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以下简称“思政课”) 肩负着为新时代培育人才的重任,其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教学评价是教学环节的重要部分,而思政课的教学评价应突出其意识形态的作用,并结合应用型高校的学情特点,体现出思政课的教学要求。当前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中,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存在诸多不足,希望借助互联网技术能实现教学评价方法提升,实现教与学的全过程评价和评价效果的多维呈现。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互联网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6-0193-04
高校思政课是一个课程整体,所以对思政课开展教学评价,既要考虑每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又要兼顾几门课程的整体情况。评价的最终目的是提升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让思政课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培养出有正确“三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奋斗的接班人,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一、应用型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特点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1]。通常意义上的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过程,结合应用型高校学情特点和思政课的教学特点来开展应用型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评价,对推动思政课教学效果有实际意义。
(一)教学评价应突出思政课的意识形态作用
教育本身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知识与价值观共同传递的过程,所有的课程都是这二者的统一,没有脱离价值的知識,也没有脱离知识的价值。列宁曾指出:“资产阶级虚伪立场的表现之一,就是硬说学校可以脱离政治。你们都很清楚这种说法多么虚伪。就连提出这个论点的资产阶级自己也把贯彻资产阶级政治作为办学的重点,竭力通过办学替资产阶级训练机灵听话的奴仆,甚至在全国上下竭力利用普遍教育替资产阶级训练这样的奴仆,教他们去执行资本的意志,听从资本的使唤。”[2]思政课在高校课程体系中是为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而设置的课程,所以相较于其他课程而言,教育的价值性尤为重要。其他课程有价值性,思政课也有知识性,但是作为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本质要求的课程,思政课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全部课程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注定了其鲜明的意识形态特点。因此,在对思政课的教学评价中,要把意识形态的正确与否作为考核的首要标准。
(二)教学评价应体现出应用型高校的学情特点
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教学重点,注重实践教学,对理论教育的要求与研究型高校有很大差距。而思政课作为国家统一开设的课程,是所有本科生的公共必修课,具有较高的建设标准,从 “05方案”到2021年12月下发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 教育部对思政课有全国统一的建设标准。教材是全国统一的、建设标准是全国统一的,然而不同层次的高校面对的生源质量不同,对人才培养的标准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思政课的教学评价要体现出不同高校的学情特点。仔细分析当前的很多应用型高校,其生源的录取分数线一般在二本以下,这个分数段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理论基础薄弱、文献研读能力不强、学习自律性较低、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等问题。依据学生的学习实际,结合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思政课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学评价不应只考虑理论成绩,应重点突出学生学习后的获得感提升,评价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注重学习的全过程评价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
(三)教学评价应兼顾思政课各自的课程特点
高校思政课程有各自的教学逻辑和重难点,这就决定了它们的教学评价各有侧重。“形势与政策”是授课学期最长的一门课,贯穿大学生在校的全部时间,每学期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讲授国内外重大热点问题,帮助学生认清国际国内形势,了解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课程特点是理论深、内容广、更新快;“思想道德与法治”是大一新生入学后最先接触的一门思政课,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促进其认识和熟悉大学生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系统、全面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主要的评价内容是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程度和水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通过讲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让学生深刻领会“三个选择”;“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着重帮助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理。虽然五门课各自侧重不同,但总体来讲,思政课是理论形态与实践指向相统一的课程,是学思与践悟的关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指出,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做到“八个相统一”,其中“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在现在的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推进,这在教学评价方面应当得到体现[3]。
二、当前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中存在的不足
教育部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现在教学评价方面,是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对教学质量评价有明确的要求,要求高校做到“要建立健全多元评价机制,采用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社会评价等多种方式,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评价中,因人为原因导致的评价不科学、不严谨、不全面的问题还是存在的。
(一)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中的不足
尽管教育部2020 年出台的《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 中对思政课教师的职责做出了明确要求,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方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评价不能避免地出现不全面、不严谨、不客观,甚至是给“人情分”的现象。
1. 教学督导评价不全面
教学督导的评价工作虽然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但是由于其评价工作的特点,可能存在评价结果不科学、不全面的情况。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中,教学督导很多是采取随机听课的方式,在一学期的时间里对一位思政教师只听一节课,这很难让督导充分了解该教师总体的教学情况。教师的授课过程并不是零散的教学环节,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教师在上课前的备课、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讲授、实践教学和课后作业的指导等,很多系统的教学环节,这些都不是一次几十分钟的随机听课能够全面了解的。
2. 学生评教不客观
学生的教学评价不客观、缺乏针对性。以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角度出发,教学评价过程中学生评教是重要的,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存在不可忽略的问题。科学的评教需具有课程相应的理论认知,了解课程的专业目标,而通常情况下学生评教以问卷方式开展,学生的评价更多地考虑个人是否喜欢和学习过程是否轻松容易,评教的专业性有限。不同的教学时间点、不同的方式开展的评教结果是不同的。期中和期末是有差距的,课堂教学中和课后是有差距的,纸质问卷和网上评教也是有差异的。
3. “人情分”现象屡禁不绝
在现实情况中,“人情社会”的问题更多地表现在同行评价和教师自评这两个环节。同行评价的本意是希望熟悉所评课程特点和教学要求的同一教学单位、同一课程的教师,能够从专业角度给出恰当评价。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大家身处同样的境遇,彼此切实体会到对方的压力,往往出现回避问题、抬高评价的现象。教师自评的初衷是希望教师在经过专业的教学准备工作后,能够对其课程的学情、社情、教情等方面有一个科学全面的评价。而实际操作中,客观上硬性的量化指标和常规的评判标准,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观上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不敢或者不想进行教学改革,教学评价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没有激发出教师钻研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的主观能动性。
(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中的不足
对思政课来说,好的教学评价应该能够全方位地反映学生的成长,包括其对理论的掌握程度、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开展社会调查的实践能力、思想境界的提升、对共产主义的信仰等等。现实的教学评价却很难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全面反映,有明显的局限性。
1. 教学评价目标的局限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只能对学生在校学习的情况开展评价,无法对其在课程结束后的成长进行评价。目前思政课的教学评价目标还是以可量化的数据为主,重点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难于考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水平和价值认同。人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理论的学习,思政课的首要教学目标是情感教育。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從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4]。学生是现实的个人,他们的道德情感体验并不会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就结束;相反,课后的现实生活才是他们更丰富更长久的经历,而目前的教学评价无法对其课外的成长进行判断。“没有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作用的发挥,教育者所传授的教育内容就不可能为受教育者所真正认识和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5]
2. 教师评价的片面性
教学评价需要做到系统、客观,从教师评学的角度来看,要求教师认真全面分析社情、学情,要了解社会的实际需求,熟知评价知识,掌握思政课的教学规律,明晰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是在实际的评价工作中,因种种原因,鲜少有人能全部达到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片面的,缺乏整体性。教师的评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学生某一方面的评价,难以对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有一个整体、科学的评价,最终的评价结果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 教学评价指标笼统
教学评价指标没有细分,没有兼顾不同课程的差异性。前面介绍了五门思政课程的教学特点,各有千秋,尤以“形势与政策”课最为特殊,这是课程性质和内容决定的。但是这样不同教学时长、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形式的课程,其教学评价用的是同一套指标,反而失去了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和公允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在一个时空下开展的,是一种平面式的教学形式,评价体系中的各种评价方式,都是单向的、片段的,信息的不通畅、不对称导致评价效果大打折扣。评价结果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出教学的全过程,会出现大量相似、相同的评价数据,对于具体的教学没有实际的意义。现行的教学评价指标不能体现出学生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能力和学习理论课之后的实践能力,量化指标不能从深层次和更多的角度来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存在教学评价结果失真的情况。
三、对思政课教学评价改进的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6]思政课教学评价选择哪些方法,这是需要遵循课程教育规律的,要遵循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
(一)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教学评价方法的提升
互联网技术支持下思政课的教学评价可以突出自身的课程特点,同时又借鉴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评价方法,构建出一个符合课程要求的综合评价方法体系,使思政课的教学评价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互联网技术使教学评价的可操作性大大提高。教学评价要有具体的操作流程,形成一个有效的闭环,整个流程按照事前准备、实施评价、分析总结和问题反馈等环节有序进行。网络的数据处理功能和即时性,即保证了评价的完整性,又操作简单。当前我国的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状况良好,尤其是经过2020年“停课不停学”活动的推动,在线教学普及率获得极大提高,各高校积极开展思政课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在网络环境下实现远程、实时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即时给出数据分析。对评价结果的分析,能做到根据需要将所有数据进行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典型分析、全面分析、个性化评价、常态化评价等,使教学评价方法更科学。
(二)使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全过程教学评价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 (2021年本) 》中要求思政课“改革考试评价方式,建立健全科学全面准确的考试考核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考核和教学效果考核”。在互联网环境下可以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进行实时评价,改变以往教学评价结果滞后性,评价结果对学生成长作用不明显的状况,将结果性评价改为过程性评价。
思政课的教学环节是由各环节组成的动态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实现的。运用互联网技术针对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评价,从监控各项教学环节的完成情况逐步整合出教学任务的整体完成情况,对教学评价的全过程跟踪,可以做到渠道畅通、项目合理、分析有据、结论有效。教学的双方对评价的全过程都能直接参与,并得到及时的结果反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导致问题发生的原因,及时调整教学方式,进而达到整体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在校期间系统的评价成绩反馈,将生成学生的成长曲线,由于网络数据的长期可保存性,学生在毕业之后还可以追踪其成长轨迹。
(三)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教学评价多维效果
思政课教学评价效果的维度不应是单一的,不是只评价对理论的识记、理解,还应当以课程教学的价值实现和学生最终的情感体验为考查指标, 以此来全面评价思政课教育的效果。近年来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改变教学模式,从而达到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借助互聯网技术,教师可以真正做到细分学生群体,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进行分类评价,从而促进思政课的分类教学。
教学评价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实时全面的开展,教师依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活动,这样教学更有针对性,能尊重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通过对评价的结果的分析,帮助教师找到教学工作中的不足,及时解决新矛盾,调整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能力,真正实现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同时,教师能够通过网络与学生建立密切的联系,实现课后的师生互动,更好地关注学生学习的获得感,了解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切实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牛其刚,牛书成,李爱国. 教学评价应“以效评学、评教”[J]. 辽宁教育,2017(05):73-74.
[2] 列宁. 列宁全集:第 35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21-422.
[3] 杨万国. 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0(07):40-42.
[4] 列宁. 列宁全集:第 25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17.
[5] 张耀灿,郑永延,吴潜涛,等.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57.
[6]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01) .
(荐稿人:王芳,山西工商学院思政教学部副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