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向红
摘 要:高等学校对人才培养的过程是育人和育才的统一。“四个自信”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基石,是争取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胜利的根本保证,必须始终坚持。“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课程内容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在比较学习中,能夠凸显以“四个自信”为课程教学目标的切入点,比较好地实现价值引导和知识传授的统一。文章在“四个自信”视域下探索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与课程思政元素相结合的实践过程。
关键词: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6-0173-04
一、问题的提出
“回顾近代百年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成就,其根本原因在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1]“四个自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是争取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是推动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
作为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拓展课,“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体系中不仅具有使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的作用,还可以使学生对各个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进行学习,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我国所特有的,在其他国家从过去到现在都存在。通过对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外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研究法分析我国与美国、英国、韩国等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同,从而发现可借鉴的方面。在学习专业学科知识的同时,该课程还蕴含着比较丰富的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如政治认同、民族意识、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理想信念、法治意识、道德素养等。在比较学习中,通过中外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发展的进程、目标、内容等方面的比较分析,使学生在对比分析中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把握各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在增长知识、提升自身修养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四个自信”之间所蕴含的逻辑关系、产生的历史依据和历史地位,使学生能够在对比分析中梳理思想认知方面的困惑,从认识情感方面坚定“四个自信”。因此,该课程能够较好地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引导大学生建构科学合理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增强政治素养、政治信念。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课程以“四个自信”作为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切入点,探索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原有教学体系的基础上,构建符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二、“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
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通过设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挖掘梳理专业学科知识教学内容中蕴含育人价值的思政融合点、映射点,确定合适的课堂教学方法,将专业学科知识传授与课程思政育人元素相结合,以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一)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首先,课程思政是一种教学理念,教师要树立起这一意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广大教师要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2]高校学生的学科专业教育课程占全部开设课程的2/3左右,“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2]因此在专业教育课中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有责任担当,这种责任担当更多体现为我们要将教育对象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积极探寻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契合点,在润物细无声中将知识传授和育人相结合,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要摒弃为了课程思政而思政,出现专业学科知识教育和课程思政“两张皮”的现象。
其次,教师要处理好价值观教育与知识传授的关系。众所周知,与知识教育过程、美育教育过程、体育教育过程相比,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一种不同的学习方式。知识教育过程始于认知,美育教育过程始于情感,体育教育过程始于技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最根本的是信不信、接不接受的问题,其实质是价值观的问题,只有教育对象相信了之后才会接受。“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课程内容体现的意识形态色彩比较强烈,因为不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是“植根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之中”[3]。不同国家都会通过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来维护政治思想领域的主导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是价值观教育与知识传授关系问题的处理。在课堂教学中将价值观教育与知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教师要对课程教学资源进行优化处理,深入挖掘梳理课程思政元素的契合点。梳理的课程思政元素要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体现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课程思政元素还要与社会现实生活相联系,要与大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在这种比较研究中引导教育学生学会辩证、理性地去思考和评判社会现实问题,正确分析思考我国已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出现的问题。
最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课程思政的契合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在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专业学科知识教学中,不能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教学,在课堂中教师“一言堂”,学生缺少话语权,只传授知识而忽略育人,而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通过启发学生,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主思考问题,教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只有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热情。比如通过专题讲座、讨论式教学、议题式教学、对话式教学、研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方法,“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着,使人继其志”[4]。在中外思想政治教育对比分析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要坚定“四个自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也要创新教学手段,“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2]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析问题,增强学生对“四个自信”的认知认同。
(二)课程思政建设具体实施步骤
首先,依据课程教学大纲制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课程原有专业学科知识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制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是专业学科知识和课程思政元素相融合的基礎。专业学科目标是专业知识目标的体现,是学习该课程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知识[5]。该课程的知识目标就是能够识记本课程基本的概念和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能力目标就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沿革、目标、内容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有清晰的了解,并学会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去分析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看法;素养目标就是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探究、案例教学等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6]。在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将育人放到首要目标,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比较恰当地融入整个课程教学目标中,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的统一。通过中外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沿革的比较,使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充满信心;通过中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比较,让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深刻的理解;通过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比较,使学生对中国基本的政治经济制度有深入的了解;通过对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价值有深刻的了解。
其次,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挖掘整理具有育人价值的课程思政要素的融合点和映射点,创建课程思政要素融入课程内容的教学设计。根据课程思政教育目标,探索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是编制课程教学设计、制作教学PPT的基础。教师不能把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当作一种简单的工序,其实质是一项复杂的育人工作。要挖掘课程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必须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培养目标的要求,对课程教学内容、结构、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重新进行梳理,将整理好的思政元素融入到适合的教学内容中。教师把整理挖掘的思政元素和学科专业知识重新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体现在教案的编制和教学活动过程中,以实现思政元素与知识传授的统一。在编写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大纲、编制教案的同时还要运用好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比如学习领会有关中央文件,关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关注公众号如“高校教师发展工作室”“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联盟”等[7]。本研究按照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整理归纳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设计,如表1。
第三,根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制定过程性评价指标。“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目标。”[2]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是实现育人目标的保证,是对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大纲及教学方法体现育人效果的检验,是课程思想建设的重要措施。但是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这也是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研究的薄弱之处[8]。该课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及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制定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课程适合思政育人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主要从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实现、教材内容中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合、教学过程的实施三个维度来制定。教学目标的完成主要有三个评价指标: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相统一;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主要有三个评价指标,分别是将挖掘梳理的课程思政元素比较融洽地融入专业知识的讲解中;融入的思政元素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并让学生进行思考;学生对学科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进一步的深化。教学过程评价的实施主要有三个评价指标,分别是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活动学习、小组作业、个人作业、阅读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在这些环节的评价中根据教学内容渗透一定的课程思政内容;教学中将讲授和课内实践活动相结合,讲授内容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回答问题并进行讨论。这三个评价维度更多体现为课堂教学的过程性评价,主要基于课程的内容而设定。在课程结业时进行终结性评价,主要通过课程论文并结合过程性评价进行。该课程所采用的评价方式是对教学实践过程的总结,还需要思考提升[9-10]。
三、结语
如何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专业学科知识教学中,将价值观传递和知识传授有机统一,需要不断探索。“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课程以中外各国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与现状的比较分析为核心,以“四个自信”为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切入点,比较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讨论、小组课堂研讨、微课、撰写课程小论文等方法,使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明显提升,体现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通过学生课堂的参与,提高了学生的系统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教学内容和课程思政元素相融合式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了课堂的深度、广度和温度。从理论上增强了学生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认知认同,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当然,该课课程思政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课余时间与学生的交流、布置的学生作业、学生申报的项目及第二课堂活动等都能够体现育人价值,在任何时候只要教师不忘教育的初心,就能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EB/OL]. (2021-11-16). http://ww w.gov.cn/zhengce/2021-11/16/content_5651269.htm.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2020-05-28).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3] 周琪.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 戴圣. 礼记·学记[M]. 中华文化讲堂,注译. 北京:团结出版社,2017.
[5] 董彬,徐小任,宋红丽,等. 立德树人视域下自然地理学课程融入思政的示范课建设探索[J]. 高教学刊,2022,8(01):70-74.
[6] 朱智德,孙雪林,陈志挺,等. 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医药职业教育的课程思政探讨[J]. 卫生职业教育,2022,40(02):23-24.
[7] 刘雪彦,杜君楠,王红娟.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标准研究[J]. 保定学院学报,2022,35(02):104-110.
[8] 刘大莲,曹彩霞,刘佳,等. 高等数学课程思政探索及经典案例分析[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21,35(03):34-38.
[9] 杨守金,夏家春. “课程思政”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05):98-101.
[10] 高燕.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 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1-14.
(责任编辑:陈华康)