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报国志,护城赤子心

2023-05-30 12:01杜冰洁
剧作家 2023年2期
关键词:历史剧

杜冰洁

摘 要:豫剧沙河调《郾城大捷》是编剧陈涌泉以南宋时期的历史事件郾城之战为原型创作的历史剧,其深刻的历史内涵引发了戏剧届与广大观众的好评。《郾城大捷》以“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叙事风格,塑造了特色鲜明的民族英雄形象和个人与国家共命运的历史精神,共同构筑起历史题材戏曲作品“以史叙实”的精神品格和美学追求。

关键词:沙河调;历史剧;《郾城大捷》

豫剧沙河调《郾城大捷》,是漯河市豫剧团倾力打造的一部新编历史剧,由著名编剧陈涌泉执笔,荣获河南省黄河戏剧节金奖。该剧以细腻的手笔真实再现了南宋年间“郾城大战”这一历史事件,形象完整地讲述了岳飞率领的岳家军与金兀术率领的金军之间“只解沙场为国死”的家国守卫战,不仅塑造了殚精竭虑、忧国为民、骁勇善战的民族英雄岳飞,还展现了将领们保家卫国、不惧生死、疆场厮杀的英雄群像,演绎出一曲壮怀激烈的英雄悲情史诗。该剧在历史叙事、人物叙事和家国叙事方面有着独到之处,是一部值得品鉴的优秀戏曲作品。

一、大事不虚的历史叙事

历史剧的创作是要借用历史为戏剧原型,将之化作戏剧,这就要求编剧在剧本创作上符合历史真实,以真实的事件和人物去搭建起真实的历史氛围。沙河调《郾城大捷》讲述了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率领岳家军于郾城大破金军收复中原失地的故事。细节上把握了历史真实,以“大事不虚”的历史叙事手法讲述抗金的不易,以时间脉络为走向展开故事情节,进而完成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还原。作为新编历史剧,作者采用第三视角对历史脉络深处的那个金戈铁马、奋勇抗敌、民众避难逃战的年代进行了细节化的还原。学者杨义曾言:“源远流長的历史叙事,在总体上是采用全知视角的,因为历史不仅要多方收集材料,全面地实录史实,而且要探其因果原委、来龙去脉,以便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对于历史的真实呈现,陈先生应该是在阅读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后,以其自身对历史的认知和把握,艺术地呈现在作品之中。在讲述重大历史事件上,“大事不虚”的历史叙事,体现在时间、空间以及侧面细节的叙事之中。

在时间上,剧作按照历史事件的发展进行了纵向的延伸。1139年宋高宗在位时,金国的军队进攻失败,岳飞率领的岳家军已经收复了中原的部分失地,宋高宗却根本不顾岳飞“宜乘废豫之际,捣其不备,长驱以取中原”的建议,正月里就签下了求和书以图谋求暂时苟安。1139年秋天,金国的主和派被镇压,随时都面临着撕毁协议的危机。1140年金军来犯,宋高宗被迫支持岳飞抗战金军。使官李若虚宣旨金军进犯,岳飞迅速部署,有效出击。

在空间上,剧作也符合历史真实,且在时间上形成真实紧密的关联。故事发生地集中在鄂州与郾城,撕毁协议后的金国集结大军,兵分四路南下攻宋,作者在剧中写岳飞的部署“牛皋董先和姚政,张宪岳云杨再兴……整顿大军早登程……回头再把梁兴唤,命你火速河北行……中军随我奔郾城”,与这一真实的历史事件在空间上做出呼应。包括岳飞在小商桥所作《满江红》和金军大败后驻扎朱仙镇的情节设置,真实的空间横切面展现出岳家军众城备战的历史真实。

在侧面的描述中,该剧选择了在戏曲舞台上并不常见的岳飞部将前军先锋杨再兴深陷泥沼、英勇献身的真实历史事件。在舞台精彩的武术打斗呈现上也对这一事件进行了细致的描述:身负重剑,淤泥勒马,以一敌百的战场实况。不仅如此,对于宋金交锋时金军的“铁浮屠”“拐子马”,岳家军的“背嵬军”,分别在报子来报的念词“金军搬来铁浮屠、拐子马,正向我军杀来”和岳飞命儿子岳云的帅令“命你率八百背嵬军驰击敌人,只准胜不准败”之中有所表现,侧面交代出历史真实。

真实的历史叙事与历史中岳飞英勇抗金夺回失地形成互文,交代清楚了剧情发生的时代背景和戏剧人物得以成长的土壤。时间、空间和侧面围绕郾城大战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真实的历史叙事,不论是时间地点的真实讲述,还是战场打斗的细节穿插,都对岳家军英勇抗敌的历史进行了生动有力的还原,真实地交代了历史的发生地与时间节点,各方势力的状况与立场,时局的紧迫感、复杂性,以及岳飞面对国家忧患的救亡之心及其所处的内外交困的境地。

二、注重完整的英雄叙事

英雄人物是戏剧作品核心价值、思想观念的外化显现。郭沫若在评判历史剧时曾说:“历史剧的创作是注重在构成而务求其完整,愈完整才愈算是构成。”人物是戏剧创作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剧作内容价值建构和主题的重要表达。剧中的人物形象是戏剧创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其完整性也对戏剧的完整性起着很大的作用。《郾城大捷》赋予岳飞英雄的冒险精神和历史使命感,体现出历史剧宏大的戏剧张力,在塑造英雄人物时,以具有完整性的英雄叙事深化了人们对于民族精神的深刻认同。

首先,在进行英雄叙事时赋予岳飞英雄的冒险精神。英雄冒险致力于解决对于人类集体利益和命运有关的重要问题。剧中的岳飞便经历了英雄考验与选择之路。在第一场中,宋高宗接受以番邦身份同金国议和谋求苟安,并且给岳飞加官授爵,岳飞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若自此与和,日月侵寻,人情削弱,国势委靡,谁复振之……恕飞不受。”从拒绝接受封赏开始,已经言明了英雄主体守护国家集体利益的立场。使官李若虚的宣旨代表着以投降妥协为途径寻求温逸生活的高宗,而岳飞的拒绝则代表着以挽救国家沦丧、拯救战火荼毒为己任的英雄冒险精神。此时的英雄主体与他不可抗争的王权力量之间的矛盾也已显现出来,纵使作为臣子的岳飞无法反抗君王的旨意,但他真诚收复失地的夙愿和忧虑国家命运的英雄赤子之心却在闪耀着光辉。

其次,赋予岳飞历史使命感。英雄人物身上背负着拯救生死存亡困境的历史使命和发展崇高事业的重要责任。正如第二场中,岳飞与夫人李娃之间的对话“朝中还以为合议可恃,依旧歌舞升平,思之忧心如焚,难以安枕”“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作者此时借由与妻子的对话将笔触深入到人物内心,以人物自述的方式,揭露英雄主体孤独而又坚定的内心世界,打通了英雄主体精神世界与抗金作战之间的壁垒,生动地诠释了岳飞的个人精神层面,从更深的层次讲述了岳飞此时“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责任担当,展示了英雄人物对崇高救国目标的坚定。这种坚定也源于他自小的成长动因,在第六场中岳飞言:“岳飞自幼受高堂教诲,‘精忠报国刺于背上、铭刻心头。”幼时,母亲在他背上刻下“精忠报国”的训言,也刻在了他的心上,报国护疆便成为了他的成长动因,这一动因也使得英雄主体的爱国之心坚如磐石,以拯救国家危亡为己任。

再次,较之以往关于岳飞的戏曲作品,本剧加入了军民鱼水情的细节描写,使得英雄形象更加丰满。岳飞坚贞不渝的爱国英雄形象在作者笔下更具有启发性与感染力。也正是如此,使岳飞这个榜样式的英雄人物形象被塑造得饱满有力,显现出人物背后蕴藏的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英雄气质和伟大人格。廖奔先生曾言:“历史剧本身的目的不在于对象的历史评判、道德评判,去灌输一种结论,而在于真实揭露人性的存在状态,为观众提供一个驰骋感觉与思想的审美场。”完整英雄叙事中的岳飞能够给予观众一个正确的人生价值启迪和对历史的反思。

不仅是《郾城大捷》,我国很多历史剧的主人公也多选择由浓墨重彩的英雄人物担当。人们之所以热衷于倾听、欣赏艺术舞台上的英雄人物,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创作时就很注重人物本身的完整性。如新编历史剧《蔡襄》中的蔡襄、《义薄云天》中的关羽、《托孤》中的诸葛亮等等。在某种程度上完整的英雄叙事常常把崇高的信仰、人性的光辉、优秀的品质等集中到一个主要代表身上在戏剧中显现出来。约瑟夫·坎贝尔把英雄故事的深层内涵解释为生命的流动,人类通过接受英雄故事获得了一种超脱的喜悦。这种喜悦的体验来源于完整的英雄叙事打造了一个能与观众共情、与观众的心灵相通的英雄形象。

三、与时共振的家国叙事

“家国情怀”自古便有,是人对国家的一种崇高心境,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血液里流淌着的家国情怀观始终在沸腾,时至今日,仍然是民众生存发展的强大的信仰。《郾城大捷》在家国叙事中与本土家国情节的元素相融合,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完成了对“家国情怀”的艺术阐释。把中华民族的家国基因化为易于被大众理解的戏剧舞台表达,将家国情怀置换为欣赏者的情感共鸣,从而获得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主流价值观。《郾城大捷》中家国叙事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历史上更是有无数记录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诗句。不论是儒家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立场、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伤、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担忧,还是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情,都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从序幕“精忠报国勇征战,立志北伐定中原。恢复神州驱敌寇,还我河山,还我河山”的幕后伴唱开始,已经奠定了《郾城大捷》家国叙事的节奏。不仅仅是岳飞渴望收复失地,为国尽忠的家国叙事充盈在整部剧中。比如第三场中杨大娘的念白“岳元帅,可把你们盼来了,快尝尝大娘给你们烙的油饼。将士们上阵杀敌,百姓们与将士们军民一心,共抗异贼”,还有第五场中,杨再兴马陷淤泥,为国捐躯后,他的儿子杨继周便立誓——“我已长成男子汉,要为爹爹报仇冤。与哥哥一同并肩作战,将敌人赶出咱家园!”更是满腔热血,直接冲上战场与岳云并肩作战,杀金军,报父仇,收故土。两个皇帝被北俘而走,半壁江山落入金人之手,故土的百姓遭受着战乱之苦,就连国都汴京都已被金兵侵占驻兵,面对如此困境,究竟怎样才能改变国家的现状?究竟如何才能救回二帝?究竟怎样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够让在临安的高宗支持自己抗金?同样的目标使剧中的历史参与者们凝聚在一起。作者的用意显然不是想通过这个剧来再现历史,而是借用历史来阐述历史的、哲学的观点。这部戏曲作品于2021年7月初在河南省艺术中心上演,恰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观众在观看时很容易便会联想到无数位像岳飞这样为祖国谋发展、洒热血,对国家赤胆忠心的革命先辈。军民们一同表现出视死如归的态度和英勇奋战的家国情怀,与当下所提倡的爱国主旋律协调一致,大大提升了戏剧内涵的丰富性。由戏剧舞台的表演作为桥梁,让历史情感与当下时代爱国情感同频共振。剧中岳飞对国家命运的忧思与观众的审美诉求交织交融,引发根植于观众血液深处的家国情怀,完成了戏剧由舞臺走向家国情感的双向构建。

参考文献:

1. 杨义:《中国叙事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年

2. 白立超:《郾城之战》,《文史天地》,2021年第8期

3.段怡然:《中国西部电影英雄叙事的审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

责任编辑 姜艺艺 王巍

猜你喜欢
历史剧
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创作的真实性与虚构性分析
理趣与诙谐的有机融合——习志淦新编历史剧丑角艺术探微
革命历史剧的“共同体美学”建构路径——以电视剧《觉醒年代》为例
从建构到缺位:论“历史剧”的概念与定义
元代中后期历史剧家国观念的复归与重构
元中期历史剧对社会稳态的皈依与维护
历史剧的春天来了吗?
历史剧中现实中的指涉与受众需求探析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初中历史中历史剧提升课堂效率的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