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菲儿
摘 要:“限制”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手法,其对舞蹈编创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运用之余,需对其内在的艺术价值进行深入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其运用于舞蹈创作中。“限制”在舞蹈创作中有肢体、路线、画面和道具等呈现方式,通过对呈现方式进行分析来探讨“限制”在舞蹈创作中的艺术价值,其主要表现在开发肢体—解放身体、启发创新思维—打开审美新视角和“限制”即“自由”这三个方面。
关键词:“限制”;舞蹈创作;艺术价值
一、“限制”的定义
关于“限制”的定义,词典中对“限制”一词做出的解释是:规定范围不许超过或加以约束不使自由活动[1]。
在艺术中,“限制”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手法而存在,不同艺术对各自的艺术语言进行不同层面的约束,使这“束缚”变成明确的要求和强调,并具有其独特的风格。
在舞蹈创作中,“限制”就是在限定的主题、空间、动作设定以及艺术理念的条件下进行舞蹈创作[2]。在这些“限制”下编创出优秀的舞蹈作品,需要舞蹈编导在作品编创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运用创新思维能力审视舞蹈变化,不断提升艺术修养的深度与高度,并积极从有限的创作技巧中寻求新的突破点[3]。
二、“限制”在舞蹈创作中的呈现方式
(一)肢体的“限制”
舞蹈的表现工具是人的肢体,通过肢体的“限制”,编导将关注点回归到人体本身。肢体“限制”可以“限制”上半身或下半身,也可以“限制”某个身体部位进行舞蹈创作,这种“限制”有利于编导更深入了解人的身体结构。每个编导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编舞风格,但也易在舞蹈创作中掉入编舞惯性思维的陷阱。通过肢体的“限制”可以使编导重新全面了解人身体的各个部位,关注到不常用的身体关节,进入新的创作思维模式,从而打破常规创造出新的舞蹈语汇。例如,将双脚定格在地面,“限制”下肢,由于下肢的“限制”,为了达到上肢动作的创新要求,编导不得不从更多不同的空间维度去发展上肢动作,主动寻找突破肢体“限制”的种种可能。
陶身体现代舞团“数位系列”探索作品《6》便是对手臂进行“限制”,主要通过头部与肩、中段的配合进行动作的探索与发展,虽然手臂被“限制”了,却极大地开发了上肢其他部位的动作,通过上身的后仰、侧倾旋转、脊柱走曲线等丰富了上半身其他部位的表现方式,提升了肢体的艺术表现力,增强了作品的独特性,使人观后印象深刻。
(二)路线的“限制”
康定斯基说:“线是点的运动的轨迹,因而是点产生的。线产生于运动,而且产生于点自身的绝对静止被破坏之后。这里有从静止状态转向运动状态的飞跃。”[4]点与点不同的排列方式会形成各式各样的线,由于这些点是朝不同方向进行力量的扩展和收缩从而形成各种形态各异的线,因此不同特质的线具有不同的情感色彩。
在舞蹈创作中路线通常分为横线、纵线、斜线和曲线这四大类。横线具有平静、安稳的色彩;纵线给人一种从远及近的压迫感和由近到远的距离感,给人的视觉感是最强的,是视觉上最长的线并有一种方向性,给予人不安的感觉。蜿蜒的曲线给人缠绵柔美、连绵不断的观感。
因为舞蹈中“线”的情感如此丰富,所以需要在创作中分析和运用“线”的情感色彩。根据不同作品主题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路线进行配合创作,而不是为了调度而调度。舞蹈《小溪·江河·大海》在“大海”主题下,通过单线的连续运动到复合、交错的线条再到线条形成的水面,展现了大海的平静和汹涌。在舞蹈《碇步桥水清悠悠》中,编导将人们在碇步桥上踏石而行的生活动作进行艺术化的提炼与加工,动作主要集中在脚底移动上,使整个舞蹈动作在石桥上保持横线移动,描绘了一种溪水潺潺,江南女子在碇步桥上缓缓走来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烟雨中的江南。该作品重现了碇步桥的古朴韵味,以及人们踏石而行的悠然之态。
(三)画面的“限制”
画面可以是点和线的组合,也可以是多个点的连接,甚至一根封闭的线也可以构成一个画面。根据点和线的扩大和缩小,画面便有了不同大小的形状,不同的图形画面也具备不同的情感色彩。
在舞蹈作品中常见的图形画面有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菱形、圆形、多边形以及其他不规则图形等,甚至有多个图形构成的不规则复合图形画面。因此面的情感色彩是非常丰富的,不同方式组合成的图形,给观众的视觉体验也不尽相同。正方形给人稳定充实、力量凝聚的感觉,圆形富有饱满、张力、生命力的特点,三角形尖锐的角尖给人带来压迫性的视觉,至于多边形则是充满了神秘、抽象和放射的色彩。
画面的选择会影响作品主题呈现的发展方向,这就需要舞蹈编导分析和了解不同画面本身所蕴含的内在情感色彩,只有这样才能选择合适的画面与主题进行配合创作,刻画所要呈现的作品内在精神。以群舞《梦里寻她千百度》为例,这支舞蹈作品的不同之处在于编导没有用常见的队形流动变化的方式来表达作品的主题,而是用定点限制法来呈现舞蹈内容,这是一种对创造及审美的挑战与突破。按照往常的創作手法,舞蹈应在队形变化上有所创新,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从而达到独树一帜的目的。这支舞蹈虽然没有任何队形的流动变化,但也不失其艺术魅力。在定格的正方形中,舞蹈演员的动作表现主要集中在上肢,利用胶州秧歌的形式,通过前后、高低、上下和左右的空间切换,配合上肢和中段动作的延伸和节奏变化舞出无限的流动感,时而缓慢流动,时而快速翻涌,时而如流水分层次出现等。这种多维度的画面快速切换、点线面清晰,舞者动作节奏点明确、快中有慢,在“限制”的狭小空间里发展变化出无限的可能,给观众带来极具冲击力的视觉体验。
(四)道具的“限制”
道具本身只是一件物品,但将它放在舞蹈里,可以为主题赋予新的生命力,它可以是以物喻人,也可以是借物抒情。道具具有多层抽象的含义,例如藏族的丝巾“哈达”,它是一种丝织品,然而在民族文化、生活习惯和宗教文化的影响下,它从一块普通的丝巾变成了具有尊严、有信仰和充满民族文化色彩的“哈达”,其意义流传至今。作品《哈达献给解放军》里的道具“哈达”已经具备了抽象性的表达形式。导演将道具艺术运用到极致,多重联想丰富了艺术的延伸性和可塑性,让人们感受到艺术无限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颠覆常规“限制”下道具的运用,就得加强人与物之间完美的契合度,只有人具合一才能增强舞蹈的感染力,清晰表达舞蹈内涵[5]。道具的运用应该融入相对应的情景环境,融于情景,在作品创作中巧妙地运用道具加入新意。以群舞《梦里寻她千百度》为例,编导利用胶州秧歌“拧、碾、抻、韧、扭”的动律特点,借助扇子的表现力丰富了构图画面,突出作品主题,表达了沂蒙山人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将一幅幅生活画面借舞蹈再现于舞台,舞者们通过拧、扭上身和手中飞舞的扇花,时而穿梭,时而起伏,时而左右摇曳,时而波涛滚滚,舞者们将扇子组合成圆形、斜线、菱形和正方形,形成立体多层次的画面。虽然空间画面是定点的,但是编导反而是借“限制”创作手法使道具扇子为上肢的“流动”锦上添花。正因为在限定的空间里,观众看到了贯穿于整部作品中那一望无际的麦浪,上下翻飞的折扇如东风吹起的金色麦浪。随着节奏的变化,舞者们将手中的扇子翻动,扇子的色彩嵌入队形,组合形成丰富的层叠,“限制”的队形随着扇面色彩上的整体变化又呈现出“流动”的状态。在“限制”的约束下,受到限制的形式表现方式与常见的表现方式形成对比,这种新的创作视角自然带给观众一种新奇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这种合理而又出乎意料的表达方式,仍然能够将内容表达得如此透彻,也为舞蹈作品增添了不少色彩。
三、“限制”的艺术价值
(一)开发肢体—解放身体
通过“限制”某个身体部位进行舞蹈创作,可以最大限度开发其他身体部位的动作。为达到动作的创新要求,编导不得不从更多不同的空间维度去挖掘动作,主动寻找突破肢体“限制”的可能性。这种“限制”有利于编导深入了解人的身体结构,关注不常用的身体关节,打开创作新思维,开辟创作新途径,在相对“限制”的动作中以一个新的视角进行动作的变换、重组和排列,丰富肢体的表达方式,从而打破常规创造出新的舞蹈语汇。
舞蹈动作的开发基于扎实的基本功,只有长期的训练,才能形成肌肉记忆和惯性,在做出当下舞蹈动作时,才能更加流畅和优美。人体是舞蹈的表现工具,舞蹈编导要想创作出优秀的舞蹈作品,不仅需要对人体有着全面了解,也需要对人体肌肉有着一定的运用能力,如此,才能在“限制”手法中更深层次地发掘舞蹈动作,在突破的基础上探寻更加独特的表达方式。
(二)启发创新思维—打开审美新视角
近年来我国每逢重大节日都会举办相关的庆祝晚会,这时便会涌出大量舞蹈作品,这些作品风格大多相似,甚至存在模仿和抄袭的现象,作品中精彩的部分较少,多数作品就像是流水线生产的产品,缺乏生命力,过于僵化、格式化。
在作品创作过程中,编导可以运用“限制”的创作手法来避免作品千篇一律的现象,通过对画面的重组来产生更多画面。在舞蹈构图的“限制”下,更加集中调度,多角度、多维度地不断变换,每一次变换都能形成新的画面,给予观众新的审美体验,刺激着观众的感官,从心理上、视觉上给观众带来强大的冲击力。
当然,“限制”也意味着“束缚”,有“束缚”才会有挣脱,从而出现创造思维的解放。编导在创作舞蹈时,可以尝试汲取其他舞种的特点,不要被固定思维和模式禁锢。舞蹈艺术在某种场景下是相通的。某种舞蹈中常见的动作,可以尝试运用于其他舞蹈,这种舞种的交叉和融合,会产生新的感悟和创新。
在学好本舞种的基础上,广泛学习新的舞蹈知识,会产生不同的视角,迸发不同的想法,从而更好地编创作品,使得“限制”的创作手法得到更好的运用。在交叉学科盛行的年代,舞蹈种类的交叉和碰撞何尝不是舞蹈新时代的一个方向。
(三)“限制”即“自由”
张继钢在《限制是天才的磨刀石:张继钢论艺术》中提到了艺术创作手法,他认为“限制”作为艺术创作手法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阐述了“限制”与“解放”的关系。他指出“限制”既是一粒种子,也是一个元素,让它发展之后,最后还会回归到这个元素。正是因为有了“限制”,才产生了独特,才形成风格,才有了经典。因此,对于不懂“限制”的创作者来说,“限制”必将成为“枷锁”;对于懂得“限制”的创作者来说,就已然获得了“解放”[6]。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有限制便会有束缚,有束缚就会伴随着挣脱,有挣脱便会获得自由,这也是哲学里矛盾对立统一的一种表现。“限制”的创作手法看似给我们的创作带来了约束,其实是解放思想和实现身体自由的另一种表现,其打破原有惯性思维的“舒适圈”,激发编导的创作欲望,是达到极致后的无限释放,是逆向思维之后的一次创作重生。无论是肢体动作、创造思维,还是审美视角、创作潜能都达到了更高层次的突破,极大地促进了编导在作品上的创新和想象思维的深度开发。没有“限制”就没有自由,在有限中寻找无限,才是对编舞技法“限制”的真正掌握,“限制”是最深度的“自由”。
四、结语
“限制”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手法,是艺术家们舞蹈创作的经验总结,是舞蹈创作中的一个突破,通过“限制”,可以开发肢体、解放身体;可以启发创新思维,打开审美新视角;“限制”是最深度的“自由”,在舞蹈創作中发挥着艺术价值。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舞蹈编导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限制”作为一种“突破”的舞蹈编创技法,有助于激发新的创作灵感。舞蹈是不断与时俱进的,只有掌握和拓展艺术理论知识,加快知识储备和创新意识更新,运用发散式的创作思维,才会有更好的艺术形式和创作手法的出现。
参考文献:
[1]倪文杰.现代汉语辞海[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1766.
[2]高娟敏.艺术创作中的限制与想象力:评舞蹈诗《红》的艺术创作特色[J].艺术评论,2015(1):94-96.
[3]李普曼.当代美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75.
[4]康定斯基.康定斯基艺术全集[M].李正子,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167.
[5]林可佳.论张继钢的舞蹈创作:“限制与重复”[J].小品文选刊(下),2017(12):150.
[6]张继钢.限制是天才的磨刀石:张继钢论艺术[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56.
作者单位: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