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炜璇 石新竹
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当中融入音乐,是当今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作为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分支,音乐教育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它是以音乐为媒介的。音乐能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重要途径,不仅因为它能通过强有力的感觉刺激和多重式的感觉体验,直接作用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并发挥作用,更因为人们普遍具有“音乐心理”。
“音乐心理”是一个新兴名词,是指人类大脑中的一种特殊身体机能,能对客观的音乐现实做出主观反应,音乐心理活动同时也是人脑区别于一般的动物大脑的一种特殊机能。比如说,我们人体的内部环境会和外部音乐产生共鸣,我们的呼吸速度、运动速度、心率会接近我们正在欣赏的音乐节奏,进而我们的情绪也会跟随音乐的起伏而变化。而不同的心理状态又会影响我们对音乐的创造以及对音乐的理解。
因此,在校园心理教育实践中,必须充分把握住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
音乐不仅能调动学生对声音的兴趣,更能激发他们通过了解一段声音来了解世界,通过主动摸索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音乐来拓展他们对于整个世界的兴趣。世界跟随着音乐进入了他们的耳朵,然后又进入到他们的内心。
音乐也是一种休闲的方式。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偏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休闲态度,还可以让学生增加一项业余爱好。当一个学生喜欢上某种乐器,愿意为了练习它而牺牲自己上网打游戏的时间,或者喜欢上音乐剧、观看音乐电影,他就拥有了更充实的休闲生活和更丰富的精神世界。
探索音乐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探索的过程。学生能在了解音乐的过程中,更加了解自身。所以,音乐从某种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帮助学生对自身做出更客观的评价分析,帮助学生正确判断自己的情感态度和内心体验。通过音乐的感染力,还可以让学生在形形色色的音乐体验中融入自身的生活体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音乐对人情绪的调节能力是众所周知的。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都以听音乐作为情绪自我保健的方式之一。各大音乐软件、网站也经常根据“心情”推出歌单,比如“焦虑时听什么”“失恋了听什么”“不开心时听什么”。在某些情况下,对于情绪失调的青少年甚至遭遇低潮的成人,音乐能起到极大的疗愈和舒缓作用。
当今时代,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逐渐被重视起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音乐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渐渐走进课堂,其本身就是符合学生成长规律以及心理发展规律的,但在融合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
音乐在心理学中的应用属于一个新兴的方法,大部分人对它并不了解,甚至是持有怀疑态度。学生对心理学和音乐的知识处于浅层理解,这并不能真正帮助学生从音乐中感悟生活,解决心理问题,也不能让学生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直观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自然不会对音乐疗法产生信任。
长期以来,中小学和高校当中,音乐教学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教育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缺乏参与度,对音乐兴趣寥寥。并且,当今教学更加注重学科教学专项的培养,音乐教师则更加注重对学生音乐专业技能的培養,但音乐专业技能需要长期的学习,课堂时间明显不够,学生无法入门,自然也不会太感兴趣。
一方面,学生没有意识到音乐会带给自己怎样的感受,只是单纯地把音乐课和心理健康课当成一种任务,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学习,甚至抱有一种无足轻重的态度。另一方面,学生也不认为心理健康可以通过音乐来得到某种改变。学生只希望把课程听完就可以了,不会想着把它们结合起来,更不会发现它们的内在联系。
由于普及不足,导致学生信任度不足,针对这种情况,应当大力宣传普及音乐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在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定期发布文章进行普及,教师在课堂上也要进行相关讲解,给予学生情感体验,进而增强学生信任度。音乐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相关知识,本身就具有其特有的优势和特色。只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充分地信任,才能发挥出其特性。
想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课堂中必须要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体系。教师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回到学生手中。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核心驱动问题,例如“如何策划一场‘欧洲古典音乐校园音乐会?”给学生分配不同的角色:音乐会策划人、乐队指挥、乐队其他成员、舞台指导、音乐会宣传委员等等,让学生能够展开讨论和探究。带着身份角色去行动,学生们会主动去学习“什么是欧洲古典音乐”“它有哪些著名曲目”“举办一场音乐会需要做哪些前期准备”“音乐会舞台怎样布置”“学生们对欧洲古典音乐的态度如何”等。带着这些问题,学生们会通过多种方式自主探究,会主动查找资料、调查分析、欣赏不同时期的经典曲目、选择适合校园受众的曲目,他们会逐渐对音乐产生兴趣,体会到靠自己获得学习成果的喜悦。
经过上述两方面的调整,对于仍然无法将音乐与心理世界相联系的学生,教师可以开展个性化的教学,针对学生自身情况,比如学生生活中遇到的焦虑、喜悦等情绪,学生的特长等,对其加以利用(比如赞美学生),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通过自己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情所引发的心理反应与音乐课堂相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联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