
(二)青年知识分子
这一批知识分子完整地接受了“五四”后新知识和新文化的熏陶,他们一同追求民主,呈现不同的信仰,或信仰知识,或投身革命。
峨选择留在昆明的植物研究所,一心研究毒素和药物,丝毫不受外界干扰,贡献祖国的科研事业。她身上闪烁着女性自由独立的光彩,体现女性事业化倾向。峨与吴家毂的结合,看似为了宽慰母亲,实际上更多的是二人性情和志趣上的契合。兩人都选择待在合适的岗位上为祖国发展出力,也正是这种契合让两人走到了一起。从中可以窥出宗璞的爱情观,爱情绝不是最重要的东西,爱情的前提是要融入国家的命运之中。
书中青梅竹马的孟灵己和庄无因,也从未抛开家国,“自私”地考虑自己的爱情。嵋与无因有着迥然不同的人生抉择,他们有着各自的家庭担当、社会担当。庄无因提倡科学救国,在大时代面前选择出国留学。出国之前,无因与嵋定下了婚约。本来无因欲在两年内完成学业返国,之后由于导师课题的关系,归国日期一延再延。嵋最终选择了留校任教,照顾爹爹,在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面前,二人的爱情终是没有结局。
宗璞笔下,个人命运和家国命运是超越爱情的,谁也不会为了对方而牺牲自己。无因和孟灵己两人的爱情,对比《红豆》中江玫和齐红的爱情,二者有一定的相通之处。江玫在肖素的启发下走向了革命的道路,成为了党的好女儿。嵋考虑到父亲的病情,最终做了痛苦的决定,选择留下。同样是留下,不同之处在于嵋更多是出于道德的考虑。《红豆》是1950年代的作品,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对主流话语的皈依。《野葫芦引》是宗璞一直沉淀到了80年代才动笔的作品,回忆的时间距离被拉远,就越能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回望历史,反思历史。
卫葑向澹台玹求婚,二人一齐走向了解放区。澹台玹是在《野葫芦引》中成长起来的人物,身为富家小姐,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初,仍然气定神闲地挑选裙子,欲和美国男友麦保罗参加舞会。北平沦陷后,有一回在放学的路上,玹子被日本士兵用刺刀挑破了外衣,这件事情之后,澹台玹彻底醒悟了,她厌恶日本鬼子,厌恶战争。毕业后,玹子选择了留在翻译局工作,不追求名利,也帮助照顾卫葑的儿子卫凌难。在《北归记》中,澹台玹已经成长起来了,她参加学校的读书会活动,阅读进步书籍,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向着心目中的光明走去。而卫葑,在选择走向革命的同时,也为爱情留下了一方园地,这打破了50年代书写的“江玫”式革命。
明仑大学还有一批年轻的教师,一边从教,一边钻研学术。冷若安是数学系的教师,在不动点的研究上颇有建树。学生群体中,朱伟智和季雅娴是进步学生的代表,组织各种追求民主自由的社团活动,组织罢课、学生游行。也有不少学生认为,学生的本职是学习,不愿意损失课堂知识。
这两代知识分子都做出了各自不同的选择,向着各自心中的信仰走去。宗璞并没有评价选择的价值高低,她包容尊重每一种选择,每一种思想在明仑大学里交锋,闪烁着人性的关怀。
二.知识分子形象塑造的艺术
(一)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
小说中的人物可分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宗璞在《北归记》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大多数为扁平人物。扁平人物最大的特点就是人物形象可以概括成一句话,始终保留在读者的记忆中,不会因为环境的不同而变化。②孟弗之就是《北归记》中扁平人物的典型,他是圣人般的存在,宗璞似乎有意给了其上帝的视角去审视一切。热爱祖国、献身教育、精于学术,这是对弗之正面人物形象的全面概括。主人公嵋是另一典型的扁平人物,她永远正直善良,乖巧懂事,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不管外界如何改变,嵋一直是美好的存在。一方面宗璞有意从正面着笔,重现知识分子风骨,另一方面小说是宗璞以儿时的经历为原型进行的文学书写,难免投入浓烈的情感。
《北归记》中也存在圆形人物,最典型的当属变化最大的澹台玹。福斯特指出,如果小说中的人物让我们感到惊讶,并且这种惊讶是令人信服的,那就是圆形人物③。高贵娇气而又傲慢的澹台玹,在抗战的岁月中成长起来,她已经不再是那个满屋子洋娃娃的富家小姐了。玹子拒绝麦保罗的求婚,而随卫葑走向解放区。这样的选择和变化是让人意外的,但也是让人信服的。战争使人快速成长,澹台玹做出这样的选择,不仅是对爱情的追求,也是对心中所构筑的美好的民主生活的追求。婚姻大事和政治信仰朝向了一个方向,使得澹台玹勇敢地随卫葑走向解放区。尽管成为漂泊者,但他们的心灵却不再漂泊。
(二)日常化叙述
《北归记》没有宏大的叙述格局,而是从师生们返回校园生活后的日常小事着手,展开叙述,娓娓道来。中国近现代的政治走向与知识分子们的启蒙和救亡运动是联系在一起的,因而还原知识分子们的思想、探索与选择,有一定的象征意義,这是宗璞塑造这群知识分子的张力所在。宗璞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但她无不借知识分子之口多番发表议论,表达自己对战争、教育、民主自由的看法。如教授间讨论传统与现代化的座谈会上,借弗之之口肯定了现代化,也肯定合乎现代化的传统。
宗璞在日常化叙述中注重细节和伏笔的刻画,使得小说一以贯之,互相照应。宗璞注重从服饰刻画人物性格,如在小说中多次提到玹子的服饰,通通都是“绿色”,绿色代表着生命、活力,与敢爱敢恨的澹台玹契合无间。《野葫芦引》中的序曲搭建起了整部小说的框架,创造了全书的意境,带来了审美的享受。小说的发展毫无悬念,这部小说吸引人的地方并不在于悬念,宗璞早就暗示了人物的命运,这与《红楼梦》的判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三)叙事视角
《北归记》的主体部分采用全知视角,对所有知识分子的外在和内心都进行了塑造。书中还隐藏着一个独特的叙事视角,那就是孟灵己的视角,在《南渡记》中对嵋的刻画虽不够多,人物形象还未丰满起来,但我们已经可以看出,孟灵己就是《野葫芦引》的第一主角,整部小说从小女孩嵋的视角去观察战争和人性。到了《东藏记》《西征记》和《北归记》,这样的特点更为突出。嵋送走了庄无因,毕业后为了留下来照顾父亲而放弃出国留学,故事沿着孟灵己的生活展开,这就是书中隐藏的视角。
除此之外,《北归记》还有一个特别的视角转换,那就是在单数章节结束之后,以书信或日记等格式,以书中某人物为叙事者进行的人物独语叙述。这个特点是对《野葫芦引》前几卷的延续。第一章结束后是以孟合己的口吻书写的《北平,我心中的城》,第三章结束后是庄无因出发后在轮船上写给孟灵己的《一封发出而没有到达的信》,第五章结束后是嵋写的一首诗歌《永远的结》。这样特殊的叙事视角转换,一方面是对主体全知视角叙事进行的补充,另一方面缓和紧张的叙事气氛。
(四)悲剧美
《北归记》整部小说沉浸在苦涩的叙述中,呈现撕碎美好的审美价值取向。无论是北归后办学上的困难,还是生活上的艰难,爱情上的苦涩无果,都给《北归记》笼上了沉重的阴霾。物价飞涨,政府发行金圆券,导致通货膨胀,食堂供应的饭菜清汤寡水,教室无法供应煤取暖,人民的生活日益拮据。李夫人金士珍、孟夫人吕碧初的先后逝世,给两家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战场上与同胞厮杀,战场下普通百姓无法过活。
萧子蔚好不容易与郑惠杬结合,在艰苦的岁月中相伴相知,惠杬却在一次赈灾的音乐会上上永远倒下了。孟灵己与庄无因分隔两地,备受相思之苦,两人的爱情终将错过。澹台玮逝世后,殷大士穿衣服总是带点黑……书中的爱情无不是悲剧的结局。宗璞书写战争,从正面着手,展示的是人文关怀,用正义善良勇敢去化解灾难。然书中人物终究是逃不出命运的造化,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这一代人永远也回不去了。
三.知识分子形象塑造的意义
(一)呼吁知识分子回归
宗璞曾谈到,希望这部长篇小说能起到一点历史借鉴作用。④宗璞在《野葫芦引》系列长篇小说中塑造大时代背景下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充满忧患意识、家国情怀,以天下为己任,一腔热血要报效祖国。从第一代老革命家吕清非拒绝出任伪职选择自杀,到第二代孟弗之等坚守育人岗位,再到第三代奋勇战场保家卫国的澹台玮等形象,宗璞通过客观真实而又节制的笔端书写着那段历史,重塑知识分子的风骨。宗璞书写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始终暗含“十字路口”的意象。抗战面前,是留下来当亡国奴继续享受物质生活,还是逃离沦陷区躲到后方,为国家建设储备力量;内战爆发,是一以贯之追求学术,还是自我保全到国外追求民主自由,抑或是追求全人类的民主自由;知识改造面前,是接受、质疑、觉醒、反抗还是自省……这些都是知识分子在20世纪这个大时代面前的的抉择。
这部小说客观上对知识分子起到警醒和反思作用。1990年代后,知识分子面临着边缘化及丧失公共性的挑战,现代知识分子再次在十字路口前迷失了方向。宗璞并没有在书中直接为知识分子指明方向,而是通过冷静的文字,再现民族危亡面前知识分子的风骨气节,呼吁迷失的知识分子坚守本心,返璞归真。
(二)展示人文关怀
宗璞书写战争,并不仅仅停留在战争上。当我们持一以贯之和整体观照的态度去审视《北归记》,超越时间而去关注文学本身,就会看到其背后对人生人性的关注,对人的呼唤。在《北归记》中,战争剥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权利,人们向往民主自由,呼唤人性回归。每个人做出各自的选择,国家危难面前匹夫有责的意识,十字路口面前自由选择的独立人格,都展示着宗璞独特的人文关怀。《接引葫芦》中,作者借嵋之口道出了“将人还原为人”的主题,“无论是哪路神佛或是哪路妖鬼都将让位给人,因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是人,要恢复的要争取的是做一个人。”⑤
(三)反思大学建设
《北归记》中不乏有对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看法,对如今的大学建设具有借鉴意义。西南联大的文学书写,是对如今大学教育的批判和反思,对大学精神的倡导。《北归记》中有一段关于大学教育的讨论,教授们一同认为,大学的任务是传授且创造知识,大学培养的是能独立判断是非的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工具。⑥反思现今的大学,某种程度上沦为了培养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工具。诚然,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大学教育的特点,我们需要借鉴的是踏踏实实、勤勤恳恳钻研学术的大学精神。
在《野葫芦引》中,既书写战争,也书写校园,既表达对祖国民族的大爱,也赞扬尽伦尽职的知识分子。宗璞的笔触,缓缓地向我们诉说着动人的人物和故事。三十多年,宗璞在与眼疾和精神状态不断斗争中,艰难地完成了《野葫芦引》系列的书写,着实令人钦佩不已。陈乐民和资中筠认为《野葫芦引》是一部以小说形式写的“史”。⑦宗璞亦认为纪念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是自己的使命。感谢宗璞先生,诉说了那段使人热泪盈眶的岁月,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的一个侧面。
注 释
①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85.
②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冯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61-63.
③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冯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72.
④高洪波.“假北平人”宗璞[A].杨柳,侯宇燕.宗璞文学创作评论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379.
⑤宗璞.北归记·接引葫芦[M].香港:香港中和出版社,2018:460.
⑥宗璞.北归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162.
⑦陈乐民,资中筠.细哉文心——读宗璞《南渡记》[A].杨柳,侯宇燕.宗璞文学创作评论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180.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玉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