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霞
摘 要 通过对“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解读和实践,以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为例,提出科学重构学习内容、精心构筑学习路径、注重过程多元调控的教学策略,构建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立体、动态结构图,促进“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教学有效实施,提升学生审美意识和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学习任务群 学习单元 任务重构 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1]19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称“2022年版课标”)的新变化。针对如何运用学习任务群组织课程内容,有效实施教学,进行课程科学评价等新问题,本文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从构建学习内容、构筑学习路径、注重过程评价三方面,探索“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科学重构学习内容,体现结构关联性
2022年版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明确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准确理解每个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1]45。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以单元组织课程内容,教师执教教材单元时,应认真研读2022年版课标对学习任务群的阐述,对教材单元进行统整规划,让教材单元成为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单元。
(一)着眼课标,明确任务群定位
2022年版课标对六个学习任务群的内涵价值、学习内容及教学提示进行了详细阐述。教师进行单元整体备课时,要厘清教材单元属于哪个学习任务群,明确不同学段的学习任务群要求。
例如,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编排了《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三篇文学作品、习作《我想对您说》及口语交际《父母之爱》等内容。单元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人文主题为“舐犊情深”。通过对2022年版课标的六个学习任务群内涵价值的研读,我们可以判断此单元属“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范畴。再细读该学习任务群“第三学段”的相关要求,可进一步明晰此教材单元属“儿童文学”主题,重点是引导学生交流所得启示,学习运用文学表现手法,描述成长故事。
(二)钻研教材,重构学习内容
明确了教材单元学习任务群的领域及相关要求后,应兼顾教材单元的人文主题及语文要素,对教材单元的教学目标、课时目标等进行整体梳理(见表1)。
1.教材单元分析。从表1中,我们看到教材单元教学目标都是指向单元要素的落实,部分学习内容可以进行适当重构。例如,《慈母情深》的教学目标“从文中描写的场景、细节中,体会‘慈母情深”和《父爱之舟》的教学目标“从梦中出现的难忘场景、细节中,体会深切的父爱及作者对父亲的爱”,两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都是“从文中场景、细节中,体会情感”,区别在一篇课文体会“母爱”,另一篇课文体会“父爱”。又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教学目标“感受父母对孩子爱的不同方式的表达,体会父母的爱”和口语交际教学目标“能选择恰当的材料支持自己对父母不同爱的方式的观点”,两课教学目标都有“体会父母对孩子爱的不同方式”,区别是《“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侧重于感受文学作品表达爱的不同方式,口语交际重点在有理有据表述对父母之爱不同方式的观点。
2.重构学习任务。2022年版课标提出,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1]2。基于上述对教材单元的分析,可确定教材单元的语文要素为核心任务,以制作“爱的纪念册”为单元主题,设计3个分任务,规划4项学习活动(见图1)。其中,对活动一、活动二的学习内容进行整合安排,学习方法上体现进阶延伸。活动一中的《慈母情深》《父爱之舟》两篇课文不安排单篇课文学习,而是在“为妈妈拍个短视频或为爸爸画一幅画”的活动中,落实共同的教学目标“从文中场景、细节中,体会父母之爱”。活动二除整合学习内容外,要求学生运用“活动一”中习得的学习方法自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和口语交际,并能恰当表述爱。活动三、活动四的设计在活动一、活动二的基础上螺旋提升,学习内容上,不局限于教材,进行拓展补充阅读同主题文学作品;学习方法上,联结阅读体验、联系生活实际等。纵观3个分任务及4项学习活动,最终都是指向完成制作“爱的纪念册”的单元主题任务。
二、精心构筑学习路径,凸显语文实践性
实施一个学习单元的教学,其实就是实施一个学习任务群的教学。鉴于此,教师在构筑学习任务群的学习路径时,可以围绕单元主题,创设真实的阅读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在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文学作品,积极阅读与表达,提升审美意识和语言运用能力。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审美情境
2022年版课标倡导“围绕多样的学习主题创设阅读情境。”[1]28情境为具体的任务形式,赋予了真实感,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源头动力,更是《课标》首次提出的任务群实施的支点[2]。我们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学习任务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在多样的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中学习文学作品。例如:设计“爱的纪念册”的单元主题情境:“成长路上的点点滴滴,都离不开父母的辛劳付出。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父母制作一本‘爱的纪念册,让一幅画、一段视频、一张照片、一封信……成为我们成长之路的温馨回忆吧!”,具体活动情境:“活动一:为妈妈拍个短视频或为爸爸画一幅画”的情境创设如下:学校要举办“心存感恩,为您留影”活动,请你从《慈母情深》《父愛之舟》描写的场景中选择一个场景拍一个短视频或画一幅画,表达对父母亲的感激之情;你想选择哪一个场景,并说明拍摄或作画时要突出哪些细节才能让观众感受到父母之爱。“活动二:我是小小评论家”的情境预设如下:长大后,巴迪编剧的好莱坞影片《码头风云》荣获第2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8项大奖;在颁奖典礼中,他说最想感谢的是父母,没有他们的“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就不会有他的成就;你如何评论巴迪的颁奖辞,请从文中或联系生活实际找理由证明你的观点。“活动三:说说我的心里话”情境可设计如下:学校心理组即将开展“我想对您说”的心理月特别活动;大家可以把想对别人倾诉的心声写成一封信,心理组收信后,会帮忙将书信送达目标对象。上述四个学习情境与学生学校、家庭生活紧密相连,能激发学生运用语文解决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感受文学魅力,抒发自己的感激之情。
(二)品味文学语言,获得审美体验
2022年版课标强调,“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1]26。文学作品大都通过具体可感的事件来塑造人物形象、提示文章主旨[3]。在执教文学作品时,教师要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文字,透过事件或场景或细节,感受人物形象,体会真挚情感,引起共鸣与思考,获得审美体验,从而领悟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如以下教学片段:
学生1:我是我们小组的经纪人,我们小组想画“雨雪天背‘我上学”的场景,在这个场景里,我们体会到父亲对“我”的爱。
学生2:我是我们小组的画家,这幅画我想这么画,因为我们想突出的细节是雨雪天这一恶劣天气及父亲背儿子的动作,从这两处细节中,我们读懂了父亲对“我”学业的重视及对“我”的关爱。
师:你们小组的交流深深感动了我,让我们一起聚焦“他扎紧裤脚,穿一双……”这句话,圈出“扎、穿、撩”这一系列的动词,作者通过对父亲动作细节的描写,写出了父亲的爱。(板书:细节)谁能说说这段话中除动作细节描写,还有什么细节也打动了你的心?
学生3:“……腰里那条极长的粉绿色丝绸汗巾可以围腰两三圈……”这句话是对父亲穿着的细节描写,看出我们家境的贫穷,刻画出父亲的简朴形象,与上文“他平时节省到极点”相呼应。如果我创作这幅画,父亲穿着的细节肯定不会落下。
学生4:我创作这幅画,一定要突出“大雨大雪天”,因为这样的天气路滑难走,父亲一个人行走都很艰难,更何况要背着儿子,从环境细节看出父亲希望“我”念好书的决心,更能体现父爱深沉。
师:“雨雪天背‘我上学”场景帮助我们读懂作品蕴含在文字细节里的父爱,相信在学校‘心存感恩,为您留影活动中,你们一定能画出好作品,为父母亲献上一份真挚的礼物。
以上是“活动一:为爸爸画一幅画”的教学片段。学生在“为爸爸画一幅画”的學习情境中沉浸式学习,小组合作讨论并进行全班汇报。当学生把目光聚焦到本单元的场景、细节蕴含人物情感的描写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的语言之美,在细腻的动作、衣着等细节描写中,看出父亲宁可吃苦受累,也无怨无悔地支持“我”读书的无私,体会父爱的深沉及节俭的形象。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大雨大雪天的泥泞路滑,进一步感受文学作品语言中传递的父爱如山形象,于润物无声中获得审美体验,体会到文学阅读的趣味。
(三)整合学习方法,提高审美品位
“注意整合听说读写,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朗读、默读、诵读、复述、评述等方法学习作品。”[1]28是“2022年版课标”对此任务群的“教学提示”。如“活动一:为妈妈拍个短视频”的学习,当小组汇报要把“母亲给钱买书”的场景拍摄成短视频,重点突出“母亲立刻投入工作”的细节时,教师可以引导小组朗读这处细节,读出母亲挣钱不易、辛苦忙碌;当有学生补充,从作者的角度想象“我”看到母亲的行为,内心受到触动时,可以马上让该学生把理解化为有声的语言传达出儿子当时的震惊、心疼;当学生发现“立刻”反复出现,像慢镜头一样聚焦时,可以引导全班学生配乐齐诵,边朗读边想象画面的刻骨铭心,等等。以上教学片段,通过整合倾听、交流、朗读、想象等学习方法,让学生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与作者、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在场景、细节中真真切切地体会母爱的情意深长,逐步提高审美品位。
(四)激发表达欲望,鼓励创意表达
口头讲述、评析、交流、复述,用文学表现手法描述故事,用学科融合进行图文创编、微信发布等,都属于“创意表达”的范畴。“创意表达”的形式丰富多样,不拘一格[4],要培养学生喜于表达、乐于动笔的积极态度,让学生感受语文是为生活服务的,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敏感判断力,尝试创意表达。
比如在“活动一”的学习时,当学生接到“为爸爸画一幅画”这一任务时,为了创作画,就会认真研读《父爱之舟》的文本,字斟句酌地反复思考如何把一个个场景及其细节用画作呈现出来。在创作画作的真实活动中,语文学科与美术学科无痕融合,这样的创意表达方式提高了学生的文学表达和审美能力。又如“活动三:说说我的心里话”的教学,引导学生把生活中最想对别人倾诉的心里话,通过书信这一载体,在参加“我想对您说”心理月特别活动的情境中创意表达,要求:倾诉对象可不同,可以是亲人、朋友、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表达情感可各异,可以是感谢、烦恼、建议、敬佩等;表达方式可变化,可以选择不同场景、细节,可以用一件事例表达一种情感,也可以借助多件事例表达多种情感,等等。通过“活动三:说说我的心里话”的教学,使学生在文学阅读中习得通过场景、细节描写蕴含情感的表达手法,在真实的“参加心理月活动”的情景和任务驱动下选择适切的场景,把细节描写具体,真实地表达出真情实感,并且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充分搭建了学生创意表达的平台。
三、注重过程多元调控,体现评价整体性
“评价应围绕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性表现进行;侧重考察学生对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领悟程度和体验,评价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关注研讨、交流以及创意表达能力。”[1]282022年版课标倡导该任务群的评价任务应与学生学习文学作品同始终。能够实施的评价任务,既要匹配学习目标,又要驱动教学[5]。如“任务一:用心感受爱”围绕核心任务“体会场景、细节中蕴含的父母之爱”的教学评价就充分彰显“2022年版课标”的评价理念。
第一,多元主体。学生汇报“这幅画我想画‘带我逛庙会,因为我们想突出的细节是庙会的热闹和父子吃玉米的场景,从这些细节中,我们读懂了父爱是付出与无奈。”在学生自评画作要表现的细节理由时,其他学生围绕核心任务,生生互评,其间教师也进行点评与点拨,多元主体评价为学生突破核心任务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二,多种方式。学生在交流“为妈妈拍个短视频”的理由时,教师在倾听点拨中评价学生对《慈母情深》语言的领悟程度,对文本中母亲形象的提炼等,不断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核心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上述的课堂表现评价之外,教师还要精心设计作业。例如,课始“按照作者的记叙顺序排列场景”的练习,课中“选择一个场景,突出细节拍短视频或创作画”的任务,课末“阅读同主题短文《鳝鱼骨里的妈妈滋味》《‘小气的父亲》的训练,课后小练笔“写写生活中,你与父母亲交往过程中,哪个场景或细节让你感受到父母之爱?”通过多种方式全面地评价学生参与语文实践的表现。
第三,多元维度。“任务一:用心感受爱”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个体完成核心任务的表现,即小组合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研讨、合作能力,还关注学生对《慈母情深》《父爱之舟》文学作品的场景、细节的欣赏水平及画作呈现的创意表达等,使多维度评价真正起到以评促学的目的。
综上所述,通过定位重构学习内容,体现内容结构性,防止课程内容虚化;在真实任务驱动下,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学习文学作品的实践活动,彰显学科实践性;多维角度关注学习过程,树立整体质量观,突出整体评价,能够构建促进核心素养落地的立体、动态的结构图,可以更好地实施“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提升学生审美意识和语言运用能力。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陆学玲.基于情境的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设计与实施[J].教学与管理,2022(35):46-49.
[3]袁曹阳.例谈新课标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J].新课程研究,2022(16):9-12.
[4]何夏寿.“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理解与实施[J].语文教学通讯,2022(6):19-22.
[5]曾春龙,黄美芳,肖玉秀.“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的散文教学设计:以“故都的秋”为例[J].中小学教学研究,2022(4):91-96.
(责任编辑:武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