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05-30 03:49李倩
幸福家庭 2023年2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德育孩子

李倩

中小学是开展德育的关键时期,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这一时期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引导是培养学生道德行为的关键因素,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助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但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小学生的思想也在随之发生变化,这些变化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一)逆反心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挑战

在《心理学大辞典》中,逆反心理的解释为客观环境与主体需求不相等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即带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当前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强的逆反心理,这对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1.教育对象自身存在问题,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逆反心理。首先,中小学生的思维会受到网络的影响,他们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取大量的信息,但是学生年龄小,鉴别能力弱,无法很好地甄别网络信息,甚至会接触到部分不良信息,从而产生消极影响。其次,中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很少顾及他人的感受。最后,中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越是教师禁止的行为,他们越是好奇,想要一探究竟,这也体现了其逆反心理。

2.心理健康教师的教学存在问题,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逆反心理。部分心理健康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没有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被动接受,对教师的教学产生怀疑。另外,部分心理健康教师以自身为课堂主体,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3.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逆反心理。当前,社会环境纷繁复杂,学生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他们通过自己的双眼看世界,通过自己的体验感受周围的事物,对各种行为有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学生有时会发现,教师所讲与现实生活有一定出入,从而对教师产生不信任心理,甚至对教师的教学产生抵触情绪。

(二)留守儿童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挑战

留守儿童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种特殊群体。一些父母进城务工时,将孩子留在家里让爷爷奶奶看护,或是委托亲戚照顾。不论是哪种形式,都会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的关怀,难以形成健康的心理。

1.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由于父母进城务工,留守儿童缺失来自父母的教育。家庭教育对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起到示范作用,而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言传身教,他们缺乏道德行为榜样。另外,儿童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强,他们看不到父母就会感到不安,自我防卫意识就会加强。渐渐地,他们会把自己封闭起来,形成沟通障碍,教师难以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家庭结构的稳定性被打破。部分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爱,当父母出去打工后,他们会时刻处于一种恐慌的心理。孩子会在这种状态中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变得沉闷、抑郁。没有坚固稳定的家庭结构,孩子的性格、行为变得飘忽不定,也就难以形成健康的心理。

3.监护人的溺爱。大部分留守儿童與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祖辈的教育能力有限,他们对孩子的关爱仅限于吃饱穿暖,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现代社会发展迅速,老年人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他们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有时无法理解孩子的思想与行为,因而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时,难以产生良好的效果。

简而言之,对留守儿童而言,心理健康教育面临多方面的挑战,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征,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还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改善社会德育环境,助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二、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策

(一)加强对德育重要性的认识

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于培养个体的心理品质,德育的主要作用是培养个体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奠定了必要的心理基础,德育对心理健康教育来讲是一种发展与升华。比如,一个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正常交往,就更易于形成良好的品德。相反,如果这个学生心理不健康,自卑、孤僻、不信任他人,其道德发展也会受到影响。心理健康教育依赖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对德育重要性的认识,有助于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1.学校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状况。教师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引导者,加强教师对德育重要性的认识,有利于在学校各个学科中落实德育。学生是德育的主要对象,加强学生对德育重要性的认识,是增强德育效果的必要前提。

2.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性格、品质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因此,加强家长对德育重要性的认识,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家庭教育环境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影响,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对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应改善家庭德育环境,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重视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家长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通过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产生积极影响,使孩子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

3.优化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一是要重视对道德的正面宣传,比如在社区宣传栏张贴人们喜闻乐见的德育图片和宣传标语,深化人们的道德认识。二是净化网络环境,尤其是中小学生关注的网络论坛,可以推出心理健康教育讨论专题,让学生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促使学生提高道德素质。三是发挥媒体的宣传导向作用。这些措施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助推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二)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教师要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生活中挖掘素材,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教师可结合学生身边的实际案例,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改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改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能有效增强教育效果。教师应采用以情动人法、社会实践法、“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法,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发展。

1.以情动人法。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增强教育效果,教师应转变教育思想,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首先,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与学生真诚地沟通、交流,使学生敞开心扉,感受到教师的关怀,愿意接受教师的德育引导。其次,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不对任何学生有偏见,培养学生诚心待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最后,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教导学生,使学生更乐于接受。

2.社会实践法。社会服务实践活动,是学生进入实际社会环境、直接参与各种社会生活的活动。学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提高实践能力,发展道德品质。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敬老院送温暖,鼓励学生表演节目,给老年人带来欢声笑语,培养学生尊敬老人的品德。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上街打扫卫生,培养学生干净整洁、热爱劳动的品德。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去福利院帮助残疾儿童,使学生体会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品德。

3.“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法。“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法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将互联网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后,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为学生提供学习平台,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强化教育效果。首先,互联网在课堂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直观的画面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生动活泼的动态视频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强大的互联网信息库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的机会,同时也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互联网+心理健康”法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教育的实效性。

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中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佳时期,教师要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在更深层次上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整合工作,以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德育孩子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