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冰芳
摘 要 以“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例,阐述通过设计真实情境、开展探究实践活动和项目式学习、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等途径,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以期为解决“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缺少系统教学等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生物学教学 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 91 文献标志码 B
2021年10月,教育部制定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旨在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充分发挥中小学课程教材在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指南》指出,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全面融入中小学课程教材,是实现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系列化、常态化、长效化的重要举措,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中设置的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植物的生活、人体生理与健康、遗传与进化、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等七大主题都与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初中生物学教学承担着向学生渗透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重要责任。
1 初中生物学“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教学内容及现状
《指南》明确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五个领域三十个核心要点,这五个领域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其内在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这五个领域所涉及的目标内容大部分与初中生物学教材内容相关,这些目标内容在苏科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中的分布见表1。
生物学的课程特色,使生物学教学成为实施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重要途经。结合目前苏科版初中生物学教材,可以发现与“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主题相关的目标内容分散在教材中的多个章节中。但是教师在教学中,习惯以课时为单位进行备课、授课、设计学生活动等,忽视了课时与课时之间的联系,同一主题下的每节课之间也缺乏系统的梳理。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更注重考试考什么,缺乏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
2 渗透“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
本项目的教学以“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一节为例,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 “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一节在《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的设置如图2所示,在教学中教师要基于课程内容,参照《课程标准》的教学策略建议,创造性地设计课程,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社会热点等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设计探究实验,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最终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2.1 真实情境引发健康关注
《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中明确指出:树立健康意识,关注身体内外各种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在饮食作息、体育锻炼、疾病预防等方面形成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饮食作息、体育锻炼、疾病预防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在课程中运用真实情境更能引发学生对健康的关注,也能更好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快速进入状态。
在“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一节中,教师可以运用学生关注的社会性议题等真实情境引入新课,引发学生对健康的关注和讨论。如教师提供以下两个事例:① 某名牌大学研究生林某在饮水机中下毒,导致黄某中毒半个月后不治身亡;② 某名牌大学毕业生小张,毕业后在工作中处处碰壁,最后只好辞职在家,靠父母接济艰难度日。请学生思考林某与小张身心是否健康。
2.2 探究实践体验健康意义
探究实践是《课程标准》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初步具有科学探究和跨学科实践能力,能够分析解决真实情境中的生物学问题也是《课程标准》对学生的目标要求之一。
在“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一节中,本次教学设计了一个探究“餐后人体牙周细菌数量情况”的实验。实验的具体步骤如下:取人体餐后1小时某牙齿与牙龈间细菌样本(以下简称“未刷牙样本”)以及同一实验对象在餐后刷牙后1小时同一颗牙齿同一位置细菌样本(以下简称“刷牙后样本”),分别对两个样本做好标记,与空白组(只有培养基,没有从牙齿取样)同时进行细菌培养,培养时间为24小时,培养温度控制在37℃。一段时间后学生观察实验结果:经过培养后,未刷牙样本所在的培养皿内菌落已联结成片;刷牙后样本所在的培养皿内分布了点状菌落,对照组内则没有菌落。学生通过讨论得出,餐后1小时残留在口腔中的食物残渣为细菌的生长和大量繁殖提供了充分的营养和适宜的条件,因此细菌数量比刷牙后样本中的数量多。而餐后刷牙对抑制口腔内牙周细菌的生长、繁殖具有显著的效果。此时教师提问:从这个探究实验的结论中得到什么启示?学生得出:一颗小小的牙齿与人体的健康紧密相关,保护牙齿需要养成良好的护牙习惯。通过该实验,学生切身体验了健康与行为习惯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2.3 项目式学习促进健康态度养成
项目式学习提倡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强调学生自我导向的学习能力,倡导学生自主决策或师生共同决策,注重学生过程技能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具有实践性、真实性、综合性等特点,因此运用项目式教學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在“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一节中,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健康的含义。接着,教师提问:健康包括哪些方面?依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请学生完成如下五个项目式的研究任务。
(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健康的10条标准,初步判断自己的健康状况。
(2)小组合作完成探究实验“餐后人体牙周细菌数量情况”,树立要养成健康生活习惯的理念。
(3)完成生活习惯调查表(表2),说说自己平时的生活习惯,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找出健康的和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4)测定体重指数,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健康习惯。
(5)按照表2,调查家庭健康情况,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并向家庭成员等宣传健康生活的习惯,从而宣扬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理念。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调查活动,探究实验,分析数据等,全方位地了解自身的健康情况。同时,基于问题式探究,学生逐步掌握关于健康的内涵和外延,树立健康生活的意识。
2.4 综合评价增强健康责任意识
《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教师要通过多种评价方式,综合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并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最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渗透“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这一思想主题下,对学生的评价也要遵循《课程标准》提出的评价原则和实施方法。在“選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一节中,可以从课堂评价、作业评价、跨学科实践活动评价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课堂评价主要体现学生课堂的活跃程度,包括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方面。同时,可以开设组内学生课堂表现互评,这种生生互评的方式有助于教师更客观的了解学生。作业评价方面,主要有课堂作业、课后作业等。作业类型多样化,如本节课通过课堂书面作业,及时巩固所学,并结合课后实践活动类作业,如调查家庭健康情况,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向家庭成员宣传健康生活的习惯等。学生可以将调查情况发布在作业平台,教师根据其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及建议。通过该过程,学生持续关注家庭健康档案,并及时进行更新。因此,使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止于课堂内,而是在单元学习过程中持续性发展和进步。跨学科实践活动评价方面,主要针对“餐后人体牙周细菌数量情况”的实验过程及最终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着重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以及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3 教学反思
综上,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在教学中,通过真实情境引发学生对健康的关注,通过探究实践让学生真实体验健康意义,通过项目式学习促进学生养成健康态度,通过综合评价增强学生健康责任意识,都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整体构架,也有助于学生提升学科能力,达成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 程 教 材 指 南 》[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111/t20211115_579815.html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 杨金燕. 项目式学习在地理实践活动中的运用[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 (5):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