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有不同理解”

2023-05-30 12:00张爱国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3年2期
关键词:桃花潭水遗民华山

张爱国

当对某一种事物的认知、理解或思维模式形成定势后,那便成了习惯,从此以后,几乎再也不会质疑或深入探究。但在教学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一位学生对前两句诗的独特理解打破了我之前对这两句诗的固有认知,同时也深深地触动了我对“习惯认知”的再思考。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被安排在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通过第一首王昌龄所作的《从军行》的学习,学生已深刻体会到戍边将士誓死卫国的坚强决心和坚定意志。尤其在教学诗的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时,学生充分认识到作者是通过边塞荒凉、肃杀的环境描写以烘托戍边将士“不破楼兰,绝不还乡”的豪情壮志……有了这首诗的学习基础,在设计《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时,我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执教理念,采取半扶半放的教学策略,认为学生理解这首诗的难度不大。

教学中,在学生自读理解、质疑问难并合作探究后,我提问:“‘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两句诗怎么理解?是关于哪方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和文旁注释,能清楚地认识到作者择取了黄河、华山两处景物,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展现了北方的大好河山,但遗民们背井离乡、颠沛流离的生活让他们无心赏景,他们更期盼着朝廷军队能尽快收复失地,能当家作主,不再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为后两句诗表达情感起到衬托作用……课前的预设与教学的进度高度契合。这时,一位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蹙眉盯着我,急切地想表达。我示意让他发表看法。这位学生说:“老师,我有不同理解。”我有点迷惑:还会有怎样的不同理解呢?这位学生说:“我认为这两句诗表面是写景,实际上是抒情。分别用‘三万里河形容黄河的源远流长,用‘五千仞岳形容华山的雄伟、高耸,这不正暗示着遗民们的生活痛苦及思乡之情如黄河之水绵延不绝,像华山一样厚重、深沉吗?‘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认为这两句诗实际上是抒情的,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写景。”

我心里咯噔一下,不禁为这位学生的独特理解暗暗喝彩,他的理解既契合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又充分且深刻地反映了当时遗民们的内心感受。

课前备课时,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几乎有共同的认知:作者陆游由北方的景物联想到那些遗民百姓,不禁发出喟叹,于是写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对前两句景物描写的理解都说代表北方的大好河山,为后两句诗做了铺垫和引子作用,再深入一点就是作者是“以乐景衬哀情”,正如杜甫在《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花”“鸟”的表象来暗示作者内心的痛与悲,写得既生动又形象。但这位学生的理解让我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又多了一份认知。回想起教过的、学过的古诗,的确有许多用这种类似于隐喻的方式含蓄地表达情感的。唐代诗人李白在《赠汪伦》中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桃花潭水之深比喻两人的友情深厚。李煜在《虞美人》中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春水浩浩荡荡形象地比喻作者的忧愁连绵不绝……这些句子看似写景,实则表情。用这样的理解方法再读“三万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两句诗时,更能触摸到遗民的痛苦至深之切,更能体会到他们深深的期盼之情,更能感受到作者陆游浓浓的爱国之情。

非常感谢这位学生,他使我认识到对事物的认知“不变”是相对的,“变”才是永恒的。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更应该多一份探究,多一份深思,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教学能力的提升,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丹阳市云阳学校小学部)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桃花潭水遗民华山
Adaptive Neural Network Control for Euler-Lagrangian Systems with Uncertainties
咏华山
情通万里外, 形迹滞江山
随王履登华山
赠汪伦
莫高窟第61窟甬道为元代西夏遗民营建说
桃花远去
高句丽灭亡后遗民的叛乱及唐与新罗关系
蒙元时期金遗民研究——以金遗民的地域特性为中心
华山历“险”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