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孝义皮影戏艺术特征

2023-05-30 12:01陈强
剧作家 2023年2期
关键词:造型音乐

陈强

摘 要:孝义皮影戏有皮腔纸窗皮影戏和碗碗腔纱窗皮影戏,是雕刻、音乐、文学、表演、光学等结合的民间艺术,光和影的艺术上演了一幕幕腾云驾雾、上天入地的剧情。本文从孝义皮影戏的制作、剧目、表演、音乐等,分析孝义皮影戏的独特视觉魅力。

关键词:孝义皮影;音乐;造型

皮影戏历史悠久,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中国古老剧种之一。《东京梦华录》卷五:“崇、观以来,在京瓦肆技艺:……董十五、赵七、曹保义、朱婆儿、没困驼、风僧哥、俎六姐,影戏。丁仪、瘦吉等,弄乔影戏……其馀不可胜数。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1]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姜白石有诗云:灯已阑珊月色寒,舞儿往往夜深还,只应不尽婆娑意,更向街心弄影看。……或戏于小楼,以人为大影戏,儿童喧呼,终夕不绝。”[2]这些记载都可以看出,宋代皮影戏已经成熟和盛行,皮影戏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孝义皮影戲是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中国皮影最早发源地之一,2006年首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孝义居义村的“三贤设其影乐”、文庙的“三贤演其影乐”碑记可看出孝义皮影戏的历史悠久。孝义在战国时期属魏国,相传是孔子的弟子卜子夏带其门徒田子方、段干木到孝义讲学,传授孔子的儒家学说,利用皮影戏招揽众人来听讲,从而创建了影戏,至今已有2400年的历史[3]。侯丕烈根据孝义居义村庙中石碑文字记载的研究,在《中国孝义皮影》中推断:“孝义是中国皮影戏的发祥地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卜子夏发明的影戏,且在公元前440年左右留在了孝义。中国皮影于北魏时期发祥于孝义的观点,即孝义皮影是中国皮影的源头之一。”[4]孝义皮影戏古老厚重,其艺术特征与山西其他戏曲剧种互相影响。孝义皮影戏的艺术特征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一、孝义皮影戏人文和地理环境

孝义皮影戏诞生于三晋宝地孝义。孝义地处黄河流域,汾河穿越而过,背靠吕梁山脉中段,有低中山区、丘陵区、台塬区和平原区等,既有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又有适宜人居住的平原地带。封闭山区和对外交流的平原区,促进了孝义皮影戏的交流和发展。沟壑纵横的山区、闭塞的环境使本土古老民间文化得以留存下来;平原区又给这个地区带来了文化交流,使其他地方的民间文化可以传播到此地。例如孝义碗碗腔,起源于陕西,流变到孝义后不断发展形成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碗碗腔。另外,平原区相对水源丰富,土地肥沃,自给自足的生活使更多的人热爱孝义皮影戏,有广泛群众基础。

孝义人文历史深厚、悠久,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孝河流域繁衍生息。公元前594年孝义市最初设立,周定王十三年,当时被称之为瓜衍县。后由郑兴“割股奉母”孝敬母亲的故事和“义虎救樵夫”义气的行为得名孝义。孝义还有郑兴行孝大孝堡、霍冀捎书仁义巷、锯树留邻等行孝仗义的故事流传至今。孝义“行孝仗义、包容大气”的淳朴民风,滋养着孝义皮影戏的形成和发展,为孝义皮影戏的剧目、表演、音乐等提供了文化营养。孝义皮影戏自由的板式变化体、清脆明快的音乐、古朴粗犷的皮影造型艺术,叙述着流传于这片三晋大地的人文历史典故。

孝义皮影戏在三晋大地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孕育生长,有皮腔纸窗影戏和碗碗腔纱窗影戏。皮腔是孝义本土生长的民间说唱艺术;碗碗腔是清代光绪初年从陕西一带传播流变到孝义。“据艺人所说,清代光绪初年,陕西省同州一带连年荒旱,饥民东渡黄河至晋南、晋中,皮影艺人亦随之前来售艺谋生”[5],人们为了生活而迁移他乡,迁徙的过程中,经过不同的地域,同时吸收了当地民间艺术,形成了孝义碗碗腔。这两种皮影戏有各自独特的艺术特征,互相影响,呈现于孝义皮影戏的舞台。祭祀庙会、祈神纳福、婚丧嫁娶、春种秋收等活动,人们都会请艺人进行皮影戏表演,久而久之,人们也“痴迷”于影戏。孝义皮影在艺人的操纵下,借助光和影,并有唱念、音乐演绎不同的故事情节,成为孝义古老传统的民间艺术。

二、质朴细腻的造型

孝义皮影戏的上演要经过制作、剧目、音乐、表演等环节。孝义皮影的制作是首要的环节,包括纸窗影人、纱窗影人、身段服饰、头饰脸谱等的制作。在制作上,孝义皮影是用牛皮或驴皮经过压磨使其透明后加以雕刻和彩绘而成,孝义皮影制作的艺术风格是造型粗犷、线条遒劲有力、手法夸张、突出性格。工序为起稿、描样、雕镂、着色、出水、连缀、组装完成。

孝义皮腔皮影的制作工艺线条粗犷、简练夸张,头饰、身段衣服的花纹采用雕刻的手法表现,色彩简洁,更多的是体现一种天然、质朴的风格。孝义皮腔皮影造型在演变中成熟,“明代之前的影人,以羊皮或夹纸雕刻,影人高达60厘米左右,通称三尺影,实际尺寸为古代二尺五;到明嘉靖、万历时期,改用驴皮雕刻,影人缩小到50厘米左右,民间称之为二尺影;到明末清初,又缩小到35~40厘米之间,始用牛皮雕琢,民间称之为尺五影;到清代晚期,竟缩小到30厘米左右,和孝义碗碗腔纱窗影人尺寸基本相同,习称一尺影”[6]。皮影造型呈现立体感,大额头、大眼睛、大圆头鼻,没有明确分生旦净丑的造型,而是在细节的刻画中,根据剧情、特定的环境有固定的头饰、服饰、脸谱等,人物所用的兵器、坐骑也是固定的,体现人物形象特征,人物出场观众便知人物名称。例如,用表情夸大、瞪大眼睛、嘴巴张开状等表现武将人物的勇猛;杨戬的三只眼、猪八戒的九齿钉耙、哪吒头饰打双结等;姜子牙手执打神鞭、杏黄旗、坐骑四不像;申公豹身背酒葫芦,坐骑黄虎;周武王坐骑是逍遥马等。

孝义碗碗腔纱窗影戏皮影在25~30cm之间,“九寸影”,头饰、服饰等做工精美。碗碗腔纱窗影戏有了明确的生旦净丑造型,例如旦角的头饰,小旦、老旦、中年旦、丑旦等不同角色造型各不相同。头饰类型较多,有紫金冠、圆长翅、平天冠、凤冠、员外巾、商巾子、软罗帽、相公巾、软相纱、硬相纱等,雕镂线条更加精细,花纹雅致,色彩明亮。服饰也有更多的装饰性,龙蟒官服、书生长袍、仪仗礼服等。孝义碗碗腔纱窗影戏工艺精巧,如女性形象为大额头、尖鼻、小嘴,空脸阳雕的工艺将人物清秀、妩媚、委婉体现出来。孝义碗碗腔纱窗影戏舞台布景上会有不同特色的场景、道具等,天宫、观音堂、金殿、武帐、龙椅、虎桌、绣楼、花园、屏风、船只、玲珑塔等,这些会增加画面的立体效果,更好表现剧情内容。景物透视运用散点方法,花草树木、画面人物形成了完美的画面。如《白蛇传》中的《水漫金山寺》《夫妻断桥会》等画面,灵活多变的画面效果,给人独有的视觉美感。《挂画》中少女布置新房,往墙上挂画、等待意中人的情节。孝义皮影舞台的布景有两件屏风——凤凰牡丹插屏和老翁对弈的三角屏,精致的雕刻艺术更好地展现剧情。

孝义皮腔纸窗皮影线条古朴、粗犷,由于孝义碗碗腔纱窗影戏的传入,使孝义皮影戏的皮腔纸窗皮影雕刻也更为精美。造型的美也体现了地域文化的审美特征,古朴简单的线条感是由于孝义地处偏僻的吕梁山,这里的人们豪爽、淳朴。而孝义碗碗腔皮影的传入,使皮影戏的雕刻艺术更为精致,人物形象也有各自的特点。

三、徵调式音乐特征

孝义皮影戏皮腔和碗碗腔音乐各有特色,孝义皮腔皮影戏因受地理位置的影响,长期在偏僻的吕梁一带,保留了古老的色彩,皮腔也是由于皮影专用腔调而得名,调式是徵调式,以“5”为皮腔的主音,音乐特征欢快、平稳、活泼。板式有平板、流水,上下句结构。平板的板式可叙事可抒情,节奏较快的流水板式表现人物愤怒、激动等情绪,而较慢的流水板式表示思考、不安的情绪等。“三吹三打三咳咳”是皮腔的特色,其中“三咳咳”是一人唱詞,众人帮腔,适合风趣、喜剧的场面。晋剧演员程玉英将“咳咳腔”引入到晋剧,深受广大群众喜欢,可看出孝义皮腔皮影戏的影响力。孝义皮影戏音乐唱腔有以小唢呐为主的皮腔,文场有小唢呐、呼胡、笙,武场有亮锣、“二五眼”,由于受到晋剧的影响,其他乐器与晋剧是相同的。

孝义碗碗腔的唱腔有慢板、流水板、介板、滚白等板式,表达喜、怒、哀、乐不同的情绪。碗碗腔形成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戏曲的成分。如,慢板从陕西往孝义流变的过程中,吸收了蒲剧板式而成。慢板中的介板又是吸收了晋剧而演变完成。板式变化体运用不同的板式表示不同的情绪感情。唱腔方面是真假声混合,“4”和“7”的特殊唱法,都是为了表达情绪。当表达悲痛伤感情绪时,用到“4”和“7”两音。乐器方面,较为特色的是碗碗、节子、月琴等,其中乐器碗碗用响铜铸成,两个铜铃敲击,或用细铁棒敲击,一拍击一下,是碗碗腔皮影最主要的乐器。其他在乐器的使用上,碗碗腔融入了晋剧和皮腔的乐器梆子、鼓板、亮锣、二弦、唢呐等。

孝义皮腔皮影戏和碗碗腔皮影戏徵调式慷慨、婉转、明快的音乐风格,加之唱念等,表达了不同剧目中的情节,音乐体现了剧目中角色情感的变化,是主观创作者精神化的作品。“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7]在孝义皮影戏中,仙魔武将等征战沙场的气魄,猪八戒娶媳妇的喜悦之情,创作者运用音乐表达了角色的心境。古老的孝义皮腔纸窗影戏音乐声腔与陕西传播流变形成孝义碗碗腔音乐,吸纳了孝义当地民歌、秧歌、戏曲等,运用不同的板式,表达了剧目角色中不同人物感情,展现孝义皮影戏声腔音乐艺术。

四、剧目的丰富性

孝义皮影戏剧目丰富,题材广泛,孝义悠久的历史文化为皮影戏提供了大量的剧目。孝义皮影戏有神话剧目、封神榜剧目、宫廷历史故事、民间生活戏等。有的剧目是别的剧种改编移植而来,上演于孝义皮影戏舞台。

孝义皮腔纸窗影戏剧目是封神榜戏仙魔故事和道教传说戏,有《纣王降香》《青龙关》《火烧琵琶》《摘星楼》《闹东海》《雅观楼》《文王逃关》《黄河阵》《社稷图》等。孝义皮腔纸窗影戏剧情人物表演淋漓尽致,如《青龙关》在交战、九公阵亡、天祥受诛、搬兵、婵玉祭灵、哼哈二将显神通等场次中,展现了青龙关之战的精彩场面。“盖世英雄定乾坤,老君炉里炼真金。磨塌太行平山顶,蒸干黄河九曲清。拖枪上阵不沾尘,跨马回来一身腥。”[8]运用皮影将剧中人物勇猛、精通法术、互相战斗的场面生动地展示出来。孝义皮腔纸窗影戏的表演与戏曲表演相比较,孝义皮腔纸窗皮影戏在艺人的操纵下,运用不同表演手法,可以将神仙斗智斗勇、腾云驾雾、上天入地等场面表演出来,仙魔故事、神话故事淋漓尽致呈现于舞台,使剧情的故事和皮影的欣赏融为一体。

孝义碗碗腔剧目中由陕西的二十四本剧目发展到现在的七八十本。这里面的剧目有孝义秧歌、孝义皮腔、蒲剧、晋剧等改编、移植的剧目,如《八件衣》《薛刚反唐》《火焰驹》《明公断》《白蛇传》《挂画》《白毛女》《梅降雪》等,改编后的剧目适合孝义碗碗腔皮影戏的上演。孝义碗碗腔皮影戏剧目在发展中兼收并蓄,将其他剧种的剧本为之所用,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孝义碗碗腔皮影戏。如孝义碗碗腔皮影戏剧目有歌颂爱情的《西厢记》,叙述了张生与崔莺莺为争取婚姻自由,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重重阻挠,反对封建礼教,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孝义碗碗腔皮影戏唱腔悠扬婉转,抒情性强,将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慕之情、相思之情展现出来。张生上京考试,崔莺莺长亭饯别,画面充满了诗情画意,可视性较强,从舞台布景上表达剧中追求爱情的思想。孝义碗碗腔皮影戏剧目也有诙谐幽默的《猪八戒背媳妇》。唐僧孙悟空经过高家庄,得知高员外女儿嫁给妖怪,孙悟空变成高小姐的样子,被猪八戒背回去。猪八戒背媳妇越背越重,才发现是孙悟空,后加入取经队伍。孝义碗碗腔皮影戏将猪八戒的形象体现出来,将猪八戒与孙悟空武打场面通过艺人的幕后表演呈现到皮影戏舞台上。

孝义皮影戏的剧目众多,不同的剧目为观众带来了更多的审美享受。

五、幕后的表演

“三尺生绢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中来”和“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贴切描述了孝义皮影戏的表演。孝义皮影戏以麻纸糊窗做屏幕,借悬吊在纸窗后的麻油灯亮影。艺人在幕后用木杆操控皮影,通过皮影和灯光照射,使剧情人物形象通过屏幕展现出来。孝义皮影戏的艺人虽然不在幕前,但是他们的表演艺术依旧需要唱念做打、生旦净丑、插科打诨等,在光和影中诉说人间百态。表演者分为一人“说戏”,一人“贴戏”,主要由说戏者完成皮影生旦净丑的表演和说唱。贴戏者负责准备影人与次要人物配唱。孝义皮影戏对艺人的表演要求很高,他们的表演由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

孝义皮影戏的表演不仅要求艺人们手指灵活,还要有一定唱功。在演出的时候随时根据角色的需要更换不同的影人,在艺人的手中,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表演艺人借着灯光,加上唱腔、音乐、乐器等,做出不同的表演情节。

孝义皮影戏将不同故事呈现在舞台上,影人的造型和舞台布景雕刻精致,表演时呈现画面之美。艺人们可以把坐、卧、行、走、踢、打、翻转等动作,腾云驾雾、上天入地、神鬼变幻等情节栩栩如生展现出来,突破其他戏曲剧种中运用虚拟性、程式性的表演。在孝义皮影仙魔神话类故事中,武将可以真刀真枪地战斗,表现出战争的画面。例如《挂画》,幕后的艺人将含嫣挂画的一系列动作表演出来,完成交叉跳椅、腾空蹲椅、单腿跳椅等敏捷优美的动作,表现出青春少女即将见到意中人内心的喜悦、兴奋。《火焰山》唐僧师徒取经途中,被火焰山阻断道路。孙悟空去芭蕉洞借扇灭火。孙悟空在借宝扇的过程中,经过了与牛魔王的争斗。艺人们将争斗的场面展现出来,给人非凡的视觉体验。

皮影戏流传地域很广,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不同流派。有北京皮影、湖南皮影、青海皮影、陕西皮影、四川皮影、宁夏皮影、山东皮影、山西皮影等,不同的流派都有独特的风格特征,各地皮影都吸收了当地的民间小调、戏曲、曲艺等。孝义皮影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稀有珍贵的传统民间艺术。孝义皮影戏精美的皮影造型,委婉明快的唱腔,丰富的剧目,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表演等艺术特色,影响了其他地域皮影、戏曲等艺术。孝义皮影戏形成后曾流布于全国各地,传达了三晋大地民间文化和思想感情!

注释:

[1]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89页

[2] [宋]周密:《武林旧事》,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89页

[3] 侯丕烈:《中国孝义皮影》,太原:山西出版集团·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18页

[4] 侯丕烈:《中国孝义皮影》,太原:山西出版集团·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21页

[5]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山西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135页

[6] 朱景义,朱文:《孝义皮影戏史话》,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38页

[7]薛永武:《〈礼记·乐记〉研究》,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70页

[8] 马明高,朱文:《孝义皮影木偶传统剧本集成》,太原:山西出版传媒集团·三晋出版社,2014年版,656页

参考文献:

1.侯丕烈:《卜子夏在孝义》,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

2.王正杰:《孝义碗碗腔唱段选录》,太原:山西出版传媒集团·三晋出版社,2014

(本文为基金项目——吕梁市科技计划项目软科学研究项目“孝义皮影戏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1RKX-1-39;为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晋绥革命根据地剧社研究”階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2W159。作者单位:上海戏剧学院、吕梁学院)

责任编辑 姜艺艺

猜你喜欢
造型音乐
奇妙的“自然音乐”
音乐从哪里来?
基于内外流场仿真分析对整车性能研究和优化
北魏佛教石窟雕塑造型与装饰风格的分析
美术审美特征论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浅析“浙派人物画”的艺术特征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