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晓咪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口语交际活动,使学生在丰富、有趣、真实的口语交际活动中学会倾诉、表达和应对。笔者以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口语交际“商量”为例,谈谈如何提高口语交际教学的质量。
一、导入要有趣味性
研究表明,趣味化的教学手段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求知欲。因此,趣味性的课堂导入能够有效促进语文课堂的开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口语交际“商量”要求学生“要用商量的语气。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教师在教学中若是开门见山地提出交际要求,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所以,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小狮子迷路的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故事的梗概是:小狮子第一次出门,在森林里迷了路。路上它先是遇到了一只小猪,便扯着嗓子大喊:“小蠢猪,告诉我回家的路怎么走?”结果小猪没有搭理它。后来小狮子遇到了小松鼠,又对着小松鼠大喊大叫:“喂,只要你告诉我回家的路,我就给你很多好吃的。”小松鼠看了看小狮子什么也没说就走了。后来它得到了老山羊的提醒,有礼貌地向小鹿哥哥问路:“小鹿哥哥,你好啊!我家住在河边的小木屋里,你能告诉我回家的路吗?”这次小狮子终于得到了小鹿的帮助,找到了回家的路。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思考:“为什么小狮子向小鹿问路成功了?”读一读、比一比小狮子前两次问路和最后一次问路有什么不同,猜一猜老山羊是怎樣提醒小狮子的。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以下几点:小狮子前两次问路语气很冲,像在下命令,说话不委婉;小狮子前两次没有说清楚家住哪里。由此可见,“有礼貌、说清楚”是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接下来,教师再出示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商量”。请学生想一想:生活中什么样的事情需要商量,怎样做才能商量成功呢?小狮子迷路的故事让学生的思维有了依托,使学生懂得需要找别人帮忙的时候就需要商量,商量时要做到语气委婉有礼貌,说清想法不含糊。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有趣的故事中,不知不觉就掌握了商量的方法。
趣味性的教学手段遵循了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将口语交际的目标和要求“交织”进趣味化的教学中,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学习变为主动的探索学习,为学生能够“乐于表达、敢于表达”打下根基。
二、情境要有真实性
虚拟情境下的口语交际,会让学生感觉自己在演戏,无法或很难形成共鸣。真实情境下的口语交际,更能够让学生产生真实的心理体验,感受到好的口语交际方式会让人际关系更加友好和谐,从而更期待学习良好的口语交际方式。
教师在口语交际“商量”的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回忆:“你们之前是否也遇到过像小狮子这样的情况,因为自己不会表达导致交际失败的事例呢?如忘了带水彩笔,要向同桌借用,和好朋友调换值日时间,请同学帮忙分发试卷等。”接着教师让学生总结教训,想一想:“应该怎样与同学商量,如果对方有难处,商量不成功又该怎么办?”教师可以等学生想好之后,再请学生找到上次与自己对话的同学进行商量。如曾经有一位借书不成与同学闹矛盾的学生是这样说的:“丽丽你好,上次跟你借书是我态度不好,向你道歉。你的那本书实在是太好看了,我才看了一半,等你看完了,能把它借给我继续看完吗?”真诚的道歉、清楚的表达以及委婉的语气一下子让双方冰释前嫌,两个人不仅和好如初还重新借到了想看的书。当堂“采访”的时候,丽丽表示:“上次借书的时候我没有照顾到同学的感受,不等人家把书看完就要强迫还书,还说了那么不好听的话,实在是我不对。我以后在商量的时候一定会尊重别人的意见,有礼貌地和别人说话。”由此可见,虽然教师没有规定学生“应该怎么做”,但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了“学会商量”的重要性。“学会商量”已经不仅仅是囿于课堂上“纸上谈兵”的语文知识,而是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交际能力。
真实情境下的口语交际,需要学生关注交际对象和场景,还要根据别人的应答随机应变,是一个复杂的交际过程,对学生的洞察能力、应变能力、临场发挥能力等都是考验。只有这种情境下的口语交际教学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知行合一”。
三、表达要有条理性
有条理的表达,可以锻炼学生清晰的思维能力。但有的学生在口语交际中能够做到“口齿清楚有礼貌”,但在平时说话时却是颠三倒四没有顺序。这样的表达会让学生养成说话前不思考的坏习惯,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师在教学“商量”这一口语交际时,发现有些学生因为紧张,说完后面要说的话,才想起前面还有话没说,出现“语无伦次、重复表达”的现象;有些学生已然养成了说话直奔主题,只说重点的习惯,在交流时要么说话只说半句,要么一个词一个词地说。为了避免这种问题的发生,教师在教学中应对“说清楚”的要求进行补充:“说话要说完整,想清楚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在说话时要关注对方的反应,这样不仅可以缓解自身的紧张,还可以根据对方的反应调整说话的内容、语速等。”这样,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框架:礼貌问好—说清目的—征求意见,他们的表达便不会过于随意。有了思维框架,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思维框架把话说清楚,且思维框架的搭建使学生的表达更“胸有成竹”,说话也会更有条理,学生也越发自信。更重要的是,在以后的交流表达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养成这种“先搭框架”再表达的好习惯,长此以往,语言表达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问题,让口语交际教学不仅立足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还要立足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评价要有激励性
教学评价能有效地发挥诊断、激励、反馈、调节等作用。因为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各方面能力还很欠缺,尤其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教师在教学中应更多地采取正面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但口语交际教学中的评价方式也是多元的,如,小组交流时宜采用小组成员之间的互评和学生自我反思的自评;全班交流展示时宜采用同伴评价和老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评价的方法也不拘一格,如,语言激励、评价量表。教师在教学口语交际“商量”这一课时,对比小狮子的三次问路,让学生讨论该如何“商量”,教师就可以先采取学生互评和自评为主的方式进行诊断性评价:“同学们,请认真听、细细比,为什么小狮子第三次问路成功了,向别人求助时应该做到哪几点?”再组织学生思考,如何根据生活中的情境与别人进行商量。也可以采取学生互评、自评和老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反馈性、激励性评价:“你们觉得这位同学在和别人商量时有哪些优点最值得你学习?”在学生零星地说出“商量”的秘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以下评价标准:说话要文明有礼貌;语气要和气委婉;要求要说清楚;要体谅别人的难处。最后教师把这些评价标准制成评价量表,采取学生互评和自评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评价量表对自己的表现进行星级评价。最终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学生不但掌握了“商量”的诀窍,还增强了表达的自信心。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优化教学设计,调动学生表达的主动性,使其在口语交际实践中学会方法、积累经验,并敢于表达、乐于表达,促进其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海门区第一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唐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